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卷研究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车锡伦  页数:704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宝卷是在宗教(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一种说唱文本,演唱宝卷称作“宣卷”(或作“念卷”“讲经”)。宝卷及其演唱活动,既是古老的,也是现实的,在中国民间文化史上,已经延续发展了近800年。宝卷渊源于佛教的俗讲,产生于宋元时期。它是佛教僧侣用忏法的形式讲经说法、悟俗化众的宗教宣传形式,在民间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活动中演唱。明代正德以后,各新兴民间教派均以宝卷的形式编写布道书,宣卷又成为这些民间教派信徒的宗教活动。明末清初,宣卷发展为广大民众参与的民间信仰、教化、娱乐活动,在南北各地流传,至今在江浙吴方言区和甘肃河西走廊的某些农村中仍在演唱.从现存的宝卷文本看,宗教宝卷的内容主要是宣传教理,并伴随信徒的信仰活动,唱述修持仪轨,是宗教经卷,不是文学作品;民间宝卷则主要是演唱文学故事,宣扬因果,倡导劝善。

内容概要

  中国宝卷是在宗教(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一种说唱文本,演唱宝卷称作“宣卷”(或作“念卷”“讲经”)。宝卷及其演唱活动,既是古老的,也是现实的,在中国民间文化史上,已经延续发展了近800年。

作者简介

车锡伦,戏曲、曲艺研究者。山东泰安人。1960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五年制)毕业后,升入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班,师从著名学者赵景深教授,学习中国民间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并从朱东润、蒋天枢、王运熙、鲍正鹄、王欣夫等著名学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系列专题和版本、目录学。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编 中国宝卷概述第一章 宝卷概论一、宝卷的渊源和发展过程二、宝卷的分类三、民间宝卷的信仰特征及其教化娱乐作用(一)民间宝卷中的神鬼体系和信仰特征(二)民间宝卷的教化作用和故事模式(三)民间宝卷的娱乐功能四、现代民间宝卷的衰微第二章 宝卷文献的几个问题一、宝卷的名称和命名方式二、宝卷的版本、流通和作者三、宝卷的收藏四、宝卷文献的编目和整理第二编 中国宝卷的历史发展第一章 宝卷的渊源一、前言二、佛教俗讲是宝卷的渊源三、宝卷与南宋瓦子中的“说经”等无关四、宋代佛教僧侣为世俗信徒做的各种法会道场孕育了宝卷第二章 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一、前言二、“金刚道场”——《金刚科仪(宝卷)》三、“盂兰道场”——《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四、“西游道场”——《佛门西游慈悲宝卷道场》五、结论(一)宝卷产生的时间、名义和宗教文化背景(二)宝卷形成期的演唱形态(三)形成期的宝卷与佛教的忏法和俗讲第三章 明代的佛教宝卷一、前言二、明代佛教宝卷钩沉三、演释佛教经典、教理的宝卷(一)《大乘金刚宝卷》(二)《佛说阿弥陀经宝卷》(三)《念佛三昧径路修行西资宝卷》(四)《佛门取经道场.科书卷》四、佛菩萨成道故事宝卷(一)《香山宝卷》(二)《雪山宝卷》(三)《五祖黄梅宝卷》五、民众修行故事宝卷(一)《黄氏女卷》(二)《刘香女宝卷》(三)《王文宝卷》和《红罗宝卷》六、明代民间佛教宝卷演唱活动七、明代佛教宝卷的发展(一)说唱因缘的宝卷占了大多数,演释经典教理的宝卷做了荐度亡灵的仪式文(二)宝卷演唱者除了民间的僧尼,又出现了“倚称佛教”的“道人”(三)宝卷演唱仪式和文本形式都趋于简单化八、结语第四章 明清民间教派宝卷的发展、形式和演唱形态一、明清民间教派和教派宝卷二、教派宝卷的三种形式三、教派宣卷和宝卷的“开卷”、“结经”仪式四、教派宝卷的结构形式五、教派宝卷中的诗赞六、结语第五章 明清教派宝卷中的小曲一、前言二、教派宝卷中的小曲曲调三、教派宝卷中小典的组曲形式四、教派宝卷中小曲的来源及影响(一)教派宝卷中小曲的来源(二)教派宝卷中小曲的传播和影响五、结语附录一:52部明清宝卷申的小曲附录二:10部明清宝卷中的小曲附录三:冀中农村“音乐会”传抄曲本曲牌目附录四:柳子戏唱腔申的明清小曲曲调附录五:山东琴书《白蛇传》所用小曲曲调第六章 江浙吴方言区的民间宣卷和宝卷一、前言二、吴方言区民间宣卷的形成三、近代吴方言区民间宣卷的发展四、吴方言区民间宣卷与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五、吴方言区民间流传和演唱的宝卷六、当代吴方言区民间宣卷存在和发展的空间附录:民国常熟抄本《滑稽小偈》第七章 清及近现代北方的民间念卷和宝卷一、前言二、明末民间教团人士编的两部文学故事宝卷……第三编 田野调查研究报告第四编 专题研究第五编 宝卷漫录附录

章节摘录

插图:除了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仪式过程中演唱宝卷外,宣卷活动的特点是照卷本“宣扬”。即使是前者,宝卷也被视为“经典”,演唱者不能随便更改演唱文本。因此,700多年来留下了大量的卷本,其版本有手抄本、印刷本(包括木刻、石印、铅字排印本),而尤以手抄本为多。最早的宝卷卷本大概都是手抄本.如元末明初抄本《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中说:“若人书写一本,留传后世,持诵过去,九祖照依目连,一子出家,九祖尽生天。”这种以抄写宝卷为善行功德的观念,对后期民间宝卷的传播有很大影响。明代前期民间佛教的宝卷,文献中虽留有20几种卷名,但卷本留存极少,有传本的也大都是后世的刊本,且经后人修改整理。明正德以后到清康熙年间民间教派宝卷留存较多,总数200多种,基本上都是木刻本,其中绝大多数又是仿照佛、道经典形式的大字经摺本,少数为线装方册本和手抄本。明正德四年(1509)无为教祖罗梦鸿的《五部六册》首刊。据《三祖行脚因由宝卷》载:《五部六册》[彩图1]的出版,得到太监张永和魏国公、党尚书的支持,并推荐给正德皇帝“御览”:“五部宝卷开造印板,御制龙牌助五部经文,颁行天下,不得阻碍。”这种说法虽难以证实,但自《五部六册》以下,各民间教派刊印的宝卷卷首,在神像之后即为三面“龙牌”[彩图2]:右题“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曰增辉,法轮常转”。居中者题“皇帝万岁万万岁”,这几个字有的是用泥金书写印在深蓝色纸上,再贴上去,左面一个标为“御制”:“六合清宁,七政顺序……”。卷末有“书牌”和护法神像[彩图3]。

后记

我研究中国宝卷,最初得自前辈郑振铎先生(1898-1958)《中国俗文学史》和本师赵景深先生(1902-1985)的启示。景深先生常说:他是得到郑先生的启示和指导,才走上了中国俗文学史的研究道路。郑先生在1958年便不幸逝世,我无缘直接受教,但郑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一直是我的必读书。一部已经翻破了,又去找来一部。1955年我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人校之初,便对景深先生教的“民间文学”课(当时称“中国人民口头创作”)特感兴趣,此后便追随先生学习中国民间文学。1960年本科五年毕业后,经先生力荐,我进入复旦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班继续学习。除了随朱东润(1896-1988)、蒋天枢(1903-1988)、王运熙(1926-)、鲍正鹄(1917-2004)、王欣夫(190l-1966)等导师学习古代文学系列专题和版本目录学外,我先是跟景深先生学习中国俗文学(民间文学)史,接着又奉命专修中国戏曲史。那时,每周到景深先生淮海路四明里家中(现在那个地方已经拆迁)上课,常在二楼书房环壁的书架上找书,东壁书架最下层角落里放的是宝卷。

编辑推荐

《中国宝卷研究》:中国俗文学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宝卷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必读书.值得一读再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