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

出版时间:1995-12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李梃  页数:636  字数:1036000  译者:金嫣莉 注解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明·李蜒撰。全书共八卷,以歌诀形式为主,加注文补充说明,汇集了各家学说,内容包括历代医家传略、诊断、针灸、本草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证治及急救方等。内容广博,分类明晰,易学易诵,是初学中医者人门的最佳读本。此次整理据明万历三年乙亥(1575)刻本为底本,以明刻清印本古吴郁郁堂藏板和1924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为校本校注而成。    本书适合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尤其初学、自学中医者和在校学生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卷首   集例   先天图说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   释方   历代医学姓氏     上古圣贤     儒医     明医     世医     德医     仙禅道术   原道统说   阴骘   保养     天真节解     茹淡论     阴火论     保养说     附:导引法   运气     运气总论内集 卷一 经络   经穴起止   十五络脉   奇经八脉   奇经主病 脏腑   脏腑总论   脏腑条分 观形察色问证   观形察色   听声审音   问证   附:王叔和观病生死候歌 诊脉   寸关尺定位   脏腑定位   七表八里九道脉名   诸脉体状   诸脉相类   诸脉主病   诸脉相兼主病   脏腑六脉诊法   气口人迎脉诀   总看三部脉法   伤寒脉法   杂病脉法   妇人脉法   成童脉法   痈疽脉法   死脉总诀   形色脉相应总诀 针灸   子午八法   附杂病穴法   禁针穴   造针法   煮针法   灸法   治病要穴   治病奇穴   禁灸穴   炼脐法   针灸禁忌内集 卷二 本草引 本草总括 本草分类   治风门     主治各经风药   治热门     主治各经热药     主治骨肉分痨瘵发热药   治湿门     主治各经湿药   治燥门     主治各经燥药   治寒门    主治各经寒药   治疮门   食治门     米谷部     菜部     果部     兽部     禽部     虫鱼部     附:食治方外集 卷三 伤寒序 病机外感  温暑    河间刘先生温暑篡要     一十八剂  伤寒    仲景张先生伤寒篡要    六经正病    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五法    正伤寒    类伤寒    伤寒初证    伤寒杂证    传阳变阴    瘥危死证及妇人伤寒  伤寒用药赋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阳证    阴证 内伤     东垣李先生内伤篡要   内外伤辨   内伤辨   脾胃虚实传变论   内伤饥饱劳倦总方     补益     调理     升散     分消     妇人     小儿     外科外集 卷四    丹溪朱先生杂病纂要 杂病提纲   外感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内伤    调理脾胃    气    血    痰    郁    积热    诸虚    沉寒痼冷  杂病分类  外感   风类   寒类   暑类   湿类   燥类   火类  内伤类   气类   血类   痰类   虚类外集 卷五 妇人门   经候   崩漏   带下   癓瘕   胎前   临产   产后   附:胎杀禁忌 小儿门   观形   察脉   五脏形证虚实相乘   死证   乳子调护   附:小儿病机     胎毒类     内伤乳食类     外感     诸热     痘     麻 外科   痈疽总论     脑颈部     手部     胸腹部     背腰部     臀腿部     足膝部     遍身部外集 卷六   杂病用药赋外集 卷七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   拾遗   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     气类     血类     痰类     郁类   通用古方诗括   急救诸方     怪疾   治法     水火分治     标本分治     标本论     求本论     杂治赋   习医规格

章节摘录

  六经正病  太阳则头疼身热脊强,  此太阳正病也。以后凡言太阳证,即头疼身热脊强也。凡言表证者,亦即太阳证也,各经仿此。阳从下起,三阳之长日太阳。脉尺寸俱浮,浮紧伤寒,浮缓伤风。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背腰脊强。头者,诸阳之会,气病则麻,血病则痛。身热者,寒客皮毛,郁闭其阳,而后发热,阳虽人身正气,郁则为邪、为热。热虽甚不死,盖伤寒始于寒而终成于热也。惟不发热而但恶寒者,邪发于阴也。或热多寒少、或不大便而泉清频数、或热结膀胱溺涩、或汗多溺难、或汗后不解、或汗漏不止、或过经不解、或蓄血发黄、或喘、或呕,皆太阳所主。  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  阳为明,夹于二阳之中,阳气盛极,故日阳明。脉尺寸俱长,长而微洪经病,长而沉数腑病。太阳脉静则不传,如脉数急欲吐者,此寒邪变热,传于阳明,当二三日发。以其经中客邪,故目痛鼻干。身热者,阳明主肌肉,邪甚则身前皆热。不眠者,烦盛津干,胃气不和也。太阳未罢者,发热恶寒。太阳已罢者,不恶寒而反恶热,烦渴作呕,津干便硬,或即狂言,谓之正阳明。少阳阳明,胁满不大便而呕。或瘀血发黄,或下血谵语,或胸烦懊恼,皆此经所主。然亦有里寒下利,或寒气结积而为痼瘕者,不可不知。  少阳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为之苦;  少,初也。阳气初嫩,亚于阳明,故日少阳。脉尺寸俱弦,弦而滑数者,阳极发厥;弦而和者,病欲散。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风热上壅不利,则耳聋胁痛、寒热往来、不食、呕而口苦干、目眩。若不呕吐而能食者,为三阴不受邪也,若身无大热燥闷者,阳去人阴无疑矣。似疟,妇人血结,皆此经所主。  太阴腹满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阴从天降,首日太阴。在阳为表,在阴为里,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故尺寸俱沉,沉实有力当下,沉细无力当温。太阴受病,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咽溢,故腹满或痛,而嗌喉下干燥。或大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温而渴者,为传经腑热。或自利不渴,手足冷者,为直中阴证。或因内伤饮食,冷气入脾,必腹痛胸膈不快。然太阴乃三阳之终,三阴之始,阳经表证未尽宜汗,半表里胸满多痰宜吐,传经里热宜下,直中阴经宜温。调脾胜邪,正在此关。  少阴舌干口燥,  次于太阴,故日少阴。脉尺寸俱沉,沉实有力当下,沉微无力当温。少阴受病,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起于足心,贯肾络于肺系,故舌干口燥而渴。或自利清水,心痛腹胀;或大便闭硬,不欲厚衣者,皆热入里之深也。苦厥逆畏寒,欲吐不吐,腹痛自利,小便白色,或干呕,亡阳咽痛,脉微欲寐者,乃阴毒人脏之深也。或下利体痛,咳呕者,水气也。或饭食人口则吐,脉弦迟,厥逆,心下实者,不可下也,宜吐之。或脉沉发热者,汗之。盖有初得病直攻少阴,不先自太阳传次而入也。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医学入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