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人 + 看不见的城市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铁林  页数:255  字数:13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通常,你看不见她们,即使看见了也不会了解她们。这是一帮生活在夜晚的女孩子,她们美丽、单纯、善良……因为贫穷,因为诱惑,因为责任……她们的选择出于无奈。作者带着悲天悯人的心情深入她们中间,用镜头,用文字豪无偏见地记录下她们的一切,并告诉读者,她们的生活,她们的内心深处,她们的感情世界。

作者简介

赵铁林  男,满族。1948年1月15日生于辽宁省北镇县。高中毕业正赶上那场“文革”,母亲被逼自杀,父亲被关,游街,遭批斗,正值少年的赵无家可归。1968年至1970年赵在河南新乡市耿黄公社相口屯当知青。后到新乡市前进机械厂当工人,1977年11月调入北京首钢继续工人的职业。

书籍目录

序 我看赵铁林的书关于赵铁林十庙  16岁的贵阳姑娘阿V  关于阿V做人流的事  中年人小舒的生意经  靠阿V养活的男人们  爱情至上的小姐  阿V老公的弟兄们  阿V的宠物  阿V的夜晚  老女人的日子  小舒离婚了  小舒走了,十庙的生活还在继续  不争气的男人们  做站街女失败了  阿V的情变机场东路  为小姐们拍照  午夜牛郎的美女们  与众不同的小丽  小雁的歌唱生涯  午夜牛郎关门了  阿云被毒打  机场东路的没落  小丽的生活重担  小丽在S市从良的日子  乡下老家英太村  初识小刘  和小刘回川东老家  小刘的身世  小刘到帝王坐台  摄影师与小刘共同生活的日子  经济衰退,台不好坐了  再回四川龙潭镇老家  狗缘阿香的遭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看不见的人 + 看不见的城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赵老师的片子在网上已经看过很久了,得知他辞世的消息,只有购买他的书以为祭奠。。不浮躁,不张扬,认认真真的摄影,沉下心来用自己的心来记录世界,这样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
  •   这是一本足以震撼灵魂的书。作者以一个完全的第三人的状态描述着他们这样一群特殊的人的生活状态。正是因为这样简单而直白的语言,这样不带任何评价和倾向性的语言,更让人感觉到心酸与伤感。虽然我已经看过了这么久,但是我仍旧觉得震撼。黑白色的色调,更为这本书平添了一分肃穆
  •   此书之前在学校的时候就有同学买过来看了,感觉非常不错,此次在此购买,纯为赠送友人,让他对这个世界有更透彻的认识,希望他能平等看待,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随意猜测“性工作者”的种种“肮脏”。此书通过一张张与主题有关的照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表述,平等公正并富有人情味的表现出了“性工作者”的真实情感和世间的无奈,让我们能够对他们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促使我们能够以人性的角度平等对待他们。无论如何,值得一看
  •   先在天涯上发现一个帖子,她们的生活在书里,并不神秘,却很凄惨。希望今天的她们,生活得很好!
  •   看了感触很大
  •   很不错的一本书,在本书中批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讲述了很多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提示了当今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百态,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不得不感叹这个世界的多面性,是非常值的一本书!
  •   第一看的时候很震撼,现在有时候还会像,书里的那些人现在都怎么样了。
  •   拍的很真实,有一些场景触目惊心,每次读它都觉得心里挺沉重的,不过我还是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向大家推荐的书
  •   祝祖国繁荣昌盛
  •   我收到的时候,这本书好像是书店那种被翻烂的感觉!封面上有鼓起的薄膜,有很多黑色的印记!更不能忍受的书上的灰有厚厚的一层!!!真想退换这本书!!
  •     我一定是在哪儿见过封面的那张照片儿——阿V的那张脸,没有任何妆容,特别纯美。
      
      
      说到这本书所涉及到的话题,我便想到了潘绥铭。但是再有人情味儿的社会学者写出来的文字也不及赵铁林来的温存而神圣。不能否认,即使是牛逼的学者也习惯于用他们所处的上层社会的半臆想的学术理论来解释那些他们并没有体验过的处世之道和思维方式。赵铁林让我感动的便是他把最初的那种试探性的记录变成后来的体验,因为只有深入其中,才会看见那些从前看不见的。
      我不想猜测作者的动机,因为要么是他闲的蛋疼要么是他心中有大爱,可是一个人会让自己蛋疼好几年么。作者四八年出生,九十年代时近五十,他的选择算得上是孤注一掷。但是这种不顾一切看来是值的。姑娘们对家人回避自己在外的经历,对客人也得装出一副哟大爷您来啦的服务姿态,可什么时候她们才能面对自己和这些经历呢。如果没有作者的出现,他们可能继续着混沌的日子,也或者将来会刻意回避和尽力遗忘。但是作者给了他们真实袒露的机会。
      镜头里的姑娘裸着,乳房破败下垂,表情因涨奶而显得痛苦。这时候的痛苦便不再是她一个人的,或者说这种从前毫无意义的痛感顿时变得永恒。即使我单纯的观看,竟也觉出某种不安,这种感觉让我仿佛也进入了一种体验。
      作者的文字也是好的。是纯粹的记录,没有任何评论或者臆断。这是最难得的。作者从不主动对拍摄者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也因此,所有的照片才显得无比的真实。一气呵成的直白的记录文字越读越有震撼力,到最后我甚至怀疑这莫非是构思精良的演绎。
      印象最深的是叫小刘的姑娘。她和作者以及所有出镜的姑娘们一起,应该得到我们的致敬。不知现在她身处何地锁操何事,但愿那些姑娘们都还好。
      
      我他妈四年多没写过书评了可是这书太棒了以至于我忍不住写点儿字儿纪念一下。
  •      (一)
       谈论这本书,这样的题材,我很反感“同情”、“社会责任”、“记录底层”、“崇高的记者”这样的字眼。我感到更多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割裂感。
       无所谓什么“记录底层”,当你拼命把“弱势群体”、“底层”这样的字眼往上贴时,其实无形中已把他们与自己分割开来。还有,所谓“弱势群体”与“底层”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呢?若是以金钱来衡量,比起“做台率”高时的某些小姐的收入,困顿时的赵铁林(甚至还受到过小刘的资助)倒更像是“弱势群体”。
       在这些“同情”、“弱势群体”、“底层”……词汇间,难道看不出一种割裂与自己都难以察觉的冷漠?
       要说社会底层,在金字塔式结构的中国,大多数人都是。我是,说不定你也是。对于照片中的这些人,读者们多几滴或少几滴“同情”的眼泪意义也不大。在这个畸形的社会中,他(她)们有着自己的韧劲,他(她)们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和你我一样,他(她)们有自己的欢喜与忧愁。
       就像一部简单的《还珠格格》就可以把电视机前的姑娘们个个都逗得哈哈大笑。赵铁林自己“怎么也闹不明白这些和命运抗争的姑娘们怎么偏偏喜欢那些从不为生计而发愁的剧中人物”。
       就像尽管被小吴骗到这里,还时常挨小吴的打的阿V,高兴时便撒娇让小吴说她最爱听的话“我爱你,我要娶你。”,只要一听到这句话,不管小吴说的是真是假,阿V都会欢天喜地地跑开和她的小狗去玩。
       就像时刻再为房租和生计发愁的小刘和赵铁林(Z君),没有电视机的日子里就一起围着一个小小的收音机听长篇小说,听完后还互相取绰号,小酒就是那个“小猴脸”,赵铁林就是那个“大灰狼”。
       ……
       (二)
       前几天和爸爸聊天,他谈到中国的改革停滞不前,没有人站出来推进。为什么改着改着就改不动了呢?这个问题应该去问问利益集团(权贵阶层)。
       李普曼1932年美国经济危机时,曾对笼罩着“阴暗不祥之兆”和“绝望的软弱无能”的气氛的美国感到极度地悲观,在一篇社论中他写道:“在一个士气低落的民族之中,每个人都变得孤独,成了他自己的牺牲品。他不相信任何人,甚至不相信他自己。他不相信任何事情,只相信每个人和每件事情的最坏方面。他看到的只是自己内心的矛盾混乱和别人所搞的阴谋诡计。这是大恐慌、大崩溃。在人们生命的某种紧急关头,当他们得不到那些比他们直接的和个人的意愿更为高明的明确信念的支持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书中的那些“公安们”、“老板们”、“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们”、“局长夫人们”……当你们以“们”的形式出现时,我感到深深地无助与虚无。
       (三)
       作为一个记者,光有同情心是不够的。当你被告知你要去的地方是一个治安混乱、人员复杂的地方,并且还要呆八年,和采访对象生活在一起,你愿意吗?或者说,你有勇气吗?
       你将和各色人周旋,你要获得他们的信任,而往往这些跑遍江湖的人对“信任”是最不屑的。你要做好随时被抢劫的准备,因为人们在生计的压力下常常瞄准非本地人。你要习惯周围时常出没一些吸毒的人或者游手好闲、聚众闹事的“街娃”。如果无缘无故被人揍了一顿,还只能忍住不吭声。
       但是,赵铁林都克服了,因为他就生活在他们(采访对象)中间。在采访了一段时间后,一些当地人和他成为了朋友,甚至主动当起了他的保护伞。他凭借客观的文字和摄影作品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
       想起了那一幕---一向油嘴滑舌、让人猜不透的“李拐子”读了赵铁林的关于他的照片和文字后,陷入了沉思。“他用手摸挲着自己的下颏,半晌不说一句话,太阳还没有被乌云完全遮住,已经起了风,风将李拐子蓬松的头发吹得乱七八糟。李拐子这副认真的模样,Z君从来没见到过,最后他同意签字了。签字后,他将稿件递给Z君,并说:“你比我想象的要好,是个办事的人。”
       这或许便是一个记者最欣慰的时刻。
      
      
  •      Z君是个照相的,他在H省生活了八年,每天拍片子。 他拍摄城市中的边缘人群,把看不见的人摆在我们面前。他的一部力作是对小姐们的拍摄。他说最好的办法是和小姐住在一起。于是,他真的和一位小姐住在一起了,建立起一种非常特别的关系。他把一个刚从四川农村出来的乡下姑娘调教成了举止得体、有进有退的高级做台小姐。
      
       拿起这本书的动机是包含猎奇和找荤腥的成分在的。可是,当我真正开始读它的时候,才感到“失望”,因为这本书里没有任何热辣的字眼,在一般人看来刺激惊险的“小姐”生活,在赵铁林笔下只是“做生意”、“接待客人”、“上班”。这是一般不关注“中心事件”的书。
      
       赵铁林的笔触是极端平静的。“吸白粉”,“打白炮”,“火拼”,再令读者感到尴尬、新奇的事儿在他笔下都像在谈论每天早上刷牙洗脸一样。对于Z君自己在H省经历的惊险,他丢了8000元的相机(那可是九几年呀!),与自己的支持者小刘关系闹僵,所有这些,似乎都是随口提及的小事。
      
       Z君一幅“野路子”的样子,黑道白道的人都不敢惹他,因为摸不清他到底有什么背景。可当他失意的时候,当他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的时候,涌上心头的警示古代圣贤的明训,“君子固穷,不坠青云之志”,“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说到底,他还是个文化人,他也还是个外人。
      
       我是个少见多怪的人。自己对农村的怀乡病似的浪漫幻想已经越来越少了。可是,书中的男人们那么不知廉耻地用女人靠卖身子挣来的钱赌钱、吸白粉;姑娘们的家乡人也不在意她们的职业,只要给家里寄来钱,盖了二层楼,就是全村人尊敬的对象;姑娘们在大街上可以不管不顾地检查对方的私处,可以不穿胸罩。
      
       也许,隐私只是城市的特有的东西,只有在高度密集的,人与人高度陌生的地方,才需要强烈的隐私意识把彼此区分开, 每个人才能有自己的小空间,换句话说,只有自己的身体所辖范围才是地盘。
      
  •      主流社会的一些道德准则、生存法则在这些人中是不被认同的。因此,在我们用我们的标准去同情或者去开导她们时,招致的可能是更大的隔膜甚至敌意。
       ——序。罗琳
      
       我和他们经济上是平等的,就是一个照相的,像走街串巷收破烂的一样。
       ——赵铁林
      
       在我们如今这样一个年代。人人都喜欢用自己的观点看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作为媒体工作者更是习惯了被称为“无冕之王”到处吃着供着爷们的叫唤着。一个个自命清高的搞艺术的或者类似搞艺术的。又有多少人可以放开自己的架子,放开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切的观念想法,真正的做一些艺术的事情。艺术从来都不是什么大众的事情,当我们一味的要去体谅、了解这世上不艺术的芸芸众生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偏离了我们原先要走的路,一条坎坷艰辛独行的路。
      
       幸好,我们这个时代还是有一些像赵铁林这样的人。他们看起来也许不那么艺术,拍出的照片没有我们所谓的景深,对比,反差,色彩。但唯一庆幸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那一份真实。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不要以为架着价格昂贵的摄像机,拍着向大师致敬的长镜头就是所谓的纪录。真正的纪录必定要更为艰辛更为执着。只有那些不在意身份,不在意社会上人人在意的那些事情的人们才有记录这个世界的可能。
      
       幸而这样的人没有死绝。
      
       也许那些拍着这样照片,做着这样纪录的人们自己没有以为自己在做什么多么高尚的事情,只是平淡的描述说明自己看到的东西。影像,本就是代替自己说话的一种语言而已。为何这个世界如此纷纷扰扰,却越来越少人安静的做着自己,说着自己。
      
       另:对作者能够拍到那么多的照片,很好奇,不知道作者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拍摄的。相信也是一段辛苦非常的过程。8年的时间,作者就和自己说的那样,只做一个照相的,游走在世间。
      
       偏题许久,再来说说书的内容,看的是看不见的人。诚然中国现在的发展是越来越快了。我相信像书中这样的人们永远都只是少数。但是少数并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他们一样生活的真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活的自食其力。比起社会上很多人来说,都不应该感到羞耻。只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却从来不肯低下高昂的头。去看一眼那些生活在所谓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就连俯视也都少的可怜。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且比一般人来的更加纯粹直接。他们没有心机,唯一有的可能也只是活下去的欲望,和人生而为人,对于家的一份期盼。其实对他们来说“家”这个概念很奢侈。但是庆幸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还有着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在我看来,他们眼中没有出现外人想当然的羞耻,痛苦。而是从没想到过的从容,纯真,甚至有那么一丝的喜悦。也许我们的眼光始终太过世俗太过教条。真实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当然这些真实不仅仅是歌舞升平,灯红酒绿。
      
       以上种种,边看边写,仅为留记录,不足为外人道。
      
      
      时此:作者赵先生已于2009年去世。这一切的记录都让我对他肃然起敬。只有愿意将自己身子放低的人才能变得崇高。愿逝者安息,也愿生者,继续记录下那些未完的真实世界。
  •     即将临盆的未婚母亲
      由于迷路,更多的是由于难言之隐
      迫切需要六毛钱买两个包子
      和着不曾出世的你
      一起跪倒在寒风里
      
      太阳红红的快要死了
      照着她腹部上裸露的肚脐
      你拼命地拽紧脐带
      看上去像是要爬出来
      尝尝世界是什么味道
      
      比一个四分之三的婴儿
      更加饥饿的,是世俗的目光
      像伤口一样闭合着
      直到扔下的硬币
      再次因匆匆的脚步走开
      
      我仿佛看见的是
      在冬天白色巨大的裂缝里
      一个孩子就该给他一张脸
      粉红色的舌头和一张嘴
      嘴角应该还有口水
      
      这就是活到现在
      为什么我还不厌倦生命
      就像小孩不曾交出自己
      最心爱的玩具,而在街上
      没有人系上你的鞋带
      
      也没有人允诺会给你
      一个世界,尽管你饿
      像被什么人匆匆遗弃的旧鞋
      由于太多的太多的阳光
      好像你再也不用走路了
      
      我教你相信一个梦
      相信你是那梦幻邪恶的眼
      随时藏着一把刀子
      划拉出你母亲的腹部
      找到让她哼哼的人
      
      是在上个月还是在去年
      是在今天还是在那个傍晚
      奇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我看见你在你母亲的泪水里
      睁开又闭上你的眼睛
      
      最初,饥饿没有错
      跪着乞食的母亲没有错
      现在扔掉母亲的脐带吧
      从子宫被唤作杂种的凝血中
      走进你新生儿的皮肤里
      
      
      
  •     心酸,心痛……同情么?觉得自己没有资格用这样的词汇来对这些生活在我完全想想不到的生活状态中的女孩子们。
  •     看了一下作者的介绍,在他开始这个拍摄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这样一个年龄还能保持这么旺盛的创作欲望实在是值得人们佩服。
      
      不知道作者对于这些女人们,是持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通过文章中的内容去揣测是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我觉得这种心态当然是复杂的。让我们试着来看看
      1, 同情这种心情,是社会认为作者“应该”有的一种心态,我认为面对阿V,作者具有比较多的这种心情,阿V是一个被男人控制的工具,当作者劝她回家去,她却说“我还没玩够呢”,谁知道,这个幼稚的,“血崩”的,“宫颈糜烂”的16岁小姑娘是怎么想的。但是面对“小刘”这种情况有发生了变化,小刘的收入远比作者高,甚至一直资助作者搞创作。不知道在那种情况下究竟是谁在同情谁,所谓“笑贫不笑娼”吧
      2, 猎奇,每当我走过发廊、洗脚保健,甚至“整容医院”的时候,我也总想进去看看,看看里面都些什么样的人,那些被捂着盖着的东西,总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3, 爱情,我说出这种感情,会有很多人反对,但是通过阅读,我认为作者存在一种这样的感情,这也是正常的,我只是希望大家可以细细品味,作者本人也是这个故事的一部份,如果只是作者单纯的对妓女的单纯描述,远没有“一个摄影师8年的经历”更吸引人
      4, 卑微感,一方面作者心理否定这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自己也找不到出路,面对小刘这样月入七八千的发廊女,作者真的觉得无话可说,因为她们自己得到了这个社会给他们的钱,没有文凭,没有技能的她们,做任何一行都得不到这么多。而作者作为一个观察者,一个长者,不可回避的会有种愧疚。何况作者还长期被“小刘”“包养”。
      5, 责任感,一个长者自然的内心感情。
      6, 神圣感,巴塔耶的所说的那种僭越的神圣感。明白这个感觉的自然能理解,详细解释太费时间
      
  •      我很佩服她们的勇气,她们肯把自己的生活暴露在镜头面前,这其中固然有钱的原因,更多的是她们的勇气。
       照片中的她们不乏美女,如果穿上一套职业装,走在路上谁也不会知道她是小姐,佩服她们,有着这样的勇气。
  •   作者的文字也是好的。是纯粹的记录,没有任何评论或者臆断。这是最难得的。
  •   我永远追赶不上你
  •   他不是记者,这翻感慨有点矫情
  •   被标题骗了.无话可说
  •   这是书里的还是你写的啊,我是被标题吸引进来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