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稚柳传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郑重  页数:357  
Tag标签:无  

前言

郑重先生是上海知名的记者、文人,在写好他的报道的同时,郑先生的一大爱好是与上海的一批知名画家交往,在谈诗论画之间结成了莫逆之交。郑先生的这种交往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交往当然是非功利性的。由于这一层关系,他受到了画家们的信赖,即使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他们相互之间也能说说真话。由此,也使得郑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有资格、有条件为海上画家们立传,写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一代大家。传记贵在真实和有文采,通过一个人物折射出时代的特征,如同司马迁为我们中华民族开创的纪实传统那般。郑先生循着这条路,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对他熟识的前辈画家——林风眠、谢稚柳、唐云、陈佩秋等一一道来。有时仅靠个人的回忆犹嫌不够,于是他又深入故纸堆里,在图书馆、档案馆不厌其烦地查找和核对资料。所以他的传记不是一般的回忆文章,而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结晶。这次,以他领衔撰写的这套海派画家传记陆续出版,带动了上海其他一些文人的加盟,我认为是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现在的时代,人们比较的浮躁,空泛地谈论海派概念,颠来倒去地玩弄一些词句的人何其的多,而沉静下来,扎扎实实地做一些梳理、考证、研究的,又是何其的少。我们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我们热爱它、依恋它,除了每年走在长满悬铃木的街道,闻着白玉兰花开的香气,看着灯光在老洋房之间闪烁,体味城市那种独一无二的温馨,最使我们难忘、引为骄傲而又似乎永远读不完的那本书,其实是这座城市中曾经生活过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就像我每次去法兰克福书展自然要想起城市中歌德的故居,每次到阿姆斯特丹必定会去看看梵·高的艺术馆那样,名人是城市水远的名片。上海的名人真是太多了,从政治家到文人,从学者到艺术家,真是写也写不完。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对海派画家有一点了解,同时也乐于看到有关他们的书一本本地出版。因为海派文化、海派,最早出处恰恰在于“海上画派”,后来的用法都是它的引申义;因为海上画派确确实实出了一批大师、大家:如国画家就有赵之谦、任伯年、虚谷、吴昌硕、谢稚柳、吴湖帆、程十发、陆俨少、唐云、沈尹默等等,留洋归来的油画家就有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关良、朱屹瞻等等。海上画派仅中国画,最早确定的代表性人物就有60多人,延续到二十世纪末,大师、名家就远不止这些了。海上画派是有价值的,海上画派是什么呢?很难下一个科学的结论。我认为它是江南文化的精灵,是西洋文化的还魂。宋代南迁,在江浙苏皖尤其在江南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文人画是其中的精华之一,宋以后的绘画史几乎成了江南画史,赵孟频起始的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王、浙派、皖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西泠八家、华亭画派等等,这血脉相承的名流画派,最终都回归江南,汇结到文商并举的大都市上海。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五口通商,又使西风随商东渐,西洋文化在上海登陆、浸润、植根,开出了灿烂的新花。海上画派传承了祖宗传统的精华和异族的光辉,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分外妖娆,殊为难得。所以,它无论从哪个视角看去,都是绚烂多姿的,也是价值连城的。为有价值的画派、事物、人物立传,不是很有价值的吗?

内容概要

  《谢稚柳传》记录了海派大师谢稚柳先生的生平故事。谢稚柳是现代著名书画大家,也是著名的书画鉴定专家和诗人。原名稚,字壮暮、稚柳,后以字行。1910年生于常州,年少时随江南名字者钱名山学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后来得到家藏书画作品的启发,开始着手于笔墨丹青,以画自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发现了清代名家陈老莲(洪绶)的梅花手迹,深受震动,决心效法陈老莲,从事绘画艺术。  谢稚柳还精于书画鉴定,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翻案功夫”,许多在画史上被鉴定为真迹的作品,经他精辟的分析,推翻了前人的定论,而做出合乎历史的真实评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谢家双玉树谢氏家族文化传承谢家玉树第一枝“我是从寄园走出来的”第二章 石头城上月如钩从花鸟向山水的转变乌衣巷的斜阳谢张之交玉树第一枝的早折黄山归来不看岳东西南北之人第三章 嘉陵江上客烟水云山共风流:二谢结婚在老年人的圈子里为张大千代赋题画诗书画红娘《玉岑遗稿》出版第四章 戈壁滩上看壁画张大千沙海来鸿去敦煌的路上“我看到了什么?”走自己的路为张大千辩诬历史带来的忧郁艺术链条上少了一扣再见了,莫高窟第五章 几时重见蜀山青画风丕变巴山蜀水再攀留结伴还乡海上重逢张大千诗家小谢画尤勤张谢之别终无相见日女儿们的回忆第六章 三月江南景不孤第七章 一个鉴定流派的形成第八章 十年浩劫中为古人招魂第九章 一片冰心照画图第十章 人生何似百篇诗后记

章节摘录

谢氏家族中华姓氏探源,谢氏在历史上算不上大姓,也称不上是名门望族。到了西晋的“八王之乱”,在历史持久的同室操戈中,开启了“五胡乱华”,琅琊临沂王氏与陈郡阳夏谢氏随晋室南渡,中朝名士为南朝所用,在残山剩水中得到发展。王、谢两家互相扶持与提挈,在乌衣巷聚族而居,代代有人,朝朝为官,贯穿晋、宋、齐、梁、陈,历时三百年,与南朝相始终,可谓“五朝风流”。麈尾扇是王、谢家物,已经成豪门华宗的象征。直到三百年后,唐代诗人刘禹锡还不无感慨地吟唱:“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谢氏与王氏显然南风不竞,二者家风也有别,古诗有云:“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谢家所仕宦的朝廷衰亡了,他们自身也败落了,那种倜傥风流、钟鸣鼎食的气象也烟消云散。谢氏子弟走出乌衣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像蒲公英一样,在空中飘荡了一阵之后,又落在泥土中,在适宜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其中有一朵飘到当今称之为常州的地方,生育繁衍,成为常州“新出门户”,有着蒸蒸日上的气象。常州谢氏家族,一门风雅,工诗善文,历代不坠其家学。这一支脉的始祖谢春堂有三个儿子,梦葭最长,“才气俊迈,于诗尤长”。举秀才,因暴疾突发,死于京师,著有《剪红轩诗稿》一卷。谢祖芳在《剪红轩诗稿跋》中说:“盖公幼而颖悟,有神童之誉,九岁为文章,曾大父春堂公见而叹之日:吾家千里驹也。”梦葭的两个弟弟玉阶、香谷,皆受学于梦葭,因家计困难,兼治商业,但未肯废读,性喜为诗,玉阶有《吉祥止止室诗》一卷,香谷有《运甓小馆吟稿》一卷。兄弟之间,“每有所得,必相与商榷,一门之内,怡怡相唱酬,至乐也”。

后记

当我为《谢稚柳传》画下最后一个句号时,似乎是走完了一个艰难的旅程,没有写《唐云传》那种潇洒,没有写《林风眠传》那样凝练。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对传主太熟?是因为传主的材料太多?是因为想通过传主的家事、朋友及艺事活动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艰难。的确,我曾想透过谢稚柳现象来描述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探索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家庭的遗风在明显地起着作用,这也是我研究中国文化的一点心得。晋室南渡之后,谢氏家庭作为中原衣冠到了江南,乌衣巷的钟鸣鼎食的气派,只是谢氏子弟生活的一个侧面,似乎没有给他们留下更多的印象,而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东山情韵的名士风流,倒成为谢氏子弟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家风。这种遗风从玉岑、稚柳昆仲上溯四代中,隐约可见。谢稚柳生活在动荡多事的时代,有着欢乐,也有着烦恼,有着畅达,也有着磨难,但他的内心深处不忘“东山之乐”与“谢公屐”的风雅。对谢稚柳性格中的这种天然的基因,在传中虽有所表现,但总有力不从心之窘,未显初衷,所以也就不能尽如人意了。在中国画史上,我以为有三家可以相提并论:元人赵孟頫,明人董其昌,今人谢稚柳,他们在绘画上都是博古通今,从传统中开创新路,治书画鉴定之学,都是慧眼金睛,沙里淘金,或金里淘沙,辨真伪,别优劣,常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妙,在中国绘画宝库里,留下各自的光彩。特别是对宋人王晋卿的《烟江叠嶂图》,或鉴别,或兴咏,或寄以无限的钟情,彼此都是心有灵犀的通感与共鸣。对前人之迹,赵、董所见还局限楮绢之间,对“丝绸之路”上的千壁丹青,可以说是闻所未闻,以此而论,赵、董的眼力不如谢之开阔。为了对此三家加以比较,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写作伊始立意有“画史三家”专章论述,在写作的进程中,不知进入一种什么样的怪圈,居然在全传中未有提及。虽想补写,但又终未能成文。和稚柳先生交往三十余年,我虽不习丹青,但他常为我说诗或论文,彼此情谊在师友之间,相处甚为笃诚。我曾为他写过画册序言,编过年谱,又断断续续为他写过一些介绍与评述文字,友人笑我为“写谢稚柳文章专业户”,对于他的闲情逸事也颇有所闻,应该说有条件写出一本较好的传记来。但在落笔行文时,虽作了极力挣扎,但始终未能逃脱文字的旧辙。这时我才感到自己像一个盲目的挖矿者,以往是东挖一个坑,西掘一个洞,如今要作整体开掘时,即进入难以收拾的窘境。深感前期的所作不但不是成绩,简直是一种破坏。因之我得出一个结论,要为某人立传,平时应只作积累,不动笔墨,蓄势待发,方能取得厚积薄发之效果。在后记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意在弥补上述之三不足,并以此取得知者的谅解。当然,我也有感到值得自慰的地方,我写出了一个真实的鉴定家、画家、书家、诗人谢稚柳,没有送他走上神坛,没有为他涂抹非他所属的光环,而是让他生活在凡界,度完绚烂与平淡兼而有之的岁月。这也正是他生前希望之所在。

编辑推荐

《谢稚柳传》:海派大师传记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谢稚柳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图书馆借的,被偷了,只好买一本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