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见闻纪》研究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邓章应,白小丽 编著  页数:204  字数:188000  

内容概要

  古代的维西,包括今属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德钦藏族自治县以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地处云南西北部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大融合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处于云南藏区交界地带,历史上属于丽江土司与西番多次争夺之地,地理位置突出。

书籍目录

自序
例言四则
气候
近城
其宗、喇普
康普、叶枝
奔子栏
阿墩子
道路
栗地坪
白铓山
梭石坡
溜筒江
夷人
么些
古宗
那马
巴苴
栗粟
怒子
黄教喇嘛
红教喇嘛
谟勒孤喇嘛
善知识喇嘛
物器
青稞
珠参
佛掌参
雪茶
小桃红
藏桃
红嘴鸦
飞鼠
松根豹
人髅饮器
人髅鼗
……
附录一:《维西见闻纪》概说
附录二:余庆远与《维西见闻纪》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洛克《壮丽的名雅贡嘎》“除渡绳索桥”:“在包隆,雅砻江波澜壮阔。漩涡漫卷,江上只有一根溜索吊桥。这对我们来说真是苦不堪言,因为我们的行装、牛马、骡子都很重。几个西番农夫决定做一根新的绳子从桥一端穿到另一端以加固这座桥。一个本地人拖着新做的绳子,把自己绑在溜索上,慢慢滑到对面,再用柳条把新绳拴在旧绳末端。我们花了两天时间才全部通过这座桥。这所谓的桥其实只是一根用藤条拧成的绳子,就像缆车的钢索一样,上面挂着一个橡木做的滑轮。人、动物、行李都要绑在这滑轮上滑到对岸。我们失去了两头骡子。这两头骡子滑到中间的时候,滑轮裂开了,骡子就被吊在了绳索上动弹不了。这时唯一解救骡子、同时也让绳索桥能正常运转的方法就是,让一个人爬到骡子面前,割断绑在绳索上的皮带,但这就使骡子掉了下去。它们在水中踢打、挣扎,不一会就被汹涌的江水吞噬了。” 二、溜筒江渡 每遇到有溜索的江河,少数民族均称之为“溜筒江”,任乃强《西康江河异名考》:“澜沧江受此诸水,斜贯察雅、宁静两县西南境,人盐井县。察雅人称之为拉曲,盖以龙喜寺流来之水名之也。宁静称之为绿河,以其水深澄碧绿也。自宁静人察哇龙者,皆援溜索而渡,故又名溜筒江。”这里特指澜沧江自宁静人察哇龙一段,因为该段“皆援溜索而渡”。 “溜筒江”又特指该段一个渡口,位于德钦县佛山乡境内,过去是“茶马古道”上著名的险要关隘和军事重地,史书中有“溜筒锁钥”,“三渎南流,溜筒以济”之说。(溜筒江)“入出口货物均集于此,乃是康藏人滇的门户,滇藏贸易的中心。”(杜昌丁《藏行纪程》语) 此地过去架有篾制溜索,篾索引簿套一个大竹筒。渡口的村子叫做溜筒江村,清康熙六十年(1721)滇军在此架浮桥人藏,平定新疆蒙古部叛乱。当时的云贵总督蒋陈锡被诬陷革职,并罚自出路费,输粮人藏,效力赎罪,以染病之身,于6月23日率军来到溜筒江边。随蒋陈锡出征的杜昌丁所作《藏行纪程》记载“土人系竹索于两岸,以木为溜,穿皮条缚腰隔问,一溜而过,所谓悬渡也,俗名溜筒江。”由于当时“时畏竹索之险”,故在江中拉起数十根竹绳索,挂着数十个牛皮筏,筏上又铺上木板,建成一又吊又浮的临时便桥。但过桥时“水高桥二余尺,波浪冲击……过片刻,桥即冲断”。军队在回程时“初十日,六十里至江边,路之窄已习惯矣,浮桥已断,从溜筒过。以百丈之宽,而命悬一索,一失足则奔流澎湃,无所底止,此中惶惶然,不得不以身试也。令估倧扶过,初脱手闭目,不敢视,耳中微闻风声,稍开见洪流汤汤,复急闭,达彼岸然后开视,坐观行李人马俱从索渡,真一奇胜,然天下之险,莫过于此也。宿江干。”杜昌丁作《溜筒江》诗一首:“一索横飞过,危悬无著身。非船登彼岸,不筏渡迷津。疑是秋千戏,真成解脱因。下临波浪涌,何处世间尘。”

编辑推荐

《研究》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维西见闻纪》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