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操作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雷  页数:194  
Tag标签:无  

前言

  提到建筑空间是要和围合它的实体相对应,有实体就有空间感。建筑空间是“壳”、“皮”和其容器的关系,人们生活、工作在其中,是为之器。论述空间的论文甚多,作者借助抽象理论与形象思维的互动,回归建筑本体的角度解释空间,从而有助于建筑设计。建筑的外部也相对为自然和人为的空间,是为外部空间环境,只不过相对而已。讲环境科学即大范围地研究人类生存及发展。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节能减排是为重中之重。建筑空间势必纳入其内,这是时代的视野。作者扩大视野突破了传统的空间论,是为与时俱进。  我们需要以人为本。论述空间需从整体、定位、尺度、韵律、平衡等等综合在一起。当今新的技术进步,几何形体进入到非线性形的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达到这一点,它把空间的计算不但定性且可以量化、转换和创新。

内容概要

  《空间操作: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及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反思》提出“空间操作”问题,正是要将抽象思想与具体问题再次结合起来,展开一种从设计操作角度进行的建筑空间研究,以此确立空间设计(及教学)研究的独立价值,回应所谓“建筑自主性”问题,致力于建筑学自身的探讨与回归。全书由三个相互关联并且彼此促发的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上篇)有关空间设计的操作模式,从对相关传统和基础材料的解读中,梳理出“体量与构图”、“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抽象要素与构成”,以及装配部件与形式结构等空间操作模式。第二部分(中篇)有关空间设计操作的自身分析,这一分析从设计操作的“要素”和“机制”两个方面展开,提出“形体-构件”与“结构-系统”两类要素,以及“强-弱”与“紧-松”两对机制。第三部分(下篇)有关空间操作的教学练习,以笔者参加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为例,选取“单一形体与空间建构”、“单元空间组织”,以及“综合空间”三个以空间为主线的教学练习进行具体的阐发和探讨。《空间操作: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及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反思》适于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及理论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同时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现代建筑以来,空间问题已被明确提出并成为建筑学之核心。现代建筑对空间的强调往往隐含了某种抽象思想对具体实物的提升和概括,也因之造成二者之间不同程度的割裂。

作者简介

  朱雷,1972年1月出生于中国江苏   1989年—1994年,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学学士学位   1994—1997年,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学习,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1997年迄今,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任教,担任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工作   2004年—2005年,赴日本爱知工业大学作访问研究员   2000年—2007年,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攻读在职博士,获博士学位

书籍目录

序前言: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及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反思绪论:空间问题的双重性以及从设计操作角度进行建筑空间研究的必要性一、“空间”问题在建筑学中的显现及发展二、建筑空间问题的多种解释与双重性特征三、从设计操作角度出发的建筑空间研究四、建筑空间设计的相关传统及基础五、建筑空间设计的自身分析:要素和机制六、建筑空间设计研究与教学实践上篇 空间操作模式第一章 体量与构图一、新古典主义:几何体量与形式结构二、迪朗:要素,构图与功能分析三、加代:构图与两类要素四、影响和发展:现代建筑中功能体量的设计方法(路斯、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等)第二章 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一、结构古典主义:“柱-梁”式结构与框架二、佩雷和芝加哥学派:现代钢筋混凝土框架三、柯布西耶:多米诺体系-新建筑五点-构图四则四、影响和发展(密斯、康、结构主义、伊东丰雄等)第三章 抽象要素与构成一、赖特:打破盒子与要素的分离二、新造型主义-至上主义-康定斯基:抽象空间概念与新要素主义三、风格派:空间构成四、影响和发展(构成主义、包豪斯、密斯等)第四章 “装配部件”与形式结构一、赫斯里和柯林·罗:现代建筑传统的重新回顾——“结构-空间”的双重主题二、柯林·罗和斯拉茨基:形式主义研究和透明性问题三、斯拉茨基和赫希:基础训练中的“九宫格”雏形——网格与基本形式要素四、海杜克:“九宫格”练习——基本形式要素与建筑构件五、郝斯里:建筑分析练习——系统与组织六、海杜克:“方盒子”练习与“菱形住宅”——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七、埃森曼:“深层结构”与形式操作八、影响和发展:“九宫格”、“装配部件”与设计教学中篇 空间操作分析第五章 空间操作要素分析:构件与系统一、有关要素与空间设计的传统1.“构图要素”与功能体块2.结构框架与新建筑五要素3.抽象要素与结构构件4.预设要素与“装配部件”5.形式操作与结构性要素二、建筑分析与两类要素:“形体-构件”与“结构-系统”三、两类要素与两类空间:分立与连续四、基本要素与空间的双重性理解:以“点-线-面”为例1.基本要素“点-线-面”的双重性理解2.“点-线-面”作为相对独立的“形体-构件”3.“点-线-面”作为表达整体关系的“结构-系统”4.“点-线-面”作为操作要素:双重性的生成与转换五、两类要素与两类空间设计操作1.从“形体-构件”出发的空间设计2.由“结构-系统”引发的空间设计第六章 空间操作机制分析:制约与松弛一、有关机制和空间设计的传统1.构图原理:轴线形式与功能组合2.构图四则:几何形体、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3.空间构成:形式要素与结构构件4.“结构-空间”与平面形式5.形式操作的自律性与“后功能主义”二、建筑空间设计的诸因素与操作机制三、单因素的影响与两类空间操作机制:强-弱四、“强-弱”机制与两类空间性质:确定性与灵活性五、多因素的影响与两类空间操作机制:紧-松六、“紧-松”机制与两类空间性质:单一性与多重性七、基本要素与空间操作机制:以“点-线-面”为例八、两类机制与两类空间设计操作1.“强-弱”机制与空间设计2.“紧-松”机制与空间设计下篇 空间操作练习第七章 单一形体与空间建构练习一、相关原理和先例:“多米诺”与“雪铁龙”-“空间构成”-“九宫格”-“方盒子”-“装配部件”二、相关因素的设置与操作机制1.场地因素:景观与街道2.功能因素:茶室与度假屋3.材料/建构因素:木构等三、操作材料与要素的设定1.体块与框架2.垂直面+水平面3.辅助体块4.其他要素5.网格和模数四、设计操作过程和方法1.1/100场地研究和“体块模型”2.1/100“结构-空间模型”研究3.1/50“材料-建造模型”研究4.建筑图的研究五、教学案例分析1-形体的构成2.结构(系统)的组织3.空间与结构的矛盾与契合4.木构盒子——空间-结构-构造5.空间与结构的契合6.抽象构成到材料建构第八章 单元空间组织练习一、相关原理和先例:“多米诺”-“结构主义”-“提契诺学派”等二、相关因素的设置与操作机制1.场地因素:街区肌理2.功能因素:学校与公寓3.材料/结构因素:砖混结构三、操作材料与要素的设定1.基本单元体块2.特殊单元体块及公共空间3.体块与结构四、设计操作过程和方法1.单元研究:1/50模型2.场地研究:1/200模型与草图3.“结构一空间”研究:1/200模型与建筑图五、教学案例分析1.单元空间与功能体块2.结构性的单元空间组织3.“单元体-组团-公共体”之间的渗透4.单元的排列与公共界面的折叠5.整体结构中空间的排比与梯度6.单元体与场地组织第九章 综合空间练习一、相关原理和先例:构图原理-“泡泡图”-透明性-复杂性二、相关因素的设置与操作机制1.场地因素:城市道路和校区地块2.功能因素:功能演化中的图书馆设计3.材料/结构因素:钢筋混凝土(框架)三、操作材料与要素的设定四、设计操作过程和方法1.1/200场地模型和构思模型研究2.1/200空间(结构)模型研究3.电脑模型研究4.1/200实物模型的调整和1/100(或1/50)局部放大模型研究5.建筑图的研究及表现五、教学案例分析1.结构化的组织2.虚实体块与空间3.从构件到系统4.多重体系与空间5.内核,边界与结构6.从平面到剖面的虚实体块分化主要参考文献图片来源人名汉译对照表后记

章节摘录

  在国内,相应的工作体现在一些设计原理的探讨上,如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天津大学彭一刚教授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鲍家声和杜顺宝教授编著的《公共建筑设计基础》,清华大学田学哲教授的《建筑初步》等,都涉及空间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彭一刚先生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一书,更是明确以空间一词为核心,进行了某种系统化的探讨,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由齐康教授主导的有关建筑学“本体”的问题伴随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而逐步展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有一批关于建筑和城市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组织方法的研究论文”。以上这些构成了本书建筑空间设计自身分析的基础和内容,即本书的中篇:追寻有关基本要素及其组合机制这两条相互联系的主要线索,发展传统的要素组织概念,并探讨它在现代建筑条件下产生的各种发展和转变(包括新的要素和构成机制)。在这种探讨中,尝试以一种双重性的思路提出新的理解,对上篇的传统基础进行分析,并为下篇有关空间设计的教学实践研究提供概念和方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空间操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