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

出版时间:2005-4-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萨孟武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萨孟武先生回忆录的第一部,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述了他青少年时期耳闻目睹的种种人物和事件。每一篇故事都不长,虽然作者自云,平平凡凡的人写平平凡凡的事,供人茶余饭后开心而已,但现代社会的变动已蕴其中,诸多现代菁英的青春影踪时常过现,是一本难得的知人阅世的好书。

作者简介

萨孟武(1897-1984),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其主要著作有《西洋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政治史》、《儒家政论衍义》、《与中国旧家庭》、《与中国古代政治》、《学生时代》、《中年时代》等。

书籍目录

唱童谣及听故事家塾及过节过年小学我曾做过佾生我不想入孔庙看小说我们的玩耍花萼相辉会之组织少泉伯《新民丛报》与《民立报》神仙、剑侠与《太公兵法》西太后与光绪崩殂《烧饼歌》与《推背图》黄花岗之役华侨生辛亥革命中学由读古文谈到国人说话三种形式赴日船中到了东京林译小说国文的进修成城中学《留东外史》与《黎娘哀史》中学时代的暑期生活看电影一部剧本的写法论幽默侦探小说与侦探片谈悲剧电影上的大腿主义第一次应考一高落第一高预科一年进入三高各种健身法赤松同学三高一一高的棒球比赛三高发生风潮三高校庆中国人三高同学跪与膝行京都帝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生时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老萨学贯中西,经历丰富,书记载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中年时代一起看,很有意思。
  •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也非常值得一读。萨先生的为人值得我们去借鉴。
  •   老书了,再次购买。细细品味。
  •   文章短小细致,蕴含道理。很喜欢。
  •   在枣读上看到了推荐萨孟武的《'西游记‘和中国古代政治》,就买齐了萨孟武的作品。我喜欢这样博学的作家,喜欢这种把名著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的文章。萨孟武真是个博学的人,文笔流畅,旁征博引,于细微处探索社会、人生。看这本书,不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事,也可以对比自己现在的环境与心境。很有收获。
  •   类似于漫忆。然萨先生生在清末,学于民国,回忆甚有其真,今人读之,犹如史料。不可以文学视之。
  •   萨老先生的心里优越感真强!!!
  •      最入心几篇为:《我们的玩耍》、《林译小说》、《谈悲剧》、《电影上的大腿主义》、《“心中”和切腹》、《典书、卖书及买书》、《狗和猫》。文字脉络清晰,没有卡壳看不懂的部分,倒是很滑很顺,不做作。没有华丽辞藻,甚至连成语都很少用,心理描述亦很客观,一点而过,决不纠缠。枝干可作为萨先生本人的回忆录,很多细节倒还可以拿来做近现代史的研究材料。
       写到家中几位亲人和好友去世时,语气却极为平和,并没有多余的心理描述,就像是一件普通小事,风一吹,日子就翻了页。比如,前一段还在写家中孩子答题唯本钧受到陈老师的认可,但后一段却轻描淡写一句“福州竟然发生了鼠疫,本钧得病而死,全家兄弟均辍学,逃到亲戚家里。”就算是交代了本钧的去处,之后的文章中竟也不再提及。
       写堂兄俊哥的死也是轻轻一句“被日本飞机炸死了”,之后便不再有俊哥的名字。
       倒是在写本澄的死时,用了“竟然夭折”四字,算是发出了天妒英才的感慨。随后接一句“由是可知人是有运命的”。似乎萨先生对运命很看得开,故而在最后一段大谈起“运命”来。这种心态相当“豁达”。
       有些总结性的话也是意味深长。比如“在公平的社会,不许侠客存在,也不会产生侠客”,又说“由中国文人看来,做土匪,是希望收编,文人骂当道,是希望皇帝重用。”又如“中国民众运动往往中途变质,都是一样”。“中华民族性由激昂奋发,而变为谨慎软弱,第一负责的是东汉光武,第二负责的则为宋代的理学派”(《电影上的大腿主义》)。“中国伶人要逃避表情,故用脸谱遮盖”(《陈锡符同学》中言及为什么京剧要有脸谱而得出此种结论)
       更有写幽默分子点缀其中,《看小说》中竟然被告知中国提倡白话诗的乃是梁山好汉阮小二,因为他曾写得一首“老爷生长石家村,不爱金钱爱杀人…”。
       在《看小说》一段中,更是让人险些掉进陷阱,萨先生先是杜撰一部小说,名为《三教大战》,而后开始描述情节,更是激起我和本铁一样的好奇心,结果末了,“最后告诉他(本铁),这是我自己想出,没有此书。”一时间,我竟然有种失落感,觉得错过一本好书。
       《成城中学》中写到留日学者的处境,举了曾做过江西都督的李烈钧来到日本竟然出演《茶花女》的事迹,对我而言,这则故事当然十分稀罕,心想接下来大概要写写李烈钧的事情,不想紧接着便是“可知过去国民党党员都很清洁。”倒是给出了更为宏大的观点。
       此外,有几个疑点:
       提到祭孔,我曾去参加过一次西安书院门举行的仪式,有哗众取宠的意味。但萨先生在当时因为当了佾生,所以写的倒很详细很有滋味,但他言及当时的佾生穿“明朝装”,倒是和我所见那次的“汉服”有所不同。不知从“明朝装”到“汉服”的改变是由什么促成的,可能近现代史的同学会更清楚一些?
       《一部剧本的写法》中提到《金瓶梅》的作者是“王世贞(?)”,作者用的是一个问号,不知道这种说法如何而来,很是好奇。
       而在《“心中”与切腹》一文中提到“在江左一带是谓梁祝化蝶,而在重庆一带则谓梁祝化鸟”,我在成都生活几年,身边也不少重庆朋友,却并未听到此种说法,不知现在是不是还存在类似说法?
      
  •     刚开始的50页,读得很有趣味,觉得可能是本好书,一度把它评为5星。但是往后读,感觉作者写的开始凌乱起来,有些文章写得完全是信马由缰型的,感觉变差了好多。这到底是我个人阅读时的精力不能持续一贯造成的观感,还是书籍本身的实际情况?我没有特别清晰的把握。
      
      文中的叙述,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童年的回忆比较有价值,到日本读书后的生活写得很平淡。然后萨自己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偶像,所以,怎么说呢?这本书似乎就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书。
      
      写自己的人生经历,我自己写的能否写成这样,我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记得作者两本书都买了的。看过中年时代后再做进一步评论吧。
  •     在图书馆里翻到的...因为翘课了所以也算杀时间吧....
      就这么读下去了....看了没几页发现同是福州人于是倍感亲切呐~
      撇开同是老乡这一说,感觉这本书还是挺有趣的...
      想着他说福州话是什么状况呢?哈哈....
      貌似这个书评不怎么靠谱吧我~
  •     前阵子买了萨孟武的《中年时代》,本不知道这个人,翻了翻觉得入眼就买了,想这个人不会和萨镇冰有什么关系吧?后来查了一下,果然。萨孟武名萨本炎,孟武是字,法学家,生于福州,萨家累世居住于福州,祖上是色目人,在福州本是商贾世家,后来萨孟武祖父辈请明师教子弟求取功名,后来学人纷出,萨孟武本人是萨镇冰的侄孙,萨本栋的堂兄,记得还有个化学家萨本茂,大概也是同辈本家。萨孟武少年时去东京求学,毕业于帝国大学,回国后在上海等地居住过,49年后居台湾。
      
      上周看了他的《学生时代》,觉得很好看,这周就买了这本。书中涉及很多清末至民国的事情,萨孟武生于1897年,清亡时已经少年,福州又是民智启蒙重地,记述角度和别处不同。旅日求学时师兄弟中多后来的要人名流,当时不过普通学生罢了,也不见得有多么不堪。稍有微辞的就是郭沫若,郭翻译河上肇的作品欠信实,引得河上肇在作品上写“拒绝汉译”。后来又因为新旧小说的看法有异有些小口角。不过如此,萨也说自己成见甚深。
      
      又写林纾用文言翻译的小说,文笔很好,我没看过。林纾不懂外语,都是别人口译他润色,所以别人译什么他就要译什么,无章可循,文笔固然好,小说选材却良莠不齐。萨孟武认为最好的译稿是《孝女耐儿传》,就是《老古玩店》。萨孟武也翻译过一些书,用白话的,也写白话文,不过他说初写白话文都是先用文言打稿,然后转成白话,以后才适应了用白话——好像现在学生初写英语作文一般。从前人用文言翻译外语小说是因当时文言盛行。如今除了特殊需要,比如翻译外语古诗词,为了合乎气氛而用文言。其它的再就不太必要,总是要方便人看呀。
        
      民国直到四十年代,文白相杂的小说散文还是很多,其实现在也有,看着雅致,但毕竟是讨巧了。由此我钦佩老舍先生,他在创作谈中提到最初用文白夹杂的方式写小说,也有人喜欢,但他很快发现这是讨巧,就不再用。要用最普通的一两千个字写出好看深刻的文章来,这可是多大的志气!
      
      
  •   傅雷说他四十多岁时,翻看老舍的文章,觉得写的并不好。我没有观感,所以存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