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师梦

出版时间:2008-08-0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钱理群  页数:2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现在退休了,回顾自己一生的教师生涯,真是想想要哭,很多次让你要哭,想想又要笑,很多事让你笑,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教师生活的真实。我们正视它,义永远摆脱小了它,形成生命的一种缠绕,而生命的真实意义就实现在这种缠绕之中。    知识面的拓宽,同时意味着人的视野、胸襟、精神境界的扩大,就可以发现各类知识,及其所反映的人的内、外世界的万般景象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一种“通”——是思想的“通”,也是知识(学问)的“通”,这才足求知治学的高境界。    所谓人学,就足在这样一个大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里面,活跃着这样一批沉潜的生命、创造的牛命、酣畅的生命和自由的生命。以这样的生命状态作底,在将来就可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大生命,这样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以至为整个世界,开创出一个大的生命境界:这就是“人学之为人”。    一定要沉静下来,即所谓板凳甘坐十年冷,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打好做人的根基、学术的根基,而且要潜入卜去,潜到自我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

作者简介

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其著作和文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青年朋友中都有很大的影响。1939年1月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

书籍目录

我的教师梦我为什么“屡战屡挫,屡挫屡战”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老师我理想中的大学教育我的书院教育梦追求文、理的通融漫说“大学之大”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思考沉潜十年我的农村教育理念和理想他们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承担,独立,自由,创造——我们要追寻的教育精神,知识份子精神后记

章节摘录

  我的教师梦  2004年4月14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附中论坛”上的讲演  我作为附中的一位教师上课已经一个月了。课程快要结束了,最后借此机会向老师们作一个汇报。我今天想讲的是,“我的教师梦”。  奋斗几十年,为圆一个童年的梦  我这次来附中实际上是为了圆一个梦。2002年我从北大退休的时候,有学生问我退休后干什么,我说我退休后第一件大事是要回贵州一趟,因为当年我在贵州教了18年的书;第二件大事是到附中来。去年到今年总算干完了这两件大事情。回归附中,就是重新做一次教师梦。前几天我和中学同学聚会,一位女同学谈起一件往事:1956年我们毕业时,全校举行过一次以“我的梦想”为题的演讲比赛,我获得了第一名,题目是“我的儿童文学家梦”;第二名就是这位女同学,她的梦想是要当一名乡村女教师,但梦的实现却非常曲折,1956年做梦,一直到了“文革”之后,才勉强圆了这个梦。也就是说,为了做一名中学教师,竟然奋斗了几十年。我听了自是感慨万端,想起自己在20世纪60年代,也有过一个梦:回附中当教师。当时我在贵州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教书,想调回南京,这自然是无法实现的梦想。而且就是在贵州,我要求做班主任,也被拒绝了,原因是我家庭出身不好,没有资格当。“文革”中,这就成了一条罪状,说早就看穿了你想争夺青年的“狼子野心”。你看,在中国想做一位教师,竟有这么难!后来我想,不让我当教师的人也有他的道理,说明教师工作非常重要,他是影响青少年的,而青少年正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  这是一种权力,有的人就是不愿意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的人掌握教师的权力,于是,我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师梦,就不能不奋斗几十年。  说起来,最早做这样  的梦,还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我是中央大学附小(现在的南师附小)的学生。学校出墙报,有一个醒目的标题:“长大了做什么。”我还记得教我们美术的杨宏毅老师画了好多画:飞行员、教师、科学家、工人、农民,等等。然后每个同学在相应的栏目下填自己的名字,我当时填的就是教师。我第一次做教师也是在南师附小,那时学校受陶行知、陈鹤琴的影响很大,号召学生当“小先生”。解放初期还有好多儿童是流浪儿,我们就把他们聚集起来,办小先生学校,由我当校长。我的印象很深——班主任吴馨先生,有一天突然对我说:钱理群,我们要办一个小先生班,现在学校任命你做小先生学校的校长。我当时都吓坏了,连忙问:老师怎么当啊?!吴先生看了我一眼说:你自己想吧。说完就走了。后来我才懂得,这是真正的教育艺术:对你表示一种信任,你自会产生自信,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而这正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后来我果真鼓起勇气当了这个小先生学校的校长,而且干得很不错。我现在还记得,有个学生是卖冰棒的,毕业时还画了一幅画送给我,上面写着“送给敬爱的钱老师”几个字。也就是说,我还在小学六年级就被称作“钱老师”了,一直到现在还是“钱老师”,并且颇以这样的称呼为豪。  在贵州初为人师,找到了生命的价值  我真正当教师,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贵州安顺地区卫生学校教书。对我来说这是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你想我从北京一直下到边远的贵州,又是1960年的大饥饿的年代,而且在中等专业学校教语文,学生根本没有心思学。想走走不了,想考研究生,又不让考。怎么办?我当时作了一个选择,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可以叫自我设计,这个设计几乎决定了我的一生。我把自己的理想分成两个层面。首先是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只要主观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理想。我一分析,不管环境多恶劣,反正我是教师,我就做一个最受欢迎的语文教师。这是一个现实的目标。同时我定了第二个目标,就是现实条件不具备的,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具备,需要等待的,要作准备的一个更大的理想。当时我的更大理想一个是到南师附中教书,第二个目标就是到北大教书,讲“我的鲁迅观”。我先为实现现实的理想而努力。当时年轻,一下就把被褥搬到学生宿舍,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让我当班主任,我就做一个不是班主任的班主任:新学生一来,我就先看学生的入学照片,把他们全都记熟了,主动上门和每一个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以后又编写学生学习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后来“文革”中“对学生太热情”也成了我的一条罪状。我还和学生一起爬山、踢足球,完全打成一片。这样我很快就成为这个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但却害了学生。“文革”开始时到处挖“三家村”,我们学校就挖了以我为首的四五个“三家村”:有和我踢球、爬山的,有和我一起编墙报的,等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在和这些学生的共同生活当中,我感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学生,我肯定很难在贵州坚持18年,更难度过“文化大革命”这一关。可以说我是和这些贵州的学生结下了患难之  交、生死之交的。所以后来到了北大,我还和他们保持联系。  我常常说我作为一个学者有两个精神基地,一个是北大,一个是贵州,其联系纽带就是青年学生。我去年去贵州讲学,以前卫校的学生在电视上看到我,就立刻到电视台打听我的住处,然后就聚集了好几位同学,还有的从几百里外赶到贵阳来看我,他们说,“我们毕业以后不仅是卫生业务上的骨干,同时我们的文章也写得很好,很受领导重视,这得感谢你当年对我们语文能力的训练”。这倒是真的:这批学生是调干生,他们已经是国家干部,大多从事基层卫生工作,因为文化程度低,才选调进学校念书,人学时只有小学毕业水平,我从初一语文教起,一直教到高三,确实把他们带出来了。但他们到现在还记得我,这一点仍然让我感动。“文革”结束后,我考上了研究生,就离开了这批学生。  这就说到了我的第二个理想的梦:要到北大讲鲁迅,唯一的路就是考研究生。而直到1978年,也就是我39岁时,才被允许考研究生,而且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但其实我已经准备了18年:从21岁到贵州教书那一天起,我就利用业余时间,研读鲁迅作品,写了上百万字的笔记。正是靠这长期的积累,我终于赶上了最后一班车。有人问我,如果你当年没有考上,现在还是贵州安顺的语文老师,你会怎么样?当然我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在学术研究上得到发挥,但我还是会安心地在那里做一名称职而出色的语文教师,在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  我首先是一个教师,天生的就是当教师的料实际上我现在还是教师,只不过是在大学任教而已。更准确地说,我现在有两个身份,一是教师,二是学者;但对于我来说,教师始终是第一位的,我在很多场合,都反复强调,希望人们把钱理群首先看作是一个教师。我这个人有深入骨髓的教师情结,天生的就是当教师的料。我写过一本书,题目就叫“人之患”,就是喜欢做教师,好为人师。我见到年轻人就忍不住要和他们说话,有一种癖好,我走到任何地方,身边都有一大群年轻人。对我来说,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年轻人聊天,有天大的烦恼,一和年轻人聊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如果真要惩罚我,最有效的,也是最残酷的办法就是将我与年轻人隔离开来。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到了什么程度:仅仅在北大教书、到许多学校讲学都满足不了我的教师瘾,我还通过通讯的方式和全国各地的读者“聊天”,其中大部分是青年人。因此,我有很多很多没有见过面的学生和朋友,每年大概都要回一二百封信。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有一次我收到四川的一封来信,写信的人表达的是对北大的一种向往,我就很热情地寄了一本我编的有关北大的书给他。于是他又给我写信,说:  我想,在你的面前不需要伪装什么,今天在我收到你寄来的书时我哭了。原来幸福时也可以流泪,而且这种感觉很美,很美。没有想到你竟然也记得我们,因为我们之间近似于陌生人。你离我们是那样的遥远。但当我拿起这本书时,却觉得你无比熟悉而亲切。也许你觉得你只是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我们喜欢北大,而你就送我们一本关于北大的书,也许你把我们当成一群追梦的孩子,而你所做的就是让我们离梦更接近一点。但是,你难以想象,这本书在我们心中引起的波澜。在学校很少有老师喜欢我。三年中认识我的老师也不过一二人,而这一二人也只记得某某人这个名字,而不是我这个人。在学校我几乎不招呼老师,因为师德有问题的老师为我所鄙视;而在喜欢的老师面前我往往是手足无措。当他们快要经过我的身旁时,我很紧张,把头埋得很低。因为我觉得自己不是好学生,没有资格叫他们,甚至怕亵渎了“老师好”这三个字。当他们走远时我才会抬起头望他们的背影。我心里想,如果有一天我能碰到你,也许也是上述的表情。所以当时的心情绝不是感动二字能概述的。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自杀前仅仅因为想起美术老师对他的赞扬的几句话,而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决心重新生活。以前总怀疑它的真实性,我现在明白了,有时真的只是对别人说一句话,做一件很普通的事.就能引起这个人的变化。就像你对我,你让我知道应该怎样去面对我的学生(看来这个人现在当教师——作者注)。做你的学生真好,他们时常会被感动。这样他们的心灵会永远充满爱满爱心与感激。  我立刻给他回了一封信:  你的来信让我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爱,不只是你我之间,我们应该用这样的爱对待周围所有的人。这里有一种心灵的沟通。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样的沟通了。从信中看你现在是位老师。你说你知道应该怎样去面对你的学生。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等这些最美好的人性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育和升华,以此来压抑人的内在的恶因子。——按照我的人性观,人是善恶并存的。问题是我们要“扬”什么,“弃”什么。而善的激发,是需要一种爱心的。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是自然的,用你信中的话说是毫不经意的,而不是一种着意的表演。而当下社会里,这样的爱的表演实在是太多了。你的来信引发了我的思考。谢谢。  这样的通信,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激励,相互间爱心的传递。想想看,作为一个教师,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和年轻人进行这样的心灵的沟通,那是一件多么幸福、多么美好的事情!  有时候教师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  这里,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有一位辽宁的女孩,她父亲是一个工人,她的母亲已经下岗。有一天我突然收到她的一封信,说:“钱教授我太痛苦了。我在学校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我学习非常好,但是我的老师因为我没有关系,没把我分到重点班。我受不了了,我想自杀。”当我看到最后这几句话时,简直吓坏了,我想,这孩子真要自杀这怎么办?但是仔细一看,这封信是用了很美丽的信笺写的,这孩子如此爱美,大概还不会自杀。于是赶紧给她写信,安慰她,鼓励她,给她讲道理。以后这孩子几乎每星期给我写一封信,倾诉她内心的一切。就这么联系了很长时间,这里是我写给她的一封回信:你写给我的信都收到了。因为事情忙,前不久还  外出开会,没有及时给你写信,请原谅。谢谢你对我的信任,随时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讲给我听。我也愿意这样听你讲话。只是有时不能立刻给你回应。不过请你相信,远方有一位老人,总是在倾听,并且理解你。  这件事引起了我长久的思考:她为什么要这么频繁地来信?我由此联想到现在的青少年,特别是到了中学阶段他的内心有一种倾诉欲望。可惜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常常不愿意倾听他们讲话,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个时候就只能到我这样一个住在非常遥远的地方的老人这里倾诉。为什么呢?第一,我愿意听她的;第二,我绝对尊重她,并且替她保密,我不会因为她和我说了什么话,而去损害她。这样她就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但我想这也不是一个办法,因为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青少年,我不可能每天都这样给他们写信。我就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如果她的家庭、她所在的学校,有父母、有老师愿意这样倾听,她就不必千里迢迢地向我倾诉。这正是教师、家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倾听我们的孩子的内心倾诉的职责。其实孩子把心里话向你讲,讲完了,把郁积在心、解不开的许多情绪发泄出来了,心里舒坦了,该怎么做,她自己就明白了,并不需要我们成年人去指点什么,教师有的时候就是需要简简单单地扮演这样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这说起来简单,却也不简单:因为它需要一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心。  这个辽宁的女孩,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而是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我没想到,有一天她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她千里迢迢地跑到北京来见我一面。她那个失业的母亲也跟了来,但是高低不肯进来。我和这个孩子谈了一个上午,然后送了一大批书给她。我想这个孩子要见我,也是圆她的最后一个梦。后来那个孩子再也没和我通信。这样我反而放心了:大概上了大学后,找到自己的路,就不需要再向我这个老人倾诉了。我只能默默地祝福她一生幸福;而她已经给了我莫大的幸福:有这样一些纯洁的孩子,他们信任你,愿意向你袒露内心,你能够倾听他们的声音,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谈,这本身就实现了一种价值,一种生命的价值,而且是教师所特有的。我与这个女孩子通信的价值绝不亚于我的学术写作的价值。至少说在我心目中它们是同等的。——我的学术写作追求的也就是这样的心灵的交流。

编辑推荐

  《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是钱理群老师巡回五地,连续15次演讲的教育演讲稿合集。“梦想”正是钱理群老师教育演讲的中心词。而大谈理想的背后所隐含的是对于年青一代生命的关注,对民族未来的焦虑。因此,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这是一个从教四十余年的老教师生命体验中的教育,这是一个人文学者眼里的教育。于是,也就有了钱理群老师的两个教育关键词:“生命”与“立人”。《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关注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其着眼点始终是处于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不同阶段的生命个体,所遭遇的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问题。而对农村教育和打工子弟教育的关注,则贯注着教育“平等”与“权利”意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教师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7条)

 
 

  •   拜读钱先生大作“大夏书系·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受益匪浅,我认为书中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最为深刻!
  •   一口气读完了全文,发现受益匪浅。读了之后,发现自己被老爷子深深的感动了,钱理群是个真实的人,更是个实在的人啊!哪个做老师的没有一个美丽的教师梦呢?只不过有些人找不到很好的实现梦想的办法了。
  •   一个执着的老人,一个鲁迅精神的布道者。退休后仍想延续自己讲鲁迅的梦想,但在南师大附中北师大附中等各中学都碰了软钉子。全国的高中生,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大学,要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就要埋在题海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哪有时间听鲁迅。学生升学的焦虑,家长的担心,校长对升学率的担忧,使这位可爱的老头,哪儿都呆不长,只能行走行走,宣传宣传,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关注大中小学生,对教育的赤子之心,让我们动容
  •   记得大学时代有幸听钱老的一次讲座,关于鲁迅,开始让19岁的我从浮浅的表层生活学会关注和理解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样的文化深沉的底蕴。关于那些肩扛住黑暗,放光明到前方的故事和人。后来了解了钱老的经历,对他为当今中学语文教改和西部人文教育所做的事情感动。这些演讲录,如果能躲影响一些人,一些孩子,该是件多美好的事情。
  •   这是我老师推荐的,买来看了一下确实不错,也挺有教育意义的,我觉得只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这本书不应该错过
  •   强烈推荐!真教授对“真”教育的梦想,对中学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无情批判与深刻解剖,时代的呼唤!
  •   这本书和另一本做老师真难,真好,内容有互补性,钱老的理想真是鼓舞人心,理想毕竟是理想。我们望着天空,白云一片去悠悠,真的好难,好难。
  •   怀着一个教师梦,买了这本书,只是还没时间看
  •   总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读了钱老的“我的教师梦”如醍醐灌顶。让我们认清了方向、获得了披荆斩棘的勇气,也找到了教室幸福感的源泉。
  •   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在亲身聆听了钱教授到东莞作讲座之后,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的高瞻远瞩,在网上看到书名就下订单了。阅读后,如同又一次亲自聆听到了大师的谆谆教导和语重心长的提醒。作为教师,我为中国有这样的前辈而自豪。
  •   学院老师推荐的书,作为示范专业来说,这本书的启发挺大的~赞
  •   没啥理论性,是钱老的演讲稿。最佩服钱老的是他的赤子之心,在如今社会确实很难得。这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   教师应该读读钱老先生的书。不能做,至少能敬仰。
  •   很感人,很真实!!!!
  •   品相全新,发货很快,赞一个,但是其中某些内容有重复之嫌!!!
  •   一个值得我尊重的老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
  •   没有看到书的时候,说实话不是很期待,可是等到拿到书的时候,很惊喜,包装很好,内容更不用说了,是实用,钱教授是我喜欢的,挺
  •   朋友介绍,正在读
  •   书的印刷质量不错,刚开始看,呵呵.
  •   质量OK!其实在当当买书,只是要求正版,无损坏,干净就可以了。
  •   很好的书呢!
  •   读了感触很深,也很实在
  •   都是讲稿,很值得一读
  •   黎明的感觉,很慈祥的老人
  •   刚收到,还没阅读,但我喜欢。
  •   给人家买的,她很喜欢
  •   很喜欢他的故事,慢慢学习!
  •   内容为钱理群老师的演讲集。
    部分内容有所重复。整体还是很好,看完后有收获。如今的教育功利化太严重了!
  •   过去经常看钱先生关于鲁迅的论著,看这本教育讲演,感觉是一种呐喊,中国现实的基础教育确实已经有病入膏肓的感觉,教出的学生顶多是一位好职员,失去了对于今后新鲜事物学习、研究的兴趣,其实也就失去了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力,可是“学而优则仕”在中国想扭转过来绝不是一年、十年可以成功的。因此,我的评价是:钦佩钱先生的教育梦,但是看看现实“叫郁闷”。
  •   不错,里面的内容很感人!
  •   钱老的书都挺不错的
  •   钱老师的书,我还是挺喜欢的。不过,这本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的书。
  •   是一些语录 不够特别
  •   前辈们总有一些感动留给我们。
  •   还不错啦~过来人的经验与想法
  •   刚拿到,就来给个好评噢,只是书角有脏,有点遗憾啊!希望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   总的来说还可以,就是封皮有点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