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清)张之洞  页数:148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年(2008)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110年。一个自信的民族,其对失败的纪念与对胜利的纪念其实同样重要。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回报,在这个年份里,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中国人把这视为一项“胜利”,更视为30年改革开放的一种精神果实。无可疑义,这确实是一颗滋润的果实。但是,如果把坐标放到戊戌年作思考,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颗迟到的果实。——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回望一下“戊戌”,对我们会有特别的启迪。在此,我们选取了几部旧籍,把它们重新刊印,算是对那场失败的一种纪念。这种选取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戊戌变法不是一项孤立的事件,它至少与马关和谈(1895)和庚子国变(1900)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失败的事件。因此,我们选取的旧籍,就不是集中在戊戌变法这一个点上,而是力求展现出它前后的照应。我们选取了这样三本书作为它核心的展示点,它们是:《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劝学篇》、《庚子西狩丛谈》。伊李的马关和谈是19世纪以来最让中国人感到耻辱的一幕。无论是伊藤博文的咄咄逼人,还是李鸿章的努力周旋,都会使我们产生出一种想要更积极地参与历史的情怀和驱动力。——读了这个东西,你才会有一种爱国的真实愿望。只有了解历史,爱国主义才是有根的。也就是说,爱国首先不是一种观念,而是对历史的经验及其体认。《马关条约》签订后,直到戊戌变法开始,中国有了一段短暂的思想解放时期(大约两年)。这时期的典型标志,首先是士大夫上书问政的频繁与热切,其次是近代性传媒(报刊)的爆炸式的产生,还有就是学会团体的大量涌现。而戊戌变法,正是这场思想解放的一种成果。在这个地方,我们没有选取康有为和梁启超对变法屡带夸张的亲笔记述,而是选取了张之洞的《劝学篇》。之所以如此,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戊戌变法有两个界面,一方面,是少数“精英”的现代性观念的现实输入;另一方面,则是本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努力适应与痛苦挣扎。在这两个界面中,后者可能蕴含着更多的历史真实心态。有一个数据也许最能说明这一点:在变法期间,《劝学篇》印制的数量,约两百万册,而康、梁的那些观念,则并不普及。——这正是我们选取《劝学篇》的理由。庚子国变(与此相关的概念,是“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是这场失败的现实伤痛,但至此,近代中国人开始真正趋向坚忍的努力。这正是20世纪中国的开端。《庚子西狩丛谈》是晚清笔记中最好看的一种,也是实录,所以我们选取了它。这三个选择,可能有点另类,但我们认为是合适的。我们的工作在于:三个文本,我们都找了若干参照性的文本作为旁例,希望能使读者由此窥见历史的更广大的幅员。比如说,《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我们采用了《中日战辑》、《东方兵事纪略》等文献作为参照;《劝学篇》我们采用了康有为那几篇“上皇帝书”等作参照;《庚子西狩丛谈》则采用了《庚子国变记》与《拳变馀闻》作为参照。我们希望,这能成为一种有张力的阅读。这三项之外,我们还选取了其他几部旧籍进行刊印,特别是选取了两部小说。一部是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一部是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这两个文本,透射出的,是那个年代的中国精英对现代性的理解和体认,有极大热情,又有极大局限。这在今天看来,是有启发的。上禀出版之衷。是为说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化普及编辑室2008年10月识

内容概要

《劝学篇》,著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同年发表,美国传教Samuel Wood Bridge将之译为英文,题曰The Only Hope of China。书二十四篇,分内篇、外篇。    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作者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人。光绪十五年(1889)任湖广总督,1895年至1896年代理两江总督,1902年至1903年入京参加“新政”,参与厘定新学制。1907年任军机大臣,主管学部。1909年病卒,谥文襄。

书籍目录

上谕序内篇  同心第一  教忠第二  明纲第三  知类第四  宗经第五  正权第六  循序第七  守约第八  去毒第九外篇  益智第一  游学第二  设学第三  学制第四  广译第五  阅报第六  变法第七  变科举第八  农工商学第九  兵学第十  矿学第十一  铁路第十二  会通第十三  非弭兵第十四  非攻教第十五附录

章节摘录

内篇同心第一 范文正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程子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所济。”顾亭林曰:“保天下者,匹夫虽贱,与有责焉。”夫以秀才所任,任者几何?一命所济,济者几何?匹夫所责,责者几何?然而积天下之秀才,则尽士类;积天下之命官,则尽臣类;积天下之匹夫,则尽民类,若皆有持危扶颠之心、抱冰握火之志,则其国安于磐石,无能倾覆之者。是故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人人智其智,勇其勇,而天下强。大抵全盛之世,庠以劝学,官以兴能,朝廷明于上,则人才成于下;艰危之世,士厉其节,民激其气,直言以悟主,博学以济时,同心以救弊,齐以捍患,人才奋于下则朝廷安于上。昔春秋之季,周若赘旒。孔子诛乱贼,孟子明仁义,弟子布满天下,而周祚延二百馀年。七十子后学者,流衍益广。至西汉而儒术大兴,圣道昭明,功在万世。东汉末造,名节经学最盛,李、郭之气类,郑康成之门人,亦布满天下,一时朝野多重操行、尚名义之人,故卓、操不能遽篡,而蜀汉以兴。诸葛隐居躬耕而师友极盛,其人皆天下之毫[豪]杰,所讲明者天下之大计,故昭烈得之而成王业。曹魏迄隋,江北皆尚郑学,故北朝兵事纷纭而儒风不坠。隋王通讲道河、汾,门徒众盛,唐之佐命如房、杜、魏、薛,皆与交游其书虽有夸饰,其事不能尽诬,房、杜辈非必门人也,故贞观多贤而民得苏息。唐韩子推明道原,攘斥佛、老,尊孟子,赞伯夷,文宗六经,至北宋而正学大明,学统、文体皆本昌黎,由是大儒蔚起。

编辑推荐

《劝学篇》著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同年发表,美国传教士SamuelWoodBridge将之译为英文,题曰TheOnlyHopeofChina。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劝学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甲午战败之后,中国知识的整个知识阶层莫不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蕞尔小国竟然战胜了泱泱天朝,如果鸦片战争我们败给远道而来的英国我们还可以寻找各种借口聊以自慰的话,甲午一败,举国上下都难以从感情上接受这一事实。于是全国知识分子都怀着悲痛的情愫对国势进行深刻的反思。张之洞这位扮演亦官亦学角色的体制内学人,用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以通古今之渊博,论中外之眼界,认真、全面、深刻地对国内的问题条分缕析。整个篇章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所以命名为劝学篇,因为张认为国运明晦,人才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所以学为根本,便起名劝学篇。张的亦学亦官的角色决定了他分析问题的基本视角,那就是保皇(保卫皇权),张认为中国面临着保种、保国、保教的艰巨任务,而这三者又是相互联系的,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可见张还是把皇权视为根本。尽管张的观点有其局限性,但这些局限性都是历史和个人角色所造成的,劝学篇还是代表了当时官僚学者对国运时局的担忧和革新自强的愿望。
  •   读中国近代思想著作,肯定不能绕过劝学篇。几年前读过一遍,前些时候想起来,又买了广西师大出的这一本,书的印刷和排版质量都很好。没读过的应该看看。
  •   张之洞的著作,应该好好看看!~
  •   对张之洞的思想有一个初步了解。
  •   广西师范出版的书就是好,不用担心文言看不懂,有注解
  •   历史不仅仅是回顾以往,可指导的东西很多
  •   经典书目,非常喜欢
  •   真情真意
  •   书籍很好,送货很快,感谢感谢~
  •   很正很赞
  •   性价比不高,但是也找不到别的本子了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就是便宜,还翻译和出版了很多海外的经典著作
  •   繁体字,得有点基础能读
  •   张之洞为官僚统治阶层,他的好多观点都离不开对皇权统治的维护,然而还是体现了张的先进观点,就是书没有注释,有的理解不了
  •   好书,可惜没有白话翻译啊
  •   这个时候文言文很易懂,观点还行,从中可见当时清朝比较开明官员对世界的了解程度。张之洞还提到了摩醯(西)十诫、土耳其等等
  •   好多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过去这么多年了 好多问题还没有解决 或正在解决
  •     南皮斯书,盖有思于天下之变乱,而欲富强中国,秉夷夏之辨,守中华之固统,而又学习西学,至于以为学为主旨,斯渐至于强盛也。二十四篇中,可读者二十二;教忠、明纲,纯然以奴自居,而守满清之仇,不思更复华夏之族类也,虽言夷夏,而于此漠视哉。虽然,南皮此书,亦可堪卒读也。要之,有复我华夏之志,而于为学为最要,士农工商兵诸道,亦多有可取资者。惜乎虽有此书,亦颁行天下,而中国终未得以行之以盛强也。斯亦足可恨者,尤须深思也。南皮洋务老臣,有可恨,而其见识、气魄,亦得尊敬之也。
  •   南皮正是认同华夏文化的执守者,而不是以本族奴隶主为认同的光头党,此正为夷夏之辨,而所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脑残思想,德意志大和之外传物而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