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化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渠爱雪  页数:243  字数:27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继续在高速的增长,叹为世界奇迹!在人类发展史上写下了更为辉煌的一页!今年5月,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更是将海内外世人的目光长时间的聚焦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好为国际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的名言“21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高科技以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做了华丽的诠释。然而,当下还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粗放模式主导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下的城市及其依托的区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众多不和谐的声音。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坚持唯GDP马首是瞻的发展理念下,多种不和谐声音集聚形成了倍增效应,使得在区域差异、城乡差别和群体收入差距等不断地被拉大的同时,城市空间过度开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和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等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扑面而来。我国这一高速发展中的诸多负面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从地理学视角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主要是在广阔的农村地域上展开的,即将农业农村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从一般社会发展逻辑上讲,原先生活在被城市化土地上的农民身份理所当然地被转换为市民身份,城市应该为他们提供务工或商服等工作岗位,然而,“城中村”等现象困扰着城市空间发展。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纵观我国城市化过程,首先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廉价劳动力涌向城市,成为中国吸引世界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加工厂”的首位要素。与此同时,我国土地的公有制度使得政府不要花多大成本就能从农民手中把大量优质耕地拿到手,在我国地方土地财政和追求GDP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相互问恶性竞争,工业地价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压低,甚至于零地价被租用。尽管有如此“亲商”政策,工业区的形成还需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来支撑。因此,在做大做强“城市”策略引导下,地方政府借助城市规划,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我国的城市数量、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急速增长。

内容概要

本书以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对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及其变化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研究,构建了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一般理论框架,并以江苏省典型矿业城市——徐州市为分析样本,充分利用RS与GIS技术,围绕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格局、机制、效应”这一科学命题,系统分析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与格局特征,综合研究资源、经济、技术、交通、社会等因素对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并从生态系统视角分析矿?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本书可以作为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和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渠爱雪,女,1971年12月出生,江苏丰县人。1994年在徐州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在辽宁师范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及GIS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多项地方委托课题。在《地理研究》、《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

书籍目录

1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1.2国内外研究进展1.2.1国内外LUCC研究进展1.2.2国内外矿业城市研究进展1.2.3矿业城市——徐州市LUCC研究进展1.3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l.4.1研究目标l.4.2研究内容1.4.3技术路线1.5内容结构2研究区概况及遥感数据处理2.1研究区概况2.1.1研究区基本概况2.1.2矿业经济发展概况2.2数据基础及遥感数据处理2.2.1研究区范围2.2.2数据源2.2.3遥感数据处理工作平台及技术路线2.2.4遥感数据预处理2.2.5遥感影像解译2.2.6矢量图的生成及建库3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理论研究3.1矿业城市基本内涵3.2中国矿业城市发展及理论研究意义3.3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3.4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理论研究3.4.1分析方法——成因分析法3.4.2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系统层次关系辨识3.4.3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作用机制理论框架3.5本章小结4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格局研究4.1技术流程及研究方法4.1.1技术流程4.1.2研究方法4.2结果分析4.2.1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与变化强度4.2.2土地利用类型增减转移4.2.3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4.3本章小结5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与空间格局研究5.1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演变分析5.1.1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及均衡度5.1.2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5.1.3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计算及分析5.1.4用地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关系分析5.2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化研究5.2.1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及研究数据基础5.2.2研究方法5.2.3工业用地空间分析5.2.4居住用地空间分析5.2.5商服用地空间分析5.2.6工业、居住及商服用地空间格局对比分析5.2.7工业、居住及商服用地空间格局关系分析5.3本章小结6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6.1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定量研究方法及研究主要内容6.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6?1.2主要定量评价方法6.1.3驱动力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6.2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实证研究6.2.1自然因素影响6.2.2矿产资源影响6.2.3经济人文因素影响6.2.4驱动力因素系统综合影响的定量研究6.3本章小结7?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7.1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的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7.1.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及应用7.1.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7.1.3计算结果与分析7.2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7.2.1生态足迹理论及应用7.2.2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7.2.3生态承载力计算及分析7.2.4生态盈余(或赤字)计算与分析7.3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7.3.1景观生态理论及应用7.3.2结果与分析7.4本章小结8总结与研究展望8.1总结8.2主要创新8.3不足与展望参考文献附表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4)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作用机制以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一般理论框架为基础,对矿产资源、经济、技术、交通、社会等因素对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构建了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系统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资源、经济、技术、交通等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系统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自然条件构成了徐州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的重要自然本底;经济、人口和技术因素是土地利用结构演化的内在主导力量;交通发展是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引导力;城市规划(政策因素)是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演化的重要调控力量。②徐州煤炭资源开采及消费增长对城市土地规模扩张、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格局产生多重影响,城市用地特征和用地格局演化具有明显的资源烙印,以煤为核心的能源及采矿业对徐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影响深刻;伴随着矿业城市资源的逐步枯竭,工业用地发展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已相对降低,煤炭资源以及传统的能源、原材料密集型工业对徐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影响开始减弱,资源型经济转型成为徐州城市用地结构优化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③时间序列的建成区面积变化驱动力研究发现:交通、经济、人口、技术、资源等各因素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均有所增强。其中,人口数量因素影响减弱,人口结构因素影响加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明显加强;交通和技术影响显著增强;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作用仍然不减;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作用力量。

后记

此书是在本人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为了这项巨大的工程,是那些曾经真心关心并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亲人与朋友们,是他们在我艰难跋涉的旅途中向我伸出温暖的手,给我以努力前行的自信、勇气与动力。临近博士论文出版之际,我要衷心感谢为了这项艰巨任务给予了我无私帮助和支持的所有老师、亲人、领导和朋友。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卞正富教授,本书是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先生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能力,优秀的做人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学生树立起潜移默化的典范作用,这也是导师传授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导师为人和蔼,经常以一种前瞻性的学术视野启迪和指导学生;以一种无形的巨大信任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以一种高超的人格魅力凝聚着对学生的关爱。导师平时日理万机,但仍然时时刻刻不忘记对我的学术指导和督促。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致以深深的敬意。感谢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教授、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钢老师给予的思路启迪和提供徐州市土地利用数据资料。

编辑推荐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化》: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