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岁首到年终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 C.S.路易斯 著,帕特里斯·S. 克莱因 编  页数:419  译者:何可人,王咏梅  
Tag标签:无  

前言

一    人生在世,都追求一个“好”字——吃、穿要好,住、用要好;学习要好,工作要好;爱人要好,家庭要好;身体要好,事业要好;国家要好,社会要好……    然而,最要紧的是:“自我要好”!    因为,前面那’些东西的好,首先要在“自我”看来好,目的是让“自我”变得好;那些东西的好,要靠好的“自我”去判断,要靠好的“自我”去争取,要靠好的“自我”去欣赏。    我不说最要紧的是要“人好”,因为这么说时,我们常常会想要“别人”变好,而不是想要“自己”变好。可是,每一个“自我”都不好,哪里又有“人好”呢?别人能变好,自己又为何不能呢?    也可以说最要紧的是“为人要好”——设想你有一位邻居腰缠万贯、身强力壮、上下亨通、事业兴旺……人间“好事”他都占尽,可是那人却坏,为人“不好”,你和众人会作何等想法?即便是想要他那些好东西,也不想变成那个人罢?    然而,人又不是生来就会“为人”,“自我”不是生来就“好”的。所以,即令是主张“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也立即作了一连串修正——“陛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而“教”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与人交往,所以“昔孟母,择邻处”。因为她知道,我们大家也知道:长期与怎样的人相伴,就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那么,本书邀请你与他“相伴一年”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会给你怎样的影响呢?    有千千万万的人、千千万万的书都可以告诉你:这个人是一个成就非凡的学者、多才多艺的作家、热情洋溢的演说家;作为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他的几十卷著作包括已成学术经典的英国文学史研究、中古文学和文艺复兴研究、隐喻研究和批评理论,还包括抒情诗、叙事诗、系列科幻小说、多卷本儿童文学;他的连续电台演说、连载报刊文章、无数的散文杂论和“通俗神学”著作,不但鼓舞了当年正面对纳粹德国似乎要横扫世界的凶焰的千百万军人和普通人,而且激励了如今正面对这个世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难的千百万“怀疑者”或“悲观者”。他的作品曾以每年200万册的速度销售,而且在他死后几十年间仍然以多种方式不断再版,至于以他的生活或他的事业为题材的各类著作,其数量则早已超过了他自己的著作。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不知道他,就像在中国不知道鲁迅。总之,这个人是一个早已誉满全球的天才,尽管中国大陆对他几乎没有介绍。    至于他“会给你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我想我要这样回答你:他会教你如何去追求那个“好”——那个“最要紧的”、人生最大和最终的“好”——自我的好,为人的好!换言之,假如你真的与他“相伴一年”,,你这个人会变得更好!    如果说,读书如同与人相伴,那么,一来因为书太多,相伴者太多,就都成了点头之交泛泛之交,对人生毫无助益,所以必须选择;二来因为书太滥,相伴者不好,反而易交“损友”上当受骗,对人生贻害无穷,所以也必须选择。    选择读C.S.路易斯,真的是选择了一位难得的良师,一位诚挚的益友!    C.S.路易斯教人如何去追求人生最大、最终、最要紧的“好”,使得从科学家到神学家、从大学教授到家庭妇女的各色人等都心悦诚服,所依靠的,不仅仅是他对世事洞若观火的慧眼、对人性入木十分的洞察,也不仅是他学富五车的人文涵养、机智优雅的言谈风格,更不仅是他富于创见的丰富想象、合情合理的清新论述一所有这些,读者都可以从手里这本小书中看到。    C.S.路易斯之所以成为千百万人真正的良师益友,所依靠的,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自己的“心路旅程”,他自己的“天路历程”——正如一位中国文豪林语堂在年轻时背离基督教,长期浸淫于儒教、佛教、道教之后,最终又返老还童似地回归基督教①,这位英国文豪在九岁时为慈母的癌症“祈祷”无效,少年时代就背离了童真的基督教信仰,。长期迷恋于从希腊到北欧的瑰丽神话,从星相到巫术的诡异秘术;精研了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文学和哲学;刚获得牛津大学的奖学金不久,不到20岁就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壕里的恐怖和自己受伤、室友阵亡的悲痛(后来他对这位战友的母亲照料终生);以文、史、哲各科的优异成绩毕业不久,才25岁就当选牛津大学研究员(后来又当选剑桥大学研究员,先后任两校教授),开始了一个好老师、好学者、好诗人、好作家的成功生涯——这个生涯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意思是他在不到65岁时-k--世为止,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批评家②,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③,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    有论者说,令人惊讶的是,知道他在其中一个领域贡献的人,往往不知道他在另外两个领域的贡献。我想,更令人惊讶的是,他那不长的生命。,至少等于三个长长的、成果斐然的生命,而且,在其结束之后,还能持续地有益于千千万万的生命,使无数的“自我”“变得更好!那肯定是一个大有天恩的生命。    四    这就要涉及前面未说完的他的“天路历程”:他从少年时背离基督教信仰之后,除了浸淫于古希腊的戏剧、古罗马的诗歌、中世纪的传奇、清教徒的文学以及上述种种,而且还以一个怀疑论者和无神论者的心态,出入于柏格森的创化论、亚力山大的实在论、黑格尔的理念论、贝克莱的有神论等等。他在将近33岁时(1931年9月28日’)终于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在他,应是神恩通过他同密友托尔金彻夜长谈的结果;在旁人看来,当然也含有他20年来不息探求的艰辛;在我看来,更与他同两个女人的动人故事密切关联——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是他的妻子。    他的童年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风景如画的郊区度过。父亲是律师,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家里每个房间都有丰富的藏书,以致于对他和哥哥来说,书本的世界同外边的世界同样真实、同样充满意义。然而家里更丰富的,是父母的爱。父母常带他们到海边度假,所以他后来不但时常写到家里的花园,而且广阔的大自然也能给他一种神秘而意味深长的欢乐——窗外的平原和远处的群山,在他看来就是“通往世界尽头的道路,就是渴望的土地,就是心灵的破碎和祝福。”这“欢乐”(Joy)对他有一种极其特殊的意义,成为指向信仰之路的路标。    然而,这“童年的祝福”,突然就因母亲患上癌症而中止了。母亲接受手术时,8岁的小路易斯跪下来向上帝祷告。母亲迅速地复原了,但不久后还是去世了。路易斯后来承认,他当时对上帝并无敬畏,亦无爱心,只把上帝当成了能实现自己愿望的魔术师。所以,当他的幸福沉入大海之时,他的信仰也随之消失了。    他的妻子名叫乔伊(Joy),认识他之前已经结婚,并有两个孩子。乔伊因为被他的书感动,而在33岁耐从犹太教归宗基督教,又因被前夫遗弃而离婚。路易斯同乔伊是在医院的病床边举行婚礼的,因为乔伊当时患了严重的骨癌,生命垂危。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婚后乔伊竟奇迹般地康复了。他们一起去爱尔兰旅行,路易斯又写了许多书,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四种爱》和《诗篇撷思》。    四年后,得知乔伊的癌症复发,他们。夫妇遂与朋友一起去游历希腊,从雅典到迈锡尼,从罗得岛到诺索斯,再从意大利返回。回来不久,乔伊就去世了。路易斯写下了自己的丧妻之痛,那就是1961年用笔名发表的《审视悲痛》(AGrief Observed)。他的结论是,信仰者绝不能把上帝视为达到任何目的的手段。    从他对自己和这两个女人的三个生命的反思,从他自己的“三个”生涯的旅程,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重新找到了真正的“道路、真理和生命”①。正如他在1,941年的BBC广播中所说的:“大多数的人,如果真正学会了深入洞察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他们确实想要的东西,强烈渴望的东西,乃是某种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得到的东西。”②    艰难地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我前面所说的诸般的“好”,尤其是“自我”的“好”,其实也属于这一类东西,即使是三千个C.S.路易斯,也无法给予我们!所以,所谓自我的“好”,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与他相伴,同行那天路旅程。    五    这本小书把C.S.路易斯诸多著作中的精彩片断,精选合刊,分成365段,可供读者每日与他相伴,真可谓匠心独运,使人天天受益。为此,我们都应该感谢编者和出版者,包括为国人引介这位好旅伴的中国出版者倪为国。    前六个月的段落,由我的女儿何可人译出;后六个月的段落,由我的博士研究生汪咏梅译出。我曾期望,她们由此书的翻译而有心灵的收益。译完之后,她们都向我证实,.她们的确受益非浅。由于她们的辛劳,使更多的人,首先是我受益,我们更应该向她们致谢。    由于两位译者翻译之时,适逢外出求学,事务繁多,未及按计划互校;又由于出版时间拖延已久,老友倪为国为了不负朋友嘱托,不让读者久等,限时交稿,所以,只得由我妻高师宁匆匆校改了前六个月段落的译文,我们也应该向她致谢。    我应为国之请写此序言之时,参阅了余也鲁先生为《返璞归真》所写的序,尤其是参考了汪咏梅女士写的课程论文Joy:A Signpost,Or The Road和她从加拿大维真学院(Regent College)带回的许多英文复印资料,我应该向二位致谢。    但是,我相信,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人,都会感谢C.S.路易斯,因为与他相伴是如此愉快,因为他用他的天赋和生命,给我们创作了这么好的东西,更因为他教给了我们如何更好地思考世界和人生。    因此,我不得不信服他的这句话:“以天作为你的目标,你也会得到其中的地。”    2006年2月    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    附注:这篇序言交稿之后,我在飞机上读2月28日的《北京晚报》,竞然发现报道C.S.路易斯的儿童文学巨著、前面謦到的《纳尼亚传奇》已拍成电影,而且马上会同那七卷小说一起在中国上市!报道的标题是:“比《指环王》更魔幻,比《哈利波特》更儿童:《纳尼亚传奇》3月8日电影小说同步上市。”报道提到了这部迪斯尼“魔幻电影”中的狮王亚斯兰隐喻耶稣,情节比《指环王》等更简洁更童真,在美国刚上映就遇到了劲敌《金刚》和《哈利波特4》拦路,但是在票房上却成了最后的赢家,证明。这部老少皆宜的“冒险片、家庭片奇幻片”有着更为广泛的观众群体。然而令人不解并惋惜的是,这篇篇幅不小的报道,竟然只字不提《纳尼亚传奇》的作者名字——C.S.路易斯!    何光沪    2006年3月2日凌晨    于海德堡

内容概要

  C.S.路易斯,还曾撰写了《反璞归真》、《四种爱》、《地狱来信》、《荣耀的重负》、《痛苦的奥秘》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励志佳作,这些作品帮助读者认识自我,体认真理,直到如今还继续启发着成千上万的人理解信仰的真谛。
  这本书摘选了路易斯诸多风靡世界的作品中的妙言哲语,读者可与他日日相伴,使喜爱他的人在他们的精彩话语里天天受益!

作者简介

  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
  他的一生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意思是他在不到65岁时去世为止,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归》、《地狱来鸿》、《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着成千上万新的读者。

书籍目录

序言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注释
路易斯年表简编

章节摘录

书摘每天重新开始人类只想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部分责任,这是一种无可避免的明哲保身之念。我并不认为,单凭我的一己之力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制止这种倾向。只有上帝能够做到。我有着虔诚的信仰,并希望他能帮助我。当然,我并不是想说,自己因此就可以“歇着”了,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上帝为我们所成就的事情,是要在我们里面成就的。这一成就的过程在我看来(千真万确地),就是每日甚或每时每刻重复磨练意志,弃绝上述观念,尤其要在每天清晨进行磨练,因为每逢夜晚,这种想法又会像新长出的壳一样把我包裹起来。失败可以受到宽恕,但致命的却是默许,是我们里面一块得到容忍、定期存在的领地,我们为自己所保留的领地。由于囿于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将入侵者赶出我们的领土,但我们必须站在抵抗阵线这一边,而不是维希的傀儡政府那一边。而这种抵抗,就我现今所知的而言,必须每天重新开始。我们应该引用《效法基督》中的话来作为我们的晨祷:从头做起——请赐予今天一个完整无瑕的开端,因为我还什么也没有做。     P40

编辑推荐

《路易斯经典选粹:从岁首到年终》作者是《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 .路易斯,不仅是儿童奇幻作家,还曾撰写过众多脍炙人口的励志佳作。这些作品启发了成千上万的人认识自身、宇宙、自然以及宗教的奥秘。至今他的图书在全世界还以每年200万册的数量销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岁首到年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7条)

 
 

  •   从岁首到年终,从作品中的妙言哲语认识自我,体认真理,理解信仰的真谛。 
  •   格外喜欢读路易斯的作品,国内已出的他的书我都买了,这一书准备送人。
  •   本书精选路易斯作品,值得拜读。
  •   一直追捧路易斯的书,喜欢他思想的深邃和笔锋的诚恳,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人的对话,在与路易斯的对话中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事物。
  •   还在看其他的。不过路易斯的书肯定值得一看
  •   省了很多买别的书的钱,如果不是特别喜欢读出的,可以读读看,把路易斯的书都拆开再整合起来,又另一番滋味
  •   路易斯的书很棒!
  •   一直特别喜欢他的地狱来鸿 能把敌人的思想深入
  •   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的眼目都在看顾祂的儿女!刚拿到手,准备慢慢拜读……
  •   这是看的第三本此书,买的第二本。第一次是在学校图书馆,而后最买了一本,这次是买来想要送人。很不错的书~
  •   本书每日一篇,很启发人去思考
  •   能在短短一小篇文字里把道理讲得那么清楚。。。真是个极其有智慧的人!
  •   读大师的书,就好像聆听大师亲切风趣的教诲,它凝聚了大师一生的智慧和追求,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   这是许多基督徙选做每日灵修的已书,强烈推荐。
  •   最睿智的人,最精华的讲章。
  •   他的书真心不错 自己买了一本 朋友也要 过了一会儿另外的朋友也要 订单修改了三次呢 呵呵 好书
  •   就是经典的精选!
  •   这本很喜欢很喜欢的,给我很多提醒和帮助。还没看多少就送给一个朋友了,下次再买
  •   可以随时翻阅并总有发现的书。刘易斯的心灵世界深邃明亮。
  •   书的质量真是不怎么样,侧面都剪裁的不整齐。印刷的时候得是多么匆忙?不应该的啊
  •   非常好!学习!
  •   神的名超乎万名之上!愿我们追随得蒙祝福!
  •   他的书,没的说!
  •   这一本比我以前书店买的那本要薄些,不知道是不是版本不同了。他的书还是没话说·!!!非常的好
  •   一本,可尽览路氏精华,好东西。
  •   我还没有开始看,但是书的质量和印刷挺好
  •   路易斯的书有点深奥的,可能需要花时间来读
  •   日日伴随的书,学习做人的道理!经历坎坷的路途,使人天天受益!
  •   刘易斯是值得珍藏的作者,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作品
  •   这本书以前看过,是另种一个封面的。内容很不错的一本书,一直想买,刚好趁这个机会就买了。拆开包装发现书的封面稍有磨损,原价都是一样的,装帧似乎没有以前看过的那个好。不过是很值得买的啦。还是满意的!!!
  •   新的封面归于刘易斯丛书系列,经典依旧。
  •   打五折买的 价格实惠 但快递不算快
  •   这本书是路易斯几本宗教哲学经典的摘要。如果想了解路易斯著书的人可以先买这一本,相当于一个索引,让你对作者的作品有个大概了解;已经读过路易斯作品的人也可以买来细品其中的摘选出的内涵。当然,我觉得有信仰的人比较有启发。
  •   经典选萃是很不错的。集合了众多的名言大论,并且是很不错的经典。 每天重新开始,就必须要求每日事,每日完成。身心和意志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基础,所以有规律地锻炼身心将使我们能接受更大的挑战,静思内省将使人的直觉变得越来越敏感。当我们平衡地在这两方面改善时,则加强了所有习惯的效能。这样我们将成长、变化,并最终走向成功。 人生最值得投资的就是磨练自己。生活与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爱的财富。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有永远的经济保障,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一个人做不大企业,一群训练有素的人才能做大企业。销售职业化才是关键。
  •   不错的灵修作品,容易使浮躁不安的心静下来,适合睡前阅读
  •   是华东师范大学的路易斯著作系列,书还不错,值得好好思考,按日期排列的篇章。不是一蹴而就看完的
  •   发的版本和网站上的不一样的。。。???
  •   这本书拿回寝室,室友们就说“小心,图书馆的书不要弄丢了。”我说是买的新书,他们都不信。因为书都翻黄了,好像含有浸水印。
  •   借别人的看完还要自己买
  •   一贯的路氏,让人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
  •   与伟人同行,从岁首到年终
  •     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 他在一生中,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他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归》、《地狱来信》、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浙成千上万的读者。
         20世纪最重要的大师C. S. Lewis作品摘选
         “一滴勇气,强于渊博的学问,一点人类的同情,胜于盖世无双的勇猛,而一丝一毫上帝的爱,都是远超这一切之上的”。
         Humility is not thinking less of yourself but thinking of yourself less. 谦卑不是把自己看低一些, 而是少想到自己一点。——路益师 From C.S. Lewis
         太阳永远在那一边,在路上圈出弧形,我常在阴影的这边,但永不对太阳失去信心。 ——路益师
         C.S. Lewis: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盲点。摆脱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盲点的最好方法,是去读读过去时代的书,看看他们当时的盲点。
         C.S.Lewis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观念,它特别能看得见某些真相,亦犯某些特别的错误。因此我们需要可以更正我们的年代所特有的错误的书,这些书便是古典书籍。。读古书并非因为前人有何神奇药方,而是可以减低读现代书所带来的盲目和危险。避免错误,最好是看未来的书,只是不可得。
         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set another goal or to dream a new dream. 无论年纪有多大,你都还可以有新的目标或新的梦想。
         经历是最残忍的老师,可你会从中有所收获,我的上帝,你有所收获吗??——C.S Lewis
         Experience: that most brutal of teachers. But you learn, my God do you learn." --C.S. Lewis
         你遇见了某个人,他能看见你所看见,听见你所听见的东西,在那一刻,一生之久的友谊就此诞生。——c.s.Lewis
         This moment contains all moments。此时此刻凝聚了所有的时刻。—— C S刘易斯(C S Lewis)
         The future is something which everyone reaches at the rate of sixty minutes an hour, whatever he does, whoever he is.未来是这样一件东西,每个人 都以每小时六十分钟的速度朝它走去,不管他做什么,也不管他是谁。——刘易斯(C.S.Lewis)
         “如果心要保持完整,便不可对任何人付出,甚至动物也不行,你要用很多嗜好及享受,小心翼翼地将它包藏起来,避免任何感情牵连;用自私的骨灰盒或棺材,紧紧将心锁住,在那骨灰盒里,虽然有安全,黑暗,寂静,真空,心却会变质。它虽免于破裂,却会变得坚硬不破,麻木不仁,不可救药。”——C.S. LEWIS
         「在文學和藝術的創作中,誰執著於原創性,就不可能做出具有原創性的作品。相反地,只要你單純的努力說出真理,一點都不在乎被說過多少次,你十次會有九次具有原創而不自知。」—— C·S·路易斯
         C.S. Lewis说:“两个或更多的伙伴发现,彼此都拥有某种共同的眼光、兴趣或品味。友谊就在这一时刻产生。而在此之前,他们在别人身上从未看到这些东西,还以为这不过是自己的独有财富或特殊负担。开启友谊的典型表达方式通常会是:‘什么?你也是?我还以为只有我才这样呢。’
         Friendship is born at that moment,when one person says to another,"What! you too? I thought I was the only one" 友谊始于这样的一个时刻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什么?你也是?我还以为只有我是这样呢...。C.S. Lewis
         You never know how much you really believe anything until its truth or falsehood become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to you. - C S Lewis / 在它的真假关系到你的生死之前,你永远都不知道你真正相信多少。 - C S 鲁益师
         如果人一任爱成为他生活的最高主宰 ,恨的种子就会发芽滋长。然后它就会成为神,然后它就会成为魔。—— 鲁易斯(C.S.Lewis) 《四种爱》
         有人问C S Lewis:“为什么义人要受苦呢?” “为什么不呢?”他回答:“他们是唯一能承受的人。”
         C.S.Lewis 《A Grief Observed》:'I lay awake all night with a toothache, thinking about the toothache and about lying awake.' That's true to life. Part of every misery is, so to speak, the misery's shadow or reflection: the fact that you don't merely suffer but have to keep on thinking about the fact that you suffer. I not only live each endless day in grief, but live each day thinking about living each day in grief.”我因为牙痛躺在床上整夜睡不着,脑子里想着牙痛并失眠这件事。我认为惧怕也是如此。我们也许不一定正在遭遇那不好的事情,而且我们一直在思想着我们将来也许要经历这些不好的事情。我们也许正在外部环境的压迫之下,但更不幸的是我们同时也正活在这种环境压迫而带来的惧怕的阴影之下。
         你其实不晓得你真的相信甚麼,直至当你所相信的,骤然成為一个生与死的重大决定,在这个时刻,你便清楚了解到你是否真的相信它了。 "You never know how much you really believe anything until its truth or falsehood become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to you." -C.S. Lewis,
         “人们不去写我想要读的书,所以我不得不自己来写。”~~C.S. Lewis
         目标高远,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目标本身就低,则什么也得不到。Aim at heaven and you get earth thrown in; aim at earth and you get neither.---C. S. Lewis
        剧作家走到舞台前来谢幕的时候,戏已经演完了。上帝会来到地球上,等到那时你才说你站在那一边,有什么用?岂不太迟了!整个自然界,整个宇宙,开始像梦幻消失不见。...... 新的世界对我们当中一部份的人是美丽非凡,对另外一部份的人则是恐怖已极。可是谁都没有再选择站在那一边的馀地!-- C.S.Lewis
         每次你做一個決定,你就會稍稍改變自己重要的一部分——你所選擇的那部分。 via C.S.Lewis, Mere Christianity,1942
         “Has this world been so kind to you that you should leave with regret? There are better things ahead than any we leave behind.” ~ C.S. Lewis 生命如此美丽却无比脆弱。请务必珍惜拥有的每一分一秒。明天也许不会如期而至。
         真正的幸福存在于关系之中。人类生命中悲剧主要是来自不道德或错误的选择,是我们自由意志被误用的自然结果。
         知识分子最突出的地方,不是思潮澎湃,而是感情贫瘠残缺,情怀干涸。他们的脑袋与常人无异,只是脑袋以下的胸怀萎缩,以致看起来脑袋特大而已。C.S.LEWIS摘自《我在哈佛的信仰》
         “在未来等待我们的比遗落在过去的更美好。(There are far better things ahead than any we leave behind.)”——英国文学家、《纳尼亚王国传奇》作者C.S.Lewis
         C.S.Lewis曾说,这世上只有两类人,一类对上帝说“愿你的旨意成就”,另一类上帝对他说“愿你的旨意成就”。【箴16:3 你所作的,要交托耶和华;你所谋的,就必成立。
         如果我发现自己内心存有一种 “这世上的任何经验都无法叫它满足的渴望”,最可能的解释是:我是为另一个世界而造的。-- C. S. Lewis
         “我不确定上帝要人快乐,祂要人去爱与被爱;祂要人长大。小时候玩具使我们快乐,而小房间是我们的世界,但祂要我们走出去,被痛苦带出去。 」他又说:「我们是顽石,不经雕琢不能成器。上帝要雕凿我们,祂雕凿得如此深痛,每一刀都让我们痛苦,直到终至完美。」「痛苦是工具,是上帝的扩音器,用来唤醒世上的人。”——《痛苦的奥秘》(The Problem of Pain)
         “上帝借着我们的欢愉
         向我们低语;
         通过我们的良心
         向我们说话;
         但祂借着我们的痛苦
         向人们大声呼喊;
         痛苦是祂唤醒
         昏睡世界的大号筒。”──《痛苦的奥秘》
  •        读到路易斯说:”不过,比起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这可容易多了。因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要维持那所谓的‘自我’,将个人的幸福作为人生的宏大目标,同时又想做个‘好人’。我们都想按照自己的心意自行其事——追逐着金钱、快乐或是野心——尽管如此,却又希望表现得诚实、正派并且谦卑。”刘易斯揭露人的伪善,真是赤裸裸不留情面。他说的那个人,岂不就是忙忙碌碌的我自己?
  •      老路在我眼中简直就是天才,是少有的几个人,我费了较多的劲也抓不住一个轮廓的人。
       基督教有三大存在,其一,神学存在,经院时期是其高峰;二,生活存在,体现在传统教会;其三,文化存在,文化从象征时期到古典时期再至浪漫主义时期,对神的赞美与崇拜都是一个大的主题,甚至是一切艺术启动源,其程度从全然的神本渐渐过到人本,但在文化的终极关怀这块领地上,仍旧无可撼动。(一家之言)
       C.S如要跟神学靠边的话,算是一个通俗神学家,但他的成就主要在宗教的文化存在这一块上,他是从神赋人灵性开始,对人所具有的理性,情感,意念以其原生的价值,或者确切的说是给以一个价值载体的地位,就是说神本的东西,能显明的已经对人人显明,可以从人本中其神性的一面出发,阐释人在神学上的价值及人对神本的逻辑思考。
       他的框架是这样的,首先以神启示的真理为起点,而后,着眼于其在人伦的合理性,及人伦角度体验、思索和印证。
       他的书也不是所有的基督徒感兴趣的书籍,我边上就有一个算得上虔诚的基督徒瞄了几眼,觉得不是适合她看的书。可能对于一些没有信仰背景,但部分对宗教有点兴趣的人,却可能又是一本较有味道的书。一个貌似大气的男人有着极其细腻、蔓延的思维触觉和体验,触摸到了人性和思维中最飘忽的那一部分,还有各样的闪现的意念。《地狱来鸿》中的阴谋,《返璞归真》中的对一切所谓高深的弃绝,《痛苦的奥秘》中的挣扎、承受、持守。这篇大杂烩的一年之行,若与之同行,受益不欲言表。另外还有《纳尼亚传说》中的单纯,《卿卿如晤》中的深情,这样的天才,除了佩服两字,其他的都是多余,包括我以上漫溢的赞词。
  •     读C.S.路易斯的精选集《从岁首到年终》,此文提到人性中一种消极而最具伤害的"无私"与"舍己",刚好是我在经历和思考的问题。此文同样摘自《地狱来鸿》:
      
      石酷歹正在讲述一个"无私之家"的趣事:
      
      这个游戏最好有两个以上的人参加,比如某个子女都已成年的家庭。有人提议去花园里喝茶。其中一个家庭成员小心翼翼地解释说,他不想喝茶,但出于"无私",他仍准备陪大家一起喝。其他人立即收回他们的建议,表面上也是出于他们的"无私",实际上却是因为,他们不想被第一个说话者当作傀儡,用来表现他那小小的利他主义。然而,第一个人也不愿被剥夺肆意表现自己"无私"的权利。他坚持要做"其他人想做的事"。而他们又坚持要做他想做的事。火药味就这样出来了。很快就会有人说:"那么好吧,我不喝什么茶了!"真正的争吵随之而来,双方全都恶声恶气。你看清整个过程了吧?如果每一方都坦诚地坚持自己的真正愿望,他们就不会丧失理智、风度尽失。恰恰是因为这些主张都被颠倒过来,每一方都在为对方的愿望争斗,所有的怨恨(实际上源自受挫的自以为义、刚愎自用以及过去十年的宿怨)都通过这些名义上的、冠冕堂皇的"无私行为"得以隐瞒,或者至少以此为借口......还有一种说法:"她是那种为别人而活的女人--要想知道那些'别人'是谁,看看他们避之惟恐不及的表情就明白了。"
      .................
      
      读到这段,我才恍然大悟过来,我自以为很多时候是在操练"无私"的"舍己",是在效仿耶稣基督的样式,学习"舍己"、"背起十字架""跟随耶稣"的功课,经历各种痛苦与挣扎,徘徊与反抗,反反复复的"舍己"(主动的与被动的),然而却还是会充满抱怨(尽管隐藏得很深),还是盼望这种“无私”能换来更大的赏赐(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上),还是"避之惟恐不及"那些各种"别人",一旦那些"别人"离开我,与我无关时,我便庆幸、欢呼,他们终于不再与我有联系,我也终于不再"为他们而活了"--这能算是"舍己"吗?
      
      按路易斯的观点,这种"舍己"(他说的"无私")是消极的,有害的,不真诚,隐藏着怨恨,甚至会引发最终的冲突,看似这样的行为出于"舍己"、"无私"甚至"爱",结果往往是惨不忍睹的后果,这样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爱情会走向悲剧,为什么会有家庭暴力,为什么一直相处很好的朋友却翻脸不认,看似双方都在"无私"地为对方活着,然而这根深的原因仍然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以为义和骄傲。他主张我们应该坦诚得告诉别人我们真正的愿望,而不是建立在某种虚荣上的利他主义。
      
      真正的舍己,是出于爱,付诸于爱,而不是出于利益、自以为义、或者爱以外的任何一种理由。而这爱,也必须是源于那爱的源头:天父上帝(因为我们自己的爱是会枯竭的)。就像我们的主耶稣,为我们舍己,为我们的罪钉上十字架,他不求世界给予他一个荣耀的冠冕,却把荣耀归于天父,只求天父按他的旨意来行,他在最后的一刻请求天父赦免那些杀害他的人:"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他能舍己,因为他就是爱。
  •     从岁首到年终-路易斯经典选粹  文章节选  
      
      每天重新开始
      人类只想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部分责任,这是一种无可避免的明哲保身之
      念。我并不认为,单凭我的一己之力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制止这种倾向。只有上帝能够做到。我有着虔诚的信仰,并希望他能帮助我。当然,我并不是想说,自己因此就可以“歇着”了,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上帝为我们所成就的事情,是要在我们里面成就的。这一成就的过程在我看来(千真万确地),就是每日甚或每时每刻重复磨练意志,弃绝上述观念,尤其要在每天清晨进行磨练,因为每逢夜晚,这种想法又会像新长出的壳一样把我包裹起来。失败可以受到宽恕,但致命的却是默许,是我们里面一块得到容忍、定期存在的领地,我们为自己所保留的领地。由于囿于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将入侵者赶出我们的领土,但我们必须站在抵抗阵线这一边,而不是维希的傀儡政府那一边。而这种抵抗,就我现今所知的而言,必须每天重新开始。我们应该引用《效法基督》中的话来作为我们的晨祷:从头做起——请赐予今天一个完整无瑕的开端,因为我还什么也没有做。 P40
      
      1月1日 假如我们真的发现了他?
      
      
      当我们遭遇孤独的生活时,总是感到厌恶。“小心!”我们呼喊,“生命是活的。”这正是那么多人退却的地方——如果我可以,我也会这样做——不再在基督教信仰上前行。 一位‘客观的上帝'——很不错。或者一位主观的上帝, 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认为他是真善美——也很好。最好他是汹涌过我们的,可以控制的,无形的,强大的生活力量。 然而上帝他自己,活着,也许以无穷的速度在绳索的另一端牵引着我们,他是寻觅者,君王,丈夫——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存在。
      
      就像孩子们静静地玩着窃贼游戏的时候,突然想到:那在门厅中的脚步声会是真的吗?那些在宗教(人对上帝的寻求)中戏水的人们突然退却:假如我们真的发现了他(上帝)? 我们从不打算想到那件事!
      
      还有更糟糕的,假如他已经发现我们?
      
      
      —摘自《奇迹》
      
      
      
      1月2日 想像一只神秘的帽贝
      
      
      为什么许多人预先就准备维持对上帝的看法:无论他是什麽,他不是基督教神学中那位具体的,活着的,乐意帮助人的和行动着的上帝? 我认为理由如下:
      
      让我们推想一只神秘的帽贝, 有一位圣徒在帽贝之中,他(全神贯注地看)瞄见了人是怎样的。然后告诉他的弟子们,他们自己也有一些观察(虽然少于他),他将不得不使用许多否定性的话语。他必须告诉他们人没有壳;不是附在岩石上的;不被水包围。弟子们通过自己的一点观察,确实得到了一些关于人的理念。但是后来,来了一群博学的帽贝, 他们写哲学历史,并且发表关于比较宗教学的演讲,却从未有过他们自己的任何观点。他们从帽贝先知那儿得到的话语是简单的和否定性的。从这些未被任何正面的观点所纠正的话语中他们构建起一幅关于人的图画:人是一种无定形的果冻(他没有贝壳),不存在于一个特殊的地方(他不附在一块岩石上)和从不摄取任何养分(没有水把养分漂给他)。
      
      怀着传统的对人的敬畏,他们总结出:在无尺度的空间中,挨着饿的果冻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状态, 而任何讲到人有确定的外形、结构和器官的教义都被拒斥为拙劣的, 唯物主义的迷信。
      
      
      —摘自《奇迹》
      
      
      
      
      1月3日 不是赤裸而是再穿上去
      
      
      我们的自己情形与博学的帽贝有很多的类似。伟大的先知和圣徒们对上帝有一种直觉,是在最高程度上积极的和具体的。因为仅仅碰触到他存在的边缘,他们就看到上帝充满了生命、能力和喜乐,因此(也没有其他的理由)他们必须宣告上帝超越人所谓的个性,激情,变化,物质性和那些诸如此类的限制。在他里面的积极属性击退这些限制,也是他们与所有否定性作斗争的唯一基础。但是当我们试着去构造一个有知识的或 “被启蒙式的” 宗教时或跛行在其后,我们便接过这些否定性(上帝是无限的,非实质的,不觉痛苦的,不可变的,等)。而且未经任何积极直觉检验过地使用它们。
      
      在每一步中,我们必须脱去我们认为上帝具有人类属性的观念。唯一真正的理由是要留出空间让一些积极的神圣属性进入。用圣保罗的话来说,所有的“脱去”的目的并不是要我们对上帝的观念达到“赤裸”,而是应该“再穿上”。但是,很不幸地,我们没有“再穿上”的办法。当我们从原有的观念:上帝具有某些微不足道的人类特征,移开的时候, 我们(就像博学的或聪明的询问者)根本毫无资源来补给那使人眩目的真实具体的神圣属性。如此,在精致化我们对上帝观念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只包含越来越少的内容,直至那致命的画面来到(静默的无边无际的海洋,空旷的没有星星的天空,发着白光的圆屋顶)最后我们几乎到达了零,敬拜一个非存在。
      
      
       —摘自《奇迹》
      
      
      
      
      1月4日 亲尝且看见
      
      
      只有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会真知道教义,这句基督徒的陈述在哲学上是正确的。想象对我们可能有一点帮助,但是在道德生活方面,而且 (甚至更多) 在信仰生活方面我们是接触到某个具体的实体,他立刻开始纠正我们不断增长的对上帝理念的空虚。甚至微弱的悔罪或模糊的感恩片刻在某种程度上都会把我们从抽象化的深渊中带领出来。在这件事上,是理性自己教导我们不要单单仰赖理性。因为理性知道他离开材料就不能够工作。很清楚的,当你藉说理不能够发现小猫是否在亚麻布茶柜中时,是理性亲自耳语:“走过去看看。这不是我的工作,这是感知的事。” 所以在此,理性不能提供材料用以更正我们对上帝的抽象概念。他会第一个告诉你去尝试经历:“哦, 亲尝且看见!”当然,他会指出你现在的位置是荒谬的。只要我们依然保持博学帽贝的态度,就是在忘记:如果没有人比我们更多地看到上帝,我们甚至没有理由相信他是非物质的,不可变的,不觉痛苦的和所有其它。甚至那些看起来对我们如此有启发的消极知识,只是正面的关于更好的人的知识的残留物;只不过是天堂大海退潮时遗留在沙滩上的样式而已。
      
      
       —摘自《奇迹》
      
      
      1月5日善的敌人
      
      
      若有一位上帝,他是绝对的善,但与你无关,你不喜欢他,也不打算打扰他,那么连说起他都是没用的。因为你里头有一部份是站在他那一边,赞成并且支持他的立场—反对人类的贪婪、欺诈和剥削。你又希望他对你网开一面,放你一马。但是你心底里明白,宇宙后面这种力量,假若不是真正的毫无变通地厌恶你那种行为,他就不配称为“善”。同时,我们也知道,若世界上的确有这种绝对的善,它一定十分憎厌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就是陷在这种可怕的困境中。如果宇宙不是由绝对的善来管理,那么我们一切的努力到头来都没有希望。如果这绝对的善的确存在,那么我们每天都在使自己成为这善的敌人;就是到了明天,也决不可能改善,仍是在无望中。我们离了它既不行,有了它也做不出什么来。上帝是唯一的安慰,也是极大的恐怖。我们最需要的是他,我们最想躲避的也是他。他是我们唯一可能的盟友,而我们已经使自己成为了他的敌人。有人说,和绝对的善照个面是很好玩的事。说这种话的人应该三思,他们只是在和宗教玩游戏。“善”可以是你伟大的安全居所,也可以是你极大的危险所在,全看你怎样回应它。而我们人类的回应方式是错误的。
      
      
      
      
       —摘自《美哉基督教》
      
      
  •   问下,这本书不是整篇文章编的?而是片段的语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