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重庆大学  作者:迈克尔·怀特  页数:19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是叙事疗法实践操作的指导,怀特把自己在治疗实践中探索的新方法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涵盖了叙事疗法六大核心技术:外化对话、改写对话、重塑对话、界定仪式、凸显特殊事件对话和支撑性对话。清楚地说明了如何在咨询实践中运用这些技巧,并激发治疗师个人的灵感。探索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叙事治疗实践地图。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由迈克尔·怀特等编著。

作者简介

作者:(澳大利亚)迈克尔·怀特 (Michael White) 译者:李明 党静雯 曹杏娥迈克尔·怀特,叙事治疗创始人之一。世界著名心理咨询机构多维奇中心(Dulwich Centre)共同创办者。怀特在家庭治疗领域中因探索治疗的叙事隐喻而享有盛名。为进一步发展叙事的实务工作,他于2008年1月成立阿德雷德叙事治疗中心(The Adelaide Narrative Therapy Centre)。2008年4月他因心脏病过世。他出版的著作包括与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合著的《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与艾莉丝·摩根合著的《说故事的魔力:儿童与叙事治疗》。以及过世前出版、总结过去二十多年来治疗探索的大作《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书籍目录

外化对话
改写对话
重塑对话
界定仪式
凸显特殊事件的对话
支撑性对话
结语
推荐书目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这种支持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我已经提到过可以通过“对问题和困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提供“编者按”或者“对来访者对那些影响所作的评估”提供“编者按”,这样为“为什么”的问题做铺垫很重要。另外一种对“我不知道”的应对方式是,让来访者回顾和丰富困境和问题的主要影响及其对这些影响的评价,从而对“为什么”问题的反馈提供坚实的基础。治疗师还有一个选择是列举其他人怎么回答类似的“为什么”的问题:“前几周我见过一个人和你面临同样的处境,他也对他生活中的发展不满意。当我问到他为什么对生活不满意的时候,他说……这对你的情况适用吗?或是你的回答会完全不同?”提供别人对类似问题的反应,为来访者意识到在生活发展中他“为什么”处于这样的立场提供了基础。其他人对“为什么”的回答常常让来访者能够看到他们自己的立场。当儿童对“为什么”问题回答“我不知道”的时候,做猜测游戏有时候可以有所帮助。可以邀请孩子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猜猜为什么孩子关注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治疗师也可以做一些猜测。可以问小孩子是否其中有些猜测接近于问题答案,如果是,他会用哪些词语来回答这个“为什么”的问题呢。如果孩子确定这些猜测都不接近,就可以问他或她是怎么知道的。这通常可以帮助孩子回答他们自己的“为什么”的问题。“立场说明地图”为组织外化对话提供了基础。这个地图隐含在我早期的外化对话工作中,有人发现这对他们工作的开展有帮助。我建议使用地图来画出外化对话作为提高技术的练习,我在以下几页中提供了例子。图1.1和图1.2表示了我和杰弗里及其父母前两次面谈;图1.3表示的是与萨沙的第一次对话;图1.4表示我和威金娜及其父母的初次会谈。虽然这些地图展示了对话发展的线性进程,但在实际操作中,严格的直线发展是很难以见到的。人们在一个阶段中的回答解释,可能会在另一个阶段中对其解释、修正或修饰。比如,在我和斯鹏瑟和他父母的交流之初,以独特且接近经验的方式定义了大便失禁。接着,简单探讨了这个问题对生活和家庭关系的影响,这为进一步定义这个问题的特征,探索这个被称作捣蛋鬼先生对斯鹏瑟生活和未来的意图打下了基础。这样反反复复的发展在所有阶段中都显而易见。

编辑推荐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叙事治疗创始人之一迈克尔·怀特重要代表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3条)

 
 

  •   一本讲解叙事疗法的地图,看完能清晰了解叙事的实践思路。
  •   实践意义很重,比《叙事疗法》更直接和明确
  •   这本书可以看出叙事治疗创始人迈克尔-怀特老师倾心奉献,毫无保留!翻译还可以。
  •   叙事疗法方面非常专业的书,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看得懂!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一步一步很详细的介绍叙事的具体操作,非常专业!若全部看懂估计可以做心理医生啦!
  •   我之前学了佩恩的叙事疗法,现在看这本,感觉简直就是强化版!里面的理念什么的,更加清晰,更加通透!
  •   之前买了本叙事疗法,这本作为补充
  •   对叙事疗法感兴趣,买来提高用的
  •   叙事疗法的经典文集
  •   书是叙事治疗班的老师推荐的,跟自己的专业有关,能够这么方便的在当当找到,很满意
  •   叙事治疗创始人的代表作,原来有台湾影印版,有了简体字版,必须收藏。
  •   国内叙事治疗的一本新书,创造人写的。
  •   这本书是我最爱的一本了,我在帮助他人的时候特别喜欢用叙事法。
  •   非常好的一本叙事入门教材,创始人自己编写的,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案例
  •   真是挺实用的书,里面的方法之前就实践过,挺好。
  •   正视现阶段学习心理治疗需要参考的书
  •   心理学理论的书比较多,有具体的指导方法的书是很实用的
  •   有一定的理论在看这本书,会更好,更容易理解
  •   超给力的物流!超精美的书!这个星期好好的研读一下!
  •   书精致 是正版
  •   特别想买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
  •   这是吴熙琄老师推荐的一本书。
  •   有评价有案例,不错
  •   翻译的有点不顺畅
  •   一部专业好书
  •   值得一读的心理学好书!
  •   终于有翻译版了
  •   理论性不强,但是实践性可以。
  •   崇尚
  •   刚看,感觉还不错!
  •   听了两次叙事疗法的讲座,感觉这种心理咨询技术很适合我,所以在网上淘了一些相关书籍来学习。还没阅读。
  •   书很好,翻译的质量有待题号,学习叙事治疗必背哈
  •   男咨询师的书就是这样,系统性真强,但是看着太累
  •   相对陌生的领域,希望这本书不会让人失望
  •   之前买过一本台湾版的,繁体字看起来不方便,看到有简体字的翻译的同本书了,赶快买一本,看了一下目录,感觉有些专业术语翻得不太通顺,等我慢慢来读,再说。
  •   这如同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你看到另一道风景。
  •   教科书式的,不够生动
  •   专业书籍,适合专业人员
  •   还没看 期待是本好书
  •   受推荐而买的还未阅读不错吧
  •   大致翻看了下,好像没有标题那么有新意。
  •   这本书把治疗技术案例化,条理清晰,很不错
  •   麦克怀特写的叙事治疗很重要的一本书,终于有简体中文版了!
  •   正在学习中,对自己的工作有起发
  •   一定要看看不同的叙事视角!
  •   还没看,版面挺好,应该不错。
  •   书籍的开始部分非常的好,视角独到、新颖,增加了对来访者的进行多样性解读的可能性。后半部分的具体技术指导有些单薄,也许是书本的平面与现场讲座有差别吧。值得一读。
  •   还不错的一本书,跟国内的教科书很不一样
  •   可以让人多读几遍的书是好书,有实用性的更好,这本书就是
  •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   如何医治心理方面的疾病
  •   是本不错的图书,值得推荐。
  •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之 装修记
      
      来,想像一只蜗牛般的人。
      每个走进咨询室的来访者,仿似背着一栋房子的房东。房间脏了乱了,也不可能直接就丢了,扫扫洗洗,能继续承担 干净舒适住所 的职责。
      这里所要说的,是还没面临拆迁的修葺、装修问题。
      
      几乎没有完美的房子。
      在描述的时候,每个人会重新认识它。跟“参观者”一起重新发掘那些习以为常景观的背后,一起发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细节
      有时候,突然要你开口“聊天”,你会觉得很茫然,到底该说什么?突然要来访者介绍这一栋也许平日完全被忽视的建筑,真是千头万绪难以开口。不过,只需要在看到房子全貌时,开口问其中一个特别突出或突兀的局部,就足以让来访者开始断断续续地讲了,慢慢变得流畅、侃侃而谈。
      切入时,有两个选择。一则直击核心,把建筑最大的缺憾圈出来,然后围绕着它做一系列的修改。二则从细处的表象改起,慢慢让核心暴露,将阵痛期缩到最短。如何选择,纯粹见仁见智的多条途径通山顶。
      接着就可以一起探寻房子设计的不合理之处和闪光点了。
      一点一点发现每个细节,然后去粉刷墙壁、安排格局,于是慢慢地,房子的色彩变了,或者说你走进房子的第一感觉变了。因此,你进房子后的行动模式、习惯路径也略有改变。嗯,来访者改变习惯用语的背后常常是心境、思维模式的扭转、发展。
      因为意识蓝图有改动,行为蓝图也跟着修订。而行为蓝图的固定,也会形成、强化新的意识蓝图。
      每一次,你参观自己的房子,都是去更加了解它,知道哪里可以改进,哪里值得夸奖。而你跟别人表述你对这房子的想法,有助于你梳理自己的见解。你看见,和你表达出来,始终不是同一回事。
      而你对房子的不同表述,意味着房子本身的改变。
      
      每个人的房子,用的材料既相似又不尽相同。不少人用瓷砖铺客厅的地板而在卧室铺木地板,但也有人在房子铺上了木地板,却让卧室保持水泥地的状态。这个差异,某程度上就是这个人专属的状况。
      有人说木皮,有人说木地板,结果他们其实是想表达同一件事情。虽然在这个心目中,全实木和木皮是不一样的,在那个人心目中木皮和地板是两个东西。
      了解这些差异,理解它们,这本身,也就是一种共情了吧。
      
      好了,绕圈绕够了。修葺房子,就像改写自己的生活故事。
      如果把每个人的自我、心理,比作一栋建筑。那么,在你成长、往成年奔驰的过程中,它大概很难能够一层不变,会翻新、会装修、会僭建乃至拆、重打地基、另建。
      你的建筑就是你的故事。
      上面绕完了,下面简单重申书中案例所蕴含的几个关键:
      1、一点点坏,并不影响你的整体。
      2、通过不断更新概念,为自己下不同定义,正向地认同自己,与自己和解。这,也是改变“执着”方向的契机。
      3、虚拟语气有时能帮助来访者用不同角度去重新审视问题。
      4、部分艺术作品是有治疗作用的,但其“治疗作用”也是双刃的,不得当则容易造成二次创伤。
      5、了解来访者的独特定义与词汇也算是一种支持。
      
  •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之 身份认同奠基于“生活协会”
      
      身份认同并非奠基于核心自我,而是“生活协会”。
      在重塑对话这里,第一个提出的就是这样一句话。
      
      
      “生活协会”是个什么东西呢?书中说,这个协会里面的会员是“一个人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心理投射中的重要人物,这些重要人物的话对这个人身份认同的形成具有影响力”。简单来说,就是你的重要他人的合集。
      人毕竟是一种社会性的群居动物,所以再怎样独立或所谓场独立型的人,还是免不了要受到一个乃至许多个重要他人的影响。每个人的“自我”,并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意愿形成的,而是在许多“舆论”影响下一步一步构建起来的。在交互作用分析里面,想要改写脚本从而终结坏循环,前提是先要认识自己的“心理游戏”,而在这之前的第一步是要意识到“心理游戏”的存在。而这里,想要重塑对话,想要分辨哪些影响不再合时宜、阻碍,也得先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协会”里面有哪些成员,从而分辨自己被哪些成员的哪些话困住了。也因此发现,自己对哪些“话”产生了偏见,给自己造了桎梏。
      这些重要他人不限于普通亲朋好友,喜爱的玩偶也可以对认同产生影响。
      
      被动回忆过去,并不是重塑对话。将一些重要关系重塑,从而重塑积极的身份认同。
      书中的杰西卡拥有一个“被虐”主题的脚本,在治疗师引导她说出一些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时,她胆怯而好奇。那是因为,有时候,自己都忘了自己的有点,而相信了一些重要他人的消极指责。你认为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再清楚不过的谬误,对于他人或许是灾难性的。那些显而易见的评价,或许是颠覆性的。故而夸奖若是及时,甚至能拯救绝望。一经懂得,那个瞬间足以让人永生不忘。
      要重塑,得先破。若已破,理之。
      
      
      提供了平台让人们修改“生活协会”里的会员资格,这让重塑身份认同成为可能。而这里也发现了一件事情,对于“丧失”,是否人们的心理障碍就是由于不愿接受失去而造就的呢?逼迫承认失去真的比较好吗?还是让人重新梳理与所失之物的关系,会让人更懂得如何处置情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