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国学新读本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曹峰(注说) 编  页数:197  

内容概要

  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老子或孔子的影子,只不过有的老子的影子多一些,有的孔子的影子多一些。人的一生中,有时老子的影响多一些,有时孔子的影响多一些。而中国历史上的成功者,往往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自如的人。可以说,这两部书、两位人物正好代表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两大侧面、两大基调、两大境界,两种特质、两种性格、两种符号,其他的都不过是其延伸、扩大、转型……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他们分别引领的儒道两派,已各领风骚数千年,显然,其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书籍目录

序《老子》通说一章二章三章四章五章六章七章八章九章十章十一章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十五章十六章十七章十八章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二十二章二十三章二十四章二十五章二十六章二十七章二十八章二十九章三十章三十一章三十二章三十三章三十四章三十五章三十六章三十七章三十八章三十九章……

章节摘录

  这是说人始于生、终于死。其中长寿的约占三成,短命的约占三成,这是正常的现象。但人为求生过分妄动而陷于死地者也占三成,其原因就在于人们过于追求生活,厚自奉养。  随着欲望的滋长,人的种种不良品行也会随之而生,如好走极端、言行过分、浮夸急躁等等,所以老子提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为腹不为目”(十二章),不追求声色的满足,崇尚“玄德”、“常德”,希望恢复到人类天生所具有的本然的、纯粹的状态,超越现实社会的等级次序、道德标准和善恶是非,摆脱人为的污染,如山谷、沟溪、赤子一般,具有超越性和本真性。作为相应的修养功夫,老子提出“常无欲”,“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教人进入虚静,排除杂念。“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体现出单纯和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这已在前文中多次讨论,不再赘述。  和老子一样,孔子也是一位批判者,孔子也能站在百姓的角度为百姓说话,也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问题的中心,对现实中种种丑恶予以抨击,他的批判也集中于政治、道德和人性三个方面。两者的区别在于,孔子渴望参与到权力中心去,以一种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建言,所以其批判有一点“小骂大帮忙”的感觉;而老子则渴望远离权力的中心,以旁观者的身份作最无顾忌的批判,老子并不想在哪个统治者身边参政议政,他要的是从整体上、从根本上挽救人类。此外,老子和孔子的建设方法也不同,可以说老子更多的是在培养圣人,孔子更多的是在培养君子。孔子及其儒家试图培养一大批与社会相协调,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和运转,成为社会基石的君子;老子及其道家则试图培养一小批能够体悟天地之道,把握宏观全局的圣人。《论语》、《孟子》、《礼记》、《荀子》不厌其烦地教你一步步该怎么做,或者教你不要怎么做,尤其《礼记》和《荀子》中,上面的人该做什么,下面的人该做什么,规定得清清楚楚。老子很少这样教诲人,他不讲具体的操作过程,只讲基本的原则和原理,接下来就要靠你自己去体悟、领会和实践。前面已经阐述,老子的体悟、领会之法,就是以排除法为中心的体道悟道法、实践之法,就是以辩证思维为指导的行动方式。  秦汉以后,大局已定,社会上不再需要那么多高屋建瓴的圣人,不再需要那么多淋漓痛快的批判者,更多需要的是既不危害政治体制又能沟通君主和民众的君子。这也是老子之道逐渐退居幕后,无法与孑L子相抗衡的原因吧。  我们说老子有批判也有建设,指的并不是那些具体的建国方略,而是一种大的、行之万年依然有效的原则,这项原则的基本精神是社会整体的和谐及每一个个体个性的充分伸展。那么,这项原则究竟是什么呢,可以用四个字归纳,那就是“自然无为”。  先谈“无为”。在笔者看来,《老子》书中,“无为”虽然出现多次,表述不一,但其最为根本的含义有这样几层,这几层意思全都是排除法。  首先,如五十七章所言,“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者向民众作出退让,为深受压迫的民众减压卸负,通过减少统治者的有为,让人民获得喘息之机,赢得民心,挽救岌岌可危的政治局面。  ……

编辑推荐

  解读国学典籍奥义,寻绎传统文化脉络,追溯民族精神本源,探索未来文化方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子/国学新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