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东南大学  作者:顾朝林//谭纵波//韩春强//刘志林//戴亦欢等  页数:168  
Tag标签:无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从1978年的3 624.1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49 529.9亿元,城市人口从1.72亿增加到5.93亿,城市化水平也从17.92%增加到44.94%。中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必然导致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总量增加。在2002-2007年间,中国CO2排放量翻了一番。2008年CO2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国家。也正因为如此,最近以来,中国CO2排放量已经成为西方政治家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不少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都对中国何时成为全球第一CO2排放大国做过预测。当今的气候变化不再仅仅是一个纯科学议题,而是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和政治家的重要话题。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在2000年的水平上翻两番的目标。根据目前的趋势预测,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继续推进城市化。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ekinsey Global Institute,MGI,2008)2008年研究报告,到2025年将有大约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中国将出现219座百万人口大城市、24座5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

内容概要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与区域研究、气候变化、地球科学、公共管理等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供政府决策者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是国内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首先,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从理论研究、行动计划两方面进行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的综述。其次,以人为C02排放受社会发展阶段影响、技术发展可以改变能源结构、城市发展受集聚分散原理支配、低碳城市发展是系统工程、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等基本假设为前提,构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理论框架,初步提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框架及技术和数据支持系统研究、低碳城市规划创新研究、低碳城市专项规划创新研究、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以及低碳城市规划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研究。第三,运用低碳城市规划理念和规划技术方法进行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园区规划试点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1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1.1 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1.2 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1.3 我国C02排放现状与趋势1.4 碳减排与低碳城市1.5 走向低碳城市规划2 低碳城市研究进展2.1 理论研究进展2.1.1 低碳生活方式2.1.2 低碳城市规划2.2 行动计划进展2.2.1 国际组织2.2.2 发达国家2.2.3 发展中国家3 低碳城市规划3.1 基本假设与理论框架3.1.1 基本假设3.1.2 理论框架3.2 规划创新与专项研究3.2.1 规划创新3.2.2 专项研究3.3 规划方法与指标体系3.3.1 规觉方法3.3.2 指标体系3.4 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3.4.1 制度建设3.4.2 实施机制第二编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例——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1 总体发展战略研究1.1 园区发展条件分析1.1.1 发展优势1.1.2 开发劣势1.1.3 发展机遇1.1.4 面临挑战1.2 总体发展战略1.2.1 指导思想1.2.2 规划原则1.2.3 空间战略1.2.4 发展目标2 区域规划2.1 低碳村镇体系规划2.1.1 功能性城市区域规划2.1.2 村镇体系规划2.2 低碳型产业体系规划2.2.1 现状与问题2.2.2 产业规划思路2.2.3 低碳产业体系设计2.2.4 循环经济系统2.3 低碳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2.3.1 现状与问题2.3.2 区域高效高速交通系统规划2.3.3 区域慢速交通系统规划2.3.4 渔港规划2.3.5 低碳物流系统规划2.4 低碳市政设施规划2.4.1 供水系统2.4.2 输变电系统2.4.3 信息基础工程规划2.4.4 水资源循环利用2.5 扩大碳汇系统规划2.5.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2.5.2 碳汇系统培育规划2.6 建设用地空间划定2.6.1 生态环境容量分析2.6.2 开发空间区划2.6.3 可建设用地评价3 园区总体规划3.1 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3.1.1 功能定位3.1.2 发展规模3.2 空间布局结构3.2.1 用地现状分析3.2.2 空间布局结构3.2.3 功能片区组织3.2.4 规划总图3.3 道路系统规划3.3.1 道路系统规划3.3.2 低碳交通系统组织3.4 绿地景观规划3.4.1 绿地规划3.4.2 水系岸线景观规划3.5 市政设施规划3.5.1 给水T程规划3.5.2 排水丁程规划3.5.3 电力工程规划4 起步区规划4.1 起步区总体规划4.1.1 范围与规模4.1.2 空间结构4.1.3 用地布局4.1.4 “五线”控制4.1.5 高度分区4.2 控制性详细规划4.2.1 规划分区4.2.2 指标控制4.2.3 分区控制图则5 中心区城市设计5.1 中心区规划导则5.1.1 指导思想5.1.2 规划目标5.1.3 功能片区组织5.2 中心区城市设计5.2.1 用地布局5.2.2 城市设计5.2.3 交通组织5.2.4 绿地生态景观6 规划实施6.1 重大项目策划6.1.1 滨海高等级公路6.1.2 平原水库6.1.3 污水处理厂6.1.4 防潮海堤6.1.5 仓储物流园6.2 开发时序与投资估算6.2.1 用地开发时序6.2.1投资估算参考文献附录:名词解释

章节摘录

  第二编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例——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  2008年在山东省建设厅的领导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完成《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统筹的山东省北翼经济增长区和用地节约、布局紧凑的城镇群。到2020年,将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山东省乃至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生态经济区”的设想。  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位于东营市利津县刁口乡,处在黄河三角洲中心位置和黄河故道的人海口,成陆土地年代新,陆地面积为526.5km2,人口为13000人,其中实际在编户籍人数仅1700人。区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碳汇资源广,具有编制低碳生态城的良好条件。该区域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渔港,近年来受行政区划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以农、牧、渔为主,碳排放少,具有发展生态与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的良好条件。  本次规划以低碳生态镇规划理念进行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规划编制,尝试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与国际发达国家的接轨,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本项规划按照国家《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按镇域规划、镇区规划两个层次展开,规划内容涉及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引和重要项目策划等多个方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