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集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广西师大  作者:陈思和  
Tag标签:无  

前言

海藻者,并非要发“海上品藻”之类的雅兴,而是指普普通通的海里的草。有位小朋友特意从网上查询海藻的功能——从好处说,它营养丰富,既可以用来当食物,还能治疗大脖子(瘿)病;从坏处说,海里的草容易腐烂,经常成为海水腥臭的来源。有时候看水底世界的电视片,见到美丽的鱼在婆娑起舞的海藻中游来游去,好不自在,但心思总会转到另外一幅图景:假如潜水者不谙海底状态,身子又笨重,一旦被细软、柔和的植物牵攀着,缠绕着,使你筋疲力尽挣脱不开去,那将是怎样的处境?所以,海藻的意象,给我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感觉。这也是我三年来所感受到的自由与缠绕的印象。三年前,我的编年体文集《草心集》编辑出版之时,正是我应上海作家协会之邀接受《上海文学》主编工作的当口。当时在我的周围,几乎没有一个亲朋好友支持我去接手这项工作,他们有的担心我精力有限忙不过来,也有的或是为了我的健康,或是觉得这是个是非之地,犯不着去惹麻烦,而我本来就在中文系兼着行政职务,手头也有做不完的研究项目,很多事情都已经力不从心,似无必要再去接受一个新的棘手任务。但我想了一想还是接受了。原因当然有很多,一时也说不清楚,但至少不会是在家里闲得无聊才要求出来透透气的。现在想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喜欢编一份杂志。自己在很年轻时候就参与了卢湾区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就是参与编了一份《图书馆工作》的书评杂志,再往上推,自己在小学和中学期间一直担任了班级的墙报委员。——一个人的梦想就是这样从小形成的。1990年代我一直在探讨市场经济时代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岗位,也有意关注了教育、出版以及人文学术思想的传播,我以为这是三位一体的构成了知识分子的理想岗位,更何况《上海文学》是一家对我的成长有过影响的杂志,即使从感恩的角度出发,我也理当在它处于困难的时候去为它做些工作。也许在局外人看来,一份杂志就是一个资源,可以用来交换、化缘、献媚、办公司,螺丝壳里做道场。但对我来说,它只是一块文学的阵地,我如果去接编,那就按照我的理想尽可能地给以它时代的亮色,去探试纯文学在今天究竟能够走多远。我从不讳言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从跟随巴金先生、贾植芳先生学步开始,就有自己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做人标准,我知道我的理想未必能够实现,但是我的努力是要探试一下理想主义在今天可能达到的程度。所以我还是抱着书呆子的脾气踏进了这个编辑部。当时我与上海作家协会的姚克明先生作过一个访谈,后整理成文发表在《上海作家》杂志上。我把它收进了即将出版的《草心集》,作为这本集子中的最后一篇文章,预告了我的新的生活的开始。一转眼已经三年过去。现在我终于卸下了主编的担子。从2003年4月正式接受杂志社主编工作,编辑第七期的《上海文学》,一直到2006年第八期杂志出版后金盆洗手,大约就是三年多一点的时间。虽然这段时间在忙忙碌碌中一晃而过,但毕竟与以前的生活方式大不一样。记得,有一次全国重点高校中文系系主任会议在复旦举行,有位外校的系主任对我开玩笑说,你过去每隔一年两年总有一部编年体论文集出版,现在书没有了,只是每月读到你编的一本《上海文学》。这个话也许是批评我的不务正业,本末颠倒。但是我还是引以为知音,就因为这三年来,虽然主编《上海文学》并不能替代我的学术研究,但是我确实将杂志当作我的著述、思想和人格实践来做的,它是我谋求的知识分子当下社会实践的有机的一部分。编辑工作不是简单地把好稿子发上去,一份杂志在知识分子手里它就是一个传播理想的阵地,这就是当年陈独秀编《新青年》、沈雁冰编《小说月报》、郭沫若郁达夫编《创造》、鲁迅周作人编《语丝》、巴金主编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学丛刊”和胡风编《七月》《希望》的精神所系,也是五四新文学最可贵的传统。所以我在主编《上海文学》的时候,就将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杂志刊名作为《上海文学》的栏目名字,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精神。有追求总是会有人反对,要改革创新也会有人看不惯,这是不足为奇的。一本杂志如果默默无闻,没有人议论也没有人关注,甚至没有人看,那才是可悲的。三年间我遭遇到各种风风雨雨的检验,最奇怪的是,有些自称读者身份的人对我的攻击远远超出了一个读者的愤怒,也远远超出了对一个主编的风格的拒绝。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本来在学院里教书写作,与世无争,但一不小心脚踏在地雷上,就爆炸个没完没了。在那些日子里,我一再想到李白的两句诗,并用以做我的座右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要做的事情太多,只能是一往直前,无暇纠缠于两岸的猿啼声。本来还想,等过一阵子风平浪静了,再做反省与辩驳也不迟,但现在时过境迁,我竟没有半点旧事重提的兴趣。有朋友知道我在编辑这三年的论文集,建议我把主编《上海文学》期间各类明枪暗箭汇成一编,立此存照,再写一篇长长的后记,一一诉说其来龙去脉。可是我对此竞提不起半点兴致。也实在是巧,在个把月前我的一个u盘突然出了故障,我在急忙中按错了一个键钮,结果把里面存放的所有内容都消除了,其中就包括有关主编《上海文学》三年的全部资料。这也是天意。我已经与这段经历完全脱离开来,没有关联了。现在,我是接着《草心集》来编近三年的文集。读者可以从这本文集里完整地了解我在主编《上海文学》期间的劳动与追求。从1988年起我开始以编年体的形式出版我的杂文集,但我所谓的杂文之“杂”,是杂七杂八的意思,把一两年中间发表的东西,无论学术的非学术的,都编在一起,留下完整的生命的痕迹。为了突出时间的痕迹,我曾特意取了十二生肖为作品集的书名,于是就有了《笔走龙蛇》以降的各种文集。转眼十二年过去,我以《谈虎谈兔》收尾。那时是1999年。第二轮开始,我已经不能再用生肖为书名了,出于好玩,就对应着采用植物之名来作书名,第一本《草心集》,收录了2000年到2003年初的各类文章;第二本就是这本《海藻集》,收录了2003年初到2006年底的各类文章,其实“藻”也是草,我的文章本来就不值钱,如同草灰,只是每一篇都与现实的土壤联系在一起,有一点活力而已。原先以为这三年来我的精力所限,文字不多,一旦收集起来,似乎并不少,编起来大约有四五十万字。其中一部分是属于我的工作范围,如关于《上海文学》的那些访谈通信短评之类,也有的是我余暇中的兴趣文字和应酬文字,还有我正在从事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论文,除了这期间我出版过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的讲稿以外,大部分的文字都收录在这里。但显然我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章全部编入这部文集,在编辑的过程中,我有意删去了几篇怀人记事的抒情散文、几篇为朋友的书所作的序文,还有一组关于教育的论述以及从去年开始撰写的“自己的书架”的专栏文章等。然后把剩下的文章编为三辑:第一辑为巴金研究的各类长短文章。这三年期间,我除了主编《上海文学》外,还做了一项与上海作家协会有关的工作,就是成立了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这是在巴老百年诞辰时成立的,主要的工作是编撰有关巴金先生的研究著作、整理出版巴老的遗稿、文献和文物资料等,还举办了多种展览和学术讲座。2005年巴金先生仙逝,研究会参与了所有的治丧活动,我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宣传巴金先生的人格精神,阐述巴金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我认为这是研究会对巴金老人的最具体也是最迫切的纪念。第二辑是有关当代文学的评论以及几篇篇幅较长的文学史论文,这几年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主编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企图解决一些文学史理论问题,书中关于先锋与常态的文学史现象、关于以抗战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界限的探讨等等,都是为这本文学史的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第三辑是我为主编《上海文学》而写的各类长短文章,其中有一组是每期杂志的“太白”栏目通信,这是我与读者、作者交流的主要渠道,也是我向读者表述编辑意图、文学追求的主要方式。有不少,我只是选几篇有代表性的,其他的文章当俟以后有机会再收录。2006年圣诞夜,我陪几位朋友走在繁花似锦的马路上,看着两边树上的灯光,听着教堂里传来的钟声,想着即将流淌过去的生命痕迹,感念我的前辈、先生对我的教诲,不觉生出一种难以言状的感受。晚上在日记里我记下了这样一首诗:平安夜里祝平安,灯火洋场照楼峦。天降圣音传我好,风拂花树却君寒。师前承教千般足,身后留名总是残。寥落江湖人不倦,遥看星斗对鼾鼾。2007年2月9日于黑水斋

内容概要

《海藻集》是当代著名学者陈思和教授新一本编年体文集,为其2003年至2006年间的文章结集。三年里,作者除在大学任教外,还担任大型文学刊物《上海文学》的主编,主持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等工作。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为巴金研究的各类长短文章;第二辑是有关当代文学的评论以及几篇篇幅较长的文学史论文;第三辑是作者为主编《上海文学》而写的各类长短文章,其中有一组是每期杂志的“太白”栏目通信,这是陈思和与读者、作者交流的主要渠道,也是陈思和向读者表述编辑意图、文学追求的主要方式。

作者简介

陈思和,1954年出生于上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文学史专著《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编年体文集《笔走龙蛇》、《马蹄声声碎》、《羊骚与猴骚》、《鸡鸣风雨》、《犬耕集》、《豕突集》、《写在子夜》、《牛后文录》、《谈虎谈兔》、《草心集》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

书籍目录

序第一辑 激流尽处 应是黎明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一)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精神的接力与传承——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二)从鲁迅到巴金:《随想录》的渊源及其解读——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三)巴金研究的几个问题——我对巴金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关于巴金的几篇序跋永恒的镜头艺术——徐福生镜头里的巴金新版沪剧《家》观后《家》的解读读巴金的《怀念振铎》“巴金和靳以联袂主编的旧期刊”系列总序巴金提出忏悔的理由忏悔从怀念小狗开始——巴金《小狗包弟》分析激流尽处应是黎明重读作品是纪念巴金的最好方式这不仅仅是遗愿——巴金逝世百日祭巴金访谈录第二辑 文学是缘 读书是闲文学是一种缘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状况的一个考察对样板戏再认识读春风文艺版《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2)》感言读近年台湾短篇小说有感春来发几枝——读《小说选刊》2004年第四至六期的小说关于“都市文学”的议论兼谈几篇作品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简论抗战为文学史分界的两个问题学科命名的方式与意义——关于“跨区域华文文学”之我见再说传媒批评当代文化趋向与出版对策城市文化与文学功能——兼谈上海城市文学品牌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人文情怀——陈思和先生访谈录第三辑 上海文学 如是我闻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为什么要提倡短篇小说文学中坚走通两仪,独立文舍——主编《上海文学》的一点追求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在《上海文学》2006年第七期的前面从细节出发——王安忆近年短篇小说艺术初探最时髦的富有是空空荡荡——严歌苓短篇小说艺术初探在柔美与酷烈之外——刘庆邦短篇小说艺术谈踏进新的生活以后——读阿成的两篇小说愿微光照耀她心中的黑夜——读林白的两篇小说在精致结构中再现历史的沉重——张学东的短篇小说艺术民间世界的善意与温暖——读肖克凡的几个短篇小说什么是美丽的最好定格——读雪漠的《美丽》有感《郁金香》编后感言——张爱玲小说的新发现一笑了之以后,还是有话要说——关于王蒙的《尴尬风流新编》“万物花开”闲聊录——林白访谈我“痛”什么——陆星儿访谈太白选编传承人文薪火——陈思和访谈录

章节摘录

2005年10月17日,巴金老人以一百零二岁高龄辞世。有记者来采访我,我的第一个直接的感受,也就是当我守在老人病床边上,望着弥留之际的老人时已经盘旋在脑海里的一个反复出现的念头:随着这个人物的辞世,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巴金先生代表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简单地说,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和一条新的知识分子的道路,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历史阶段。如果说,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原创者,他和他的一代人代表了筚路篮缕的新文化拓荒者,开创了中国新文化的道路,那么巴金是属于第二代,是理想主义的照耀下维护新文化价值体系的一代。在鲁迅逝世后的1936年,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七十年的历史,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抗战胜利、建立新政权、实践社会主义理想、“文革”浩劫、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等等,基本上都是在一种理想主义信仰的鼓舞下从事探索和实践的。尽管具体的“理想”方案各有不同,但是这种精神状态是相同的。尽管他们经历了各种考验,但是所围绕的中心问题,依然是对五四新文化价值体系的维护和实践。直到“世纪”进入了新的交替之际,世界在全球化经济的席卷之下,文化发展的趋势又一次发生歧路丛生的迷茫,现代价值观念和现代知识分子道路都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想,巴金是在充满信心的20世纪踏上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是走得那样地生机勃勃有声有色,但是当1999年春节他因手术造成失声以后,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他来说已经是充满了悲观、绝望的无声世界。当时他对周围的人说,以后我是为你们活着,或可以理解为,此后他所面对的新的时代已经不属于他的时代了。所以,我觉得要阐述巴金对现代文学史的贡献,应该联系整个已经过去的20世纪的现代知识分子道路,考察他与鲁迅所代表的新文化传统之间的承传关系,并且在这样一种关系里,来考察巴金这个名字在今天以及未来的意义。

编辑推荐

《海藻集》是当代著名学者陈思和教授新一本编年体文集,为其2003年至2006年间的文章结集。三年里,作者除在大学任教外,还担任大型文学刊物《上海文学》的主编,主持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等工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藻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读陈老师的书有种天高海阔的感觉,每次读到老师的作品都有一番新的境界。这本书是评论集,我读了二分之一,有许多文章以前读过,就像老师说的那样,文学是缘,读书是闲,能够闲下来,找到一本书来读是一种缘分,以前一直不喜欢读巴金和巴金的作品,总觉得过时了或是太滥情了,读了老师的写巴金的文章,才发现读懂一个人和一个人的文章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没有认真读过就没有发言权,陈老师的文章鞭辟入理,把我们这些无知狂妄的后来人都涮了一下,小小的教训哈。。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值得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