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俞中立 编  页数:337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世纪初,为提升学术之境、推进学术交流,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大夏讲坛”,广邀海内外各个领域的名家,举行系列的学术演讲。本书所汇集的,便是其中的部分演讲录。  王国维在20世纪初曾提出“学无中西”之说,这一观念在一个世纪之后依然显示着其内在的生命力。纵观呈现于本书的演讲篇目及演讲学人,所论兼及东西,论者无分中外;东西、中外之间已不复判然划界。思想和观念的如上贯通不仅在形式的层面展示了学术交流的扩展,而且在实质的层面体现了世界的视域。如所周知,近代以来,中西之学的相遇、互动,已成为基本的历史事实,这一现象在更广的意义上以历史已成为世界的历史为其前提。从学术文化的衍化看,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中西之学主要都在各自的传统下相对独立地发展,然而,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以后,思想与学术便第一次能够在实质的意义上超越单一的理论资源和传统,真正运用人类的多元智慧推进对世界的理解。在“学无中西”的视域下,中西之学都呈现为世界文化发展的相关之源,而中国文化与学术的现代延续,也由此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意义。演讲集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具体地体现了以上历史趋向。

内容概要

  本世纪初,为提升学术之境、推进学术交流,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大夏讲坛”,广邀海内外各个领域的名家,举行系列的学术演讲。《全球化时代》所汇集的,便是其中的部分演讲录。  王国维在20世纪初曾提出“学无中西”之说,这一观念在一个世纪之后依然显示着其内在的生命力。纵观呈现于《全球化时代》的演讲篇目及演讲学人,所论兼及东西,论者无分中外;东西、中外之间已不复判然划界。思想和观念的如上贯通不仅在形式的层面展示了学术交流的扩展,而且在实质的层面体现了世界的视域。如所周知,近代以来,中西之学的相遇、互动,已成为基本的历史事实,这一现象在更广的意义上以历史已成为世界的历史为其前提。从学术文化的衍化看,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中西之学主要都在各自的传统下相对独立地发展,然而,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以后,思想与学术便第一次能够在实质的意义上超越单一的理论资源和传统,真正运用人类的多元智慧推进对世界的理解。在“学无中西”的视域下,中西之学都呈现为世界文化发展的相关之源,而中国文化与学术的现代延续,也由此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意义。演讲集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具体地体现了以上历史趋向。

书籍目录

序全球的政治与经济米赫耶夫 俄中关系:问题与前景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凯恩斯与全球化戴维·卡莱欧 地缘政治与破裂的西方迈克尔·J·桑德尔 作为一个公民意味着什么?经济秩序的重建奚恺元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幸福学彼得·迪肯 缠结之网:跨国生产网络与区域一体化林桂军 中美贸易顺差:问题、原因和影响郎成平 从历史大角度论股份制约翰·威廉姆斯 汇率制度的选择——中国对适当国际经验的借鉴余永定 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问题藤田昌久 新经济地理学与农业发展新战略研究——品牌农业的资本积累、农村战略与经济发展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凯瑟琳·斯蒂姆 森全球化与大学霍华德·加德纳 以多元智能观看教育迈克尔·W·阿普尔 知识权力和教育改革芭芭拉·波曼 早期儿童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最新阐述佐藤学 转折期的学校改革——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梶田叡一 日本教师教育现状与展望威廉·派纳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课程理论:危机、概念重建与国际化罗伊·劳厄 英国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新近之争爱莉诺·达克沃斯 课堂中的批判性探究乔纳森·A·普拉克 创造力研究:潜力、问题与未来方向吉仁泽 快速节俭启发式——现实环境中的决策与判断戴斯 智力理论及测量的新进展:PASS理论的视角道·柏顿 国际艺术教育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视觉艺术教育的学生学习评量

章节摘录

  全球的政治与经济  米赫耶夫 俄中关系:问题与前景  一、经贸关系  中国在全球和区域关系——并且不仅仅是经济关系,而且是政治关系——当中作用的迅速提升,在最近20年里不可能不引起关注,特别是对于东亚、中亚和南亚的毗邻国家,当然,也包括俄罗斯。  现阶段俄中关系的现状可以被描述为整体上是正面的。双方关系经过最近15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而极大的进步。这些年来,俄罗斯和中国走过了一条从在军事领域里采取互信措施,到就双边关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一系列共同文件的道路,包括解决边界问题,发展大规模军技合作,直至和中亚国家共同建立旨在通过集体努力来保障地区安全的上海合作组织。尽管俄中关系不带有针对第三国的同盟性质,但是这种关系的深化和完善越来越成为其他国家不得不有所顾忌的一个重要的世界政治因素。  同时,俄中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经贸关系领域,尽管相互间的贸易额快速增长,并且因此而使中国成为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俄罗斯的出口结构当中仍然以原料商品和能源为主,而机电产品的份额则不断下降。由于中方原因而在边境地区包括阿穆尔河流域引发的生态问题也有所增加。  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国人看到下列一些阻碍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障碍,同时向俄罗斯提出这样一些诉求:  ——双方之间仍然缺乏“互信”。  ——缺乏对于在中亚“相互利益和发展合作方式的理解”。包括在中亚的“结构性危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原因和性质上,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达成一致的理解。并且,在中亚地区没有中俄合资企业和项目。  ——存在一些“生产性”问题,也就是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了双边机制,但是这些机制并没有得到利用。  ——在俄罗斯仍然存在着把中国及其发展视作“威胁”的现象。  ——按照中国人的观点,“中国和俄罗斯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着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在中国人看来,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而俄罗斯则是一个“衰落的大国”。俄罗斯没有能力“找到一个适合的经济战略”,这“影响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在能源合作领域,中国人的说法是:(1)在俄罗斯存在着对于管道运输的国家垄断,这制约着中俄能源合作;(2)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在向中国出口石油上形成竞争”;(3)“在俄罗斯的各种政治集团和实业集团之间存在着矛盾”,这恶化了同中国进行合作的条件;(4)在俄罗斯“很难搞清楚应该相信谁和应该同谁打交道”;(5)俄罗斯被指责为不愿意“把能源出口拴在中国身上,其战略意图是向日本和韩国出口石油与天然气”。  ——中国坚持要向俄中能源合作提供国家担保,在这个问题上面,北京对莫斯科存在着一些想法。  为了解决能源问题,中国人提出:  ——制定西伯利亚和远东能源共同发展战略;  ——启动有中国和日本参与的多边能源合作;  ——中国和俄罗斯应该“在世界石油价格的形成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仍然指望能从俄罗斯获得同向欧洲出口俄能源相比的价格优惠。有一种想法是,“胡锦涛和普京之间良好的个人关系”使得中国有望获得能源的价格优惠。并且,中国人不再把能源合作问题和“优化’,俄罗斯对华出口结构问题“打捆解决”。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清晰而坚定的思路是,“在市场条件下,只有俄罗斯成品的竞争力可以保证它进入中国”,而“政治决定在这上面则无能为力”。  由于中俄两国在经济潜力上的差距——中国领先于俄罗斯——越来越大,同中国毗邻的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人口形势极其严峻的背景下,俄罗斯某些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公开声明,以及定期出版物当中,出现了一些对于俄中关系发展前景的悲观预测甚至耸人听闻的判断。包括援引中国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担心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的远东地区人口局势恶化的一个后果有可能强化中国依然存在的一种情绪,那就是重新提出对于这些地区的领土要求,尽管双方之间存在着官方的协议。  很多这样的声明和评价都可以被解释为要么是一种政治偏好,要么是一种恐惧和神话,在日常生活中流传,并且在某些不负责任和为了争夺眼球的媒体上宣传。与此同时,承认俄中关系当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试图消除或将其最小化,就必须要对现有的因素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只有对俄中关系当中现存的现象和趋势,包括那些在俄罗斯社会当中引起恐慌和担心的现象与趋势进行客观的分析,才能避免对外政治筹划和实践当中可能出现的失算和错误,才能巩固同中国的睦邻关系,促进长期互利政治经济合作的实现。  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国内,我们的社会都急需一个明确、合理的长期战略,并且需要在中央和地方层面上将其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在此过程中要避免不连贯性,特别是俄罗斯各级当局对华行为当中直接矛盾的出现。要竭力避免那些能够导致对华关系急剧恶化的错误发生。可以非常明确地指出,事情这样发展将对俄罗斯的利益造成惨重打击,因为对于俄罗斯来说,对华关系的重要性不亚于它同其他任何一个现代大国的关系。  中国有意于同俄罗斯在可见的将来保持一种建设性的、大规模的联系,目的在于既可以有一个可靠的“战略后方”,又可以扩大在俄罗斯原料和能源资源上的准入,并且可以深化军事技术合作,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俄罗斯同中国互利经济政治关系,即官方联合文件中所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实现。  与此同时,中国加速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保证进入世界主要工业国家行列的方针,将对其外贸和投资活动的性质、规模及结构的改变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俄罗斯必须要根据这些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修正对华关系  首先,鉴于中国宣布实行积极发挥集约发展要素在国家战略中作用的方针,中国经济对新技术的需求将急剧增长。尽管“知识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中国60%至70%的新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尽管国家领导人制定的任务是到2020年将进口依赖性降低到30%)。这里有必要强调,中国不能从西方国家获得关键技术不仅是因为西方国家不愿意加强中国作为他们的竞争者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而且还在于他们从政治考虑上对中国存在着不信任甚至是担心。包括欧盟国家禁止同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和向中国提供现代型武器。  这种局面为刺激中国对俄罗斯民用创新需求的增长,并因而推动那些面临俄罗斯对本国产品国内需求不足的科技研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而中国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将为俄罗斯,包括其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可能。借助于从中国进口相应的技术和设备,可以改造俄罗斯那些在进口替代或者提高出口加工程度方面前景看好的部门。  至于俄中军事技术合作的前景,则看起来比较合理的是要在一种不次于俄罗斯向印度——另一个俄罗斯武器和技术的最大买主——所提供的条件下发展之。遵循这一条件不仅可以保持——至少在欧盟对华武器禁运取消之前——俄罗斯在中国武器市场上的地位,而且能够避免被北京认为是俄罗斯更青睐于印度,甚至有损中国在地区力量平衡中的利益这一局面的出现。  第二,保证获得国外的能源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这在中国的经济战略中无疑将保持重要的地位(甚至还将得到加强)。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任务以及中国目前无力降低单位能耗,都将使这一事实得到加强。  目前中国占世界能源需求的l2%。在2006年至2020年GDP年均增速保持9%至9.5%的情况下,中国每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5%至6%。中国的能源消费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即便是考虑到北京制定的大规模节能措施,这也将导致中国在世界能源消耗中所占的份额到2020年时扩大到14%至l5%。同时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到2015年至2020年时将从当前的40%扩大到55%至60%,届时中国在世界石油生产中的份额将从4%下降到3%。  在解决获得国外能源来源这一问题上,中国目前还没有确定一个可以被看作是反俄罗斯性质的任务。并且,地理因素有利于俄罗斯继续被中国看作是一个主要的和最可靠的能源供应者。同时,这些地理因素也决定了中国对于中亚能源快速增长的需求。  中国在坚定地寻找促进中亚能源合作并为此利用上海合作组织机制的道路。暂时中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当中还愿意充当仅次于俄罗斯的二号”角色。但是,无论是同俄罗斯的双边能源合作,还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多边框架内的能源合作,均在原地打转的情况都不能让中国感到满意。对合作没有进展这种状况的反应是,北京开始积极地发展同中亚国家在双边范围内的能源伙伴关系,并且试图在上海合作组织多边项目当中占据领导地位。这对俄罗斯在中亚能源中的地位构成了威胁。

编辑推荐

  《全球化时代》针对“全球化时代”这个主题作出了探讨和研究。走上“大夏讲坛”并收入本丛书的,大都是海内外各个学术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他们或纵横文史,或贯通古今;或俯瞰国际风云,或指点社会变迁。作为在不同领域中各有建树的学人,演讲者给人们展示的,是一幅一幅绚丽多彩、富有个性的思想画卷。相信读者从中不仅可以获得具体的知识,而且更能领略智慧的意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球化时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