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雕塑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西南师大  作者:孙闯  页数:13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泥塑雕塑》作为雕塑学的基础教材,编者的出发点以其具象写实雕塑为基础,以东西方雕塑实例分析为主线,以现当代的各种雕塑现象为参照。对泥塑教学中涉及的各阶段.各环节进行较为系统地介绍。该教材以雕塑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注重对学生正确形体空间观察方法与塑造能力的提高。同时贯穿全书的不仅仅是着眼于雕塑一般规律性与技法教学的阐释,也关注雕塑精神内涵及艺术家所要表现的主观意图,注重从泥塑基础向雕塑艺术本身更为广阔的视域面的引导和转换,凸现雕塑艺术的特点。

作者简介

  孙闯,1952年生于沈阳,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年留校任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重点课程——《泥塑》建设组课题负责人,重庆市精品课程建设——《泥塑》课程负责人。20余件雕塑作品先后人选由中华人民和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国家级及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作品多次被收藏并多次在专业书籍、刊物上发表。十余篇论文公开发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泥塑课任务和雕塑的基本特征一 泥塑课程的目的与任务二 雕塑概念三 雕塑造型要素第二章 泥塑前的准备一 泥塑材料与工具二 搭架子的基本方法第三章 雕塑语言一 影像二 体积三 空间感四 触觉五 隐喻第四章 石膏头胸像临摹和真人头胸像写生一 头胸像临摹和写生步骤二 五官的表现第五章 人体写生一 人体写生要点二 高年级的任务三 “发现”是“表现”的前提四 “发现”是“创造”的前提五 雕塑技术与雕塑艺术的关系第六章 浮雕一 浮雕的概念和应用二 浮雕的步骤三 浮雕的表现方法第七章 衣纹的表现一 衣纹的规律性二 衣纹塑造的神与韵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无论是纯粹的形式或题材,都不是一件雕塑的最终目的,耐人寻味的雕塑作品成功之处不在于细节反复的精美雕琢,也不在于真实性的肖似呈现。而在于通过其形体与空间的营造能调动艺术家与观众积极地参与,这种调动的力量来自作品内容与形态的不确定性。在对艺术的参与状态中,艺术家的心灵运用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能力去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并给这些信息赋予形状和解释。当雕塑的内容形体与观者日常熟悉或直接联系的事物形态相迥异时,就会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扩大了作品的意境与思考空间。使之在观者头脑中活跃并唤起其深潜的意念,使他们对作品作出种种的猜测与联想。这些联想往往带有纯个性色彩,甚至很多时候会与艺术家想要传达的初衷相背离,然而它却成为唤醒人的创造性想象力的途径,从而使作品隐含的寓意层次显得更为丰富。例如摩尔的雕塑(图3—81)常带给人的是亦此亦彼的新奇感,事似而非的形体进发出神秘的内在张力。吸引着观者持续欣赏与积极思索,透过雕塑的抽象、变形、夸张等等手法处理后的形体语言表层。发现和开发作品饱含心灵激情与生命原动力的隐喻和暗示,让观者与作品的交流充满趣味性和创造性。(图3—82)从雕塑的形体来说,越是单纯、洗练的形体传递给人的神秘感、超脱性越强,留有更大的可思空间。与秦汉雄浑博大、刚劲有力的雕塑(图3—83)相比较,明清时代的雕塑从塑造、雕刻的技法上来说已非常成熟。然而过分的繁复细节(图3—84)、栩栩如生的真实性的精雕细刻、与世俗过于紧密地联系却大大削弱了雕塑形体语言的内在力量,缩减了超脱意念与寓意思辨的空间。使其没有了以某种隐秘的方式牵引欣赏者捕捉种种意境精神的隐喻元素,因此雕塑的语言就丧失了表达的弹性,一目了然的机械模仿仅仅是一种明确、简单化说明的代言物

编辑推荐

《全国高等学校美术专业课程教材,新世纪美术教育丛书•泥塑雕塑》是孙闯编写的,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泥塑·雕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