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1903-中期著作-杜威全集-第二卷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杜威  页数:360  字数:40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2卷)(1902-1903)》收录了1902至1903年间的杜威作品,并包含完整版的《逻辑理论研究》及《儿童与课程》。美国作家版本中心认可文本。  本卷与《杜威中期著作》第一卷同时出版,旨在推动杜威中期著作十五卷本的面世。其中包含了杜威1902年间的全部作品以及1903年的重要出版物《逻辑理论研究》,由杜威的知名门徒、好友、合作者悉尼,胡克作序。关于胡克,杜威曾于1926年写道:“我感到自己差不多已经可以退休了,因为他不仅掌握了(有关‘本能形而上学’的)主要观点,而且看到了许多我未曾看到的涵义。”

作者简介

作者:(美)约翰·杜威 编者:刘放桐 译者:张留华 注释解说词:周水涛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导言
论文
应用于道德的进化论方法
原始心灵释
学术自由
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
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公报)
作为社会中心的学校
杂记
回忆弗朗西斯·W·帕克
纪念弗朗西斯·韦兰·帕克上校
有关西奥多·B·诺斯《我们的学校应把什么归功于儿童研究》一文的讨论
致哈珀校长论男女同校的备忘录
致A·K·帕克论男女同校的信函
书评
分析心理学实用手册
世界与个体——吉福德系列讲演之二:自然、人与道德秩序2
《哲学与心理学辞典》条目撰稿
儿童与课程
逻辑理论研究
序言
1.思想与题材的关系
2.思想的前情和刺激
3.与料和意义
4.思想的对象
5.论穆勒和惠威尔
附录
我们的学校应把什么归功于儿童研究
文本研究资料
文本说明
原文注
符号表
校勘表
1931年《原始心灵释》变更表
引文勘误
杜威的参考书目
行末连字符的使用
索引
译后记

章节摘录

  这两类学说所提出的儿童与课程之间的此种根本对立,可见于其他对立的语词中。“纪律”是那些夸大学科者的口号,“兴趣”是那些宣扬“儿童”的人旗帜上的标语,前者的立场是逻辑的,后者的立场是心理的;前者强调教师进行适当培训和学术训练的必要性,后者强调教师需要同情儿童并了解其自然本能。“指导和控制”是一派的口号,“自由和独创”是另一派的标语。这里断言规律,那里声称自发性。过去多年来吃力辛苦所致的旧有留存,为一派所钟情;新颖、变化、进步却赢得了另一派的偏爱。无为而老套,混乱而无序,这些指控来回飞掷。一方指责另一方忽视了职责的神圣权威,却遭到另一方反过来指责通过暴政专制而压制了个性。  这些对立很少能推至合乎逻辑的结论。常识面对这些结果的极端特征,进退两难。当常识在迷宫一样不一致的折衷做法上来回摇摆时,理论家的工作就开始了。把理论和实践常识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的需要,预示着向我们原有主张的回归:即我们这里所碰到的是教育过程中双方必然彼此关联的一些条件,因为这拾恰是一种互动与调整的过程。  那么,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正是摆脱一种偏见,即认为在儿童经验与构成科目的各种形式的教材之间,存在某些性质上(不同于程度上)的鸿沟。从儿童方面看,这个问题是要看他的经验如何本身已经包含一些事实和真理:它们与进入所设计学科中的那些成分恰好同属一类;尤其重要的是,看它如何本身包含了帮助我们把教材发展和组织到其现在水平的那些态度、动机和兴趣。从学科方面看,这个问题是要把它们解释为作用于儿童生活中那些影响力的产物,是要发现介于儿童现有经验与它们更丰富的成熟状态之间的那些步骤。  放弃把教材作为位于儿童经验之外的某种本身固定和现成东西的观念,不再把儿童经验想象为一成不变的,而将其看作某些变化的、在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我们便会意识到,儿童与课程不过是我们用以界定一个过程的两极。正如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的现有观点与学科的事实、真理界定了教学。它是一种连续的重构,从儿童的现有经验一直到由我们所谓学科的那些有组织体系的真理所代表的经验。  ……

编辑推荐

杜威编著的《杜威全集》为《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第二卷,收录了1902至1903年间的杜威作品,并包含完整版的《逻辑理论研究》及《儿童与课程》。美国作家版本中心认可文本。    本卷与《杜威中期著作》第一卷同时出版,旨在推动杜威中期著作十五卷本的面世。其中包含了杜威1902年间的全部作品以及1903年的重要出版物《逻辑理论研究》,由杜威的知名门徒、好友、合作者悉尼·胡克作序。关于胡克,杜威曾于1926年写道:“我感到自己差不多已经可以退休了,因为他不仅掌握了(有关‘本能形而上学’的)主要观点,而且看到了许多我未曾看到的涵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1902-1903-中期著作-杜威全集-第二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一起购买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