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皋古平
Tag标签:无
前言
1980年1月20日,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刊登了一个中学生的思想汇报。这位中学生坚信“人是不为自己的”,但看到现实中的人都在为自己,于是她苦闷、彷徨。为此,《文汇报》以“怎样帮助她解除苦闷?”为题组织讨论。许多读者劝她说,你坚信“人是不为自己的”的观点没有错,可你把现实看错了,如今社会上的人都是为公的,为私是个别现象,所以你不应苦闷而应对社会充满信心。 当时,我和这位中学生一样,也狂热地相信:人是不为自己的,为自己是可耻的,人活着就应该为他人生活得更美好。有一天,我突然问自己:是这个中学生坚信的“真理”错了呢,还是她把现实看错了呢?一下子,我开始怀疑我多年坚信不移的“真理”了。 同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围绕潘晓“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开展人生观大讨论。当时的中国人,经历了长期的“人只能为公不能为私”的左的思想教育,十年“文革”更是把这种思想推到了极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长期禁锢的思想如同石板下的小草开始复苏,并逐步产生推翻石板的力量。“潘晓讨论”激荡了全国广大青年的心,人们纷纷就人性的自私和利他直抒己见。 我的情感被点燃了。我深知人的问题的极端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在人的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混乱和错误,“人是不为自己的”、“思想决定行为”等观点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由此,我决心寻找人行为背后的动力。那段时间,我很兴奋,尽管我身为军人,但还是悄悄地参加了这场讨论(寄去了文章)。不过,那时的我还说不出多少道理,而只能从哲学上作简单的论证。 我开始大量地读书。当时,由于中国对人的研究的反对和对西方的敌视,这方面的书籍很少,而已有的也基本上是一个调子,因此我把目光投向国外。1981年,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本介绍外国管理理论的《行为科学——一个现代科学管理学派》(内部发行)。此书介绍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需要论”。马斯洛认为人有多种基本需要,其中有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我豁然开朗:人的需要就是人行为的动因,研究行为动因应该从研究人的基本需要人手。从此,我开始了人的基本需要的研究。 不久,我先后买到了美国的《心理学纲要》、《现代心理学史》、《近代心理历史导引》,保加利亚的《情爱论》,中国的《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西方伦理思想史》等书籍。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学术原著以及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图书市场上。这样,在此后二十多年里,我大量地阅读了生物进化论、心理学、生物学、动物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其中有文艺复兴时的人道主义、爱尔维修的自爱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马斯洛的需要论。 研究人的行为动因无法做科学实验,我只得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及科学理论在客观实际中寻找答案。1980年之前,我曾花近十年的时间,像学古汉语那样学习过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较好的哲学基础。而客观实际和科学理论主要有:大量的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医生在实际调查和科学实验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书刊、电视上呈现的生物界有关人类和动物的种种自然资料;本人的欲望、情绪、动机、肉体和心理的感受;他人的肉体和心理的感受方面的实例。我时常从报刊上作些摘抄和剪贴,以不断地收集资料。平日,我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是《动物世界》、《动物星球》、《神奇的地球》;订阅的杂志是《自然与人》、《生物学》、《心理学》、《野生动物》。 有了这些客观事实,我便大量地将其引入我的研究。其中,有来自书本的,如生物进化的例证、老鼠压杆、人体的物质构成、情绪引起的种种生理变化、下丘脑的特殊功能、动物的母爱、猴子的好奇心等;有来自报刊或电视的,如黄金比例最美脸、无痛觉女孩、赌瘾之谜、网瘾之谜,一个劳模的七情六欲、激情杀人的生理原因等等;有来自我自己及他人的实例:饥饿的痛苦、自尊心的敏感、爱的如痴如狂、性满足的快感、胜利的喜悦、恐惧时的心惊胆颤、手术后的感叹、癌症患者对死的恐惧和对人生的箴言、母爱的关怀备至、让座、为公、追求真理的秘密等。正是这些事实,使我看清了人类的本来面目和行为的根本原因。 我长期养成了在笔记本上进行研究的习惯,我把它叫做“研究性笔记”。笔记一般是先列出要研究的问题,然而从理论和实际上一步步地论证。想到哪,写到哪,让思想自由发挥。需要什么,或翻书,或查字典。写了一部分,有时进行归纳,有时进行分析比较,否定错的,肯定正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或许用生物进化论研究人的欲望、情感和行为是个“怪路子”,以至我一直找不到志同道合者商讨。我不得不一个人默默地进行更多的摸索和思考。三十多年里,我写了30多本、20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和读书笔记。 1983年下半年,我对人的行为动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写了一篇题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自身需要》的文章,约5000字。此后,又进行了几次大的修改。先后于1986年写成《人的行为基础初探》一文,1995年写成《行为动因揭秘》(约10000字)。至此,我对人的行为动因有了基本的把握,认定人的基本需要是人机体上存在的需要,人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有情感需要,人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自身需要。 1998年,我决心将《行为动因揭秘》扩展为一本书。2000年年初开始动笔,2005年年底成稿。难忘的是,正是2000年我走进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我眼界大开:人身体上的一切都是进化而来的;生存和繁衍是一切生物的基本追求,是我们研究人的问题必须围绕的“轴心”。循着这个思路,我认识到,生物界存在着广泛的变异和激烈的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自然界根据生物的生存能力进行选择,强者生存,弱者灭亡。我惊喜地发现,生物的一切发展进化本质上都是生存能力的发展进化,人机体上的一切性状都因生存而生,都是生存能力,都是有用的。由此,我明白,情感是人类用于生存和繁衍的另一重大生存能力。 每当我闭上眼睛,让思绪走进自然界,就会在万物之中看到生物发展变化的历程和规律,就会看清人类的本来面目。以前,我对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尽管我认定情感需要是天生的需要,但不懂得用自然选择去寻找情感的根源。我在给每一情感需要寻找依据时,总是从人的生活表现、生理反应、条件反射、动物行为比较等方面来证明。比如,1986年,我把“母爱”的原因之一归结为“对自己辛劳的同情和爱护”。1995年,我把母爱、情爱、安全、好胜、自尊作为由生理需要派生的稳定的类似本能的需要。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由于认识了生物进化规律,我一下子摆脱了以往就事论事和囿于一孔之见的思维方式,而常常仿佛站在无限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整个生物界、整个人类发展变化的过程,感觉是那样的清楚和明了。 2009年5月,我将书稿定名为《行为的动因》,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所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思考。三年来,我在坚持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动因》一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力求完善,形成了读者所见的这本书。其中主要是突出了“繁殖”地位、“快乐、痛苦感觉”作用、群居对人性的影响和不图回报利他的根源,并明确承认“人性中有利他的一面”。 全书共10章。其主旨是要证明,快乐、痛苦的感觉是人内在的直接动力,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和内在的根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自身机体的需要。 围绕这一主题,各章的内容和目的是: 第一章,介绍中外思想家在人性和行为动因方面的认识,以开阔视野。 第二章,介绍达尔文进化学说,揭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进化的产物,为全书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第三一五章,从不同方面论述人的机体需要。其中,第三章讨论机体需要的客观性及其一般特征。第四章证明人的情感是作为生存能力进化而来的,情感本质上是机体上存在的情感需要。第五章具体讨论机体需要每一种类的内涵、特点和作用,以更好地把握人性,揭示每一行为的原因。 第六章,讨论机体需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将证明,快乐、痛苦是人内在的直接动力,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和内在的根本动力,情感需要是人内在的两大动力之一;机体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此章是本书的核心。 第七章,讨论几千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不图回报利他的原因。这里将证明,利他是自然界的意图;情感需要是不图回报利他的根源;在人的本性上,人不仅有自私的一面,而且有利他的一面。 第八章,讨论道德对行为的作用,证明:人们制定道德的本意,不是管行为的根本目的的,而是管行为方式的,且只管一部分行为的方式。 第九章,讨论机体需要与人幸福的关系,证明:机体的需要满足就是幸福,人追求幸福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幸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第十章,讨论人欲的限制和人性的实现。证明: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限制人欲(反人性)是必要的,“合乎人性”不是检验历史和现实的标准;不断地解放人欲,充分地满足机体需要即实现人性是人类奋斗的最终目标。 我的总体思路和观点是,在生物界,生物的生长和进化是围绕物种生存进行的,个体生存和物种繁衍是物种生存的基本保障;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生存还取决于群体的稳定。这些保障只能植根于个体的机体。这样,经过自然选择,人类个体的机体上必然存在着用于自我生存、物种繁衍和维护群体稳定的种种能力。人的情感是作为心理方面的生存能力进化而来的,是生理能力的发展和补充。各种生存能力是以生理机制的形式存在的。在各种机制中,有一种决定性的机制,那就是由快乐、痛苦的感觉作为直接动力的机制,这种机制可称为机体需要。机体需要中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有情感需要。由于机体需要与快乐、痛苦的感觉紧密相连,机体需要就成了人的主宰,成了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在此动力的作用下,人们不得不全力追求机体需要的满足,以获得快乐和解除痛苦,即获得幸福。为满足自身机体的需要,人类不得不组成社会和制定道德规范,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手段。由于一部分机体需要是为个体生存而生,人必然自爱;另一部分机体需要是为人种繁衍和群体生存而生,人性中必有利他的一面。然而,在人性的实现上,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自身的快乐和痛苦这一利己的力量驱动的。 十多年来,我一直用生物进化论研究人的情感、需要和行为,可一直不知我的研究属于什么学科。2010年8月,我购买了美国D·M·巴斯著的《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一书。当年12月的一天,阅读中我被此书的精彩所吸引,我突然明白,我的研究属于进化心理学。随即,我趁兴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此书的出版表示肯定和感激。人体上的一切机制都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人的种种心理机制的起源和作用只有生物进化论才能解释。进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是一门革命性的新科学。这门才三十多年的美国新科学,如今来到了中国,是中国心理学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它必将引起一场革命。 2012年6月于上海
内容概要
本书当代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人的机体上存在着用于个人生存、人种繁衍和群体稳定的动力性的机制,即与快乐痛苦的感觉紧密相连的机体需要;机体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它们各有若干的具体种类。机体需要的是起决定作用的机制,是人内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情感需要是人内在的两大动力之一,满足机体需要是人的全部追求。
书籍目录
人性百题前言第一章人性问题的历史争论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二、“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或推动原则是快乐或痛苦”三、潜意识是“心理的关键性的组成部分”第二章生物界的一切都是进化的产物一、达尔文与环球考察二、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三、达尔文以后进化论的发展第三章人的机体上存在着需要一、人是动物二、生命的存续需要物质和繁衍三、人的需要归根到底是机体的需要第四章人的机体上存在着情感需要一、一切生物都有生存能力二、人的原始情感是作为生存能力进化而来的三、情感是生存能力四、情感本质上是情感需要五、情感的生理根源六、“情感”被误解第五章机体需要的种类一、机体需要种类的确定原则二、营养的需要三、性的需要四、健康的需要五、温度的需要六、睡眠的需要七、好奇的需要(好奇心)八、美的需要(爱美之心)九、尊重的需要(自尊心)十、好胜的需要(好胜心)十一、安全的需要(恐惧感)十二、复仇的需要(仇恨心)十三、情爱的需要(爱情)十四、母爱的需要(母爱)十五、同情的需要(同情心)十六、维护正义的需要(正义感)十七、归群的需要(孤独感)十八、劳动的需要(寂寞感)第六章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一、快乐、痛苦的感觉是人内在的直接动力二、机体需要是人内在的根本动力三、情感需要是人内在的两大动力之一四、机体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第七章情感需要是不图回报利他的根源一、人类对利他的探索二、为物种生存而利他是自然界的意图三、满足情感需要表现为利他四、自尊守德而利他五、激情而利他六、情感爆发而利他七、真实的人性第八章机体需要是道德行为的最终基础一、物质利益并不是道德的最终基础二、道德与欲望关系的历史考察三、“潘晓讨论”的反叛及迷茫四、“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对与错五、“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的对与错六、道德教育应建立在对个人利益的关心上第九章机体需要的满足就是幸福一、幸福是机体需要满足时的感受二、人幸福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三、幸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四、个人幸福是国家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五、谋求幸福是一门科学第十章人欲限制与人性实现一、人欲先压抑后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二、奴隶社会对人欲的残酷限制是必要的三、封建社会推行禁欲主义和宗教是必要的四、人性的不断解放是历史的必然五、“合乎人性”不是检验历史和现实的标准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所谓人性问题,就是关于什么是人的主宰、人的行为是由自然欲望决定还是由理性决定、人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问题。几千年来,人性问题是全人类都在讨论和争论的问题,也是人世间第一大难题。在漫长的年代里,人们对人性和行为的研究并不多,专门研究人性和行为动因问题也只是达尔文以后的事。但是,尽管动因问题长期没能得到最终解决,可几千年来,很多思想家在哲学、伦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领域里对人的本性、行为本质、行为动因等问题已作出了丰富而深刻的论述。今天,理论界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历史上早就有了明确的论述。今天,我们一些人自以为是“真理”的东西,几百年前就遭到了无情的批判和否定。 首先,应该把握这样一个规律,人类对自身和对人性的认识不仅受到人的认识能力的制约,而且还受到社会制度的需要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事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稳定,它表现为社会的稳定。为了社会稳定这一大局,思想约束有时并不一定以真理为基础,它服从于目的。比如,封建社会把非真理的宗教、禁欲主义作为道德的理论基础,这是稳定社会所需要的,但对人自身的认识来说,则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一方面,人类社会在道德方面经历了奴隶社会纵欲、封建社会禁欲、文艺复兴之后逐步释欲的历程;另一方面,人们对人性和行为动因的认识则经历了奴隶社会比较肤浅、封建社会错多对少、文艺复兴之后错误逐步被真理代替的过程。 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历史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深刻有益的启示,历史能帮助我们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奴隶社会对人的管理主要靠暴力,而对人的思想没有什么管束,加之当时文化极不发达,所以那时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仅相当地少,而且十分自然客观,对于人追求财富和享乐,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正当的行为。 可到了奴隶社会末期,由于封建制度的孕育,思想家们竭力否定人的欲望。从根本上说,限制人的欲望是封建制度所需要的。当时的客观情况是,党争激烈,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世风日下,追求享乐和财富的风气盛行,人们沉浸于酒色享乐。由此,很多思想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看到了放纵“私欲”的危害,开始强调精神生活和理性的重要,认为灵魂是人的主宰,继而主张强化道德,控制肉体的困扰,节欲、制欲、禁欲。比如,古希腊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对人的本性进行了较多和较深的论述。这些思想家主要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阿里斯提卜、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一前500)否定人们追求现实物质利益的必要性。他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的本性和道德都取决于灵魂。他说,“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灵魂”。他号召人们,节制自己的情欲,“清洗”和“解放”自己的灵魂,使灵魂摆脱肉体的困扰。他要求人们通过沉默、冥思苦想以达到忘我的境地,逐步登上道德的高峰。 赫拉克利特(约前540一前480)认为,以往人们过着一种无节制的、不道德的生活,引起无数的罪恶,所以人要过有道德的生活。他十分鄙视人的肉体的欲望,号召人们扑灭人的情欲要像扑灭火灾一样。 苏格拉底(约前469一前399)重视道德的建设,但他完全把人的感性欲望和物质利益从道德中排除出去,只讲理性在道德中的决定作用,把道德看成是天赋的。他主张人们只应当去关心自己的灵魂,不要追求财富和荣誉等身外之物。他要求“不论老少,都不要老想着你们的人身或财产,而首先并且主要的要注意到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一前370)认为,对于人来说,灵魂是主导者,肉体不过像是盛灵魂的器皿。他承认人有肉体快乐,但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人应当有节制地享乐,而主要是求得智慧和心灵的宁静淡泊。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认为,节制就是欲望服从理性、理性控制欲望的状态。他还认为灵魂要飞升,首先要去除欲望,因为欲望造成了人的感官苦乐。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说:“每种快乐和痛苦都是一个把灵魂钉住在身体上的钉子”,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使灵魂摆脱肉体的过程,人一旦摆脱了肉体欲望,灵魂就进入了一个光明圣洁的不朽世界。 亚里士多德(约前384一前322)认为人的欲望和行为应当由道德来处理,而人的本性在于理性,道德取决于人的心灵。人的特殊功能在于“人的行为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的理性生活”。人的心灵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理性部分在人的心灵中占支配地位,它不仅能够控制人的欲望,而且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使人幸福。这也就是说,人的灵魂主宰人的肉体。 P3-5
编辑推荐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由皋古平所著,其中主要是突出了“繁殖”地位、“快乐、痛苦感觉”作用、群居对人性的影响和不图回报利他的根源,并明确承认“人性中有利他的一面”。全书共10章。其主旨是要证明,快乐、痛苦的感觉是人内在的直接动力,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和内在的根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自身机体的需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