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联市制研究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曾万涛  页数:285  

前言

  城市一区域问题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命题,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经济科学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从事城市一区域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行政区划视角。  我从1983年开始介入行政区划问题,1989-1993年提出“行政区经济”概念,以后又提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区经济”理论,至今已经有25个年头有余。2008年,我与我的部分学生一起,认真商讨和策划,决定与东南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当代中国城市一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意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区经济理论注入新的活力,并从“权力·空间·制度”视角对当代中国城市一区域发展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如今,经过近3年的筹划与准备,该丛书终于问世了!  在本套丛书出版之际,我作为“行政区经济”这一概念和理论的创始者,很有必要就行政区经济理论形成的来龙去脉和相关问题做一些说明,这对那些有志、有兴趣介入行政区经济理论建构的同志,或希望能够利用行政区经济理论来揭示或解释当代中国各种城市一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或问题以及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同志们来说,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学术发展思路。

内容概要

本书探索了城市群发展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创新性地提出联市制是当今中国城市群政治结构变革的方向和最佳方案选择,以及长株潭联市制的原则、结构特征、适应机制与运行环境。    本书可供政治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专业人员学习,也为城市群政府官员和城市群上级政府官员提供参考。     本书创新了城市群发展模式新领域;提出了城市群联市制,开创了城市群发展新模式;提出了联市成员下辖街区、街区自治思想;开创了城市群研究新领域——城市群政治,把城市群提高到了政治城市群高度;开创了政治结构研究新主体——城市群。     本书是多学科综合,研究难度大;本书很有创意,立论正确,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战略性、科学性;本书框架合理,方法得体,论据充分,结构合理,逻辑性强,资料翔实。     本书可供政治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专业人员学习,也为城市群政府官员和城市群上级政府官员提供参考。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0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1.1 实际意义    0.1.2 理论意义  0.2 框架、方法    0.2.1 框架    0.2.2 方法  0.3 文献综述    0.3.1 城市群研究综述    0.3.2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综述    0.3.3 政治结构研究综述    0.3.4 城市群政治结构研究述评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    1.1.1 城市群    1.1.2 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    1.1.3 国家、国家结构,单一制、联邦制、邦联制,国体、政体    1.1.4 地方政府及其种类    1.1.5 制度、体制、机制  1.2 理论基础    1.2.1 社会次系统互动论    1.2.2 城市群地缘政治理论    1.2.3 政治与行政关系论    1.2.4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    1.2.5 行政区经济理论    1.2.6 自组织理论2 城市群发展模式  2.1 城市群发展现有模式    2.1.1 几种模式    2.1.2 模式评价  2.2 创建城市群发展新模式    2.2.1 城市群发展模式应该是城市群行政、政治    2.2.2 城市群行政之路坎坷    2.2.3 城市群发展新模式——城市群行政上升到城市群政治3 长株潭城市群独特  3.1 中国十大城市群    3.1.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1.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1.3 京津冀城市群    3.1.4 辽中南城市群    3.1.5 山东半岛城市群    3.1.6 武汉都市圈    3.1.7 长株潭城市群    3.1.8 中原城市群    3.1.9 四川盆地城市群    3.1.10 关中城市群  3.2 独特的长株潭城市群    3.2.1 名称和地域范围最为稳定    3.2.2 上级政府干预最早、最久、最深刻    3.2.3 一体化程度最高    3.2.4 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4 长株潭政治结构变革的必要性  4.1 长株潭地缘政治形态是变化的    4.1.1 从长沙一统到一分为二    4.1.2 三市分立  4.2 长株潭政治结构到了再变革之时    4.2.1 城市群发展的最大限制性因素——行政区经济负面效应作祟    4.2.2 长株潭政治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4.2.3 社会层级结构现代化要求政治结构发生变革    4.2.4 “两型”社会建设为政治结构发生变革提出了要求  4.3 长株潭政治结构变革条件具备    4.3.1 长株潭是一个有机体    4.3.2 一体化已有一定基础    4.3.3 存在浓厚的长株潭地域主义    4.3.4 头重脚轻的地缘政治力格局有利于政治结构发生变革    4.3.5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立为政治结构的变革带来了机遇5 联市制:长株潭政治结构变革方向  5.1 长株潭政治结构变革是自组织变革——变革要求    5.1.1 长株潭城市群是自组织特征明显的城市群    5.1.2 长株潭城市群政治结构变革是自组织变革  5.2 联市制结构是长株潭城市群自组织政治变革最佳方案    5.2.1 行政区划调整将引发新的难解悖论    5.2.2 上级政府主导收效甚微,并引发新的悖论    5.2.3 美国经验值得借鉴    5.2.4 建立联市制结构  5.3 长株潭联市制结构特征    5.3.1 联市制原则    5.3.2 联市成员只有城市    5.3.3 联市成员下辖街区,街区自治6 长株潭联市制适应机制与运行环境分析  6.1 联市制结构适应机制    6.1.1 长株潭联市实行双重分权制衡    6.1.2 明确权能结构    6.1.3 改革体制,再造政府    6.1.4 政府纵向财权:中央、省、联市、市四级财税制    6.1.5 公民横向权益:联市成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2 改善联市制结构运行环境    6.2.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2.2 以法定制,实行法治    6.2.3 政治民主化7 结论  7.1 “绪论”是最基础性的  7.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对全书具有统帅作用  7.3 “城市群发展模式”是出发点  7.4 “长株潭城市群独特”说明为什么以长株潭为例  7.5 长株潭政治结构变革存在必要性  7.6 长株潭政治结构变革方向是建立联市制结构  7.7 长株潭联市制要有适应机制与运行环境  7.8 联市制开创了城市群发展新模式  7.9 下一步值得研究的方面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它的基本原理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共性与个性,都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事不有。这些对长株潭城市群政治结构研究很有意义。长株潭城市群有城市群的共性,但个性突出;分权制衡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分权制衡具体模式有异;民主政治,有共同的规律,但也有差异。在实践层面,对于共性,学习别人的;对于个性,对症下药。  区分三对关系:一是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人类社会不存在理想政治,以前没有,将来也不会有。理想政治没有差别、没有等级、没有压迫和剥削,这种情形的政治与人无缘,因为人类不是天使,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政治是必要的‘恶’,政治制度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乎国情、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进步之别。”不能对美国政治理想化,照搬抽象的自由、民主、人权政治。二是书本政治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政治是最为复杂的,各国之间差距甚远,一国各地也不雷同。现实中的宪法和书本上的宪法不同。同时,政治是变化的,是历史的,政治生活不是一种势力如一个阶级或某个集团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三是传统政治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政治关注的对象是政治权力结构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传统政治把政治权力隐秘化甚至神秘化,政治信息高度封闭,政治人物深不可测;当代政治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充分看到当代中国政治重大变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知中国社会政治‘肥大’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传统政治的现实影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城市群联市制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的设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协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均衡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维护我国政治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探索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加速长株潭一体化,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动我国经济第二次大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基本理论,结合国内外关于“两型社会”的研究情况和相关理论支撑,对“两型社会”的内涵、发展沿革等进行了概述,深入剖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必要性,建立“两型社会”指标体系模型,结合长株潭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积极探索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从而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科学发展,为国内城市及城市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   帮朋友买的书,不知道内容怎么样。包装各方面都挺好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