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艾尔维森(Alvesson,M.),(美)舍尔德贝里(Skoldberg,K.) 著,陈仁仁 译  页数:368  译者:陈仁仁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的目的是尝试在社会科学中推进一种更具反思性的/反身性的(renective/renexive)研究方法。我们在后面将区分“反思性的”与“反身性的”,而这里是把这两个术语当作同义词来使用的。关于“反思性的方法”,我们的意思是给予经验研究的解释性、政治性以及修辞性以应有的关注。这就要求研究者们自觉地深入了解诸多领域:深入了解解释行为,深入了解社会科学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和伦理的问题,以及深入了解他们自己的“资料”结构或者他们所谈论和理解的经验材料。这还意味着将这些深入了解的知识引入到他们的经验研究工作中去。因而反思(反身)首先是这样一个问题:完全承认研究者的文本与其所研究的实在之间令人讨厌的含糊关系。反思意味着解释某人自己的解释,从其他视角来看待某人自己的观点,以及对某人自己作为解释者与作者的权威作自我批判。  我们的计划可以这样表述,要么通过综合科学哲学的观念与结论,来提高质性方法的水平,而科学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社会科学的一种至关重要且具连续性的因素;要么努力将抽象的哲学(元)理论、概念与观念降低到一种在质性研究方法论的语境中变得互相相关和易于处理的层面上。这一计划也可以说成是质性方法的理智化或者科学哲学的实用化。而且在这一说法中,我们已经表明了我们自己的立场。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看作哲学专家或者研究方法论技术与规则的专家。我们的兴趣与能力在于抽象的哲学与狭隘的方法问题之间的领域。  想要通过写一本书来把属于科学哲学的主题与社会科学方法特别是质性方法问题连结起来,这个任务实在不易完成。希望读者不要这样来要求我们:要么像职业哲学家那样通晓科学哲学中整个古典与现代的趋势,要么像方法论专家那样对近年出现的关于质性方法的各种各样技术性专著有广泛的了解。我们尽量使自己熟悉大量文献,而且我们的计划跨越了学术学科范畴的传统边界。

内容概要

本书清晰地揭示了经验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与不同的研究传统之间的关联,为理论结构与经验研究之间更具思想开放性与创造性的互动指明了途径,是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学生与研究者的基本读物。    全书评述并批判性地讨论了一些主要学派,突出了它们在经验研究中的问题与可能性。作者对主要学派,如建构理论、解释学、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会话分析、系谱学与女权主义等,给出了同等的评述,尤其关注文化、语言、选择性理解、认知与意识形态的主观形式是如何渗入科学活动的。    本书大部分内容讨论的是反身性方法论的发展与例证。反身性是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它为实地研究的成功解释与深刻结论的进展提供了必要的视域。反省包括哲学反思与对研究者的假定的问题化、解释以及与经验材料的互动。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方法的理智化  质性与量化方法  反思性/反身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的四个要素  本书的规划  注释第2章 面向资料的方法:经验主义的方法与程序  扎根理论  民族方法学  归纳民族志  本章小结  注释第3章 解释学:解释与洞见  根据  客观主义解释学  真势解释学  解释学的解释——重构  贝提的解释学原则  应用:历史编纂法(来源批判)  存在主义解释学:回到基础  诗学解释学  格尔茨的解释学的民族志  综合  评论  注释第4章 批判理论: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维度  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与早期批判理论比较  认知兴趣和认识论  批判理论与各种政治立场  方法论的含义  一个实例:对某工场的研究  总结:批判理论作为三重解释学  注释第5章 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动摇主体与文本  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变种  德里达和解构  宏大叙事的衰落  对(人文主义)主体的批判  研究者作为作者  经验实例  对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批判  质性方法的含义  结语  注释第6章 语言、性别、权力:话语分析、女权主义与系谱学  话语分析  女权主义  系谱学方法:福柯  结语  注释第7章 关于反身性解释:解释层次的展开  四种轻度反讽的取向  方法论策略——终止(resignation)与语言还原论  关于反思  反身性解释  思考各种趋向与反转  反身性解释中的方法论策略  反身性解释的一个实例  关于质性研究标准的一种含义  关于研究的隐喻  一些具体的建议  最后的评论:作为一种暂时的理性规划的研究  注释参考文献索引专有名称汉英对照表

章节摘录

  第2章 面向资料的方法:经验主义的方法与程序  我们将在本章叙述一些与经验材料紧密相关的方法。这不是对资料作片面展示的问题,因为这些方法也承认理论的重要性。而与此同时,与我们将要研究的其他方向相比,理论在这些方法中与经验材料的关联更紧密。我们不允许离(所谓的)基础资料太远,而倾向于维持低水平的抽象。我们特别关注以一般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学派为背景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因为这在我们看来是面向经验的方法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典型。根据登津(Denzin,1994:508)的说法,它是社会科学中运用最广泛的质性解释框架,特别是从l990年斯特劳斯和科尔宾的畅销教科书《质性研究基础》上市以来。本章还讨论了民族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并简要叙述了归纳民族志(induc-tive ethnography)。此外我们还将布迪厄的思想与这里的各种思潮作了比较和对照。  扎根理论  根据  格拉泽与斯特劳斯的“扎根理论”有两重根据,一是斯特劳斯的符号互动论,二是格拉泽的统计实证主义。关于符号互动论的一般性介绍,如普卢默(Plummer,1991)通常把扎根理论视为伴随这一思潮的一个特别向度。尽管我们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但我们的确把符号互动论看作是扎根理论的灵感之源。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代表了一种质性方法论运动,这一运动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Hammersley,1989)。“符号互动论”一词于1938年由芝加哥社会学家赫伯特·布卢默首次使用。但这一思想的一般线索却更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与人类学系兴起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运动。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米德与库利(布卢默是米德的学生,而斯特劳斯是布卢默的学生)。它的三个主要灵感来源,以重要性为序是:美国实用主义,据此,真理是一个实践效用的问题;德国新康德主义,它强调对特殊个案作具体深入的研究,而不是对海量资料作通则性研究;德国历史主义,它给予质性研究以相对于量化研究的优先权。  在经过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第一个全盛期后,符号互动论紧接着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加固了它的阵地,但随即于1960年代和1970年代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硬的”方法如统计学方法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于现象学方法论影响下的民族方法论形态中的“软的”方面的竞争。另外,政治左派抨击这一运动成为了主流体制结构内部的谨慎的改革主义运动。1973年一篇文章甚至宣告了符号互动论的死亡(Mullins and Mullins,1973)。不过,报告其死亡是太夸张了,后来其思想观念又有了复兴(Strykey,1987)。这一胜利意味着其方法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支持,这一胜利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激进化过程,以及对其他方法如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方法的吸纳。同时,这一胜利也是以原初观念的全面稀释和破碎为代价换来的(Fine,1993)。格拉泽和斯特劳斯的著作(Glaser and Strauss,1967)与1960年代以来的运动本身有大致相同的历史,它一开始就相对缺乏向得到热情拥抱让步的兴趣。对于许多质性研究者而言,质性方法几乎与扎根理论是等同的。正如特纳(Turner,1988:112)所说,“质性研究者别无真正的选择来寻求对扎根理论的真正接触”。在1990年代,如上文所提及,斯特劳斯和科尔宾成了畅销书的作者。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此书并未免于批评,它被认为背叛了此方法的原初精神。因而在这里,一本书的命运亦类似于其母运动的命运。  知识商品是扎根理论从符号互动论保留下来的术语,它有如下几个核心特征:实用主义(pragmatism)、个案研究(idiographic research)、质性方法(qualitative method)、探察(exploration)、敏感性概念(sensitizing concepts)、社会行为(social action)、认知符号(cognitive symbols)、经验取向(empirical orientation),以及对经验材料的持续归纳。对这些特征我们将在下文具体来理解。这一系列特征,以及我们在下文对其具体内容的表述,都不是要对符号互动论给出一个彻底的描述。我们只是希望对那些与理解扎根理论相关的思想观念给出一个(必要的)非常简要的说明。这些概念并没有自动转换到扎根理论,但在其中已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色彩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展着。因而,毫无疑问,它要么是对母运动的复制,要么是对母运动在认知上的突破:扎根理论不能与符号互动论相等同,就像它在那一运动中的背景可以被忽略一样。  实用主义 作为一种研究结果的社会效用、社会控制,构成了真理的标准。实用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反理论的哲学,它意味着尽可能地与实际的、经验的事实紧密相连。  个案研究而非通则(nomothetic)研究 它要研究的是特殊案例而非一般案例。个案认识特别出现在人文科学中,它是与对独特现象的集中研究相关的。通则认识特别发生在自然科学中,为了发现一般法则,它需要对大量资料作广泛研究。  质性的而非量化的方法 如果终究要运用后者的话,那也是预备的和次级的。可以说这表示了一种与量化方法论相反方向上的规定。而在量化方法论那里,质性阶段(如果还是有所谓质性阶段的话)也只被认为是预备的和次要的。  探察 倘若要对质性方法作强调,那么其探察功能在社会科学中具有核心的重要性,比它在自然科学中具有更高的地位,自然科学强调的是出于测试目的的可操作性。收集资料的灵活方法是其结果,选择的原则借此在研究进程中被持续地修正。探察(exploration)应该与检查(inspection)相联结,在检查中已被揭示的初步概念得以持续地修正与补充,而与此同时,不同的概念所指涉的不同的经验被“转变与扭曲”了。  敏感性概念 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寻求创造敏感性概念,而不是为了说明概念而去努力创造越来越精确的技术。敏感性概念会刺激他们去认识新的关系、视点和世界观。不像在物理学中,时间与空间关系占支配地位,在社会科学中,重要的是移情(如米德所言“角色换位”)与判断。  社会行为 这里的主要焦点是微观过程,而不是诸如功能或结构(与后来吉登斯在1984年专著中的“构造(structuration)”概念相比较)。它是互动式的,也就是说它反映了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它又是符号式的,符号在行为者之间传递。于是,按照行为主义的精神,互动并非被视作外部行为。因而,主体间性(而不是诸如行为、心理、结构或功能)才是核心。  认知符号 人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创造着,并不断地再创造着他们自身。确实,这一“自身”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过程。这“自身”不是内在外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受约束与不受约束的变量之间的被动的中介或场所,而是一种它自身就极富成效的现象,它自身就是整个社会过程的引擎。这“自身”也是一个意义世界,不是一个外部结构或一系列的变量。意义首先被解释为认知性的。有一个针对布卢默与其他符号互动沦者的批评,正好就说他们低估了意义创造中的情绪因素,而高估了认知因素。  经验材料的接近与持续归纳 研究者应该从日常实在的符号互动出发来归纳,而不是使他们自身远离它们。然而,这里的归纳与古典培根学派的归纳不同,古典培根学派的归纳不是直接从资料中而是在两个阶段中进行:首先是对单个经验案例中的有限资料系列作集中研究,在这一阶段中移情是至关重要的;然后是伴随着经验基础的扩展在多个案例中进行比较。  统计实证主义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符号互动论不是扎根理论的唯一灵感之源。其影响主要植根于这两位创立者之间的一位,即斯特劳斯。另一位创立者格拉泽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拉扎斯菲尔德手下做研究(拉扎斯菲尔德以发展了社会科学中的统计分析而著名)。例如布迪厄在提到拉扎斯菲尔德时就总是把他当作现代社会科学实证主义的中心人物(例如参见,Bourdieu and Wae-quant,1992)。格拉泽(Glaser,1992)明确地说,他把统计分析方法作为扎根理论中的质性方法的典范来运用。于是,量化分析的实证主义形式或模型被融入了新的质性内容。更一般来说,扎根理论从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项目中采取了一种严格的方法,借用邦奇(Bunge,1967)的说法,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对研究中的“资料”概念的看重:资料是科学过程的阿尔法和欧米加(alpha and ome-ga)。符号互动论对此没有任何抑制。相反,互动论中的归纳因素有助于加强这一立场。  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的准备,我们现在可以转入理论自身的系统展开了。  理论的产生、归纳、质性资料  格拉泽与斯特劳斯的专著的题目《扎根理论的发现:质性研究的策略》,正暗示了他们的方法论的主要因素。其核心是理论的发现、扎根理论以及质性研究。在书的前言中,作者宣称该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宏大理论”与经验研究之间的缺口搭桥(比较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流行的批评)。布卢默指出了这个缺口,而另外一个伟大的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则试图通过借助量化的证实方法来搭桥。与此相对照,格拉泽与斯特劳斯把他们的重点放在理论的发现上,而不是理论的证实(以及质性研究)上。然而,他们的意思并不是要把“产生”放在任何一种与证实相反的立场上,而只是要指出太多的力量花在了证实(在拉扎斯菲尔德的统计分析传统中)上。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产生理论,而证实则是服务于理论的产生的(Glaser and Strauss,1967:28)。在前言中,作者也指出了它们的来源和程序。理论产生的来源是经验资料,而从这些资料抽象出理论来的方法则主要构成了对特例的比较分析。作者把他们自己定位在早期质性研究(例如上文提到的芝加哥学派)的对立面。在他们看来,早期质性研究不够严格与系统,并被证实的花言巧语俘获,而不是去强调那真正相关的东西,即理论的产生。于是,在他们自己的书中,格拉泽与斯特劳斯的目的是,在从经验资料产生理论的过程中(并为了理论的产生)形成一套更加严密而连贯的方法论规则或标准。

编辑推荐

  万卷方法是重庆大学出版社自2004年7月以来陆续出版的一套深入、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书系,至今已出版图书近60个品种。“万卷方法”的理想为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内容规范、使用便捷的“研究方法工具箱”。“万卷方法”的受众图书馆及大学社会科学各院系的资料室。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社会及市场调查的实务工作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方法论层面对质性研究的解读和反思 值得一读
  •   不错。送货速度快。
  •   很喜欢,有点贵,后来又退货了。
  •   关于质性研究的书,第一次看完全些方法论的书,还得慢慢来!~
  •   本着反身性买的!
  •   这本书的内容一般,不推荐。
  •   互动性那本卖完了,看看这本也不错
  •     这翻译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用金山快译弄的吧。不断对照原文,不断用修正带改,后来我都放弃了……
  •   还好有你的这个评论,不买了
  •   严重同意!!!翻译简直不能忍了!
  •   台灣有一個譯本<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 ^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