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经济学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希庭 编  页数:409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新的春天。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社会共进步、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三十年,更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释放潜力、彰显活力、壮大实力、提升能力的三十年。三十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长足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恢复中得到了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了加强,一个门类较为齐全、适应各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初步形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研究实力不断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产出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中积极推进,一个质量导向明确、评估监督有力、竞争流动有序、成果转化迅速、组织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正在形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公正、客观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发展特点和发展成就,是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研究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走过了不同寻常的道路,有成绩值得骄傲,有经验需要总结。

内容概要

本书是对我国改革 放三十年来高校经济学者作出的理论贡献的总结及展望,内容涉及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 放使中国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但其历程则是艰难的,其中渗透了高校经济学者的辛勤汗水。在改革 放三十周年之际,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对现实及未来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卷主编:顾海良:武汉大学教授、博导、党委书记    《哲学》卷主编:孙正聿:吉林大学教授、博导    《经济学》卷主编: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法学》卷主编:张文显:吉林大学教授、博导    《政治学》卷主编:王浦劬: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社会学》卷主编:李 强: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民族学》卷主编:杨圣敏:中国民族大学吉林大学教授、博导    《历史学》卷主编:李学勤: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历史学》卷主编:王斯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文学》卷主编:丁帆: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新闻学与传播学》卷主编:童兵: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语言学》卷主编:邢福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教育学》卷主编: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心理学》卷主编:黄希庭: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文献学》卷主编:吴慰慈: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艺术学》卷主编:张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国际问题研究》卷主编: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管理学》卷主编:赵纯均: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交叉学科》卷主编: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书籍目录

导论: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高校经济学者  一、 伴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经济学创新 二、经济学追踪的热点及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三、经济学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导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从1992年十四大至今 五、结语第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演进   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概况 二、 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讨论 三、对经济体制改革战略的讨论 四、对中国的改革模式和改革道路的理论阐释 五、如何认识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六、对市场化水平的测度 七、中国改革经验的意义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改革理论的演进 一、导论 二、重新认识生产资料所有制 三、对所有制结构的讨论 四、对公有制为主体的认识 五、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讨论 六、我国所有制改革的政策选择第四章  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发展的理论演进 一、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发展理论的演进 三、简单的总结第五章  价格体制改革理论的演变 一、 导论 二、关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作用的讨论 三、关于价格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讨论 四、关于价格体制改革方式、路径的讨论 五、关于深化价格体制改革的讨论  六、结语第六章  政府职能转变与宏观调控方式转换的理论演进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二、宏观调控基础理论的发展 三、宏观调控体系理论的发展 四、对宏观调控法理基础的讨论 五、对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方向的讨论第七章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论的演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论的发展概况 二、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论的重大进展 三、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展望第八章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理论的演进  一、导论  二、财政职能理论的演进  三、关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理论演进  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的演进  五、税收体制改革理论的演进  六、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理论的演进  七、结语第九章  金融体制改革理论的演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理论发展的概况 二、金融组织体系的建立和金融改革的理论探索(1978-1983) 三、 金融制度的初步完善与理论研究进展(1984-1992)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与理论研究进展(1993-2008) 五、金融理论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极其发展趋势第十章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与理论路径 一、是否实行股份制,如何实行股份制 二、赌场论之争 三、国有股减持大讨论 四、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里程碑 五、蓝筹回归:增强中国资本市场核心竞争力 六、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七、印花税调整 八、发行定价机制改革与大小非解禁第十一章  农业与农村改革理论的演进 一、第一步: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 二、第二步:税费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 三、第三步:农村综合改革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 一、导论 二、关于区域梯度发展理论的讨论 三、关于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关系的讨论 四、关于“牛肚子理论”的讨论 五、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讨论 六、结语第十三章  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演进 一、对外开放理论的演进 二、对外贸易与要素转换理论的演进 三、实行区域开放的政策选择与实践 四、行业对外开放的政策选择与实践 五、有关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探讨 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第十四章  外贸体制与外资体制改革理论的演进 一、导论 二、 中国外经贸体制改革理论的演进 三、结语附录  大事记

章节摘录

一、认知科学的范式问题1.两代认知科学研究范式 在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中,人们对认知和智能的观念经历了两次革命性的转变,形成了两代认知科学。第一次是发生于20世纪 50年代的“认知革命”。这次革命促成了认知科学的诞生。“第一代 认知科学”将心智的内部状态视为抽象表征水平的逻辑或计算过程,即产生了计算主义的认知范式。然而,这个范式遇到了两方面的困难:第一,当人工智能依照这个范式力图再现人类不同方面和水平的智能时,出现了一些根本的困境;第二,当从生物发展的角度,也就是说从种系演化和个体发育两个尺度上追溯人类认知的发展时,人们发现存在不同于表征水平的广泛的认知能力,以及实现这种能力的不同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生物神经系统,是功能主义或表征的计算无法充分刻画的。针对这个问题,有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第二代认知观作了介绍和分析,其基本观点是:第一,具身的(embodied):人的心智不是无形质的思维形式,心智本质上是具身的生物神经现象,是神经系统整体活动的显现(appearance),机体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一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第二,情境的(situated):认知是情境的,因为具身心智嵌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约束中。认知不是具身心智对环境的单向投射(projection),而是必须相应于环境的状况和变化。环境对于机体不是外在的、偶然的,而是内在的、本质的。第三,发展的(developmental):认知不是一开始就处于高级的认知水平。对人而言,认知不是一开始就处于言语思维的认知水平,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后记

改革开放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交叉学科乘势而起,在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代以还,学科分化曾为学科发展的主流。学科的分化使单一学科愈来愈细,愈来愈专门。分化是否充分、是否彻底,成为学科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是,近几十年来,风向逐渐转变了,学科整合趋势日益增强。不再盲目地细分学科,反而倾向于把不同的学科整合起来。这种世界性的潮流,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也造成了不可阻挡的气势。在现代学科的整合历程中,交叉学科异军突起。科学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 综合、渗透和交叉;交叉学科研究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融,有利于综合性地解决人类面 临的重大问题,有利于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学科分化与学科交叉从来都是互为促进的。“分化”是小科学时期的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交叉”则是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表征。大科学背景下,交叉学科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科交叉不仅限于两门学科之间的整合,还呈现为以多学科为背景的交叉学科群的整体涌现。学科数量成千上万,学科交叉浩繁广阔,如何探索学科交叉的整体发展动向,把握交叉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在创新中的作用,是当前国际哲学、科技、教育、管理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只有跨出学科的边界,才能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跨学科不仅是一个理论概念,它首先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跨学科是交叉学科的缘起,交叉学科则更强调跨学科实践的学科性,是一系列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学科总称。

编辑推荐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共18册 盒装)》特点:1. 权威性。作为教育部组织研究的重点项目,荟萃了国内各个学科近两百位一流专家学者,各卷主编均为该学科的顶尖学者,大都是教育部各学科首席专家,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卷》主编顾海良教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列主义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成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历史学卷》主编李学勤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部分主编简介详见附录二)他们的研究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2. 全面性。一方面,学科覆盖具有全面性,丛书涵盖十八个学科,既包括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也有新兴学科如《交叉学科卷》等另一方面,就各学科而言,各卷研究全面涉及该学科下的各个二级学科,既包括学科的传统范畴,也包括新兴领域。 3. 经典性。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获得重大突破的三十年,作为对这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总结,丛书具有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经典性。4. 资料性。丛书不仅系统总结和评价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还提炼各学科学术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及重要学术成果,并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三十年来各学科的重大事件,因此具有工具书式的资料性,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读者对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相关专业学生,图书馆,资料室,研究机构及党政机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