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作者:曲喜和,严鸿雁,徐鲲 著  页数:203  

内容概要

  《会计学》教材是为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企业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而编写的。本教材系统地阐述了以现代企业为对象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材以企业基本业务活动为线索,阐述了企业核心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相关章节均配有翔实的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财务会计基本方法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企业财务活动的了解和把握。每章后附有与教学内容紧密契合、内容丰富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便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统揽全书内容,有关章节相关内容的基本定义均引用准则原文,并加以精练的讲解。在具体核算内容的讲解方面,均以《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中会计科目及账务处理的相关内容为规范。  全书包括会计概论、复式记账原理和凭证、账簿及账务处理程序等会计基础知识,以及流动资产、长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成本与费用、收入与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报表编制等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会计的内容一 会计的对象二 会计的职能三 会计的目标四 会计的定义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一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二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 会计确认 计量和报告第三节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一 资产与权益二 收入 费用与利润三 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第二章 复式记账原理第一节 账户及其结构一 会计科目的含义二 企业会计科目的类别三 账户的结构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一 复式记账原理二 借贷记账法第三章 凭证 账簿及账务处理程序第一节 会计凭证一 原始凭证二 记账凭证第二节 会计账簿一 账簿的种类二 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三 登记账簿的规则第三节 账务处理程序第四章 流动资产第一节 货币资金一 货币资金的内容二 库存现金三 银行存款四 其他货币资金第二节 短期投资一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二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三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第三节 应收及预付款项一 应收票据二 应收账款三 其他应收及预付款项四 应收款项减值第四节 存货一 存货概述二 存货数量的盘存方法三 存货的计价四 材料的核算五 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核算六 在产品和产成品的核算七 存货的期末计价第五章 长期资产第一节 长期投资一 长期投资概述二 长期股权投资三 长期债券投资第二节 固定资产一 固定资产的概述二 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三 固定资产的核算第三节 无形资产一 无形资产的概念二 无形资产的确认三 无形资产的核算第六章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第一节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概述第二节 流动负债一 短期借款的核算二 应付票据三 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四 应付职工薪酬五 应交税费六 应付股利七 其他应付款第三节 长期负债核算一 长期借款核算二 应付债券核算第四节 实收资本核算一 实收资本概述二 实收资本的核算第五节 资本公积核算一 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二 其他原因形成的资本公积第六节 留存收益核算一 盈余公积核算二 未分配利润核算第七章 成本与费用核算第一节 成本核算二 成本的概念二 成本的分类三 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及程序四 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五 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第二节 费用核算一 费用的概念二 费用的分类三 费用的核算四 费用与成本的关系第八章 收入与利润核算第一节 收入核算一 收入的概念二 收入的分类三 营业收入的确认四 营业收入的核算第二节 利润及其分配核算一 利润的内容二 利润的核算三 利润分配的核算第九章 财务报表第一节 概述一 财务报表的意义二 财务报表的分类三 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要求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一 资产负债表概述二 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及要求第三节 利润表一 利润表概述二 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和要求第四节 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编制举例第五节 现金流量表一 现金流量表的性质及作用二 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和内容三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第六节 财务报表的说明和表外项目一 财务报表的说明和表外项目的作用二 财务报表的说明和表外项目的内容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的内容  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应人类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一方面要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有一定所得;另一方面要投入和耗费必要的财产物资和劳动,有一定耗费。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来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会计就是在这种需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的计量、记录、计算、分析和检查,提供诸如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并利用会计资料为管理者进行经济决策服务的经济管理活动。  一、会计的对象  要认识和了解会计,首先要了解会计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总是以某一特定单位为管理对象的,如某一级政府、某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在这些单位中,凡是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下面以企业为例说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企业是特定的投资者创办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它运用一定的经济资源(如房屋、设备、原料物品和人力等资产),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或劳务以获取收入并取得盈利。  企业所运用的经济资源(资产)都是从一定来源取得的,即从投资者那里获得的。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对企业投资后,对企业的要求是有所区别的。有的投资者对企业投资后,只要求企业按期偿还本金,并按照规定的利息率获得利息作为回报。对于这种投资者,会计上称为债权人。债权人通常以借款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投资。企业通过上述形式取得的资金,称为负债。有的投资者对企业投资后,要求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按投资比例获取一定的报酬,所投资金不需返还。对于这种投资者,会计上称为所有者(或者股东)。企业通过上述形式取得的资金,称为所有者权益。  企业运用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在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或劳务的同时,从客户那里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如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饭店的餐饮收入等。这些收入是企业获得盈利的主要来源。企业为取得一定量的收入,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为生产和销售产品需要消耗原材料,房屋、设备要发生磨损,企业要支付员工工资等。这些消耗是为取得收入而必须发生的费用。  收入大于费用的差额,称为利润;收入小于费用的差额称为亏损。企业的利润,除分配给所有者的部分外将转化为新的所有者权益。如企业出现亏损,也将由所有者权益弥补。  企业会计就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上述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满足投资者及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会计的基本职能有两个,即核算和监督。  1.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任何经济实体单位要进行经济活动,都要求会计提供真实的、系统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对会计核算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正确的记录、计算、分类和汇总,将经济活动的内容转换成会计信息,成为能够在会计报告中概括并综合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因此,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报告的工作。会计核算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核算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经济活动引起单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诸会计要素的变化,主要是价值量的变化。通过价值量指标可以综合地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价值量指标具有综合性和可比性的特点,这是其他指标(如实物量度、劳动量度)无法做到的。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对会计对象的全部内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系统的计量、记录和报告,保证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会计核算信息具有可靠的真实性。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会计记录必须以真实的凭证为依据,这就有力地保障了会计记录的真实性。  由于现代会计的发展,产生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会计已从单纯的事后核算进入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相结合的时代,但事后核算的会计数据仍然是基本的数据。  2.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会计监督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及经济活动参与者所实施的检查监督。通过会计监督,一方面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保证为投资  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以及政府宏观调控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资料。  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会计核算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提供了一系列综合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价值指标,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以及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指标,会计监督就是依据这些指标进行的。通过这些价值指标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不仅可以比较全面地控制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经常和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相对于其他各种监督,会计监督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监督。  会计监督伴随着会计核算活动的进行而进行,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会计部门在参与制定各种决策以及相关的各项计划和费用预算时,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和目标,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事中监督是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取得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过程,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事后监督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相应的核算资料进行的审查、分析。  会计监督的依据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两种。合法性依据是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合理性依据是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会计监督的目的就是保证会计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任何会计活动都要符合会计目标。由于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管理的目标也要从属于经济管理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的总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管理工作,也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自己的总目标。在总目标的前提下,会计的基本目标或直接目标是向有关各方提供信息,这是中外会计具有的共性。从提供信息这个角度来说,会计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受社会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我国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提供信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仍然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具有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职能。为此,国家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所需的大部分信息来源于会计信息。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会计归集整理的会计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来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并对运行状况进行判断,制定出正确、合理、有效的调控措施,以促进国民经济有序健康地发展。  2.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提供信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在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中,必然与外界发生各种经济关系,从而形成了外部各利益集团。主要有投资者、债权人、国家财政和税务,以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它们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需要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便进行决策。但是,由于企业外部利益关系各个方面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要求,只能通过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来满足需要。  3.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为了保证其资本的保值增值,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来加强各部门各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并通过会计信息总结过去,分析现状,预测未来,参与经营决策,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四、会计的定义  通过以上对会计内容和会计职能以及会计目标的阐述,我们对什么是会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考察会计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封建社会的政府官厅会计,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会计,会计从一开始就具备了记录经济活动、明确经济责任和计算经营成果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其理论和方法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应该说,现代会计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为前提,以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出现了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为了满足投资者和社会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对外报告会计才应运而生。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功能逐渐成为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会计开始分离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包括经济预测、决策分析、成本控制等,又称为对内报告会计。  对现代会计如何定义,在会计理论界一直存有争议,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一种定义是: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  在借鉴国际通行的会计定义基础上,结合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基本观点,可以对会计的定义作如下表述: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通过对一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有关各方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要经济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体现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是指在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决定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约条件。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运行需要有一定的空间领域和时间范围,即适当的经济环境。由于在此环境中存在着一些尚未确知以及尚未证实的因素,要想建立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不得不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做出某些合乎逻辑的假定,即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不是科学定律,只是人为的共同认定,并在会计实践中共同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关于会计基本假设做出了以下规定。  (1)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此项规定也称为会计主体假设。所谓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对象。  开展会计工作,首先应解决为谁工作的问题,即为谁记账、报账、算账。会计主体的规模无统一标准,可大可小。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单独进行生产经营、在经济上独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如企业集团、公司、工厂、商场等),或者是非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如机关、学校、科研所、社会团体等)。会计主体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如企业内分厂、分部等。但作为会计主体,它必须能够控制经济资源并对此经济资源负法律责任。因此,一般而言,会计主体都须进行独立核算。  会计主体假设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这就意味着不仅要把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严格分开,而且要与特定主体所有者自身的经济活动区分清楚。可见,会计主体假设严格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特别强调企业与企业所有者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会计主体。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独立地反映出来,向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  (2)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企业的存在状况分两种类型:一是持续经营,二是停业清算。持续经营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按目前的形式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并实现其既定的目标。也就是说,企业将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也将按现时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  会计核算只有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为前提,才能选择和确定合适的会计核算方法,并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例如,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使用的一项固定资产,其价值需在有效使用期限内按期计提折旧并摊入成本费用中,就是基于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否则,固定资产折旧便失去理论基础。再如,对于企业负债,若无持续经营前提,也就无所谓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之分,全变成需要及时清偿的了。因此,只有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才能保持会计核算方法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也才能向各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  (3)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对于持续经营型企业而言,其经济活动在时间上是持续不断的,其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也只有在停止营业之时才能准确地确定。但是,企业所有者、债权人、主管部门、税务机关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种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或者需要按一定的时间段来检查、监督、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便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或者需要按一定时间段来参与企业的分配,获取正当的收益。为此,需要划分会计期间,即人为地将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动划分为较短的期间,以便分段结算会计记录,分段编制会计报表。  企业应将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结果用起讫日期加以划分,形成较短的会计期间。会计期间通常为年,称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既可以与日历年度相一致,也可以与正常的企业经营周期相一致。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为了能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期间还可按月、按季划分,因而会计人员也就需要对会计资料按归属期进行月度、季度核算,以确定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编制月度、季度财务报告。  (4)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假设要求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以货币作为其计量尺度,即财务报表仅限于呈报那些能够以货币来计量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编制财务报表的依据是会计记录,会计记录是对经济活动的记载,又以会计计量为其前提。计量必须要有计量单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最适合作会计计量单位的莫过于货币。货币是~种特殊商品,具有任何其他计量单位无可比拟的优点。值得注意的是,会计所提供的主要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对于那些不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则不能在会计记录与会计报表中反映。  货币作为交换等价物,可以计量一切有价物,但货币本身的币值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为了保证会计记录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排除货币币值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必须假定货币币值不变。因而,货币计量假设又以货币本身价值不变为前提,只有在币值变动不大的情况下,会计信息才是准确的。如果货币币值变动较大,如出现持续性通货膨胀,币值稳定不变前提不复存在,会计信息也就失去了准确性,甚至变得毫无用处。  确定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后,还须确定记账本位币。鉴于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因此,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对收支业务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在编制报表时,应折算成人民币反映。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活动的空间、时间和计量单位所作的规定: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界限;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界限;而货币计量假设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  (5)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权责发生制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判断应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取得和责任完成作为收入和费用发生的标志,有利于公正、合理地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进而正确地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  与权责发生制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以现金的实际收到或支付为标准,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在收付实现制下,凡是当期实现以现金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当期收入中取得补偿,均应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凡在当期实际收到现金的收入,不论其应否归属于当期,都作为当期的收入处理。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说明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规定。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如果会计数据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客观性原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真实性要求如实反映企业各个经济事项,每一项会计记录都有合法的凭证依据,即会计反映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相一致;可靠性要求注重会计事项的客观证据,即会计记录必须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防止主观臆断;可验证性要求会计信息应能经得起复核和检查,即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都有合法的凭证作为鉴证。  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只有相关的会计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会计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