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明史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作者:(美) 希诺考尔 芝瑞,盖伊 著  页数:280  译者:袁德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的潜心研究成果,最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中国文明读本。  作为一本献给大学生的课程性读物,《日本文明史》着重于日本文化史的变迁,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史的变迁。在80多幅图片的映衬下,作者完整描述了日本主要朝代的变迁。本书也论述了近代以来直至新世纪日本的发展。

作者简介

康拉德·希诺考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深研究员、教授,纽约城市大学荣誉教授。他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巴黎从事中国和日本方面的研究。他发表过大量关于宋代思想史的报告和论文,还与罗伯特·海莫思主编过《世界的秩序:分析中国宋朝国家与社会的方法》。曾在纽约大学讲授日本和中国文明史。作为一位教科书作者,他还出版过《中国和日本文明简史》、《中国文明史》和《日本文明史》。

书籍目录

《日本文明史》前言致谢第一篇:日本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第一章:日本群岛的史前史  1.地理状况  2.旧石器时代文化  3.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  4.弥生时代文化  5.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6.古坟时代  7.大和国王 第二章:早期国家阶段:中国和朝鲜的影响  Ⅰ:中国和朝鲜的文化背景   1.概述   2.佛教   3.佛教和国家  Ⅱ:日本早期国家的出现   1.古坟时代后期   2.公元七世纪的过渡时期:飞鸟时代   3.奈良成为国家的中心和象征   4.奈良成为宗教中心   5.文献和建筑   6.抄写和文学作品   7.视觉艺术   8.奈良时代的终结第二篇:贵族、僧侣和武士 第三章:平安时代  1.藤原家族  2.庄园制度  3.政府和管理  4.武士  5.“院政时期”  6.平安时代的佛教:天台宗  7.密教:真言宗  8.对宗教的虔诚:念佛  9.一个迷漫着浓厚宗教色彩的社会  10.文学  11.平安时代贵族阶级的生活状况  12.视觉艺术  13.绘画  14.凤凰堂 第四章:日本的镰仓幕府时代  1.平民集团的兴衰:公元Ⅱ56年-公元Ⅱ85年  2.幕府制度的建立  3.地方管理  4.北条摄政  5.蒙古入侵及其后果  6.武士及其理想形象  7.佛教:净土宗  8.日莲宗  9.禅宗  10.神道教信仰  11.宗教艺术  12.文学 第五章:室町幕府时代的日本  1.建武中兴:公元1333年-公元1336年  2.足利幕府的建立:公元1336年-公元1368年  3.日本和亚洲大陆文化  4.政府和政治  5.足利义满及其所处的时代-  6.能剧艺术  7.政治的衰落和文化的兴盛  8.诗歌和绘画  9.经济发展  10.战乱和大名的崛起第三篇:现代早期/传统后期的日本 第六章:新秩序的形成  Ⅰ:日本的统一:公元1573年-公元1600年   1.织田信长   2.丰臣秀吉   3.侵略朝鲜   4.大城堡和艺术  Ⅱ:日本与欧洲:初次邂逅(公元1543年-公元1630年)   1.葡萄牙在东亚地区的活动   2.日本的耶稣会士:最初阶段的成功   3.迫害耶稣会士和对西方的闭关锁国 第七章:德川幕府  1.德川幕府的建立和巩固  2.幕府与藩国之间的关系  3.经济和社会变化  4.阶级和价值观  5.贵族阶级的审美文化  6.元禄时代的城市文化  7.浮世绘  8.戏剧和文学  9.智识潮流:儒家文化   史书的编纂和排外思想   “兰学”  10.改革及其局限性  11.元禄时代之后的艺术和文学第四篇:日本和现代世界 第八章:终结和开始:从德川幕府到明治天皇公元1787年-公元1873年  Ⅰ:德川幕府晚期   1.幕府制度:公元1787年-公元1841年   2.经济和社会   3.改革   4.智识潮流   5.日本的“对外开放”   6.国内政治   7.“尊王攘夷”运动   8.对待西方的复杂态度   9.幕府的最后岁月:公元1860年-公元1867年  Ⅱ:明治维新   1.新政府的形成:明治维新   2.《五条誓文》   3.废除旧秩序   4.不满和反抗   5.公元1873年的政治危机   6.明治维新的意义 第九章:现代日本的出现:公元1874年-公元1894年  1.政治发展  2.政党的形成  3.天皇和宪法  4.西方对日本价值观和思想的影响  5.“文明开化”  6.社会达尔文主义  7.艺术  8.保守主义和国家主义  10.教育  11.经济现代化  12.财阀  13.军事  14.朝鲜和中日甲午战争(公元1894年-公元1895年)  15.《马关条约》(公元1895年4月) 第十章:帝国主义时期的日本:公元1895年-公元1931年  Ⅰ:明治天皇后期:公元1895年-公元1912年   1.对外政策和帝国的构建-   2.经济和社会发展   3.政治局面   4.文学和艺术  Ⅱ:大正天皇(公元1912年-公元1926年)和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状况   1.大正政治危机:公元1912年-公元1913年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   3.政治和政策:公元1918年-公元1924年   4.政党政府:公元1924年-公元1931年   5.流行文化   6.美术   7.“民艺”   8.文学   9.智识趋势 第十一章:军国主义和战争  1.东北地区的“九·一八”事变及其影响  2.日本的政治及其走上战争的道路  3.侵华战争  4.将抗日战争扩大为太平洋战争  5.太平洋战争的进程  6.战争时期日本的状况  7.战争时期东亚地区殖民地的状况  8.战争的结束 第十二章:新时期的日本  Ⅰ:占领时期的日本:公元1945年-公元1952年   1.方法和结果   2.社会政策   3.经济政策   4.朝鲜战争   5.占领时期的结束  Ⅱ:新时期的日本:公元1952年-公元1989年   1.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经济状况    政府与政治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日本   2.社会、思想和艺术    社会变化与生活质量    电影    智识生活和文学    视觉艺术  Ⅲ:从1989年到21世纪时期的日本编后记 1.经济全球化 2.国际紧张局势 3.不同趋势间的冲突

章节摘录

  第一篇 日本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在本书第一部分的各章之中,我们将要探讨那些后来成长为日本的“种子”、那些孕育这些“种子”的土壤,以及刺激它们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复杂多样文明的各种力量。我们故事的核心部分,就是日本如何在一个多样性的环境中,形成并发展了自己这个文明中心。在日本,中心性的概念是在浓厚外部影响的环境下形成的。在本书开篇部分,我们将可以看到这些相互影响的模式以及这类实践、成就和制度。而这些方面自身就是值得研究的,尽管它们还为日本历史在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对翩翩起舞的埴轮。高度:左边这件高22.3英寸:右边这件高25.2英寸。古坟时代晚期,埼玉县、大里郡、江南畸遗址出土,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像这类被称为“埴轮”的塑像,是日本地区很多用来埋葬死者的坟丘周围的装饰品——而所谓的古坟时代,也就是得名于这些坟丘。这些埴轮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虽然那时的生活根本不是一味的载歌载舞!  第一章 日本群岛的史前史  日本群岛在本土出现文献记载之前,就已经有居民在此生活了成百上千年了,这一时期日本地区还出现了很多十分兴盛的文化。而这些方面也渐渐地为后来被称为“日本”的这一国家和文明奠定了基础。在本章的一开始,我们先概述一下日本地区的地理状况,因为这一点影响了日本各方面的发展状况;随后,我们将再依次分别讨论日本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弥生时代文化和古坟时代的日本状况。在这一漫长的时间里,日本都处于史前时期,因而我们的研究必须依赖于考古资料,间或依据外国文献的零星记载来对其加以完善。从“日本”这一概念上来说,这一时期也可以被称为是“史前时期”,因为这时“日本”一词,不论是在词汇上还是在概念上都还没有出现。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现在是在讨论“日本”出现前的日本。  地理状况  如果我们可以说地理状况为历史发展提供了一个舞台的话,那么,这个舞台并不是一个单纯以季节交替为转移的,且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舞台;相反,它是一个不断受到自然和人类力量的影响和塑造、进而不断变化的舞台。我们现在所说的名为“日本”的这一现代国家。是由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以及其他诸多小岛屿所组成的。日本疆域的最北端起自北海道,地理位置为北纬450(和蒙特利特地区纬度大体相同);南至琉球群岛(或到冲绳岛),地理位置为北纬240(和巴哈马群岛的纬度相同),南北绵延的长度达到了1.5千英里(见图1.1)。日本国土的总面积为14.6万平方英里,这比大不列颠的领土面积要大得多,也要比意大利的面积稍微大些,但比加利福尼亚的面积则要小些。很多人都认为日本很小,但那只是和一些大国(如中国、美国或俄罗斯)相比,才会显得如此。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被称为“日本”的这一现代政治单位,是由一系列绵延很长的岛屿所构成的。这些岛屿被三块海域将其同亚洲大陆的东端隔离开来——这几个海域分别是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东海。日本的这一链状岛屿群。是太平洋西北边缘地带的大岛屿群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一大岛屿群,北起阿留申群岛,南至菲律宾群岛。生活在这些群岛上的居民们都是靠海吃海,各种交通运输也是主要依靠海运,同时各个岛屿相互之间以及它们和亚洲大陆之间,都是由海峡和各种可以渡越的海域联系起来,并深受亚洲大陆地区的各个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中心的文化所影响,而所有这些,形成了这些群岛上的种种文化的基本特点。像其南方和北方的邻近岛屿一样,日本群岛的状况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和海洋力量等各种强大力量的合力所造成的。它位于至少四个地质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大陆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接部位,因此在历史上,它历经了大量的理上的沧桑巨变。即便是在今天,据说每年也会有多达1000次的地震和地面颤动,同时日本境内还有超过40座的活火山。由于地质上的这些地震活动,从而使得群岛上三分之二的面积都是被山地所覆盖,而且这些山地在地质上都非常的年轻(这些山脉的形成时间一般距今都只有500万年之久,这和形成时间距今已经达几千万年之久的美国落基山脉或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等,或是更古老的如形成时间距今已达五亿年的北美洲阿巴拉契亚山脉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都显得非常的陡峭崎岖。这些陡峭的山脉形成了各种湍急的溪流、严重的水土侵蚀以及随之发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现象,因而既不利于种植农作物,也不适宜于广泛的定居。由于这些山脉十分陡峭,难以翻越,因而也阻碍了岛内的运输和交通。这些状况有利于保护地方的自主性和多样性。但这也造成了日本对水上运输的广泛依赖,特别是那些联结邻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海岸线一带。就更是如此。  而从这些陡峭的山坡上冲刷下来的沉淀物。以及无数次火山爆发所留下来的肥沃的火山灰。共同形成了一些沿海的平原,这些平原地区的面积尽管只占日本群岛总面积的13%,但是那里的土壤却都极为肥沃。日本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险峻陡峭的山脉和它们所环绕的各个与外隔绝的肥沃平原之间的强烈对比。日本群岛上的四个最重要的平原从西向东,大体呈线状分布。筑紫平原位于北九州地区,与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上的先进文化中心相隔不远,这里是日本早期社会和技术发展的中心地区;而在日本最主要的本州岛上,在内海东北端的大阪湾附近,则有另一个重要的平原——畿内平原,畿内平原是日本非常著名的故都奈良和京都的所在地;再往东边的是位于伊势湾北端的浓尾平原;而最后是最大的一个平原——关东平原,关东平原位于本州岛东部,环绕着现在的东京地区。这一肥沃平原的轴心地带,在日本具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即便到了今天,它们也是日本最重要的重工业和城市化的地区。  日本群岛的高山峻岭和沿海的平原地带。加上它位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形成了自身与众不同的气候特点。在冬季时,来自亚洲大陆的盛行风在经过日本海时,带上了大量的湿气,结果在到达日本本土之后,就在日本东北部地区形成了大量的降雪;而位于太平洋一边的领土,冬天的风则非常干燥,同时降水量也很少。在夏季时,温湿的空气从南方吹来,这样就使得日本南部和中部的气温要高于这一纬度正常的气温。从初夏开始,从琉球群岛到本州北部这一地区就进入了雨季。总体上讲,在温带地区,日本群岛具有最大程度的降水量。气候上的巨大差别长期来影响着日本居民的生活模式,因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相比,日本海沿岸地区就显得非常不适宜于密集型农业的发展。  洋流则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日本靠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度上升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黑潮”,或者被称为是“日本海流”,这是一个来自于菲律宾地区的暖流,这一海流沿着太平洋沿岸流动,在流经琉球群岛之后,再影响到日本列岛地区。相反,“亲潮”则是将位于北海道附近的千岛群岛地区的寒流席卷南下,然后在本州东北地区分流,沿本州东西两侧南下。“亲潮”中富含有各种浮游生物以及其他各种海水中的养分。  这些暖流和寒流在日本海附近的交汇,使得海水中的各种食物变得更加丰富,而这些食物又进而为H本群岛周围很多可以食用的鱼类、甲壳类水生动物和海藻提供了维系生存的条件。  日本领土中,除了琉球群岛位于亚热带地区以外。其他部分都位于温带地区。但是由于其领土南北跨度很大,同时地形多变,加上气候多样,因而使得日本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种类。由于日本曾经在很长时期里与亚洲大陆间有狭窄的陆地相连。因而这些动植物物种中的大部分在东亚其他地区也可以发现。由于雨量充沛,生物生长的季节为时很长,同时气候温暖,因而这一地区非常适宜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同时还出现了大片茂密的森林,很多这些树木还长出各种可供使用的坚果,而这些树木本身也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用途的木材或纤维。很多大型的哺乳动物(如猛犸象等)都由于气候的变迁和人类的捕杀而灭绝了,但是诸如猴子、野猪、熊、鹿以及很多其他种类的动物却都生存了下来。同样生存下来的还有很多水鸟和陆地上的鸟类,这些鸟类都是以蛙类、其他两栖类以及各种各样的昆虫为食的。在日本历史的进程中,这些种类多样的动植物都曾经“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同时还可以“对人类的掠夺作出很多反应。但毫无疑问的是,对于日本群岛能够在连续几个世纪的时间里,维系岛上高度密集人口的生存来说,这种生物多样性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日石器时代文化  到最后一个冰川时期的末期(距今约为1.2万年左右)为止,日本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不时有狭窄的陆地(“陆桥”)相连,这些陆地在北边位于库页岛沿边地区,而在西南方向则是位于朝鲜半岛一带。因而,我们有理由推测,早期的人类和动植物就是沿着这几条路线进入日本列岛的。然而,在我们有理由认为人类至少在70万年以前已经生活在亚洲大陆上的同时,对于日本列岛上人类出现的时间,到目前为止,没有争议的证据的年代约距今3.5万年。  尽管人类到达日本列岛的时间要远远早于距今3.5万年,但是无论如何,直到距今三万年左右(即通常所谓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早期居民中的一些部落才开始遍布日本群岛地区。一般认为,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居民可能是通过南部的“陆桥”而进入日本群岛的。他们是一些开拓者,使用各种石片工具和其他种类的工具,来采集植物和从事渔猎活动——而这些工具与亚洲其他地区的遗址中所发现的工具非常相似。到最后一个冰川时期末的时候,有证据显示,日本群岛上的文化已经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因而考古学家们公认,应该将此后的时期与以前区分开来,作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  绳纹时代既是日本历史中最早也是最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它延续了约一万年之久。而这一时代和先前的旧石器文化之间,也不是截然断裂的,相反,这一时期是以几种新特点的逐步形成而渐渐出现的。这其中包括:使用弓箭和设置陷阱,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捕获更多的猎物;更加广泛地采集食料;更多地依赖海产食物;对农业进行有限的开发:形成规模更大的聚居群落;以及制造和使用陶器制品。实际上,“绳纹时代”正是以这一时期一种非常典型的陶器——“绳纹”陶——来命名的。“绳纹”的字面意思就是“绳状的纹饰”。这是指在很多陶器的坯胎潮湿未于的时候,用具有绳结的绳索拍印在陶坯上,从而所形成的一种颇具特色的陶器。和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不同,这一时期被称为是“新石器时代”——尽管与其他地区史前文化中的新石器文化相比,日本对农业的依赖不是那么广泛。  以“绳纹文化”这样一种单一的名称,来命名位于不同环境下的约一万年左右的人类生活,当然不能掩盖这一时期日本文化的地区差异和年代上的多样性。“新石器时代”并不是意味着铁板一块!我们最好应该将“绳纹文化”视为是一种“范围广阔、结合松散的文化复合体”。而新型技术和外来民族群体进入日本,加上日本居民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回应,似乎促进了这一文化复合体的发展。  在最后一个冰川时代结束后(约距今1.2万千年前),气温的回升使得洋面上升,从而使得日本列岛和亚洲大陆之间隔离开来,结果,日本距离亚洲大陆最近的地点,是位于九州岛的一处。它和朝鲜半岛之间的距离约为120英里。这样,一方面日本既可以受到亚洲大陆各种发展进步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另一方面,这种隔绝又使得日本可以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在日本列岛境内,植被在冰川时代末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本州西南部、四国和九州地区,阔叶的常绿植物在树木种类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在本州东北地区和北海道南部地区,各种阔叶的落叶树木则非常的常见。而后者(落叶树木)的种类非常的繁多,诸如山毛榉和橡树,这些树木可以结出可供食用的坚果和橡子。而这些又为绳纹时代的居民提供了各种食物,他们将这些食物采集起来,再加以储藏、搬运乃至食用,同时也可以用这些食物来喂养他们所猎取到的各种动物。  在日本的东北方,由于“亲潮”的南下,带来了丰富的海洋生物(特别是大马哈鱼),这也为日本居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在日本海和太平洋沿岸的诸多定居点,人们都依赖大量的海洋贝类生物为生,这使得这些地区留下了各种独具特色的“贝丘”(这是由人们食用贝类后留下的贝壳和其他各种废品堆积而成),而这些遗迹现在则成为考古学家们重要的考古信息来源。其他值得特别一提的食物来源包括鹿类、山药一类的块茎和其他野生植物以及各种淡水鱼类。由于人们依赖落叶植物的果实和充足的海洋食物为生。因而这一时期日本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本州岛的中部和北部。但是日本绳纹时代遗址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在北起北海道、南至琉球群岛的广大范围内都有发现。  这些遗址中除了发现有古代居民食用各种食物的证据外,还表明这一时期日本居民已经使用了各种新技术。在这些遗址中,人们发现有用于捕猎的带有石质尖头的长矛和箭镞,以及用于捕捉动物的陷坑。同时,人们还发现有饲养家狗的证据(这些家狗可能是被用来进行狩猎活动的)。人们还发现各种捕鱼工具,这其中包括渔网、石质和骨质的渔钩、渔叉以及拦鱼栅等。同时遗址中还发现有可以被用来捕鱼和运输的独木舟。  绳纹时代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木质和石质工具。其中包括各种铲子和斧头——这些铲子可以用来挖取植物根茎以及掘制陷坑;而斧头则可以用来砍伐树木。从而为栽培各种可供食用的植物开辟田地,同时人们还可以用斧头将树木砍削为木材。约在公元前5000年前后,这一地区出现了更加直接的栽培方式,但是在这一时期,农业从来也没有成为日本主要的生计来源,因为人们通过采集植物和狩猎活动,就已经从周围富足的环境中获得了足够的食物。人们还发现有用于碾磨坚果和种子的研钵和碾槌、用于保存食物的干燥垫以及用于储藏食物用的地窖和地上建筑。但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器物,还是那种非常著名的陶器——“绳纹陶”。  绳纹陶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陶器。最近发现的早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至公元前1.45万年前后,这就将绳纹时代的起始年代大大地提前了!在亚洲大陆遗址中所发现的陶器的年代,最早的可以早至公元前15000年左右,但是世界上最早的硬陶容器可能是出现在日本列岛上。很多绳纹容器看起来像是被用于贮存和烧煮食物之用,但是还有一些非常精致的陶片,则很可能具有祭祀礼仪的功能(见图1.2)。另外一些陶器制品很明显具有宗教性和神秘性的意义,其中包括一些眼睛凸出的塑像,这些塑像的四肢中常常有一个已经折断。而据考古学家的推测。这些行为可能是一种生殖仪礼(见图1.3)。

编辑推荐

《日本文明史》(第2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的潜心研究成果,最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中国文明读本。作为一本献给大学生的课程性读物,本书着重于日本文化史的变迁,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史的变迁。80多幅图片的映衬下,作者完整描述了日本主要朝代的变迁。本书也论述了近代以来直至新世纪日本的发展。      ——米夫林出版公司编辑推荐  我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日本文明史的教程,她图文并茂,思想通达,脉络清晰,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学生后,受到他们的广为好评。      ——龚启圣(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  作为一位亚洲史的教授,我发现这本教程作为无数学生了解8本文明的学习工具是无价的。她利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方法完整呈现了日本从古代直至当今的变迁过程,每一部分简明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历史趋势。      ——R?巴南(北卡罗莱那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一本我在上亚洲史课时的首选读本。      ——G?莱昂拉多(旧金山州立大学人文学教授)  我认为本书对于中国和日本文明研究均有帮助,她应该被许多老师作为学生的教科书。      ——R?索托(夏威夷大学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本文明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买回来后,看了一半,发觉西方学者叙述历史有他们的本事,决不把历史弄得很沉重,而是以最鲜活\最让后人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在所有历史书中,这本书是很有亲和力的!
  •   年前五折买的,年后就再也没见过低了,还不错的一本书,略做入门吧
  •   如果想简单了解日本的文明,本书是比较好的选择,语言比较通俗易懂,不像一般史书读起来那么费劲。
  •   老师推荐的,十分好!
  •   确实是还可以!价钱也算是实惠!
  •   内容还是不错的,但是印刷和纸张太差了。
  •   作者的一些看法很新颖、有见地,而且资料广泛。
  •   看完才觉得这貌似是本大学教材吧??..比较深,看不下去.拿起很多次又放下,借着在家养伤的机会终于读完,这书比较专业,建筑,文学,绘画,宗教.都有介绍.想深入研究的买本看看还不错~
  •   作者语言简洁!视角公正!有看头!
  •   替同事买的,不要再发邮件让我写评论了!
  •   历史不再乏味,让人不能释手,条理很清晰
  •   虽然没看完,但是看了几章,感觉翻译的人要么英语水平不行,要么汉语不过关。错别字,标点乱打之类的就不说了,翻译的句子有些根本就不是人说的话
  •   喜欢历史,学习日语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部书增长知识.
  •     一本我很期待的书,因为我一直期望能够对日本的历史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可惜,他让我失望了。至少在本书的前半部分,我仍然是看的一头雾水。一方面,是翻译的问题,可以看得出来,译者似乎不是在用心的翻译,另一方面,大约是作者的问题。作者似乎没有能够把日本的历史放到一个更大的,譬如东亚的历史进程中去,从而使得读者,至少是我这一个特定的糟糕读者,看到的只是零碎的细节和支离破碎的史实。而在后半部,也就是明治维新以后的历史,则相对明晰了很多,翻译也通顺了不少。也许是因为我对这一段历史比较熟悉的原因吧。不过作为一本着眼于文明史的著作,他还是很充分的完成了对文明的诸多方面的阐述,只是如果要得到对日本这样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脉络更清晰的认识,这本300页的小册子似乎略显单薄了一些。
      
      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对二战以后日本历史的解读,作为第三者,其实应该是第2.5者,因为那段历史不可能回避中国的关系,来看美国人的写历史,很值的我们去把玩作者对很多事件的处理和解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的历史,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一部分美国学者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愿意再进一步的思考——或者说是臆想,揣测——你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关于学术自由的视图。
      
      推荐。http://blog.sina.com.cn/invokey
  •     诸如此类的错误不胜枚举,以上估计是创历史之最的日本史相关翻译。相比之下,一个句子里同一个人的名字译成两个也不算离谱了。
      
      然而遍观此书,却不得不感谢译者做出的努力。类似《枕边禁书》这样的错译,显然是译者查阅字典(网络)时,误将格林纳威某部电影当作噱头的国内译名张冠李戴了。
      类似的来自其它来源的补充通过“译者注”充满全书,其实是为了修正作者书写中存在的严重缺陷。
      
      这本书面向的读者是普通美国学生,原作者为了将异国观念传递给美国人,不仅需要对日本,还要对东亚一般的事物观念作出本土化的解释,译者从英文译回汉字,这样的(美国)本土化就造成了新的理解障碍。读者不光要理解日本文明,还必须理解西方视角。
      
      此外作者的整体史观实在不敢恭维。一是时间感非常混乱。朝代的更迭,政权的交换多通过单独的人物、事件予以连接,读者完全感受不到历史和时代如何推进。同时,这一类内容充满了感性认识和个人化的描述。
      
      举P108-P109的几个例子
      “公元1560年,他赢得了自己一生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在这一战役中,织田信长率领己方的区区两千人,大败敌军两万五千人,取得了大胜。”
      “……因此,在公元1575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中,他指挥自己的三千火枪手,运用优势的火力武器,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他死在自己的一名大将手中,这名大将由于受到了织田信长的不公正待遇而怀恨在心,决心对信长实行报复。”
      
      “这场战争”、“这场战役”,不光过程泛泛而谈,从头到尾连个指代的名字都没有。
      试问对历史一无所知的普通读者知道这含糊的描述已经完全概括了桶狭间之战、长筱之战和本能寺之变吗?
      或许作者认为对美国人来说,这些不值一提吧!
      
      所以,译者注在这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不是每一处译者都意识到了,事实上,绝大多数译者都没有意识到,毕竟翻译又不是作者。
      
      二是,名为文明史,却鲜少对每个时期的文明状况有一个统领提纲式的概括,主次不分,缺乏层次,视点混乱,教人完全掌握不了作者叙述的主线。如同政治的领域,几名出类拔萃的人物和事件就概括了某一领域的整体状况。
      尽管缺少有机的整体感,这部分比起前面还是要好得多了。
      
      看了这本书,跟没看过一个样。
      
  •     比较全面了解日本历史的书书籍。我最喜欢这本书的是:1,没有过多的历史术语,而是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历史;2,没有过多地纠缠细节,因此脉络非常清晰;3,没有像其它日本史那样,过多地在政治斗争、政权更替上花费过多笔墨,而是聚焦日本文明本身的演变;译者文字也非常好。
  •     作为一本普及型的日本史教科书,绝对应该满分。正如几位教授在前言里说明的,这本书旨在将日本这个独特的东方国家的各个方面展现在学生以及读者面前——这本书并不是不同种类可待细细探究的森林,而是试图指引你去往你感兴趣的森林的指路牌。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本书毫无疑问的做到了,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商业等等方面,无一遗漏,覆盖全面,语言风格也没有印象中大学教材的严肃刻板,人家教育之所以强,从这一点,便可以小见大。
  •   其实这个系列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好,看了相应中国史的评价是作者完全不懂中国。我想日本史应该存在同样的问题。
  •   呵呵,那就好,说明不是我的问题:)
  •   翻译很多不通顺和错误之处。
    作者简介那里,一个说是哥伦比亚大学,一个说是哥仑比亚大学。。。
  •   译者非常负责啊,P108-P109的例子添加了注解,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啊。
    这本书很好的,可惜出版社一般,纸张不太好,远不如世界图书的《日本小史》印制精美。----不过,这本书比较详细,日本小史过于简略了。
    日本早就把我们研究透彻了,可是对于他们,我们还缺乏了解,一味的仇恨、情绪的宣泄,没有什么用,希望看到中国人写的、200万字左右、客观的的日本史。
  •   很多不通顺的地方,甚至错误。
    27页,一直都是说天武和持统,后来来了一处天智和持统,估计也是错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