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自选集

出版时间:1997-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平原  页数:3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    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代化的时候,倘不能对自身的存在作出健全、合理的解释与肯定,那便是崩溃的开始。学人的使命,究其根本正在于作出这样的解释与肯定。我们不能在拥有了技术之后却失去了精神。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可堪忧心的问题。

作者简介

陈平原,一九五四年生于广东潮州。一九八四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九九一年一月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一九九三年九月至一九九四年七月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访问学人在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从事研究。

书籍目录

四十而惑(代自序)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鲁迅的《故事新编》与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论“20世纪中国文学”新文学: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史传”、“诗骚”传统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与叙事模式的转变论“新小说”主题模式江湖与侠客小说史研究方法散论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章太炎与胡适之关于经学、子学方法之争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近百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失落当代中国人文学者的命运及其选择主要著述一览表

章节摘录

  鲁迅的《故事新编》与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  20世纪30年代,东西方的两个伟大作家同时进行着一场伟大的艺术探索,历史上似乎很难找到两个作家,像他们那样离得那么远而又靠得那么近——这里指的不是空间的间隔和时间的契合。就体裁而言,一是小说,一是戏剧;就题材而言,一是古代,一是现代,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就美学倾向而言,两者却是那么接近;同是间离效果,同是理性主义,同是喜剧情调!  这种表层结构的矛盾与深层结构的和谐的辩证统一,突出地体现在《故事新编》与“史诗戏剧”各自的理论支柱上。如果做整体把握,《故事新编》有两大支柱:一是历史的现实化,一是小说的戏剧化;“史诗戏剧”也有两大支柱:一是现实的历史化,一是戏剧的史诗化。  早在1922年,鲁迅在介绍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时就指出:“这一篇历史的小说(并不是历史小说),也算他的佳作,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陈平原自选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我很喜欢陈老师的文章,这本书的论文质量都很高!
  •   早期论文选
  •   看了陈先生的论文,你会觉得“人比人气死人”至理也,犹如老子言:“人之道为而不争也”,一俗一雅,殊途同归。读读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