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商尊文两相济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冯剑辉  页数:188  

前言

2005年9月,我们组织编撰的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成功出版,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已多次重印;现在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又进入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视野,这体现了我们对徽州古村落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又作出了新的努力。    为什么我们在微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首先是由徽州古村落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    徽州古村落文化有哪些价值呢?    一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首先,徽州古村落的一种基本居住形态是聚族而居,宗法血缘脉络是村落的文化原点,它要求用连续的文字形式和空间场所对宗族的社会体系进行明确表述。徽州宗族谱牒记录了各族姓发展延续的谱系,同时还留下了数十万份的家藏文书,为揭开中国传统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奥秘找到了钥匙。其次,徽州村落的发展与家族、家庭以及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徽州古村落中“家”与“家族”的分析,对于探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勾画乡土中国农耕社会发展进化的轨迹具有积极作用。第三,徽州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晋末、唐末、宋末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给徽州输入了大量人口和当时发达的文化,不同族群经过不断融合最终达到相互认同,共生发展。徽州古村落为人类不同族群间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例证。    二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古村落是民俗博物馆,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标本。黟县宏村古民居已有8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00余幢。如“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树人堂”以及祠堂、牌坊等等,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都蕴含着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是徽州文化的历史见证,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为各类文化艺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人文旅游价值。徽州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装饰特色,以高院、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有着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作为徽派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因其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不矫饰,不做作,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具有极大的人文旅游价值。    四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科学有序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徽州古村落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念值得借鉴。如宏村村落建设,既考虑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的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追求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古村落建设中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营造村落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徽州古村落建设崇尚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以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为原则,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随坡就势,其基本形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因地制宜,成功实现人与自然相融。“新农村”规划应充分尊重自然,村落建设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新农村”建筑应使用地方传统建筑符号,形成自己的建筑特色;“新农村”建设应重视村落文化培育,努力形成有利于村落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等。    当然,徽州古村落的价值远不止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徽州古村落的逐渐远去,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    为什么我们在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又是为作为本土高校所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    黄山学院作为古徽州大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接受徽州地域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同时,必须对徽州地域文化研究有学术责任的担当。这不但有利于扩大本土高校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培养有用人才,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多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黄山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秉承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强化地方特色,打造优势品牌,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们注重徽州文化资料和研究基地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投入100多万元收集徽州文书8万余份,徽州家谱近400部,成为全国收集徽州文书最多的单位之一。建立“汪世清特藏室”,收藏我国物理教育和物理学史研究专家、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汪世清搜集、整理、考辨徽州文化的各类图书文献资料。先后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徽州文书博物馆等研究基地和展示窗口。    我们注重团队建设和学术交流。徽州文化研究所在团队建设和平台打造方面作出了努力,聘请全国著名徽学研究专家为学术顾问和校内外专兼职研究员,凝聚徽学研究力量,提高和加强我校徽州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影响。注重徽州文化学术交流:1986年和1991年举办戴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与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联合承办“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与黄山市社科联联办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州文化节“中国徽州老街文化论坛”;2007年10月与黄山市文联联合承办2007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京剧寻根之旅”——《徽商·徽班·徽文化》论坛;2008年5月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办“徽商论坛学术峰会暨首届区域文化研讨会”等。    我们注重课题申报与研究成果出版:多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省社科院、省教育厅等众多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术团队,提升了科研层次,扩大了学术影响;在成果出版方面主要有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戴震全集》(六卷)、《徽州学概论》、《徽州历代语言学家评传》、《汪世清谈徽州文化》、《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第一套10册、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省级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前10卷、《徽州学研究》年刊(5卷)等;《黄山学院学报》开辟“徽州文化研究”专版,从1981年至今,共发表徽州文化研究论文600余篇,约300万字;编辑出版《徽州文化研究通讯》,并成功改版为《徽州文化研究》季刊等。    基于我们对徽州文化研究的特别着力和关注,理所当然地要对有“徽州文化的活化石”之称的徽州古村落文化予以格外关注。在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和读者欢迎后,我们即开展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编撰工作。经过近3年的努力,现在终于把它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第一套丛书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偏重于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偏重于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偏重于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偏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偏重于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第二套丛书同样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也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环砂偏重于解开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文化密码,写黄村偏重于探索徽州“黟山派”书画艺术的诞生和演变,写理坑偏重于展示宋明理学之乡风土人情,写历溪偏重于揭示秀美徽州大地民俗文化厚重积淀,写仁里偏重于梳理中国古代田园与文化的相互生成促进关系,写上庄偏重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写唐模偏重于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风情,与棠樾偏重于探究盐商文化的形成与衰落,写万安偏重于揭示商文互济下传统科技文明的萌芽与传播,写许村偏重于发掘昔日箬岭古道繁荣辉煌的缘由。但它们都共同揭示了徽州古村落的丰富内涵,共同体现了微州古村落文化的特有魅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还将组织编撰第三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以更加系统地展示徽州古村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一步扩大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2011年3月18日于黄山学院

内容概要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
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崇商尊文两相济(万安)》(作者冯剑辉)是该系列中的一本。
《崇商尊文两相济(万安)》包括了自然与人文概况;万安徽商等几部分内容。

书籍目录

一、自然与人文概况
(一)横江畔的千年古镇
(二)古城岩“寿山初旭”
(三)潺潺横江水悠悠高公桥
(四)徽州先民迁居万安概况
(五)古徽州的消防文化:万安水龙庙会
二、万安徽商
(一)“小小休宁县大大万安街”
(二)明清万安徽商概况
(三)近代万安徽商的盛衰
(四)旧市赵氏:万安最大的徽商家族
三、万安罗盘:中国名片
(一)指南针与罗盘
(二)中国堪舆
(三)徽州风水
(四)万安罗盘
(五)吴鲁衡老店:历经沧桑百年不衰
四、走向世界的绿茶鼻祖:万安松萝茶
(一)徽州名山——万安松萝山
(二)名僧创名茶
(三)万安松萝冠绝天下
(四)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五)再展雄风争创辉煌
五、徽州文化重镇:万安还古书院
(一)特立独行的还古书院
(二)一代英雄金声
(三)从王学向朱学的转变
(四)万安近代教育
六、万安古传说
(一)汪华与汪王崇拜
(二)朱元璋与徽州
后记

章节摘录

在研究徽商时,一个不能忽略的背景是,在安土重迁的农业社会中,徽州人外出经商常常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山地多,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差,弘治《徽州府志》称:“本府万山中,不可舟车,田地少,户口多,土产微,贡赋薄,以取足于日用观之则富郡,一遇小灾及大役则大窘。”因此,粮食长期不能自给,明代徽州“所出粮不足一月,十九需外给。远自江广数千里,近自苏松常镇数百里而至,纳钞输牙,舟负费重,与所挟资准,以故江南米价,徽独高”。在无法有效满足起码温饱的情况下,徽州人很早就走上了外出经商谋生的道路,如明代歙县许村人许大兴,原本“自高曾以来,累叶家食,不治商贾事,”但由于家道中落,“一日忽自念日‘予闻本富为上,末富次之,谓贾不若耕也。吾郡保界山谷间,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于是外出经商,“以盐笑往来淮楚间,家累巨万。”徽州人出贾谋生,原为不得已之举,是生存的需要,而非特别具有经商的才能。    明代中期以后,徽商在两淮盐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掌握全国经济命脉的最大商帮,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像赵廷贤经商成功后,就成了地方官员的座上宾。然而在按“士农工商”排行地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徽商始终承担着巨大的政治经济风险,并背负着极为沉重的舆论压力。很多徽商由于“事末利”,在内心深处仍有相当强的自卑感以至不安全感。明代婺源商人洪庭梅在发达后,“常以弃儒服商不克显亲扬名为恨”,甚至自叹“今庶几惟所欲为,奚仆仆风尘坐以商贾自秽。”明代歙县丰南商人吴存节同样感觉“商贾末业,君子所耻,耆耄贪得,先圣所戒。”在这种自卑和不安心理的作用下,具备一定物质基础的成功的徽商,往往把下一代的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期盼子孙后代能够“鲤鱼跳龙门”,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一旦有机会进入仕途,取得一官半职,即可成为家族的庇护伞,大大提高家族的地位。    徽商子弟由于家庭较常人富有,读书的条件比一般人要好得多,而且渴盼成功的徽商对子弟要求也非常严格,像赵廷贤“课二子惟严,义方是训”,就是一种明显的例子。因此,明清时期徽州科举发达,获得秀才、举人、进士之类的科举功名者极多。休宁县历史上一共出过19位状元,号称“全国第一状元县”,这些状元中,徽商家庭出身的很多。    在注意到徽商发达后极力寻求科举成功的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科举考试录取名额有限,对于数以几十万计的徽商子弟来说,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取得功名的。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一般每隔3年举行一次,徽州府试录取的秀才、各省乡试录取的举人一般不过几十人,全国性的会试、殿试录取的进士一般在一二百人左右。这样的数量,相对于全国众多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僧多粥少。因此绝大多数的徽商子弟在接受教育后,仍然是以从商为主的。明代歙县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对这种情形进行了绝妙的描述:    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转毂相巡,岂其单厚计然乎哉,择术审矣。    旧市赵氏在经商致富成功后,就是沿着贾儒“迭相为用”的轨迹成功发展的。赵廷贤的长子赵完璧成为秀才后,屡试不第,在赵廷贤去世后,遂肩负起家族经商之任:    王父(赵廷贤)捐馆,先大夫(赵完璧)哀毁骨立,自真州(仪征)扶榇返里,治窀穸事毕,乃喟然曰:“人生慕禄仕,为养耳,若累茵列鼎,事亲不逮,富贵何为?今母在,人子宁不能奉甘旨耶?”因绝意进取,间游江淮,累致橐中,装与先淑人,竭力早夜,事先王母施三十余年如一日。    进人清代后,旧市赵氏在继续经商的同时,科举及第者也越来越多。赵完璧长子赵时用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次子赵时腴为秀才。赵时腴子赵吉士为顺治八年(1651)举人,赵吉士子赵景行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举人,赵吉士孙赵继抹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据府县志记载,旧市赵氏在清代先后出现过多名举人和进士,这个家族在历经五百余年的发展后,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世家望族。    2.一代奇人赵吉士    在旧市赵氏众多的文人学子中,赵吉士是最引人瞩目的一位。他不仅是一位颇有政绩的治世能臣,更以众多的著述在徽州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赵吉士(1628—1706),字天羽,又字恒夫,号寄园,入杭州商籍,为杭州府学秀才,顺治八年(1651)中浙江举人,但此后几次会试未第,遂于康熙八年(1669)参加吏部谒选,补为山西交城县县令。    交城地处雁北山区,地势险要,向为流民啸聚之地。明末农民大起义时期,当地发生过饥民起义。顺治六年(1649),大同镇将姜壤发动反清兵变,战败被杀,有些残部逃往交城山中。在交城山区,流民、饥民、变兵和地方土匪相互混杂,清王朝一律目之为“盗”,几次用兵皆未能制服,成为心腹之患。赵吉士到任后,积极着手平定交山。他剿抚并施,多次深入交山腹地,擒拿了一大批的“盗匪”头目。P39-41

后记

万安是徽州著名的古村镇,20多年前,我在休宁中学读书时,曾经在那里学习、生活过6年,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忆。万安至今尚无专门著述,因此完成本书,实现“零的突破”,对我来说实属责无旁贷。本书最终能够成型,得益于许多热心人的相助,尤其是下列师友对我写作帮助极大:    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吴兆民所长,对本书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安排提出了许多非常宝贵的意见,并帮助修改了本书的初稿;    休宁县地方志办公室汪顺生主任,帮助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乡里,并提供了部分资料;    黄山学院徽州文化资料中心俞乃华研究员,协助查找了大量资料,并提供了宝贵意见;    吴鲁衡罗经毓记老店传人吴兆光先生,就万安罗盘的传承与特点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徽州故园网站创办人许琦女士,就资料发掘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此,谨对上述师友的相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本书难免存在缺陷与不足,敬请同行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不吝赐教。    冯剑辉

编辑推荐

这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选择了徽州区域有个性化特征和代表性的10个古村落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每个村落的历史渊源、个性特征、文化底蕴和历代名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考探。    《崇商尊文两相济(万安)》(作者冯剑辉)是该系列中的一本,共分为万安古传说;万安徽商等几部分内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崇商尊文两相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