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湖畔忆“三林”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坚  页数:328  字数:30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大凡一所名牌大学都有一批学术大师,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若没有学术大师照耀其间,学子们就失去了赖以自豪的精神依皈。人们无论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如何拼搏,都不可能失缺精神家园的支撑,而大学时代则是他们驶向茫茫人海的出发地。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无论人生的浪潮把他们推向何处,心中都有一座永恒的精神高地,母校的一个个学术大师就是精神高地上熠熠闪光的丰碑。    厦门大学在90年的漫长岁月中,曾出现了萨本栋、王亚南、卢嘉锡、陈景润……等一批显赫的大师,也还有一批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畅怀书写而淡出人们视野的大师,就如本书作者所讲述的林文庆、林语堂、林惠祥在厦大的岁月,厦大的莘莘学子对他们的事迹就知之甚少。本书作者林坚是厦门大学的校友,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经济学院读研究生。虽然毕业多年,但对母校依然一往情深。去年春天,当他回到母校、漫步芙蓉湖畔时,脑海里浮现出“三林”的伟岸身影,萌发了将他们三人的事迹钩沉爬梳的念头并付诸写作,这实在是一件对母校颇具功德的美事。    厦门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宣告成立,林文庆于当年6月开始任厦门大学校长直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是厦门大学私立时期的校长,任期长达16年。且不说万事开头难,90年前厦门演武场还是一片荒冢累累的海边不毛之地,如今成了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先辈开拓之功多么令人钦敬,作为校长的林文庆宵旰勤劳无疑功不可没!更不说在林文庆执长厦大期间,设立了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17系,群贤毕至,教学科研焕发异彩,将厦门大学建成南中国最好的大学。林文庆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挚友;是英属海峡殖民地第一位华人议员;是马来亚种植橡胶之父、一位长袖善舞的富商;是第一位获英女王奖学金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的华人精英;是一位造诣精深、悬壶济世的著名医生;是同盟会早期会员、被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聘为私人秘书、卫生部顾问。林文庆受过西方现代科学的系统教育,但他对中国儒家文化却极为认同,听一听他和陈嘉庚所确定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就明白一二了。可是厦门大学建校初期,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席卷古老的神州大地的时候,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来到厦大,对这位尊孔崇儒的校长颇有微词。鲁迅在厦大的地位是何等至尊,校牌校徽凡是带有厦门大学印记之处都有鲁迅的字体,林文庆纵然执长厦大16年,由于这一原因他的光环也不得不归于消散。历史转了一圈,如今孔子儒学又大行其道,鲁迅也走下了神坛,林文庆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也被“平反”了。如今厦大人可以毫无虚饰地说,我们为有这样一位校长而自豪和骄傲!    1926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忘却的一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高歌猛进,北洋军阀的统治也进入最黑暗的时期,这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直接导致了北京大学一大批著名教授学者相继南下厦门大学,形成了厦大群贤毕至的壮美景观。祖籍漳州的林语堂是当时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是年五月他带有政治避难性质地来到厦门大学,担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国学院总秘书。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教授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来到厦大,除了文学家鲁迅,还有国学家沈兼士、古史专家顾颉刚、语言学家罗常培、哲学家张颐、中西交通史家张星娘、考古学家陈万里、编辑家孙伏园和作家章川岛等。他们的到来,被当时媒体称为“大有北大南移之势”,让厦大文科盛况非凡。在革命狂飙突进的年代,作为文化革命旗手的鲁迅把文学当作匕首与投枪,自然在青年学生中深受崇拜;而主张幽默与闲适,视文学为“性灵表现”的文化大师林语堂,虽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大陆始终处于边缘。在厦大,人们只知有鲁迅,多不知把鲁迅引荐到厦大的林语堂。随着厦门大学国学院在中断近80年后又重新成立,厦门大学的莘莘学子才渐渐知晓文化巨匠林语堂与厦大的关系,惊诧80多年前厦大文科曾有过的辉煌。    厦门大学90年教泽深长,真可谓桃李满天下,政界、商界、学界……何处精英不在?就说初创时期毕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林惠祥,就是声名显赫的中国人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人们走进美丽的厦大校园,在芙蓉湖畔可以看到一座始建于建校初期的博学楼——人类博物馆,它的主要陈列品就是林惠祥上世纪20年代末从台湾冒险搜集到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保护这些文物,他不辞辛劳将其转运至南洋,在南洋又搜集了许多文物,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人带着细软回国,而林惠祥则带着一箱箱的人类学文物和图书从南洋归来捐献给母校,在他的奔走努力下,于1953年成立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林惠祥一生矢志人类学的研究与教学,著作等身,1934年出版的《文化人类学》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人类学专著,1936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史》开启了当代中国民族系统分类的先声,直到他逝世的前夜,在他的书桌上还排放着关于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的论文的抄正稿和英文提要。人类学在欧美是显学,在中国好像运命有点不济,或许是由于这一原因,林惠祥这位人类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似乎有点落寞,但他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厦门大学的莘莘学子,完全有理由为有这样一位学长而骄傲,前辈先贤的光芒永远照耀着后来者。    组成本书三篇传记的三位传主,他们的生平、思想和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行走在厦门大学的大师的崇高风范。一位是厦门大学实际上的首任校长,一位是早年在厦门大学从教过的文化大师,一位是厦门大学首届毕业生和学界泰斗,把这样三位大师放置在一起做生动而深入的记叙与阐述,这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新颖的历史文化构建。作者以对母校的拳拳之心,选取这一特殊视角对一所著名高校进行文化解构,通过丰富翔实的资料、流畅洗炼的文笔,徐徐展示出大师在高校精神高地的独特风景,这不仅是一个学子对母校的一份沉甸甸的情怀,也是近年崛起的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收获。    本书作者林坚与我相识多年,既是校友,也是邻友和球友。应作者之邀,不揣浅陋,写了以上这些,权为序。    2011年2月22日于厦大海滨东区

内容概要

本书选取厦门大学建校初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林文庆、林语堂、林惠祥),
以准确的史实和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三位在厦门大学校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走过的峥嵘岁月。
其中林文庆为厦门大学真正意义上的首任校长,并独力执长校政达16年之久,为厦大成为“南方之强”奠下了牢固的基石;林语堂为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国学院总秘书,
由于他的到来,使鲁迅、沈兼士、顾颉刚等一批北大名师接踵而来,并把现代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带到了厦大,对厦大文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惠祥为厦门大学首届毕业生,先后在厦门大学工作达20年之久,不仅开创了厦门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方向,而且是厦门大学研究台湾的第一人,他还把自己大半生精心收藏的数千件珍贵文物、图书献给了厦大,并在这些文物、图书的基础上创建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本书既是对三位在海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厦大杰出人物的缅怀,也是对厦门大学建校90周年的纪念。

书籍目录

序:大师乃莘莘学子永恒的精神高地
引子 芙蓉湖畔
上篇 林文庆:躬耕厦大十六载
一、鼓浪屿:梦琴别墅
二、从海澄到狮城
三、呕心沥血芙蓉园
四、鹭海学潮
五、厦大与大夏。
六、林文庆与鲁迅
七、中山医院创办者
八、林氏一家与厦大
九、从孔教会到“华侨协会”
十、厦大:文庆亭
中篇 林语堂:国学文章千古事
 一、鼓浪屿:廖家别墅
 二、从龙溪到京城
 三、林语堂和鲁迅(上)
 四、厦大国学院风波
 五、林语堂与鲁迅(下)
 六、两脚踏东西文化
 七、从大学教授到大学校长
 八、林氏家族与厦大
 九、台北阳明山:林语堂故居
 十、厦大:林语堂纪念室
下篇 林惠祥:只为真知岂为名
 一、厦大:人类博物馆
 二、从鹿港到厦门
 三、情归母校
 四、从台北圆山到闽西武平
 五、丹青和泪醒斯民
 六、“南林北裴”
 七、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
 八、林惠祥与陈嘉庚
 九、观人文以化天下
 十、厦大:林惠祥之墓
附录 “三林”(林文庆、林语堂、林惠祥)生平大事记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夫人殷碧霞一听陈嘉庚要聘请林文庆去当厦大校长,刚开始有些不悦,心想陈嘉庚种植橡胶发家还多亏了丈夫帮忙,现在却反过来要聘丈夫当校长?以丈夫在新加坡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还犯不着要回厦门去受聘他人?况且新加坡也还有不少资产需要丈夫去打理。后来,在林文庆的耐心开导之下,殷碧霞才转忧为喜,表示赞成。其实,她对回厦门生活,内心是十分愿意的,况且此时她母亲正住在鼓浪屿养病,她也很想能有机会回去好好照顾母亲!于是,林文庆发电报给孙中山说明有关情况,得到了孙中山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他也给陈嘉庚回电,告诉陈嘉庚:自己处理完手中事务,一个月后到任。陈嘉庚接到电报后十分高兴,觉得林文庆如同“及时雨”,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在陈嘉庚心中,厦大校长应当是一个既有科学水平和管理才干、又有社会声望的知名人士,林文庆无疑是他理想中的厦大校长。虽然林文庆没有办过大学,对高等教育缺少经验,但在当时新加坡华侨中,能出这样一个人,是很了不起的。在殖民地的新加坡,对留学生和医生都十分崇拜,对留学英国又是医生的人就更加崇拜,林文庆恰恰两者兼备。陈嘉庚在英国殖民地从商,对英文十分重视;而林文庆留学英国,英文十分熟稔。陈嘉庚虽然不懂英文,也不会说国语(即普通话),只会讲闽南话,但却可以和国语不灵光而会说闽南话的林文庆沟通。此外,邓萃英辞职事件和集美学校三年四易校长,也给了陈嘉庚一个启示,必须找一个可靠的人来当校长,而且不能轻易更换。

后记

日移疏影来还去,芙蓉湖水绿如染。    2011年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在键盘上敲完了这部书稿的最后一个字,心里不觉松了一口气。入秋以来,许多个夜晚,我沉浸在林文庆、林语堂和林惠祥的岁月里,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思考,一起欢乐一起忧,一起经历他们人生当中的种种成功与失败、兴衰与荣辱……写作过程中,我仿佛走过了厦大90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不仅对三位先生的不平凡经历有了更为真切的了解,而且对厦门大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厦门大学是美丽的。当年鲁迅一到厦大,就迫不及待地告诉许广平:“这里依山临海,风景佳绝”。今天,当你漫步在绿树婆娑的芙蓉湖畔,感受槟榔树下晨读的诗意,或者走进山风徐徐的“情人谷”,领略“读书恋爱两不误”的惬意;或者登上五老峰颠看喷薄的东海日出,或者站在白城海滨听不息的涛声拍岸,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厦大,太美了!在诗人海子的梦想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是一生最大的幸福。而在厦大,在这座五老峰下、东海之滨的东南名学府,所有的房子都“面朝大海”,每一个季节都“春暖花开”!    厦门大学是富有的。她不仅拥有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校主陈嘉庚,可以为厦大“倾家兴学”、捐出巨资400万;而且拥有被孙中山先生视为“密友”的校长林文庆,可以为厦大含辛茹苦、默默奉献16年!她不仅拥有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可以在革命年代里教我们如何去战斗,如何解剖自己,如何认识国民的“劣根性”和痛打“落水狗”;她还拥有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国际文化大师林语堂,可以在和平年代里教我们如何去生活,如何幽默与宽容,如何欣赏自然、珍惜生命,使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她不仅拥有化学系毕业的“理科翘楚”卢嘉锡,能够从一名普通的大学助教成长为中国最高科学殿堂的“掌门人”和国家的领导人;她还拥有历史社会学系毕业的“文科奇才”林惠祥,能够为厦大开拓出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以及台湾研究、南洋研究等一个个新的研究方向。    我为厦门大学的美丽和富有而欢欣、而自豪。但是,除了美丽和富有,厦门大学还应当是包容的。包容不同的学术思想、学术流派,包容不同风格、特点和个性的学者,包容不同“出身”、不同学历的行家里手,包容不同阶层学子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包容具有不同理念、有过分歧和矛盾甚至有过争吵的历史人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位于山海之间的厦门大学,不但要有山的厚重,山的刚毅;而且要有海的广博,海的包容。    在厦大的历史中,林文庆曾经被“湮没”,林语堂曾经被“遗忘”,林惠祥也曾经被“淡忘”。无疑,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了“委屈”。但是,在几十年政治风云的变幻中,曾受过“委屈”的又岂止是他们三人呢?建校之初,邓萃英校长走了,但他在北京高师校长、河南大学校长和河南省教育厅长任上,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后来又为台湾义务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务主任郑贞文、总务主任何公敢走了,后来一位成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教育厅长,一位成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财政厅长和新中国时期的福建省司法厅长。在第一次学潮中,教育科主任欧元怀走了,后来他参与创办了大夏大学,先后担任大夏大学校长和贵州省教育厅长。大夏大学培养了郭大力,郭大力与王亚南合作翻译了《资本论》,后来王亚南与郭大力又一起成了厦大著名的进步教授。在第二次学潮中,理科主任刘树杞走了,后来他参与创办了武汉大学,先后担任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代理校长、湖北省教育厅长和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多少年后,武大“还”给了厦大一个易中天!这历史中的是非、恩怨、机缘、巧合,乃至“千秋功过”,谁人曾与评说?偌大的校园里,又有多少学生知道他们曾经为厦大付出的心血和他们一生的贡献呢?    90年的岁月静静地流淌,它氤氲着这座美丽的滨海校园,造化着所有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在林文庆慧眼所识的“千里马”虞愚笔下,这座与千年古刹南普陀比邻而居的高等学府,应是“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或许这也是母校应当更加包容、更加“兼收并蓄”的注解吧!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严春宝的《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林太乙的《林语堂传》、董大中的《鲁迅与林语堂》等三部著作以及汪毅夫、郭志超主编的《纪念林惠祥文集》、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编写的《厦门大学校史》和《厦大校史资料》,为本书提供了许多原始素材;海内外新闻媒体和学术机构的新闻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撰写的相关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也给了我许多启发、思考和帮助。如果说,这部书稿还有值得翻阅之处,功劳理所应当归于他们;而书稿中的不当甚至错误之处,则应属于自己。由于成书较为仓促,书稿中仍有许多不成熟或不准确之处,也望读者给予批评及谅解!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厦门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陈福郎总编辑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宋文艳编审担任了本书责任编辑,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又一个春天将要到来了,厦门大学将在这个春天迎来她的90周年校庆。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如果把五老峰看作是厦大的脊梁,那么芙蓉湖就如同厦大的眼睛,一湖碧波,让厦大这个百年学府灵动而又鲜活。而这一湖碧波的灵性,不正是林文庆、林语堂、林惠祥等一代代的厦大人所塑造的吗?    谨以此书献给三位杰出的厦大人,献给母校90周年诞辰!    林坚    2011年2月22日于厦大海滨东区

编辑推荐

《芙蓉湖畔忆"三林":林文庆、林语堂、林惠祥的厦大岁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芙蓉湖畔忆“三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有些内容不是很充实,象对三林的祖籍。
  •   作者难逃掉书袋之嫌,什么叫“李泰、王振旅等知名人士都是他的中人”?书中的部分数据也使人感到疑惑,1924年之后就是“2004年秋季厦大正式开学”?1908年林文庆先生的原配去世,三年后与第二任夫人相识,但是”林氏夫妻从1909年起,也着手在鼓浪屿购地”?还有,告诉我“橡胶树生性坚韧、活泼而又娇嫩”到底是在说它娇气还是好活啊?既然作者的文学素养这么高那就不要在双引号里再用双引号嘛!有些内容不知道是百度百科抄这本书的还是书的作者直接引用百度百科啊!我肯定作者收集资料的辛苦,但只有作者是学经济的这个事实能在阅读中抚慰我这颗强迫症患者的心。
  •   第一次在旅行时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书籍,在厦门的新华书店买的。林文庆、林语堂、林惠祥,分别是厦大实际上的首任校长、早年在厦大从教的文化大师、厦大首届毕业生和学术坚守者。林文庆舍弃南洋产业投身教育事业令人钦佩,林惠祥苦苦坚守人类学坚守厦大学术精神。在厦大“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秀美景象下,更睹物思人体味着厦大的人文精神。
  •   感性太强了,史料不是很丰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