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简史

出版时间:1996-7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席宣,金春明  页数:392  字数:3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历史学的科学价值,就在于借助翔实的史料,对具体历史过程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揭示出本质的、带规律性的认识,俾能成为借鉴。探索“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只能对当时和之前的历史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出具体的、主导的原因。以“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端为实例,加以推演,同“文化大革命”挂上钩,虽然也能说出一些道理,也能给人以启发教育,但那还不能弄清“文化大革命”为什么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还不能成为历史科学的解答。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作出了科学的论断。经过二十年时间的考验,证明那些主导的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是深刻中肯的,是指导“文化大革命”研究的权威性文件。

作者简介

席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自1954年一直从事党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曾撰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文化大革命”部分。与人合著《新中国史略》、《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讲座》等书。发靛过《关于“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讨》、《关于“无产阶级专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与起因  一、“左”倾理论和“左”倾实践的交互作用  二、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交互作用  三、国际反修和国内反修的交互作用  四、在三个交友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中走向极端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一、一条奇异的导火线  二、全面发动的纲领和领导机构  三、“炮打司令部”和大批“资反路线”第三章  以全面夺权为特征的“文化大革命”高潮  一、“上海一月风暴”夺权之风迅速刮遍全国  二、正气凛然二月抗争  三、在“抓叛徒”声中刘少奇冤案铸成  四、“全国山河一片红”和缺员甚多的中共中央全会第四章  稳定“文化大革命”格局的努力和林彪事件  一、“造反派”胜利的中共九大  二、“斗、批、改”引发新混乱  三、庐山上的风云突变  四、林彪集团的覆灭第五章   “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  一、“批林整风”和周恩来纠“左”的努力  二、继续九大错误的中共十大  三、借题发挥的“批林批孔”第六章  整顿与反整顿的较量“文化大革命”结束  一、邓小平主持工作与全面整顿  二、整顿中的较量和曲折  三、突如春来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四、悼念周恩来  天安门事件爆发  五、毛泽东逝世  粉碎“四人帮”第七章  十年浩劫后的思考  一、十年大内乱的严重恶果  二、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三、永不能忘的教训  四、历史的补偿附录:“文化大革命”大事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大革命简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这段历史,永远值得了解,值得铭记。
  •   这本书是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现在已经是第三版了,不过这本还是第二版的。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是我们年轻的这一辈所无法想象的,通过书籍的了解尚不能知当时世道之十一。以前奶奶还在世的时候经常会跟我讲起那个时代的苦难:外面看到的是大街小巷的大字报,有时地上还会残留着武斗时候流下来的不知道是谁的血,几乎每天都有邻居被几个红卫兵押解出去,批斗完后满身伤痕的回来,家人无奈的泪水,亲人疼痛的呻吟,黑暗的颜色笼罩在当时每一个人身上……文化大革命末期,叶剑英在“四人帮”被粉碎之后发表了一次讲话,他谈到:“文化大革命死了2000万人,整了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浪费了8000亿人民币。”多么“可观”的数字啊,从这几个数字中就可以了解到当时该是一种怎么样的惨境了。这本《“文化大革命”简史》详细地描绘了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从起因到结束,从高层到百姓,文化大革命的身影留在了这本书的每一页纸上。想了解更多关于文革史的读者不妨参考一下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沉冤昭雪——平反冤假错案》和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大动乱的年代》,相信你对那个时期的历史会有一个更鲜明的了解。苦难已过,我们该好好感谢现在的太平之世。
  •   一直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这本书很不错,将来龙去脉说得很明白。值得收藏!
  •   书的质量很好,写的也很好,便总感觉不是很具体,不是很专业的一本书,可以作为参考读物来看
  •   很详细地介绍了"文革"时期的内幕.不错,值得一读!唯一可惜的是书的装订不是很好,看了最后才发现竟然缺少几页!
  •   定了几次,就是没货,气死人了.
  •     此书是十几年前看的,那时候刚高一的时候,是我接触到第一本关于文革稍微详细的书,很多书内具体的描写模糊淡忘了,但是给我留下的却是文革主要的脉络。人物关系,无可避免的是能够出版的文革历史书,都要以1981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精神,不可能有更深入的观点跟不同的视点。
        
       虽然如此还是感谢此书给我首先的认识。
  •     我曾经告诉孩子们:越宏大的东西越没有力量。为了批判假大空的文风,我还给他们读了黄继光的通讯——那个东西,居然是在某日报选编的优秀作品集里。
      
      但这可能会被认为,是为了课堂气氛而选取的极端案例。
      
      我后来选了俩人民日报的文章,一个社论一个新闻,以证明黄同志的先进报道并非个案,而“宏大”差不多是一种传统。
      
      当然,那是十年浩劫里的东西。但文革结束了它们是否因此消失?(在我小的时候,流行把所有的错误都推给四人帮。我就曾因为迟到及字写的难看,在日记里归咎于王张江姚)。
      
      在我们的业务实践中,宏大可能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宿命。
      
      刚看到新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姚文元病亡”。那么所摘两稿,也算是拨乱反正、深揭狠批吧,青年学子,又岂能忘怀历史于无厘头的暴笑中?
      
      第一个是好的很 ,人民日报1966年8月23日的社论。
      
      第二个靠毛泽东思想治好精神病 ,人民日报1971年8月10日的“深度报道”。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