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译学理论辑要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建华  页数:514  
Tag标签:无  

前言

  《西方译学理论辑要》以较经济的方式介绍了西方从古至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译学家及其理论(本书的编排方式无疑也是最为经济的),不但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及重要理论,而且还介绍了其史稿摘录。这部作品集传记、原汁原味的译论于一体,是到目前为止笔者所见到的收录资料最全、论及人物(152人)和译论最多、编排形式和编排思路最具特色的著作。洋洋百余万字,凝聚着作者的辛勤汗水,同时,这也是对杨建华先生心仪的介绍,为外语专业的师生们提供一部集西方译论外文史稿于一体的案边参考资料。总体来看,本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br〉(1)独具特色的编排思路。本书不但将历史分期作为主线、流派作为暗线来处理,而且在以历史发展线索为主的同时,也考虑到国别与地域的译论特点,很好地体现了理论史的继承性和关联性。以历史分期逐人编写,有利于将某个理论家的重要译论全面系统地从其撷选的史稿中反映出来,也有利于读者较全面地了解某个时期某个译论家的重要译论。〈br〉(2)别具一格的章节编排形式。本书章节的编排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译学理论家生平及其重要理论和译论史稿辑要。这种编排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兴趣,有利于读者研习某译论家理论的核心部分,有利于读者掌握西方译论的内核,更有利于读者准确地运用西方译论。〈br〉(3)独具匠心的历史分期和翻译研究类型。中外学人对西方译论历史分期的看法不尽相同,各有所长,而杨先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对比研究,根据“人们的思想总是受历史环境影响”的论断,并结合本书的内容特点,将西方译论的发展分为古典译论和现代译论两个时期。古典译论时期历经两千多年,为现代译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译论则以古典译论为基点,蓬勃发展。对西方译论流派的梳理和归纳,国内外学者也持不同观点,因为他们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目的不同。由于西方林立的流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是完全独立或对立的,而是交叉互补的,因此杨先生根据本书的具体情况及其研究成果,开创性地将西方译论的研究归纳为文学类型的翻译研究、语言类型的翻译研究和人文类型的翻译研究,以有别于流派或学派的概念。将各流派归人上述三种类型的目的,是要揭示其关联性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古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百五十余名译论家及其理论,内容包括对其生平及重要译论的介绍与评述及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译论史稿的辑选,以历史分期为线索逐人编写,是一本具有史料性质的西方译论案边资料。  本书作为翻译专业用书,适合攻读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外语专业大学生、外语教师及对翻译理论感兴趣的人士或专业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人士参考。

书籍目录

上篇 古典西方译学理论第一章 古代早期西方译论1.(罗马)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2.(罗马)贺拉斯(Horace)3.(罗马)马尔库斯·法比乌斯·昆提利安(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4.(罗马)盖·普利尼·塞昆杜斯(Gaius Ceacilius Plinius Secundus)5.(罗马)奥里利厄斯·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6.(罗马)曼里乌·波依修斯(Manlius Boethius)7.(希腊)斐洛·犹达欧斯(Philo Judaeus)8.(南斯拉夫)圣哲罗姆(Saint Jerome)9.(英)阿尔弗雷德国王(King Alfred)10.(英)罗杰·培根(Rogger Bacon)11.(意大利)但丁·阿里盖利(Dante Alighieri)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译论12.(意大利)勒欧纳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13.(荷兰)德西德利鸟斯·埃拉斯慕斯(Desiderius Erasmus)14.(德)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5.(西班牙)胡安·卢斯·维韦斯(Juan Luis Vives)16.(法)艾蒂安·多莱(Etienne Dolet)17.(法)若阿山·杜·贝莱(Joachim Du Bellay)18.(法)雅克·佩拉蒂埃·杜·曼斯(Jacques Pelletierdu Mans)19.(英)约翰·特雷维萨(John de Trevisa)20.(英)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21.(英)卡文·道格拉斯(Cavin Douglas)22.(英)威廉·廷代尔(William Tyndale)附:(英)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对廷代尔的指控23.(英)威廉·富尔克(William Fulke)24.(英)菲尔蒙·荷兰德(Philemon Holland)25.(英)乔治·查普曼(George Chapman)第三章 近代西方译论26.(法)巴歇·德·梅西里阿克(BachetDe Meziriac)27.(法)尼古拉斯·佩罗·德·阿伯兰库(Nicolas Perrot dAblancourt)28.(法)加斯帕德·德·坦德(Gaspard de Tende)29.(法)达尼埃尔·于埃(Petrus Danielus Huetius)30.(法)安托万·乌达尔·德·拉莫特(Antoine Houdar de la MoRe)31.(法)安托万·普雷沃(Antoine Prevost)32.(法)伏尔泰(Voltaire(Francois-Marie Arouet))33.(法)夏尔·巴托(Charles Batteux)34.(法)让·勒·容·达朗贝尔(JeanleRond dAlembert)35.(法)皮埃尔·勒图尔纳(Pierre le Tourneur)36.(法)雅克·德力尔(Jacques Delille)37.(英)亚伯拉罕·考利(Abraham Cowley)38.(英)罗斯康门伯爵(Earl of Roscommon)39.(英)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40.(英)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41.(英)乔治·阿伯丁·坎贝尔(George Campbell of Aberdeen)42.(英)威廉·柯柏(william Cowper)43.(英)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rytier)44.(瑞士-德国)约翰·雅各布·波特玛(Johann JakobBodmer)45.(德)约翰·克里斯托弗·高特舍特(Johann Christoph Gottsched)46.(德)约翰·高特夫利特·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下篇 现代西方译学理论第四章 现代初期西方译论47.(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48.(德)卡尔·维廉·冯·洪堡(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49.(德)弗里德里希·施莱尔玛赫(Friedfich E.D.Schleiermacher)50.(德)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51.(德)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olderlin)52.(德)乌尔里克·冯·威廉莫维茨一莫伦道夫(Ulrich von Willamowitz-Moellendtorff)53.(俄)瓦西里·茹科夫斯基(Bacилий Aндреевич жуковский)54.(俄)亚历山大·普希金(A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лушкин)55.(俄)维萨利昂·别林斯基(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яоьевич ьелинский)56.(俄)阿法纳西·阿法纳西耶维奇·费特(Аэананасий Аэанасьевич фет)57.(俄)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H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ернъшевский)58.(俄)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杜勃罗留波夫(H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дооролоюв)59.(英)约翰·胡卡姆·弗里尔(John Hookham Frere)60.(英)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61.(英)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62.(英)爱德华·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ald)63.(英)丹特·加布里埃尔·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64.(英)弗朗西斯·威廉·纽曼(Francis William Newman)65.(英)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66.(英)约翰·珀西瓦尔·波斯盖特(John Percival Postgate)67.(英)约翰·斯温纳顿·菲利莫尔(John Swinnerton Phillimore)68.(英)约翰·鲁珀特·弗斯(John Rupert Firth)69.(意大利)本尼德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70.(法)安妮·路易丝·杰曼·史达尔(Anne Louise Germaine de Stall)71.(法)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72.(法)保罗·瓦勒瑞(Paul Valdry)73.(法)J.马鲁佐(J.Marouzeau)74.(爱尔兰)约翰·米林顿·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75.(爱尔兰)托马斯·麦克唐纳(Thomas Mac Donagh)第五章 当代西方译论76.(美)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77.(美)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78.(美)威拉德·奥曼·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79.(美)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80.(美)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d Lefevere)81.(美)尤金·奈达(Eugene A.Nida)82.(美)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83.(美)丁达·L.戈雷(Dinda L.Gorlde)84.(美)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85.(美)玛丽亚·铁木志科(Maria Tymoczko)86.(美)保罗·德曼(Paul de Man)87.(美)凯瑟琳·戴维斯(Kathleen Davis)88.(美)道格拉斯·鲁宾逊(Douglas Robinson)89.(美)欧阳桢(Eugene Chen Eoyang)90.(英)艾弗·阿姆斯特朗·理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91.(英)西奥多·贺拉斯·塞弗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92.(英、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John C.Cafford)93.(英)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94.(英)巴兹尔·哈蒂姆和伊恩·梅森(BasilHatim and IanMason)95.(英)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96.(英)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97.(英)蒙娜·贝克尔(Mona Baker)98.(英)罗杰·贝尔(Roger T.Bell)99.(英)厄恩斯特一奥古斯特·格特(Ernst·August Gutt)100.(英)利奥·希基(Leo Hickey)101.(英)斯图尔特·贝茨(E.Stuart Bates)102.(澳大利亚)迈克尔·亚历山大·柯克伍德·韩礼德(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103.(荷兰)詹姆斯·霍姆斯(James Stratton Holmes)104.(德)沃尔特·本亚明(Walter Benjamin)105.(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06.(德)汉斯·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07.(德)沃尔弗拉姆·威尔斯(Wolfram Wilss)108.(德)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109.(德)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110.(德)汉斯·J.弗米尔(Hans J.Vermeer)111.(芬兰)贾斯塔·霍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hnttari)112.(奥地利)玛丽·斯奈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113.(奥地利)罗伯特·布格兰德(Robert de Beaugrande)114.(加拿大)让·保罗·维奈和让·达贝内尔(Jean-Paul Vinay and J.L.Darbelnet)115.(加拿大)路易斯·G.凯利(Louis G.Kelly)116.(加拿大)谢莉·西蒙(Sherry Simon)117.(加拿大)路易丝·冯·费拉德(Luise yon Flotow)118.(比利时)荷西·兰姆伯特(Josd Lambert)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古代早期西方译论  1.(罗马)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生平及重要译论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 BC-43 BC,古罗马共和国末期政治家、哲学家、著名演说家、散文作家、律师和拉丁语言大师,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之一,出生于古罗马东南部的阿尔皮努姆(Arpinum)(今阿尔皮诺)一个骑士家庭,后其父将其送往罗马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文学、哲学、法学等。于公元前63年出任罗马执政官。西塞罗在政治上主张贵族的“贤人政治”,后在“后三雄”与元老派之争中被安东尼杀害。  西塞罗在哲学上对古希腊的学院派、斯多噶派和伊壁鸠鲁派的伦理学持折中思想,并将这些思想同时引入古罗马。西塞罗的成就主要以散文为主,主要是演说辞和书信,历史上留传其书信达九百多封,其中《致阿提库斯书》十六卷和《致友人书》十六卷最为著名。其散文主要为演说辞,共留存有58篇,分为法庭演说和政治演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其反对民主派喀提林的四篇演说和模仿狄摩西尼所作的反对安东尼的十四篇演说。他的演说讲究句法、词语和韵律,完全按照修辞程式进行组织,重在情感的打动,被称为“西塞罗式句法”,很为后人所推崇。著作主要有《论演说家》、《论共和国》、《论法律》、《布鲁图斯》、《演说家》、《图斯库卢姆谈话录》、《学院派哲学》、《论义务》等,内容涉及演说、政治、修辞、哲学、伦理等方面。

编辑推荐

  《西方译学理论辑要》以较经济的方式介绍了西方从古至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译学家及其理论,不但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及重要理论,而且还介绍了其史稿摘录。这部作品集传记、原汁原味的译论于一体,是到目前为止笔者所见到的收录资料最全、论及人物(152人)和译论最多、编排形式和编排思路最具特色的著作。洋洋百余万字,凝聚着作者的辛勤汗水,同时,这也是对杨建华先生心仪的介绍,为外语专业的师生们提供一部集西方译论外文史稿于一体的案边参考资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方译学理论辑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