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困惑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凤凰书品 编,王鲁湘主持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前言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于2000年开讲,至今已有五百多位演讲者登台,四位主持人接力主持,千余学生现场听讲提问,亿万电视观众一起跟堂收看——这些数字都体现出一种坚守:我们的民族和文化,需要更多学术殿堂独立思想的浸润和引悟。  当年我们创立这档节目时,找不到另外的成功范本,对于它后来的影响力,我们以为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其实它又潜藏着必然的因子。  把大中华文化圈知名学者的最新学术思想成果,从小众范畴搬进国民大课堂,是方法,也是态度。这个课堂没有任何偏见,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于是,相对静态的演讲,被传播放大,而思想的厚重,又随了传播远走,中华文明的高山流水,惠泽于四野。

内容概要

《世纪大讲堂》是凤凰卫视中文台一档坚守“思想性、学术性”,有着强烈文化抱负的周播节目,在中国文化界、传媒界有着极高的口碑。本书以“经济转型、宪政反思、医疗改革、教育回归本质”等社会焦点问题为核心,与各行各业的顶尖专家学者一起反思中国三十年改革取得的经验与成绩,并对其中的社会冲突矛盾和未来前行路途中的困惑进行思考。

作者简介

王鲁湘,学者,凤凰卫视主持人。1956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著有《黄宾虹》《中国古代文化遗迹》等。策划制作大型电视文化节目《纵横中国》《文化大观园》《世纪大讲堂》等。

书籍目录

序 经济模式再思考追寻流失的租金税改的设计思维热线与经济安全民主的现实考量宪政百年反思大部制改革思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土改的人文关怀把脉城市拆迁城市化与农民出路农村新社保困局什么是好的医学新医改回归公益性

章节摘录

  王鲁湘: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公布了十条经济刺激措施,投资总额超过4万亿人民币。这种大手笔的财政支出是否能帮助中国渡过金融难关?启动民间消费、拉动内需的关键何在?有关这些问题,请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为我们解答。  陈教授,您对这次4万亿的投资怎么看?    陈志武:4万亿的投资,我个人觉得尽管用意是很好的,但从效果上说可能不会像我们预期或希望的那么好。    王鲁湘:前不久我在《参考消息》上读到您一篇文章,您提出一个大胆建议,就是把一批本来应该还给老百姓的钱拿出来建立基金。您怎么会提出这个设想呢?    陈志武:我那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说,我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国有化一直到现在,都是按照“全民所有”的概念来做的。把所有的私人财产包括楼房,全部归为公有,然后归为国有,最终建立起一个全民所有的公有制体系。但实际上五十几年下来,真正全民所有制之下大家都应该有的那一部分好处,老百姓是不怎么看得见和感觉得到的。    王鲁湘:我活了五十多岁,就从来没感觉到全民所有,我觉得那就是国有,跟全民没关系。    陈志武:按照我收集的数据计算,你应该有差不多5万到6万人民币的财富。但是这6万块属于自己的国有资产没有到老百姓手上,所以并没有对老百姓的消费和福利产生实质性后果。全民所有制必须通过民有化改革,把这些财产最终的产权所有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个人身上。否则,大家现在都希望发生的所谓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是很难实现的。    王鲁湘:政府这一次仍然采取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不是也有某种现实考虑?比如我听到一些解释,说这些大型项目的投资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能形成一个更长的产业链,是这样的吗?    陈志武:不是这样子。从绝对角度讲,我花4万亿,多少都会给GDP带来贡献,肯定不会等于零。但如果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我现在提的一个建议,给全国所有中小企业免税一年——中小企业给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在46%左右,同时给中低等收入的家庭和个人免税一年,这两项加一起大概会节省3万亿左右的税钱。这3万亿如果由中小企业去做投资——不是由政府官员去投,中小企业站在行业的前线,更知道拿没交税的钱去投资会带来什么样的回报,由此产生的就业效果、产业结构优化效果、GDP新增效果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整个中国的经济模式更多地转向内需型消费,也会有一个根本性的帮助。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这个话题有点太大了,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定义这个模式到底是什么。我现在要讲的模式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老百姓不太敢消费    第一,中国的老百姓不太喜欢消费,不太敢消费,所以中国国内的民间消费总是上不去。  第二,国家是花钱和投资的主体。换句话说,老百姓一般是不花钱的,更多是把钱存进银行。而政府通过财政税收,通过银行对金融资源的控制,通过众多的大型国有企业控制生产——尽管从数量上不一定像原来那么多,特别是通过国有制让几乎所有的土地直接或间接地都属于国家,由此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资产,这就为所谓的投资驱动模式提供了基础。  第三,产品消费主要依赖出口市场。一方面民间消费不足,老百姓都不愿意花钱,另一方面国家在大的工业基地方面不断投入,使得工业产能越来越高,由此带来供需两者之间关系的不平衡。实际上这种不平衡在过去三十年变得越来越严重,生产这么多东西往哪儿卖呢?好就好在有出口市场。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越来越高,没问题,靠出口!国外的出口市场为中国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一个最核心也最必要的条件。不过金融危机一来,这个条件就变成了一个大问号。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政府对于进一步经济增长要想那么多办法,想让中国突破这个局面。  目前这个情况可能是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面对的最大一次挑战。我想谈的是为什么7%-8%的GDP增长速度对于中国来说好像显得不够。对于西方人,对于那些习惯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的人来说,他们抓破脑袋也不能理解,7%-8%的 GDP增长速度还不够吗?可是对于中国来说,如果GDP增长速度降到了6%或5%,就会出问题。因为中国整个的经济制度架构安排,使得它的GDP增长速度不能够跟其他私有制经济做直接的比较。  接着下来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增长模式在过去三十年能够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原因大致来说有两个:一是经过二百多年工业革命的发展,到1978年,那么多成熟的工业生产技术——不管是交通运输技术也好,电脑技术也好,其他的运输容量、生产容量也好,都等在了中国的大门口。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时候中国只要愿意开放,愿意加入全球贸易秩序,同时也愿意引进这些技术,所谓的“后发优势”就可以很快地体现出来。  第二个成功原因是国家对资源的垄断。这种垄断在一定时期对经济发展有正面的贡献。比如我们把中国、印度和美国做一个比较,美国是自由市场国家,是私有制国家,它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所以美国尽管没有国家拥有的资产,总统没有办法通过签署一个命令把老百姓的私人财产调动起来,比如调动4万个亿去盖大楼、建奥运场馆、盖国家大剧院或者修更多的高速公路,但是没关系,美国在私有制之下可以把民间的资源通过资本市场的交易调配到一起,做一些大项目、大企业,比如GE、微软这样的大公司。  中国没有美国这么发达的资本市场,但国家垄断了几乎所有的土地、生产性资源及资本储蓄,只要国家发改委或当年的计委,或者国务院哪个部门发一个文件,就可以把这些资源重新按照他们希望的方式去调配,而不需要支付其他司法方面的成本或者要经过国会长时间的听证,所以资源调配起来可以非常快。  印度正好处于两边都不靠的局面。印度是私有制国家,政府要做大的形象工程或者工业基地,像武钢、宝钢、三峡这样大的工程,是很难调配资源的。因为政府不能够命令老百姓把自己的土地财产放弃掉,把属于他们的钱、他们的房子奉献给国家,政府没有这种权力。同时印度又没有一个很发达的资本市场,所以在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确确实实赶不上中国。  但我要讲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如果不从基础制度层面做进一步的改革,最后要走出来也是很难的。简单来说,今天这种基础性经济制度或者说上层建筑,决定了一个根本局面,那就是“国富民穷”。“国富民穷”的局面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最核心的约束条件。这个紧箍咒如果不打破,即使总理或者其他政府官员每天求着老百姓多花钱,刺激经济增长,老百姓也没办法。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国富民穷”的局面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最核心的约束条件。这个条件如果不打破,即使总理或者其他政府官员每天求着老百姓多花钱,刺激经济增长,老百姓也没办法。  ——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 陈志武  把民主作为普世价值提倡的人和反对把民主看成普世价值的人,实际上是同一种逻辑,那就是把民主看成是西方的东西,这并不符合历史现实。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郑永年  “新医改”明确提出了医疗卫生制度的公益性。有学者认为,政府就该管付不起医药费的人,付得起的就不要管了。这个方法为什么在中国不可行?因为中国付不起的人太多了。  ——北京大学教授医改一线专家 李玲  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忘了什么是教育。教育本该是幸福的、快乐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是帮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 朱永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的困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9条)

 
 

  •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式的改革取得了成绩,也一直伴随着巨大的困惑。从经济模式到政治体制,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福利,从农民进城到全民教育等等,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已经越来越凸显和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走出这些困惑?世纪大讲堂《中国的困惑》一书给我们带来答案,我一定拜读。
  •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讲得好,凤凰出版中心又编辑成书《中国的困惑》如何走出困惑,各个领域专家将开出良方。值得一看。
  •   本书就中国当前的医改问题、教育问题、城市化与农民出路问题、城乡公共服务问题、城市拆迁问题、民主宪政问题、大部制改革思路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颇有深度的观点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值得细读并有助于大家的深入思考。当然,这十六位专家的提出的问题只是深邃海面上闪亮的朵朵白色浪花,但他们勇于破浪的勇气却是值得钦佩的,他们的专业水准和理论分析也确实解除了我们的不少困惑,点燃了一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思想火花。
  •   《中国的困惑》一书,收集了政治、经济、教育、医疗、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社保等问题,都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学者的一些建议,是值得思考。
  •   “世纪大讲堂”这个栏目一直很精彩,《中国的困惑》所选编的对话贴近现实,视角锐利而不偏激,论据详实,值得细读。
  •   凤凰卫视播“世纪大讲堂”我是必看,听朋友讲他们出书成册了。我毫不犹豫买了一本,不错,慢慢看,还能做个纪念。
  •   时下盛行把“专家”叫作“砖家”,其实代表了对当前学术界的失望,对犬儒主义的不满。在《中国的困惑》这本书里,却让人十分感动地看到了一群有血性的学者,一批有风骨的专家。他们正视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直率地揭露了种种症结所在,大声喊出了他们对中国的困惑。
    看完这本书,我想我对中国的学术界有了希望。有这样的学者,中国的未来必定也有希望。
  •   买《中国的困惑》这本书的时候,是受封面上这句话的吸引:“怎样为沙地上的城堡筑实基础?”沙地上的城堡,固然美轮美奂,但却因为基础不牢极易摧毁。仔细想想,着实跟当前的状况吻合。中国的困惑,其实是我们的困惑。
    书中十几位学者也提出了当前诸多的现实问题,并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不啻为普罗大众敲了警钟,值得我们在困惑之余,用心思考。
  •   从经济模式到政治体制,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福利,从农民进城到全民教育……应该说,这本书很全面地概括了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有些甚至是我们不曾意识到的问题。看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了悟不少。这本《中国的困惑》,买的值。
  •   本来看见政治经济类的书就犯困,但是这本书却咬着牙读完了。也许它真的能给当今社会开出一些良方——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人还是很困惑……
  •   中国的困惑的话,太多了。老百姓困惑,政府困惑吗?
    我觉得提出困惑的应该是政府牵头,怎么是学者呢?
    不过既然有人提出了这些问题,这本书就是应该引起高层的注意,觉得政府高层应该人手一本!哈哈
  •   在《中国的困惑》这本书里,著名的教育专家朱永新这样说:“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忘了什么是教育。教育本该是幸福的、快乐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是帮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中国的教育折腾了这么多年,始终没见有多大的起色。朱教授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或许大家都懂这个道理,但是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做着教育部门的帮凶。什么时候他们把这个道理想明白了,或许中国的教育就有救了。
  •   不愧为学者,能把中国的困惑剖析的如此透彻,看了之后真是受益匪浅啊
  •   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公民对经济、政治各个领域,对国家的现状和将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困惑,很多都带有浓重的消极的失望色彩。书中的观点好像混沌中的火花,使人受到不少启发。
  •   最为八零后,现在打拼在工作创业的初期,深感这个社会时期的生活压力和成本的巨大。所以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只知道努力而缺乏了对更多的发掘问题内在原因的动力的局面。几位老师对现实的把脉和针砭时弊,是一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但是,在我看来,中国的问题实际上也归咎于两点:
    1.中国人口众多;2.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子对现代的影响还依然颇深。很多东西都是系统性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看过此书有着疼感,也有迷茫,让人们觉得改变的几率小到渺茫......
  •   改革开放三十年,摸着石头过河,有成果,也有不足。这本书里的十几位学者为当今中国把脉,提出了很多中肯的观点。药方已经开具,改革之路走向何方?希望不要讳疾忌医,现在治疗还来得及。
  •   自从看了《金融的逻辑》,便很喜欢陈志武教授。很惊喜的发现,在这本书里,也有陈教授的大作。从学者的角度,陈教授畅谈了对中国经济模式的思考,直率地提出,“国富民穷”是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最大瓶颈。令人受益匪浅。
    整本书还没看完,但就已经看过的内容而言,非常有思想,值得一看。
  •   封面不错,白里透红,很是醒目。
    内容的话,都是热点问题,讨论的问题很深刻。
    支持凤凰的这几个节目,尤其世纪大讲堂,很有意义。
  •   陈志武教授在这本书中坦承:“‘国富民穷’的局面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最大瓶颈。”
    2009年以来,就“国进民退”这个话题,诸多学者都展开了讨论。正反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不过事实究竟如何,我想大家心中自有公论。本书中的各位学者都就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对读者来说,实在是一道酣畅淋漓的思想盛宴。
    看完书以后,正好看到一位教授今天提出了“民进国退”的观点。同样是学术界的人,差别真不是一般的大。
  •   此书乃中国困惑面前的一盏明灯。
  •   城市化进程中涉及许多关于农民生计和身份转化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推动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中国未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才能稳定、有序地进行。
  •   在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改革30年的辉煌当中的时候,在一个民族还在集体狂欢的时候,很庆幸这些学者们发出了理智的声音,点出了成果背后的种种缺陷。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中国改革30年,有成果,也有严重的不足。如果一味沉浸在狂喜当中,我想,离幻灭也就不远了。
  •   看完整本书以后,心情只能用沉重来形容。我们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亲身体会着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有人戏称,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每天都有奇迹发生。可是从来没有人问过为什么。是已经麻木了?还是太过无知?还好,还有这些学者在用自己的良知替我们审视。其实,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只有一小部分学者发出困惑,远远不够。
  •   “国富民穷”的局面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最核心的约束调价。这个条件如果不打破,即使总理或者其他政府官员每天求着老百姓多花钱,刺激经济增长,老百姓也没办法。
    国家是谁的,是老百姓的,只有藏富于民,国家才有真正的稳定。
    据说,这本书里,陈志武教授的那篇曾经多次被拿下或删改,但在编者的坚持下,终于面世
  •   “‘国富民穷’的局面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最核心的约束条件。这个条件如果不打破,即使总理或者其他政府官员每天求着老百姓多花钱,刺激经济增长,老百姓也没办法。”这些话说的尖锐深刻,深深地刺痛着中国敏感的神经。
  •   新医改明确提出了医疗卫生制度的公益性,所谓公益性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

    有学者认为,政府就该管付不起医药费的人,付得起的就不要管了。这个方法为什么在中国不可行?因为中国付不起的人太多太多了
  •   不可否认,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尖刻的、其他书未必敢提的问题,令人拍案叫好。不过,我读完以后,更多的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提出困惑固然是好,可是是不是更应该追究困惑背后的原因呢?光有困惑,意犹未尽。
  •   书到了,非常好。封面装潢好,很精彩。支持世纪大讲堂,支持出版中心编辑成书。
  •   有矛盾才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热闹可看。
    有热闹可看了,就不会无聊。这本书是挺有趣的一本书。
    比较适合关心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的人看。
    看完之后受益匪浅。
  •   好书,中国有这样一批学者,祖国的未来希望还是大大的有的。我把它推荐给朋友了。
  •   只要还有这样有良知有探索勇气的学者们在,中国的未来就不是沙地上的城堡。
  •   社会的困惑,人的困惑!其实很多事情你或许知道,或许听说,或许困惑,但谁来解惑呢?
  •   经济、教育、政治、医疗等巨大的钢铁齿轮缓缓旋转吃力咬合,中国,正如一台沉重而发出悲鸣的巨型机器人。这台机器人的运行并不十分顺畅。历史和岁月的流转镌刻,在它躯体上留下了铁锈斑驳,甚至刮痕累累。这台步履蹒跚的巨型机器人在“中国崛起”一词风靡全球的今天,终于发出了轰轰叹息。这发人深省:中国到底怎么了?
    此书针砭时弊,各种方面都有所触及,是本好书。
  •   改革开放30年了,只要接触相关资讯,从来都是蹦出一大堆盛情赞颂,让我等小民不禁有些飘飘然,似乎中国已经是歌舞升平了。在一片和谐当中,偏有人发出不和谐之音,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中国当前的一大堆问题,犹如当头棒喝,从“天朝上国梦”中清醒。感谢国家!
  •   从政治、经济、卫生、教育……各个方面全方位解析了当前中国的社会现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书里面说的,相当真实。
  •   深感非常有专业水准的,能够帮助我们看懂中国改革的一些问题。
  •   当我们看到一种主义越来越背离自己的理想,当我们看到一种困惑引发越来越多的困惑,我们不能沉沦,每个人都应该像先哲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居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   好书。说实在中国切实需要这样一批学者,敢于对我国一些问题提出看法和想法。
  •   凤凰卫视的专家访谈录,值得一看!
  •   力荐大家读读此书,了解中国大致改革方向,发展方向。
  •   我想,他们的困惑同样也是我们的,如何走出困惑,需要的则是智慧。
  •   人人都有困惑,更不用说大到一个国家。这种困惑并不可耻,最重要的是面对困惑,能赶紧找到解决的办法。
  •   此书编得很好,内容都是人民大众所关心的、所困惑的。多出一些这方面的书,我们喜欢。
  •   不得不说,凤凰卫视的栏目不愧是大家风范!
  •   凤凰卫视出版的就是精品
  •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及公共安全服务等。伴随着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这就需要政府立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力度,着力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   此书关于大部制改革、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拆迁等问题的思考都很有深度,我建议大家有空可以仔细读一读。
  •   这是一些被称为中国的大脑的人,我曾经一度对他们失望,但是从这本书里看,还是有些真正的专家是有专业精神的,是忧国忧民的,是值得尊敬的。
  •   写出了目前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身处决策层的人都可以看看。
  •   好书!值得一看!每一篇讲的都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看完之后受益匪浅啊。
  •   讲中国问题的书看了不少,这是头一本觉得是靠良心在说话的书。看到了好多常人难以意识到的问题,读完以后收获不少。
  •   很感动,在书里看到张鸣教授提到了农民问题:“农村总是被迫沦为一个资源获取的地方,包括农民自己也被当成一种资源来攫取,但同时又在开发利用后被抛弃。”
    作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个群体,同时又总是处于弱势的一个群体,他们受到的忽视和不公待遇,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重视。
  •   一些满足现状的既得利益者应该明白,蒙住眼睛闭塞耳朵固执地将经济与政治(迫切的是民主宪政)分开是既不现实又非常近视和愚蠢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又是非常危险的。
  •   正义的直言,深刻的反思都在这里,不愧是凤凰出品,值得收藏!
  •   几千年来,“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一直是中国人努力追求的梦想。这个梦想对个人来说,是一个最卑微的梦想;对国家来说,却是世界性难题。这个既卑微又伟大的梦想在中国能实现吗?期待着也乐见政府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面对和解决。
  •   中国需要更多象子墨这样的声音,也更需要让这声音迸发的环境。
  •   改革啊,这么多年来,问题好像没少多少,可是理想都不见了。读读这样的书,会感受到大家的心还是热的。
  •   一群有良知的学者已经给我们指出了问题,请不要继续麻木下去。无视顽疾的结果,就是恶化!
  •   说实话,能够看到这本书,是相当幸运的。如此尖锐、深刻的内容,如果没有相当的勇气,估计是不敢做的。向出版人致敬!向本书中的学者们致敬!
  •   很多健康问题和生活方式有关。换一种活法、善待环境、善待周围的人,优化个性,调节心态,不仅可以减少疾病,医疗成本也会大大的降低。
  •   就是典型的国富民穷,不愧是学者啊!
  •   很佩服这些学者的勇气,他们渊博的学识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   教育是帮助一个人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帮助一个人不断地走向崇高,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的、美好的社会。
  •   医改、教育、城市化与农民出路,这些都是很棘手的问题,但是专家们都给出了相当合理的解释和解决设想。
  •   学术书,关注的都是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第一章最为敏感,读完受益匪浅啊
  •   “拆迁人拿着政府同意的拆迁许可证,被拆迁人拿着政府颁发的房产证,俩证都是政府给的,在法律上就存在冲突,更不用说在实际行为中造成的拆迁人和被拆迁人面对面的严重冲突。”
    沈岿教授这话说的太好了!不知道新的拆迁法案什么时候能够出来。
  •   对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来说,觉得很好,且不论对错,它让我有了解现象下本质的欲望。
  •   看得时候比较吃力,因为自己没有背景知识。
    比较艰难地看懂了。
    因为自己还是个学生,对社会的各种机制的运行还没弄透,就要看各种机制的弊端与优点,实在有点自不量力。
  •   现在的社会现象百姓都有目共睹,敢怒不敢言,欣慰的是至少还有人敢于说真话!
  •   今天当我们说要”以人为本“的时候,说以民生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大力推动的时候,应当重新审视一下这个国家的福利制度,尤其是对待弱者的制度。福利制度的建设是一个政府为老百姓负责任的表现。
  •   书的整体内容不错,蛮有深度的。有点美中不足的就是朱永新教授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那篇,虽然也谈了很多突出的问题,但总觉得不够深入。教育问题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深入谈谈,找找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应该会更好。
  •   读一读此类好书,可以让人活得不那么自私。高蹈的理想主义有什么用处呢?还是贴近现实吧。当我把这本书读完放在书架上,突然感到自己的心胸坚硬了很多。这个世界上,个人可以做的事情也有很多!
  •   专家们的分析太透彻了,让人在困顿中看到了很多希望!
  •   了解下时事与经济
  •   书里面这些问题说的都很好,很有启发性。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来说,除了心情感到沉重,再也无能为力。只愿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本书,推动问题的解决。
  •   内容让我觉得过于尖锐,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更提出了问题之所在
  •   书里面提的这些问题都很好,甚至有些是平常没有想到的。但是在现有体制下,要触及各个阶层利益才能解决问题的话,我觉得并不乐观。
  •   有多少人在混混噩噩的生活中颠簸却抱定了犬儒的态度?难道本书编著者的勇气和清醒不值得我们钦佩吗?击案读之,浮一大白——
  •   经济学家还提出了将“小财政(只收税)变为大财政(税、租、利兼管)”的观点,以及“收租减税”等观点,不乏创意和实践价值,读罢,令人在担忧中也看到了一线希望。
  •   很好,很精彩的一本书。
  •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或许有些你会嗤之以鼻。
  •   在朋友的推荐下读完了这本书,沉重,但是很痛快!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国人生活得更清醒更有责任感~
  •   看起来还不错,建议可以买来看看
  •   还可以 值得购买 还行吧
  •   书里很多东西都讲得很真实很深刻
  •   排版太占空间,本可以节省很多版面的!
  •   书很好,一次买的书太多了,慢慢看,以后再评论。
  •   一口气全看了,特别喜欢关于医院的那章。作为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才是一个医生理想和追求。
  •   内容很不错 涉及的面很广 访谈的人都是很有格局的 推荐购买
  •   值得看一看,推荐!
  •   不能不说这是一本好书,但有些观点不能认同。
  •   谦虚的确是一种美德,虚怀若谷的人总是受人尊敬的。
  •   终于到手
  •   盛洪:将属于全体人民的自然资源产权交给一部分人使用和经营,既不上交租金也不上交利润,实际上是让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全体人民的租金利益。
  •   税收的使用应该以人民福利的提高为依归。税收只有用在提高国民的福利上才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如果用在别处,被无益地耗费掉,这不是人民的福音。
  •   好书!值得推荐!!
  •   有些分析比较学理化,不好懂,不过观点都很鲜,推荐!
  •   所谓的繁荣、富裕只是假象,看还能撑多久。
  •   什么是好的医学?好的医学应该是宗旨合理的、目的明确的、防范在先的、切实可行的、相对成本较低的、费用可控可承受的、覆盖面足够广的、充满对生命及人性尊重的、医生客观观察与患者体验并重的、尽可能与自然和谐的、与日常生活方式休戚相关的、既重视身心治疗又充分体现终极关怀的医学
  •   农村现在处于一个衰败的过程,农民必须走出来,政府与其投钱为他们建设新农村,不如在城里盖点廉租房,替他们稍作安置,等农村人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来谈新农村建设。说的有一定道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