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牛建高,杨亮芳 著  页数:305  

前言

  本书第一版于2005年8月出版,至今已近5年,发行近两万余册,受到许多高校广大师生的欢迎。期间,世界金融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金融学的研究、教学和教材编写方面都有很多新的进展,有必要将这些进展反映到我们的教材中。而且,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也发现了原书的一些不足之处。为此,应出版社之邀,我们重新组织相关高校专家教授,编写本书。这个版本充分借鉴了国内外金融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并力求贴近和反映近年来中国和世界各个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些改革实践,以满足金融学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  本书第二版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第一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1.在保留第一版基本框架和内容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局部的调整。主要是根据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现实,在第七章增加了第三节“中央银行的业务”内容;将原第十二章第四节“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危机”,调整为“金融危机及其防范”,旨在使相关内容的衔接更加紧凑,全书结构更加合理,并更好地反映世界金融发展的实际。  2.适应金融学教学的需要,根据世界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更新、补充了大量案例、背景知识和专栏知识等内容。其中,第一章增加了“案例实证:电子货币发展中带来风险”,“专栏1-1:美元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变化”,“专栏1-2:我国的货币制度”,“背景知识:信用在现代经济中含义的延伸及其重要性”,“专栏1-3:银行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专栏1-4:中国的汽车消费信贷”;第二章在重新编写例题的同时,将原“专栏2一l:通货膨胀与保值贴补”更新为“专栏2-1:中外利率体系比较”;第三章主要增加了“专栏3-1:美国次贷危机中的金融工具”;第四章增加了“专栏4-1: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第五章主要增加了“知识扩展:金融机构反洗钱知识问答”;第六章更新和新增了“专栏6-2:短信引发的挤兑风波——信心和银行安全性”、“专栏6-3:资产负债策略和‘北岩’的挤兑事件”、“专栏6-4:德意志银行的资本管理”等三个专栏;第七章主要增加了“附录:美联储及其职能”等内容;第八章主要增加了“专栏8-1:正确认识价格指数”、“专栏8-2: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内容;第九章主要增加了“专栏9-1: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专栏9-2:我国再贴现政策的现状”等内容;第十章主要增加了“专栏10-2:旅游外汇风险的重要影响”;第十一章增加了“专栏11-1:马一勒条件”;第十二章主要增加了“专栏12-1:从次贷危机到国际金融危机”。

内容概要

  《金融学(第2版)》第一版于2005年8月出版,至今已近5年,发行近两万余册,受到许多高校广大师生的欢迎。期间,世界金融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金融学的研究、教学和教材编写方面都有很多新的进展,有必要将这些进展反映到我们的教材中。而且,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也发现了原书的一些不足之处。为此,应出版社之邀,我们重新组织相关高校专家教授,编写《金融学(第2版)》。这个版本充分借鉴了国内外金融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并力求贴近和反映近年来中国和世界各个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些改革实践,以满足金融学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货币与信用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职能第二节 货币制度第三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 现代信用形式第二章 利息与利息率第一节 利息及其计量第二节 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第三节 利率决定理论第四节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第三章 金融工具第一节 金融工具概述第二节 基础性金融工具第三节 衍生性金融工具第四章 金融市场第一节 金融市场及其要素第二节 信贷市场第三节 证券市场第四节 保险市场第五章 金融机构体系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概述第二节 银行性金融机构第三节 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第四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第六章 商业银行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第三节 信用货币的创造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第七章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类型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第四节 金融监管附录美联储及其职能第八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第一节 货币需求第二节 货币供给第三节 货币均衡第四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九章 货币政策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目标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第十章 外汇与汇率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概述第二节 汇率的影响因素与汇率制度第三节 外汇市场第四节 外汇风险第十一章 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第一节 国际收支概述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三节 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第四节 国际储备及其管理第十二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经济金融化与经济发展第二节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第三节 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第四节 金融危机及其防范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马克思对于货币理论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并且在货币理论史上第一次对货币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阐明,揭开了“货币之谜”。  1.货币产生的基础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他从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与货币产生的联系出发,论证了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自从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货币的萌芽,货币产生的基础也就是商品产生的前提。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什么条件下劳动产品才能为交换而生产呢?应有两个前提条件:  (1)社会分工。该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都不一样,所以需要交换。  (2)私有制。该条件下劳动产品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才可能用于交换。  这也是货币产生的两个基础。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和商品交换是分不开的。商品交换的基础是价值的等价交换,但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通过交换价值找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外衣,这就是价值形式问题。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就是货币产生的过程。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原始社会末期,还没有专门的商品生产,只是偶然有了剩余产品而进行交换,因此,交换发生得非常少,带有偶然的性质。那时的交换可以写成“A-B”,表示产品A很偶然地和商品B发生了一次交换。产品A的价值只是偶然地通过商品B表现出来,所以称为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融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