中西医结合疡科学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张庚扬、王军、 吴咸中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11出版)  作者:张庚扬,王军,吴咸中 著  页数:440  

前言

如果追溯中国医学发展源头的话,外科应该是最早的。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因与野兽搏斗、与严寒酷暑抗争,创伤很多,就自发地运用野草、树叶、草药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形成外科最原始的治疗方法,以后发展到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这些原始的清创、止血、外用药和小手术就是外科的起源。到了周代,医学已经有了分科,《周礼·天官篇》把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即是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专门论述痈肿疮疡的内容,对痈疽的病因病机已有一定的认识,并载有针砭、按摩、猪膏外用、醪药、手术等多种外科疗法。在其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外科学在理论、治法、方药等诸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从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这些理论和方法大都是行之有效的。在中医的学术著作中,外科专著也是最丰富的,南北朝时有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宋代有李迅著《集验背疽方》、陈自明撰著的《外科精要》;元代有朱丹溪的《外科精要发挥》、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齐德之著的《外科精义》。到了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已更趋成熟,外科专著增多,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成为中国医学宝库中最丰富的宝藏。18世纪后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人们开始对痈疡发病的机制有了新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疮疡有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兼容中西的新的中医疡科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为了很好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院士主持编写了这套中西医结合系列专著丛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张庚扬教授、王军教授主持了其中《中西医结合疡科学》的编写,本书总结了天津市乃至全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疮疡方面成熟的经验,内容翔实,条分缕析,不失为临床外科的一部非常好的参考书,可供临床医生按图索骥,临证指南。医学的进步需要以总结过去为基础,本书不乏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痈疡经验的总结,这是一代人心血的结晶,希冀本书能够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内容概要

  《中西医结合疡科学》内容包括总论篇和各论篇两部分。总论篇主要介绍疡科发展简史、疡科疾病的命名、疡科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介绍疡科常用抗菌药物、诊疗技术、麻醉以及疡科现代研究进展等。各论篇介绍疡科临床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外科感染、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甲状腺疾病、乳房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损伤、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疾病等,共70余种疾病;介绍每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等内容,能够反映疡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及当代疡科基础及临床研究水平。为方便读者阅读,《中西医结合疡科学》还编写了方剂索引附于书后。

书籍目录

总论篇第一章 疡科发展简史及疾病命名第一节 疡科发展简史第二节 疡科疾病的命名第二章 疡科中医证治第一节 病因病机第二节 诊法与辨证第三节 治法第三章 抗菌药物在疡科的临床应用第一节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第二节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基本原则第三节 常用抗菌药物第四节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第五节 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第四章 麻醉第一节 局部麻醉第二节 椎管内麻醉第三节 全身麻醉第五章 疡科诊疗技术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疡科治疗原则第二节 疡科手术基本技术第三节 疡科创面的治疗第四节 现代疡科诊疗技术第六章 疡科疾病研究进展第一节 中医外治法的研究第二节 周围血管疾病研究第三节 乳房疾病研究各论篇第七章 外科感染第一节 疖第二节 痈第三节 丹毒第四节 急性蜂窝织炎第五节 急性淋巴结炎第六节 急性淋巴管炎第七节 急性脓肿第八节 全身化脓性感染第九节 破伤风第十节 坏死性筋膜炎第十一节 结核性淋巴结炎第十二节 气性坏疽第十三节 皮肤炭疽第四节 褥疮第五节 窦道、瘘管和溃疡第八章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第一节 手掌间隙感染第二节 甲沟炎第三节 脓性指头炎第四节 急性化脓性腱鞘炎第九章 甲状腺疾病第一节 概论第二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第三节 甲状腺腺瘤第四节 甲状腺炎第五节 甲状腺癌第十章 乳房疾病第一节 概论第二节 急性乳腺炎第三节 浆细胞性乳腺炎第四节 乳房纤维腺瘤第五节 乳房囊性增生病第六节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第七节 乳腺癌第十一章 周围血管疾病第一节 概论第二节 下肢静脉曲张第三节 血栓性浅静脉炎第四节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第五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第六节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第七节 糖尿病足第十二章 损伤第一节 烧伤第二节 冻伤第三节 毒蛇咬伤第十三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第一节 概论第二节 单纯疱疹第三节 带状疱疹第四节 疣第五节 脓疱疮第六节 癣第七节 接触性皮炎第八节 药物性皮炎第九节 湿疹第十节 寻常性痤疮第十一节 淋病第十二节 梅毒第十三节 尖锐湿疣第十四章 肛门直肠疾病第一节 概论第二节 痔第三节 肛裂第四节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第五节 肛瘘第六节 直肠脱垂第七节 直肠癌第十五章 泌尿男性生殖疾病第一节 概论第二节 睾丸炎与附睾炎第三节 泌尿系结石第四节 膀胱肿瘤第五节 肾癌第六节 前列腺炎第七节 前列腺增生症第八节 男性不育第九节 勃起功能障碍附录 方剂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疡科诊疗疾病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每一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名,如痈、淋巴管炎、带状疱疹等。因此在临诊时,应先辨病,明确诊断。但同一疾病在发病不同阶段,或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其临床症状迥异,治法也不相同,故在辨病基础上尚需辨证。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也有一定的规律。辨病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的本质与发生、发展的规律,与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辨证是指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从而得出一个证的概念,指导治疗。疡科疾病多有局部症状及体征,因此辨证不仅要辨全身症状,还要辨局部症状。如骨、关节结核发病缓慢,局部不红不热,化脓也迟,溃后脓稀薄如痰,不易收口,以阳证、阴证来辨属阴证。(二)辨阴证、阳证阴阳是八纲辨证中的总纲,疡科疾病的辨证,首先必须辨清其阴阳属性,是阳证还是阴证。疡科疾病的辨证,可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转归等各方面辨认其为阳证或阴证。(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3)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  阴。(5)肿胀形势: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7)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的属阴。(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的属阴。

编辑推荐

《中西医结合疡科学》:中西医结合系列专著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西医结合疡科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正版 内容详实 值得珍藏 性价比高 细读后很有收获 我非常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