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之风

出版时间:2004-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泽木耕太郎  页数:193  字数:119000  译者:陈宝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神子之家——印度,作者和印度最底层人民的子女共同生活,体验他们生活的辛酸和无奈,并且不无同情地观看街头上时时显现的生死悲剧,面自己所住旅馆里的吸毒青年的死亡事件又刺激他不得不尽快离开此地;经过一路的颠簸,他疲惫不堪地来到加德满都,近距离观看了吸食大麻的中年人的堕落生活和一场异国情调的爱情悲剧;他坐上有如疯狂快车的巴士一路西进“丝绸之路”,从巴基斯坦奔往阿富汗,意外地在喀布尔久居,后来,一封来自家乡日本的信件刺激他继续迈向德黑兰,终于完成了丝路之旅。

作者简介

泽木耕太郎,1947年生于日本东京,横滨国立大学毕业。在其记者生涯时,他以鲜明强烈的感性及崭新的文体获得了广泛的注意。在陆续发表《年轻的实力者》《不败者》等书后,1979年以《恐怖行动的决算》荣获大宅壮一非小说奖,1982年以《一瞬之夏》荣获新田次郎文学奖。在持续追求小说的可能性后,1995年以檀一雄遗孀第一人称的形式发表《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神子之家——印度(一)第二章 雨使我入睡——寄自加德满都的信第三章 残亡的味道——印度(二)第四章 翻山越岭——丝路(一)第五章 石榴与葡萄——丝路(二)第六章 波斯之风——丝路(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波斯之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这本书很特别,不是别的,作者泽木耕太郎在年轻时候的作品今天看来依然迷人且深刻。建议读他的全部作品-午夜快车系列,前两部也非常刺激,他对香港的和澳门赌场的描写是我至今看过的最精彩深刻的赌博体会。印象非常深刻。泽木写作不是用笔,而是用心和身体。笔触清新,完全不同于国内的游记。建议阅读。
  •   喜欢作者的细腻描述和独特感受
  •   感觉一般吧,但也比ctrip里还有网上泛滥成灾的那些烂游记有趣多了。
  •   完全不太明白这本书到底写了些啥~没有故事 没有景色的描绘
  •     这是一本看完一本就催着你看下一本的书。你可以说他是书,你也可以说这只是一个一边走着一边记录故事的人的剖白。
      
      我看过梅尔的普罗旺斯,我看过比尔的英美澳大利亚日记,泽木则是让我感受到了亚洲国度的风情。
      
      黏湿的东亚区,再到中东,无一不是我一直想要涉足的地方。
      
      嬉皮士背后的是什么,是逃避,当回到平凡的生活之后还能接受这样的生活嘛?
      
      这样的问题充斥在作者笔下。
      
      当去设身处地考虑如果是自己会不会敢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睡在火车站外一晚。
      
      当这些你都做过了,当你真正地做到随行而过,不考虑明天的事,明天总有明天的办法过的时候,还有什么事是看不穿的。
      
      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你看过不一样的山川,喝过不一样的水,然后突然就豁然开朗。
      
      境界各有区别,你可以麻木地回去,你也可以愤世嫉俗的回去。
      
      东南亚的雨磨去的动力,或许哪一天你就会因为一次朝拜的仪式而起身坐上前往伦敦的野鸡车。
      
      
  •     随着近年来出国旅游热的持续不衰,图书市场上各种游记也多了起来,但写得好的、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旅行读物要么是“到此一游”的流水账,要么是名胜古迹的资料堆砌,缺乏作者的独特感悟和文化内涵,因而无法打动人心。上海译文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日本作家泽木耕太郎《深夜特急》(2)告诉我们,一本成功的游记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在《深夜特急》(2)一书中,泽木耕太郎以真实而感性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在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与伊朗旅行的经历。作为一个背包客,他在从南亚进入阿富汗、伊朗的旅途中,可以说是风餐露宿,风雨兼程,备尝艰辛。在拥挤不堪的印度列车上,他睡过行李架;凌晨时分的圣城菩提迦耶火车站广场上,他像几千个当地人一样露天而卧;为住上便宜的旅店,作为交换条件他甚至被老板拖去拉日本客人;在开往巴基斯坦的巴士上,被司机互不相让的疯狂飙车吓得目瞪口呆;当然,也会像我们外出旅行时那样,不时遭遇让人扫兴的宰客行径。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行走天涯、探险人生的热情,阻挡不了他体验丝绸之路的冲动。他认真地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敏锐地感受所到之处五花八门的风俗民情。于是,我们在他的笔下,看到了卖青草的女人与偷吃草的公牛无可奈何的“拉据战”;听到了安坐在佛陀菩提树下的老瞎子击鼓而歌时仿佛蔓延到印度无尽的红色大地里的苍凉的歌声;闻到了阿富汗红茶的独特饮法所飘散出的甘甜沁人的清香……
      阅读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很少描写所到之国的山川景物。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风景名胜、历史掌故可以通过专业图书和影像资料去了解,假如人云亦云,依样画葫芦,那样写出来的游记很可能费力不讨好。因此,作者把着力点放在了他沿途交往、感受最深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身上,展现了交流与沟通如何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心与心彼此靠近,写出了人性的真与善。比如,沙曼巴亚道场由甘地的第二代追随者达尔科以佛教精神所创建,它的教养院专门收容贱民阶层的儿童。作者在此住了几日,与被称为“神之子”的印度社会最下层的孩子们产生了真挚的情感;教养院里唯一的一位英国女教师美丽而又让人难以亲近,却在作者临行时露出了惜别的泪光;卡车开动,好几名印度少女流着眼泪追来,把自己身上唯一的私人物品小发卡送给日本的大学生志愿者。这是何等感人的场景!抱病抵达克久拉霍后的作者迫不及待地想住进旅馆休息,由于没有单独的房间,旅馆经理只好安排他住进了已有两个法国女孩的四人间,想不到她们毫不介意,反而主动询问他的病情,还买来苹果送给他吃;分手之际,又与他交换了巴黎的地址,相约法国再见。萍水相逢,困顿之时,得到他人如此友善的帮助,让作者分外感动。他坦露心语,假如再相处一段时间,他说不定会爱上那个送他苹果的金发女孩的。最有意思的是,在伊朗的美丽古都设拉子的旅馆里,与作者同住大通铺的白人青年,先是冷冰冰地回绝了作者交换地址的请求,又口气强硬地拒绝了送给他的葡萄,但身体虚弱的他到底还是吃掉了这些水果,然后腼腆地向作者表示谢意。第二天分别时,他主动向作者提出交换地址,并暗示希望一起去伊斯法罕……人的个性会因为家庭、环境、阅历的不同而各异,但真诚与善意毕竟能超越种族、肤色与信仰的差异,融化心灵的坚冰,走向理解与和谐的彼岸。
      旅行的最大诱惑,莫过于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体会不同文化的碰撞对心灵的震撼,拓展视野,升华精神。书中描述的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残疾老妇与乌鸦争抢剩饭,地铁动工典礼上印度技师阻止作者将点心送给工人,旅馆里可爱的少年服务员打骂比他更低阶层的孩子等场景,所激起的不仅是作者心灵上的震动,读者同样为印度社会等级森严的种性制度对人的毒害而触目惊心,引发思索。印度虽然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但要与这古老的、戕害人性的封建残余彻底告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深夜特急》是泽木耕太郎撰写的系列旅行读物,文笔生动,内涵丰富。除了第二册“中东篇”,已经出版的第一册为“亚洲篇”,不久译文社还将出版第三册“欧洲篇”。《深夜特急》(2)曾获日本第二届JTB纪行文学大奖、日本冒险小说特别奖,1996年被改变为日剧《深夜特急(午夜快车)》。相信读者,特别是驴友读者在看了《深夜特急》(2)之后,会明白它被誉为“自助旅行者的圣经”的奥妙所在。
      
  •     泽木耕太郎的午夜快车三部曲,这个系列日文原版是由6本组成,中文版的压缩成3本了。讲的是作者从亚洲到欧洲的旅人生涯。其实我是不太喜欢那些讲自己的旅游经历的书的,因为一般的游记类读物总或多或少的流露出炫耀的痕迹,那些让我很不舒服,羡慕或嫉妒的情绪都有,总之是让我不爽的。
       但是这个系列不同,作者的笔端散发出的是平凡温暖的调子,他并没有过多的描写各国引以为豪的,各种观光书上写的必去、不可不去等等之类的著名景点,而是关注走过的地方的人和他们的生活,细致真实的观察,加上日本人特有的敏感,还有作为记者的写作特长,让这套书的感觉非常好。虽然他会时不时在字里行间穿插着小小的自负,比如他偶尔会把某国人民对他的亲切归因于自己是日本人。
       不敢说每个人,至少是我是很期待环球旅行的,但是我不敢想象我会像这个作者这样把自己像托运行李一样扔到破烂的公车上,把性命交给巴基斯坦恐怖的司机,或者天天挤在大通铺里,还得吃着厨房里的苍蝇吃剩的饭,于是我心甘情愿的把自己交给书里的作者,跟着他细腻真实的笔去旅行。跟着他看印度往西到中东的男性在野外蹲着小便,看加尔各答公园里养老鼠卖花生挣钱的人,还有形形色色在外乡人看来奇怪的人和事,跟着他一路坐巴士从德里到伦敦。
       判断作者的好坏的标准不过如此吧,能把读者带到书中的世界难以自拔,作者的情绪变化严重的影响读者的情绪,看着他遇到的好玩儿的事情嘿嘿傻笑,随着他的感伤而心头一紧,读到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仿佛亲眼所见。。。。还有从书中回到现实的时候能体会到空虚和茫然。
       这样的作品,会让人产生没有这种机遇自己去旅行的话,看了他的书也就够了的感觉。
       这部书后面的推荐辞是这样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旅行之路视为一次‘逃狱’,空间的放浪之行转换为文字的脉络,以一颗悲天悯人之心所思所想,情感的跌宕起伏为文思的精血,舒展了亚欧大陆有关国家地区诸阶层人们的悲欢离愁的社会生活画卷”。虽然这个推荐辞有些官腔儿,或者说提升了太高的高度,但是它提到的,这本书的确做到了,尤其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心情。
       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旅行,是跟旅游不一样的。可能我出去的时候跟这个作者关心的角度比较相近,都是喜欢看当地的人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对那些名胜并不太关心,所以才会“心有戚戚焉”,不见得所有人都会喜欢这种类型的游记,不过我还是要推荐一下哦
      
      《午夜快车三部曲》泽木耕太郎 翻译 陈宝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
      
      写到这儿,想起来应该赞一下这个翻译,虽说有些地方看上去不太准确,但是把握这本书的精髓本质方面做的很好,语言也很吸引人,不错不错!!!!
      
      名言录:1、我知道的就是我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大概是这样,有些忘记了
       2在同样的土地上一起行动,感受因人而异。(感同身受啊!!!!在崖州就跟我二姨父感受不同,我想都走,他不愿意。。。。说没劲儿)
       3欧洲的冬天很冷,不是那种下雨下雪的冷,而是回到旅馆时空无一人的冷
       4Breeze is nice
      话说,后来我买了原版的那六小本。。。。然后又买了中文版的三本。。。。我果然是个bt的家伙啊。。。。
  •     比任何一本YY小说都要精彩,没有另一些游记的做作,一点都感受不到年代的代沟,能钩起每一个流浪之心.第一视角和第二视角的自由切换,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使人不自觉的把自我带入其中...从香港的"豪赌"到印度的<<波琵>>之后的搭乘(From youth to Death)之车都让人神往不已,这个系列绝对值得一读!
  •     在读图画面时代,游记很少没有旅游照片的,哪怕只是作者自己从网上下载的。而我深深的被泽木耕太郎吸引了。
        
         有的时候,我很欣赏日本人的格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那么虚伪。两年前,一个日本人来到学校,介绍关于他们在中国的关爱麻风病村的爱心项目。一个日本男人,身体修长,穿着很有味道,长发却扎起来,有莫名的阴柔,很漂亮的男人。他说英语,说话不张扬,冷静低调,从来不像中国人的喧闹以及大肆张扬,做了一点什么事就唯恐别人不知道。
        
         看日本文学,有浅浅的忧伤,透过纸张传达到你的心里面,忧伤的人们静静的生活,却不嚷嚷着他到底哪里痛,他有多痛。日本人的隐忍,一种纯正的东方格调,相比中国,日本东方性格更为完整。
        
         从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的日本古典文学,到村上春树,泽木耕太郎,日本纯文学总是让人大为惊喜,我们总以为日本人是色情的,是愚昧的,其实以日本国的现代化与经济实力,日本依然是东方文化的佼佼者。
        
         这本游记是泽木的亚州之旅,主要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尼泊尔,这篇广袤的土地是曾经波斯王国的版图,波斯王国极盛之时,打败了古希腊城邦联盟,征服埃及,控制了远东与欧洲之间的联系。
        
         说是旅游,其实泽木更多的是在随性的流浪,一切随性。因为随性,所以更真实,这种随性的生活态度可以在挪威的森林里面找到很多有同样态度的人。从香港飞到新加坡,再到加尔各答,菩提格雅,加德满都,德里,德黑兰,安卡拉,伊斯坦布尔,伊斯法罕,一路西行,交通工具主要是当地的公共汽车,火车,住处都是廉价的小旅馆,有时是好几个人一起睡的大通铺。
        
         如此的接近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没有一般旅游者的挑剔和挥霍,做作,所以可以才观察到其他国度人们的生活,经历他们的生命过程,生活并且死亡。分分力争的讨价还价,到处躺着的乞丐,四处闲游的西皮客,偶尔相遇的日本同乡,热热闹闹的人群,冷漠的工程师.....
        
         有一段我很喜欢,泽木参观印度的日本寺,住持说起经历:他以前住的招待所有个靠跑腿为生的孤儿。虽然是小孩,却是个抽烟喝酒、生命力旺盛的小孩,住持偷偷帮他取了个名字“哈克贝利”。有个晚上,一个印度小孩拉肚子,撒娇说要买这个想吃那个吵个不停时,住持听到中庭传来悲伤的哭声。他望向窗外,哈克贝利正把脸埋在膝盖里哭着,那孤立无助的身影让主持大受冲击。
        
         还有一段,泽木碰到一个瞎眼的卖艺人,茫然的时候,经常望着天空,身体缩的小小的,只有脸望着天空,微涨的眼睛露出混浊的瞳孔,那瞳孔茫然的望着天空。偶尔有人经过,他立刻击鼓。但是行人没有停止的迹象后,他又仰望天空。隔一阵子再度敲起大鼓。
        
        
         这种跨越语言,民族,文化的人文关怀让我很感动,这或许就是日本文学不朽的地方。
  •     從我14歲第一次看過這三本書之後,我就發現這其實才是我人生的目標, 遊蕩.
      
      前年趁著暑假的時候出去背包了一個半月,當做是練習吧~
      
      等明年賺夠了錢,我已經都做好計畫要和他一樣走一趟.(只是要直接從伊朗到土耳其,阿富汗和伊拉克就暫時不敢去了)
  •     如果要跟中学语文一样总结一个中心思想的话,我想说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旅行的意义。
      
      因为即将到来的马来西亚之旅,先看了黄金宫殿,有点失望,这本书都在浸淫在追随香港的影子未果而带来失望中,即不能让我这个读书人愉悦也不能让人深思。
      
      可这本波斯之风便不同。
      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是书中关于70年代嬉皮士的描写,在我看来最精彩的也就是关于那辆开往德黑兰的嬉皮士大巴之行的部分。
      一直以为,旅行是一项让人身心充实的活动。对我自己来说,最大梦想的事情也就是能有半年一年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环亚洲,环欧洲,环世界之旅。
      可是泽木一二再,再而三地提到经过长途旅行之后的旅人,表现出来的是一中深深的颓废和冷漠的状态,让我震惊,怎么会这样。长时间的旅行,会带来与我想象的截然不同后果,这绝非一件浪漫的事。
      
      无论是让择木匆匆离开印度的有着超颓废眼神的法国人,还是捡掉在地上的饼干吃但是会把身上所有的钱分一半给小乞丐的鹿特丹人,又或者是躺在病床上但仍把你拒之千里之外又慢慢接受你的好意而欲与同行的伦敦人,都让我觉得感受复杂。感动?同情?还是。。?我不知道。
      
      为什么70年代的西方年轻人都选择旅行来告别青春呢,这绝非时尚(像现在的中国),也许是对循规蹈矩的生活的抗拒,是对青春说再见之前的放纵。鹿特丹人指着载着嬉皮士回家的亚欧巴士说的:youth to death的话深深印在我心里。
      
      想起来前几天在某个陌生人的blog上说最近一次出行在越南遇到的一个法国年轻人,一直漂在东南亚,此时是潜水教练,彼时打算来中国学厨艺当厨师,谈到为什么不回家时说回去了也已很难溶入那样的生活。这也许可算是现代嬉皮士吧。在外遇到这样的一些西方人,心里会有亲切感,但说不上羡慕。背井离乡,也绝非仅仅是一件浪漫洒脱的事情。
      
      那些在旅途中经常遇到的西方年青人,旅行对他们来说,也许也不是一件如何宏大的事,这不就是从他们的嬉皮士父母继承过来的对青春告别的一部分么?
      
      对于生长在中国的我,青春来不及告别就已经只剩了尾巴,这是如何的一种哀伤啊。
      
      扯回来说起作者泽木,之前不了解他,但是经过泽木和妹尾河童的旅行书籍,渐渐越来越习惯和喜欢日本人的游记方式。相比西方人,日本人一般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观察周遭,并不觉得疲倦;相比国人,则少了很多莫名的炫耀和浮夸。无尽的好奇,适当的谦恭,旺盛的精力,独立的态度,这样的旅行同样会影响我看世界的方式。
      
      
      
      
  •     尤其是印度的那段
      我觉得当你在2000年后读这本写于1992年的书时,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差距,当时只是从异乡人的角度看.
      看完这本书后很有旅行的冲动
      正如泽木自己所说的.
      旅行更在乎的是过程
      
      我先看了波斯之风,再去看另2本,觉得似乎是这本对我诱惑力更大,也可能是因为这本是在路途上静静看的。
  •     黄金宫殿,波斯之风,海角之岬。
      92年完成的这套三部曲,记录了作者作为背包客旅游的经历。但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写景少,写人多,小处着眼,落笔有情,一切都是从泽木先生的心中写出。
      套用一下结尾吧:
      送给看完后想要旅行的朋友,不要害怕,但要小心。
      
  •   很喜欢这篇:)
  •   很惭愧 我学日语的 但是对日本文学一点都不了解 也可以说没有接触过 ——!
    呵呵 不过就文字来讲 我喜欢 大江健三郎的
  •   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人呢,负剑走江湖,流浪世界,这是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做的梦啊。
  •   是这样,你的想法和我惊人地相似.
    1,相比其他2本,这本有他独特的魅力,或许是印度本身带来的神秘,或是作者在旅行徒中精神的深化.似乎他原本对香港早有判断而事实却相差甚远
    2,泽木最让我欣赏的就是那种旁观者的态度,日本人似乎有一种低调且平静的旁观态度,中欧人少了对宗教的包容,美国人少了对民主与政治的包容,日本人恰恰弥补了这一点.
    3,对于国人的游记,多少有点夸耀自己的独立于世,或是愤愤于世的无奈.
    4,我最爱的情节就是那辆野鸡车了呵呵.
  •   我倒是更加3本例更加喜欢《黄金宫殿》,毕竟那里更加熟悉。
  •   小心啊,旅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