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集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 编  页数:626  

内容概要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集》是为纪念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周年编辑的纪念集,本集包括有历史意义的信函、学会活动总结、纪念文章、学术论文、照片等内容。集中选载的60余篇学术论文,是从会《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已刊论文中遴选出来的代表作。这些精湛的作品,展示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在文献学领域的专深研究。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活动图录】图1 1979年4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大会图2 1980年5月武汉第一届年会图3 1982年7月兰州第三届年会图4 1983年10月开封第四届年会图5 1989年10月嘉定第十届年会图6 1992年8月呼和浩特第十三届年会图7 1998年9月太原第十九届年会图8 2001年9月兰州第二十二届年会图9 2004年9月合肥第二十五届年会图10 2007年10月昆明第二十八届年会图11 2008年10月重庆第二十九届年会图12 1980年5月张舜徽会长在第一届年会上讲话图13 1981年5月张会长等人在杭州年会后返汉路过上海,摄于上海师大图14 1982年7月兰州年会中,部分创会会员摄于兰州黄河大桥图15 1987年11月云南年会中,部分代表摄于云南石林图16 1994年10月在第十五届年会上,刘乃和会长与驻马店地委、行署领导及大会筹备人员合影图17 1996年10月,刘乃和会长在江西乐平举行的第十七届年会上讲话【学会活动总结】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30年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历届理事会名单【纪念文章专刊】历史的回顾 永远的怀念张舜徽《艺苑丛话》蠡测难得的名师荟萃——1983年张舜徽先生主持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班忆旧我的苏古求新之路——《卷葹书屋苏古求新集》后记我与学会廿五年我两任常务编委的经历与认识一本对我的学术思想影响至大的“小书”怀念刘乃和老师我与历史文献研究会共成长我与《文献学论著辑要》文献研究的园地学术交流的窗口——《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的介绍与回顾海纳百川金针度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周年感言【历年集刊论文选载】关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问题档案名称的渊源文献与考据略论古代典籍的起源石经、校勘与文化传播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与四部分类法商奄逸史缀考释甲骨文尊田及土田稽田、爰田、初税亩刍议《管子》分组探源《晏子春秋》考辨由诗本义看孔子诗论——上博楚简《诗论》第六章解读“色斯举矣”辨误《指物论》辨释孟子的古史观苟子新传《逸周书·谥法解》成书年代与作者蠡测《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序“地君之御”与“制地君”《礼记·曾子问》成篇年代考司马迁的“为百姓言”司马迁五行思想初探司马迁卒年考《史记》的民族凝聚力与生命之树常青严遵《指归》考辨班固的易学思想黄老思想论略汉代文献整理的主要成就《三国志》汇校拾遗干宝《晋纪》的史学价值魏晋南北朝语言风俗杂谈《道藏》四卷本《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辨《唐才子传·王昌龄传》笺证《唐两京城坊考》中的时人说小考为杨惠之塑像问题题陈从周君所绘《用直闲吟图》大颠禅师与《心经注》柳宗元学术史上的力作——评高文、屈光的《柳宗元选集》历史上“阳关”的兴废(读书札记)敦煌三“玄”欧阳修在谱牒学上的贡献缘于性情出于天然——一部隽永的古代游记《入蜀记》陆游《入蜀记》之史料价值说《醉翁谈录》及其撰人金盈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考论宋代理学与心学分歧探源读宋文札记二则关于辽、金、宋三史编撰的几个问题宋代版本的优劣《雅乐发微》及其四库进呈本的文献价值论朱国祯《涌幢小品》的史料价值明人史著编年考补国家图书馆藏《南明史料书目》述介明代士绅编撰佛教方志动机再探——兼评卜正民《为权利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顾炎武的诗论与诗读王夫之《诸经稗疏》札记姚启圣和施琅(清史札记一则)关于陈鸿鑫的日记“吴派"汉学家的辑佚成就《光宣诗坛点将录》“大小方”考——“维扬俊人”系列考证之一清人笔记随录(三则)“上大人”备考论陈垣老师的历史避讳学读陈垣寿尹文书札跋瓜蒂盒忆旧题记《广校雠略》与汉唐宋清学术论《清人笔记条辨》所见张舜徽先生之治学观闲堂近岁文录

章节摘录

  甲、改造《二十四史》  近年来,由国家组织人力,标点完了《二十四史》,诚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就整理历史文献来看问题,这仅仅是开步走。况且标点本身,还存在一些错误,能够说有了这一套标点本子,就已经解决问题了吗?今天如果要从根本上去解决,给读者提供方便,那就是怎样去改造《二十四史》的问题,而不是什么一般整理的问题。提到“改造”二字,或者会引起人们惊讶。其实今天所常见的殿本《二十四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改造的必要。首先宜将后人附加的话,以及错简、衍文、注语窜入正文等不符合原文的现象,加以改正删订,重新写定,这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史记·司马相如传》末称引扬雄评论词赋的话,《屈贾列传》末叙及贾嘉在汉昭帝时列为九卿的事,都是后世钞书的人附加上去的(王若虚《史记辨惑》、凌稚隆《史记评林》都已谈到)。《汉书。李广利传》有错简正文六十九字、注文二十八字(王念孙《读书杂志》已依《史记·大宛传》改正)。《后汉书·郭太传》有七十四字本为注中引谢承《后汉书》语,后乃窜入正文(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已校正)。这一类的错乱现象,仍让它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行吗?《史记》、两《汉书》是人们常翻的书,尚且如此(例子很多,兹特各举其一),推之其他史籍,情况也是很严重的。至于久经传写,造成文字的缺、夺、伪、衍以致前后文气不相联贯之处,尤不可胜数。我们应该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探索所得,对《二十四史》正文来一次写定的工作,仿清末吴汝纶写定《尚书》的体例,将史文重新写成定本,这便是改造旧史的第一步。不然的话,旧史中有些字句,本不是作者原文,作考证文章的人,习焉不察,便跟着误本书一字不易地引用,岂不是冤枉古人,遗误来学!这问题是必须首先解决的。  其次便是整理旧注的问题。注解是疏释正文的。一般书籍的情况,照例正文是大字,注解是双行小字。但是有的史注,却与一般注解有所不同。例如《三国志》本书,文字过于简洁,于史实多所疏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便命裴松之替它作注。这注不专於解释文义,而重在增广异闻,补证遗佚。所以读《三国志》时,裴《注》必须仔细研究,其价值不独不在原书之下,有些地方比原书还重要。清末同治年间,金陵书局聚珍版印大字《三国志》,注文和正文一般大,只是注文低一格印,以示区别,说明注文和正文有同样的重要。我们今天要采用这一体式,对通行的《三国志》版本来一次改造,再就正文、注文分别加以新的注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