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精锐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顾蓓蓓  页数:15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对苏州地区传统民居门与窗的研究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切入点。或者从木作工艺角度入手,还原其制作和生产的物质背景;或者从美学角度入手,分析其当时、当地大众艺术的整合过程;或者从政治角度入手,考察其艺术繁荣的社会资源……。毫无疑问,对这些切入点的研究都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其成果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予以汲取的。然而,如果我们能超出线性思维关系的理论模式再来研究门与窗,便会发现,苏州地区传统民居门与窗形成并发展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更为复杂的是,这些不同的原因之间往往会交织形成彼此制约的因果关系。苏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门与窗的设计“有法而无定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功能、艺术、文化、政治、经济、民族等诸多元素对门与窗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元素之间始终存在着微妙的牵连,所以如果“以式求之”,遂落窠臼了。反过来,也正是由于这一作用过程,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沉淀于门与窗中,使得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门与窗成为一扇帮助我们了解清代苏州地区社会的窗口,诸如水乡民居的发展历程、江南艺术文化的特征、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等,都可以在《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精锐:门与窗的文化与图析》中寻找到答案。

书籍目录

绪 言
 一、中国传统建筑门窗的起源
 二、中国传统建筑门窗的发展
 三、苏州民居门窗形成的自然条件
 四、苏州民居门窗形成的社会条件
第一章 苏州民居门与窗的类型及特征
 一、门
 二、窗
第二章 苏州民居门与窗的制作工艺
 一、王艺概述
 二、木作工艺
 三、漆作工艺
第三章 苏州民居门与窗的装饰文化
 一、装饰位置的概述
 二、装饰材料与工艺
 三、装饰图案的分类
 四、装饰的功能意义
第四章 苏州民居门窗设置的规律
 一、门与窗设置的一般规律
 二、门窗形式与“人”的关系
第五章苏州民居门与窗的营造风俗
一、堪舆风俗
二、数字风俗
三、趋吉风俗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章节摘录

  (六)明瓦  《汉杂事秘辛》中有记“日晷薄辰,穿照蜃窗”。什么是“蜃窗”?《尔雅·释器》:“弓以蜃者谓之珧”。《尔雅·释鱼》:“蜃小者珧。”郭璞注:“珧,玉珧,即小蚌。”原来“蜃窗”指的是用蚌壳镶嵌的窗子,并且具有透明度,因为它可以被日“穿照”。《肇庆府志·物产》也记载:“蚝光,出阳江海中,蚝别种,无肉,治其壳,施之窗桶,薄而光明,谓之明瓦。”这种贝壳就是“明瓦”。当“明瓦”用于门窗时,内心仔图案就有了变化。李笠翁谓:“窗棂以明透为先,坚而后论工拙。窗棂密度,按明瓦大小排定,宽约三寸一格,长度则视棂条坚固程度收缩”(见《-家言》),可见,“明瓦”的大小决定了棂格的形式。  明黄成所著《髹饰录》中也有不少关于蚌壳的记述,从原料、工具到工艺过程,如“螺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霞锦,即钿螺、老蚌、车螯、玉珧之类。有片有沙。天机织贝,冰蚕失文。”杨明在注释中提到“天真光彩,如霞如锦,以之饰器则华妍……”。也就是把光闪发亮的蚌壳形容为“霞锦”而巧夺天工,使得五色缤纷的小虫“冰蚕”也黯然失色。这说明,蚌壳制作的“明瓦”不但具有实用功能,更具有装饰功能,而且经久不衰。现存的清代明瓦遗物,历经百年,至今仍然具有五彩霞锦的光彩。  《营造法原》中记载:“心仔后装明瓦以采光线,明瓦为半透明之螭壳”,螭壳即是一种蚌壳。据当地老工匠师傅回忆,以前曾经看到有的“明瓦”可以一层层剥下来,认为“明瓦”也可能是云母,不仅仅是蚌壳,因为云母比蚌壳更容易加工。还有一种说法,称“明瓦”也有用大鱼的鱼鳞制成,周作人曾在《乌篷船》中描绘过“明瓦”:“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但是目前为止没有看到实物。  “明瓦”使用时,安装于户外一侧。将薄竹片按照“明瓦”的大小,纵横交错形成网格,用铁钉固定于棂条上,“明瓦”嵌固其中,借助竹片与棂条之间挤压产生的摩擦力抵抗下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精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精锐:门与窗..,因为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所以买来一看,还可以。
  •   很好的古典家具和建筑的结合之作,好书,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