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9-遗产卷-建筑中国六十年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建筑创作》杂志社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年是我们共和国的60华诞,干支轮回整整一个甲子。我们是这60年历程的亲历者,我们亲眼目睹,并亲身感受了这60年中国家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落后穷国,建设成一个生机勃勃、繁荣富强的新兴大国。这里有一组简单的对比数据,或许可以简略地反映出这一巨大变革:总人口:5.42亿(1949年),13.2亿(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亿元(1952年),300670亿元(2008年);人均GDP:119元(1952年),22674元(2008年);粮食总产量:1.1亿吨(1949年),5.28亿吨(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43.6亿元(1952年),137239亿元(2007年);城镇化水平:10.64%(1949q:),43.9%(2006年);城镇人口:0.576亿(1949年),5.77亿(2006年);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11.7万(1949年),2005万(2007年,包括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这60年是全国人民同甘共苦的60年,攻坚克难的60年,硕果累累的60年。利用60年大庆的契机,各行各业也都要回顾盘点—下自己行业、部门的奋斗史、发展史。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的指导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筑创作》杂志社经过精心策划,和天津大学出版社通力合作,推出了“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丛书(以下简称“建筑60”)。这套丛书是以全新的视角对建筑行业、建筑文化诸领域的全面回顾和审视,具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内容概要

同城乡新建筑不同,针对新中国60年建筑的《遗产卷》的确立有诸多考虑。首先是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3本著作的启发:《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2006年6月版)、《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2007年6月版)、《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2008年11月版)。他几次对我们强调要借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之机,整理新中国60年来尚未进入各级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名录,这不仅对于全国文物普查有益,更对于推进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有价值。此外,几年来北京、南京、天津、深圳、武汉、重庆等城市对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个案都要求要强化城乡建设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普及与再教育。纵观新中国60年文化遗产建设的风风雨雨,虽屡有建树,但更屡见挫折。因此,本书的使命在于不仅要确立“建筑文化遗产”的理念,并梳理好60年文化遗产建筑在保护修复技术上的业绩与经验,也要指出若干教训与不足,借鉴国外成功做法,从而盘点出一份有参考价值的新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书籍目录

序:建筑设计历甲子1949年以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概说启动20世纪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文论选 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中国的建筑艺术 天道、地道、人道与建筑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学史》(提纲) 中国建筑史扩大研究课题意见的商榷 谈独乐寺观音阁建筑的抗震性能问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后记 中国民居学术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 关于风水理论的探索与研究 进入21世纪的近代建筑史研究  中国1949年以来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法规回顾中国建筑遗产的守望者1949年以来优秀建筑作品举要附录 附录一: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选编 附录二:1949年以来建筑文化遗产大事记编前编后:希望是“建筑中国60年”的全记录

章节摘录

插图:1保护20世纪遗产的时代意义每一代人都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把前人的创造留给后人。当然,由于古代遗存数量较少而更为宝贵,得到珍视。但是20世纪遗产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同样也会在当前的建设大潮中很快地消失。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演变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如果在当代发生断裂,将对不起后代子孙。虽然20世纪遗产与我们相距只有百年,与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历史遗产无法相比,但是由于其艺术多元、技术先进、人文共融,使它们的价值更贴近时代,所以20世纪遗产也是文化记忆的摇篮,现代人类必须予以充分关注。1.1使人类发展记录更加完整今日人类社会,鼓励多样化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评价文化遗产的价值。正如英国20世纪学会前主席G.斯坦普(G.Stamp)所说,“命运的车轮正在不断地加快转动,创新和复兴之间的距离正在消失”。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保留这些物质佐证和非物质遗产,来研究和记录社会发展的历程,包括人类从刀耕火种到遨游太空的每一步足迹。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类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方式相对简单,固有的文化内涵相对单纯,因此,人们生活往往处于一种缓慢的、安静的、封闭的、稳定的、季节性的传统形态,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的信息相对有限。然而,进入20世纪,人类随之进入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人们生活开始逐渐处于高速的、喧闹的、开放的、波动的、全方位的现代形态,伴随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人类活动空间、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空前广阔和丰富。20世纪人类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远比古代更为多样、更为复杂。因此,20世纪遗产能从更加深刻、更加完整的意义上,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的创造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历史本身就是动态过程的纪录。20世纪作为社会变迁最为剧烈的文明时期,各种重要的历史变革和科学发展成果,都以各种特有形式折射在20世纪遗产身上,它们整体形成了一部20世纪的全记录,见证了每一阶段、每个角落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这就是20世纪遗产的重要价值所在,它们详细书写着历史的每一篇章。假如我们一方面,为填补古代某一时期考古空白而孜孜以求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忽视身边这些同样会在未来绽放异彩的20世纪遗产,使它们因为疏于保护而遭到损毁,就会给后世留下与我们同样的遗憾。今天这一体现文明发展的序列不应在当代发生断裂。为此,应当及时对20世纪遗产加以梳理,及早进行保护,以使它们完好地延续下去,供后世研读。

编辑推荐

《建筑中国六十年1949-2009·遗产卷》: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图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1949-2009-遗产卷-建筑中国六十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