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石刻撷珍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何丙仲  页数:223  

内容概要

一是反映古代厦门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文物见证。明代中后期以后,随着闽南沿海海商贸易的兴起,厦门面临着倭患和西方殖民势力的骚扰。厦门军民奋勇作战,打败强敌,保卫了家园。现存的《征倭诸将诗壁》、《俞戚诗壁》和三处的《攻剿红夷石刻》,以及这些将领的多处摩崖诗刻,为这些爱国事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类似这一批能够反映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石刻文物,在国内实属首见。
二是反映海峡两岸“五缘”关系的重要见证。郑成功是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历史人物,厦门有为数众多郑成功及其部属的摩崖石刻、碑刻和墓志铭,还有不少后人缅怀这位民族英雄的石刻。此外,清代有关厦台关系的石刻为数甚多,其中典型文物有康熙朝的《澎湖阵亡将士之灵》石刻、乾隆朝反映两岸对渡的《重修五通路亭碑》和石国球等台湾同胞的题刻。有清一代,台湾属于驻守厦门的福建水师提督管辖范围,陈昂、吴英、蓝口]斋、蒲立勋、陈化成、邱联恩、陈宗凯等水师将领留下来的各种石刻文物,内容多与台海风云有关。清代后期涉台的摩崖石刻和墓志更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易顺鼎反对“乙未割台”的题刻、李友邦的“复疆”题刻。记载厦台两地民间活动的墓志,以及镌刻台胞捐款参与修葺宗祠寺庙的碑记,更是不胜枚举。如记载台湾第一位举人的《荔巍庵夫妻合葬墓志铭》,记述台湾“板桥林家”林维源、林彭寿生平的墓志等等,都是体现闽厦两地关系的重要证据。
三是反映厦门与南洋华侨关系的珍贵史料。厦门人漂洋过海的历史源远流长,“服贾海外”的碑铭记载同样不少。从现存的碑刻来看,早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就有厦门人在在“吧国”(今印尼)担任“甲必丹”(Kapitein)、“雷珍兰”(Luitenant)和“美硕甘”(weeskamer)等华侨首领的记载。他们身在异国却心存故乡,多次为龙池岩寺和青礁慈济宫的修建捐款。华侨为祖籍地乐捐善款,已成为优良传统,这些都在厦门的碑刻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清末民初,墓志的形式曰渐式微,而厦门的华侨或侨眷仍然延续这种文化传统。印尼华侨黄奕住、吴奕聪、王玉深和缅甸华侨陈茉莉等人的墓志,丰富了华侨史研究的内容。

书籍目录

绪论
登山越岭赏明诗
征倭剿夷豪气在
风流千载忆延平
云洲诗味待重寻
石刻犹存台厦情
扭苔剔藓觅屐痕
美舰访厦续余篇
清代武将题刻多
名刹曾经作“客厅”
僧人中彩修寺庙
鹭门仙佛用“番银”
巍然片石阅沧桑
郑彩原是厦门人
且寄道心与明月
同安名宦有美文
雅称浑号识民风
踏遍浯洲寻石刻
后记

章节摘录

  陈文瑞的这篇墓志朴实无华,字里行间却蕴涵着深情。墓志开头便回想起他们两人昔日青灯苦读的岁月。张及我是金门青屿人,后来住到同安城东的东园村。因为两家相隔近百里,只是彼此闻名而已。癸巳(1593年)那年因一起到泉州赴考秀才,“适市肆,相晤欢然道愫,果不负夙知”。于是,张及我、陈文瑞和同学张辅吾三个人成了“议论相投合,意气相期许,促膝交臂,无岁时离”的挚友。当时,三个好友同是边教乡塾边苦读应试的穷秀才,过年时才得回城相聚。“岁暮抵邑,必各携岁所构义若干首相质证,有未相当意者辄涂抹数行,不少忌讳”。乙未(1595年)冬,这三个好友突发奇想,打算辞职住到一起攻读。没有生活来源怎么办?大家都穷得叮当响,只好分头去借钱,“约以先登者还此债”。不料“食贫无可为质(抵押)”,连张辅吾家大嶝岛那一小块地也没人要。于是,这个计划就告吹了。  接下来,陈文瑞的笔锋又转到过后二十余年间,这三友间“穷达、死生、贫富之交情”。先是“丁酉,而张辅吾竟登贤书(即中举)去矣”,剩下陈文瑞和张及我两人“屡试屡蹶”。陈文瑞“偃蹇二十余载,视棘围如在天上”,终于在戊午(1618年)科中了举人,而张及我“亦从此游南国子太学焉”,其实还是个秀才。陈文瑞认为侥幸中举,是因为自己抱定“不封尸誓不济河”的意志,和坚持“卖胡饼之不暇唱渭城”的定力。看来陈文瑞过日子比张及我还艰难,所以“及我每以家计为余忧”。这份友情让陈文瑞感慨不已。  最让陈文瑞感慨的应该还是张及我的“数困场屋”而“大抱未售,赍志以殁”。在陈文瑞看来,张及我“天资明敏,见识超越,蚤岁即有大过人者,余与辅吾两人皆逊不及”。不过他也有不足之处,如“最喜交游知名士”、“用心于外”,结果浪费了时间。假使“及我肯以其才其识颛精举子业,自当无锋不摧、无帜不拔”,何至于此?  在墓志的后半段陈文瑞提到,“盖余从甲午(1594年)与及我结儿女婚,凡有行事都在耳目,故能志其大略如此”。从墓志所记载的一些时间,我们可以推断:陈文瑞于癸巳(1593年)进秀才,过年女儿已能出阁,年纪应该有30多岁。家境贫寒,苦读。戊午(1618年)中举。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厦门石刻撷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彩版的,文字也好,便于欣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