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加西亚的信

出版时间:2004-9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吴群芳  页数:153  译者:吴群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致加西亚的信》(英汉对照彩绘本)(珍藏版)内容简介:执行、执行、执行,主动的去执行。一切的意义就只在于执行才能最终体现。这种百年来屡试不爽的卓越理念使一个又一个的无名英雄,完成了世人赞叹的惊天伟业。一个又一个的精英团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就是《致加西亚的信》,一部西方百年成功经典最激动人心的精神所在。 没有比这个简短的故事更适合的了!它适全于一切积极进取的团队、民族、国家。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你想要提高组织效率和培训出优秀的职员,你必须读这个故事。如果你是一个执行者,你想要得到梦寐以求的大成功,你必须记住这个故事——把信送给加西亚的“英雄故事”。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哈伯德1956年7月19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布鲁明顿,《菲士利人》和《兄弟》杂志的编辑;Roycrofters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1856年6月19日出生于美国布鲁明顿,父亲是一个乡村医师,同时也经营着一家农场。哈伯德在塔夫茨大学取得文学硕士之后,又攻读了法学博士,最后进入了哈佛大学,在那里从事教学、编辑和演讲工作。1890年,他遇见了威廉·莫里斯,于是回家到东奥罗拉创办了Roycroft出版社以及Kelmscott出版社。不久Roycrof-ters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这种半社区性的机构吸引了无数的人群,公司的正式员工增加到了800人。 由于哈伯德罕见的经营天赋和写作才华,名誉和金钱接踵而来,不久就闻名于世,被称为“东奥罗拉的圣人”。他的主要出版物,除了那两份杂志,自己也写了许多著作:《把信送给加西亚》、《把信送给加西亚行动手册》、《把信送给加西亚续篇》、《自己是最大的敌人》、《一生的目标》、《短暂的旅行》系列、《时间和机遇》、《约翰·布朗的一生》等等,另外还有在杂志上发表的上万篇的文章。 他平时的消遣娱乐有骑马、游泳、划船和园艺。 1915年5月7日,阿尔伯特和他的妻子在爱尔兰海的路西塔尼亚不幸遇难。 据估计,阿尔伯特·哈伯德共发表了七百多万字。

媒体关注与评论

  让我们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让我们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让我们重用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让我们都能从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在于百折不回的主动性和完美的团队协助精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致加西亚的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罗文中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关于他的故事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一位军人接受任命,在没有提出任何疑问的前提下披荆斩棘、排除万难、责无旁贷地完成了使命。他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无疑是历尽了艰辛,经历了多番的死里逃生,但即使有人在其凯旋而归之后询问其旅程的点滴,想必他也不会添油加醋地描述那些横生的险象,他更多地也许会轻描淡写地说,我完成了任务,尽管过程并不轻松。这才是真正的勇者,不为自己战胜了困难而沾沾自喜、趾高气昂。唯有虚弱的人才乐于夸大磨难,片刻的胜利光芒会叫他们产生一种幻象,自以为荣耀会持续至永远。
      
      虽然书中内容着重强调了罗文中尉的品质在工作中的重要,但其实,我们也不妨把罗文中尉的使命之旅喻作人生,人生,从来也是说来简单,实则艰难重重。每一个生命诞生之后,应该都有着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使命,我来到这个世上,拥有健全的身躯,能够自由思考的头脑,那么我应该在这一遭完成点什么?我们就是把任务交付给罗文的人,我们就是需要完成使命的罗文,那份凯旋而归的荣誉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荣誉。
      
      有人认为,罗文在受命于危难之际却不提任何一个有用的问题,那是愚蠢鲁莽的表现。当然了,也有人会嗤之以鼻,倘若事情发生在当下,我们也无需提问,直接网络人肉搜索,或者利用各种卫星定位就好。是的,假如是一个人,我们也许无需大费周章,但我们需要寻找的目标往往不是一个人那么简单。它可能是我们的梦想、事业,它不是可勾可划的实物,却需要我们耗尽一生的心血去找到它。我们可能会质疑,但生活却不一定会给予及时的回复。唯有行动才是回答问题的要领。书中的一句话说得多好:“理智无法支配情绪,相反,行动才能改变情绪。”你可以心存疑惑,但请不要停下脚步。
      
      在我看来,罗文中尉的人格特质中最闪耀的一点就是心无旁骛。眼前的美景、异域的风情、旅途的劳累都无法使其放慢前进的脚步,不动旁念,不生异心,始终如一地朝向目标迈进,这是一个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有人也许又会抗议,他所处的环境关乎生死,刻不容缓,当然能做到一心一意啦,要是平凡如我们,每天弄得剑拔弩张,那得多累啊。是呀,很奇怪,成功奋发的人似乎很少把疲惫挂在嘴边。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战斗,我们每天都需要战胜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惰性,生活怎能不是一场战役?止步不前等同于落后一步。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生命看作一叶顺流而下的扁舟,摇摇曳曳,优哉游哉,连水中的水草都懒得捞起。原本想看书的,被旁边的手机吸引,于是心想,反正有一天的时间,看看大家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什么吧,一看,某人分享了一个链接,好吧,看看吧,噢,原来他分享了我最近一直想去的餐厅的打折信息,反正晚饭还是得解决的,就顺便去了吧!晚饭过后回到家,心满意足准备阅读计划内的书,一看手表,马上10点了。算了,还是洗洗睡吧,反正明天还有时间。于是,一眨眼,一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一生也就是转瞬即逝的事情,到头来,你的手上真的连一根水草都没有。
      
      故事描述的另一个细节还叫我感触良多。罗文见到加西亚将军之后,并不是简单地把信往他手上一放就完事儿了,除了交付信件之外,他还一五一十、准确无遗地询问了总统言及的军事问题。我们知道,哪怕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倘若不用心,我们的记忆也时常出现偏差,何况在长期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记忆要做到百分百准确,那就非常难了。因此,实在不得不钦佩罗文优秀的心理素质以及对目标的坚守。唯有重视,方能做到极致。那封亟待送给加西亚的信仿佛不是被他揣在怀里,而是镌刻在心中。所谓的不忘初衷,该当如此。
      
       《给加西亚的信》被广泛用于管理企业和军队,但假如仅仅用在单调的领域,这无疑是缩小了书中精神可能传递的范围。它应该被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熟记,每一个人也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罗文中尉。
      
  •      这个版本的翻译很像中学的议论文,读来感觉这些道理我都知道啊!这其实是不脚味儿的表现。仔细琢磨一下,还是会产生些观念和心态的改变。
       总结起来,在就业的阶段不在乎薪酬,不在乎老板对你苛刻与否,只要利于你的个人进步和经验积累就足够了。那么怎么才能有进步和积累呢?自发主动、每天做一件做额外的工作、有主人翁精神和不拖拉等等,都会把自己置身增进自己的道路上。单纯的从字面上看这些东西没什么新鲜,按照书里的观点,把一件工作做到纵深,有许许多多看来像中学议论文式的呼吁建议,让你觉得毫无触动,让你觉得在浪费时间,但是点滴实践后,会感到很不容易。这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所以说虽然这本书在100多年以前出版,又感觉翻译好烂,但是对今天的职场中人,还是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是起码要有点滴实践。
  •     开篇有一个巨大的噱头:罗文在X天穿越XX,最后将信送给了加西亚。开头很吸引人,但一点也没有提罗文是在古巴人的帮助和引导下见到了加西亚,完全是一种孤胆英雄式的调调。在罗文自己描述中还原了真实的经历,他的旅途一直有古巴人的陪伴和引导。作者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了故事当中去。送信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我认为单独靠罗文是完成不了的。作者把罗文神化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人,这在现代企业中也不可能有缺乏别人帮助、一个人完成艰巨任务的事。另外,作者举了查百科全书的例子,在我看来,自主学习、搜集信息是一个人基本的能力,但不排除是有这样的“懒人”,要不哪来那么多的“伸手党”。
  •     《把信送给加西亚》 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无法带信给他。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这时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能找得到。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布制的袋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之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逝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后,从古巴岛的那一边出来,已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麦金利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 罗文的事迹通过《致加西亚的信》一本小册子传遍了全世界,并成为敬业、服从、勤奋的象征。故事很简单,但其中却学期着学习与创业的道理。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1859年6月19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的布鲁明顿,父亲既是农场主又是乡村医生。哈伯德年轻时曾供职于巴夫洛公司,是一个很成功的肥皂销售商,但他却不满足于此。1892年,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进入了哈佛大学。他后又辍学开始徒步旅行英国。不久他在伦敦遇到了威廉·莫瑞斯,并且喜欢上了莫瑞斯的艺术与手工业出版社,即凯姆斯科特出版社。哈伯德到美国后,试图找到一家出版商来出版自己那套名为《短暂的旅行》的自传体丛书。当一切努力化为泡影后,他决定自己来出版这套书,于是罗依科罗斯特出版社诞生了。哈伯德不久就被证明是一个既高产又畅销的作家,名誉与金钱相继而来。随着出版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纷纷慕名来到东奥罗拉来访问这位非凡的人物。最初观光客都在他住处的四周住宿,但人越来越多,已有的住宿设施无法容纳了,为此,还特地盖了一座旅馆,...今天,罗依科罗斯特人生产的东西正在被人们疯狂地收藏;罗依科罗斯特公司的装订术、冶炼术和家具制造工艺也以其固有的魅力和独特的制造工艺为人们所喜爱。阿伯特·哈伯德这个名字也因《致加西亚的信》一书而声名远扬。 在美国陆军史上,安德鲁·罗文上校创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奇迹——把信送给加西亚。罗文是弗吉尼亚人,1881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作为一个军人,他与陆军情报局一道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军事任务——将信送给加西亚,他因此被授予杰出军人勋章。立功之后,罗文曾在菲律宾服役,因作战勇敢而受到嘉奖;退役后,他在旧金山度过了他的余生,于1943年1月10日逝世,终年85岁。 罗文的事迹通过《致加西亚的信》一本小册子传遍了全世界,并成为敬业、服从、勤奋的象征。
  •     
      此书的价值观和我很相近。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而不是生活的代价。但好像不少人认为这是站在管理者角度来说的书,绝对地站在上司一边我觉得这个观点我也是不赞同的,但是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我是很赞同的。工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所以如果一家公司真的限制了你的自身发展,你大可以选择另一家公司,但如果你本来就只知抱怨,只想混日子,那公司当然无法反馈你什么,如果你因为对上司有所不满而不好好工作以报复,那就像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而故意不好好上这门课一样幼稚。我认真做好分内的事,一直是为了自己,所以从没有被奴役一说
      把敬业理解单纯为上司卖命以获得一点薪资的人,当然是排斥此书倡导的敬业的,敬业应该是对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理解自己工作的价值,尊重自己劳动的价值,通过认真的工作来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不断创造社会价值。
      
      我觉得不少人看书的人,可能就存在一种别人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想要你牺牲什么,你要知道,你做的每件事应该是为了自己,不要为了别人不做什么,也不要将自己的不作为怪罪于别人。
      就像不要活在别人认为对的世界里,你应该有你自己的想法,真正有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就一定要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 并非执意地反抗上司,显得自己与众不同,才是自我的表现,你应该有自己的想法,理智的完全属于你自己思考的想法,而不是别人觉得很cool的,你就愚蠢地去做,觉得自己自命不凡,不受束缚,其实你就是受到了别人想法的束缚。
      同样对于有些工作,你觉得可能没有价值,你可以提出来,你有自由选择,如果这份工作效能不高,你应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抱怨上司怎么如何愚蠢,别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寻找问题上,特别是别人的问题,把人生花在解决问题上。不仅是工作,人生每件事都是这样的。
  •      这本书的强大发行量来自于二战时期军国主义对于士兵的服从度的一个思想上的统治。这本书主要传递的观念就是一个人在接受任务时的高度服从感,使命感,以及责任感。在我看来,是剥削劳动者的工具。
      
       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思想发展的阶段。站在劳动者的立场,我就是更希望那些能改变我们自己命运,鼓励我们发出自己声音,而不是一味的被服从的思想。
      
      
  •      估计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想灰姑娘的小姐妹一样,使劲的把脚塞进那个主动、富有使命感的“鞋子”里。
       所谓英雄,便是不辱使命者。
       终于信仰,敏于行动,全身心的投入到使命当中。
       别人对你的要求永远不会超过你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仍和人发现你工作中的不足,那么轻不要给自己任何理由。
      
      
      
       最后说下,这本书正在卖的好的原因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主题。致使无数的政客、企业等等不断地买这些书送给下属。
      
      
      
       谨以为不一定需要以使命感来要求工作,但一定要以此来要求人生的旅程。
  •     世界上很少有报酬丰厚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便宜事。想要一时不负责任当然有可能,但是免除世间所有责任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当责任从前门进来,你却自后门溜走,你失去的可是伴随责任而来的机会!对大部分的职位而言,报酬和所承受的责任有直接的关系。
  •     或许是因为生活阅历不够,看这本书的时候真好是两三个月前高中毕业的暑假。刚考完试以为解放了,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但是读了这本书以后,觉得自己对未来一无所知,尤其是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未来。看完这本书后,豁然开朗。所以,这本书值得一看。
  •     我认为,我们应该立刻为像罗文这样的人,立一座不朽的雕像,安放在每一所大学校园里。我想告诉这些年轻人,他们所需要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不只是别人传授的种种教诲,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敬业精神。何为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就是坚决的执行力,果断地采取行动,一心一意的完成上级托付的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     企业拥有众多人手,规模庞大,但是绝大部分人碌碌无为,无所用心,这些人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对工作漫不经心。他们的企业经营者为此也大伤脑筋。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做事态度,似乎已经变成常态;除非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地叫属下帮忙,或者,除非奇迹出现,否则,没有人能把事情办成。
  •     如果一个职员甚至都不能为了自己而自动自发地工作,那么你又怎能期待他们为别人采取行动呢?
      放眼望去,仿佛每一家企业里都有不少可以为你分担工作的人选,然而,现实中果真如此吗?你登广告征求一名速记员,应征者中,十之八九不会拼也不会写,他们甚至不认为这些是必要条件。
  •     作为一名管理者或上司,我想我不得不奉劝你一句:假如你对这种被动的工作作风,败坏的道德风尚,脆弱的意志力和执行力有所姑息甚至纵容的话,那么,它们迟早有一天会把你带到一无所有的危险境地,从而最终影响到整个职业环境!
  •     虽然加西亚将军已不在人间,但现在却还有其他的加西亚。曾经有一件事情让我非常震惊:某企业拥有众多人手,规模庞大,但是绝大部分人碌碌无为,无所用心,这些人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对工作漫不经心。他们的企业经营者为此也大伤脑筋。
  •     不断变化的世界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憧憬,但同对却也带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就包括那些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基本的商业精神:忠诚、勤奋和敬业等。
      工作中,许多年轻人常常以善于投机取巧为荣耀,以频繁跳槽为能事。没有监督就没有工作,老板一转身就懈怠下来。懒散、消极、怀疑、抱怨……种种职业病如同瘟疫一样在各类组织中蔓延,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不过从来都还没有打开过。仅仅从书名也看不出这本书讲得什么,只是直到这本书是各大网站书单推荐的书,销量也一直很好,这些加在一起更增加了这本书的神秘感。
      
      前些时候偶然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于是借来读读。通过序言也就可以知道这本书大致的精髓:上级给一个目标就要全力去实现,甚至不需要上司提供多余的资源。要在完全不知道收信人在哪的情况下找到他。这种百折不挠的下属也是管理者最喜欢的。
      
      其实这就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作者愣是写成了一本书以便更好的说服读者,好让职员更好的为老板服务。这也难怪会有这么多的公司推荐。不过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与道理,但就被说成了牛×哄哄的一本书,我不喜欢这种夸大。而更让我担心的事,现实中的公司,更多的是对员工的“训化”或者说“洗脑”,那么再推荐这本书就显得没意思了。
  •     罗文他的事迹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而“送信”则早已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人们敬业、忠诚、主动和荣誉的象征。这个故事传达的理念影响力之大是不可想象的,足以超越任何理论说教,它不局限于个人,企业,机关和一个国家,甚至于贯穿了人类文明,正如本书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所说:“文明,就是充满渴望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     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心想事成?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现实世界里,可以说到处都能看到有才华的穷人。
      在“送信”的传奇故事中,那位名叫罗文的人在接到麦金莱总统的任务——给加西亚将军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信后,他没有任何推诿,而是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在当今社会中,当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谈论着“变化”“创新”等时髦的概念时,如果再有人去重提“忠诚”“敬业”“服从”“信用”之类的话题则未免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但是,这却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对于企业的老板和公司管理者们来说,员工的忠诚、敬业、道德风险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他们。
  •     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
        ——美国前总统 乔治·布什
      这是一本十分富有灵感的读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个人。
        ——《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篇商业文学的经典之作,一直占据着全球顶级畅销书前十名之列。如果你想要提高你的组织的效率和培训出优秀精干的雇员,我向你推荐这本书。
        ——美国hightechbiz咨询公司总裁 连·莱希
  •      《把信送给加西亚》某一章节开头引用了一段话,大意是一个体制只要没把你弄死,只要还有命在,就应该对自己“赖以生存”的体制感恩和忠诚,否则就宣称要取消人家的公民权。
       那么纳粹集中营里也有没死的犹太人,这些人但凡想脱离这个体制恐怕马上会被“最终解决”。这样说来纳粹的恐怖体制还真是让这些还活着的不幸的人“赖以生存”,难道还要他们对纳粹感恩和忠诚不成?中国流传下来很多古代“愚忠”的故事,这种思想和和行为现在当然不提倡了,但这些人在个人操守上对大节的把持还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该作者将忠诚的前提确定为是否可以让自己“赖以生存”,这不就是毫无节操和立场的有奶就是娘吗?假如外敌入侵,敌方给出要么死要么接受“赖以生存”的伪职的选择,那这位先生想必会屁颠屁颠地去忠诚“赖以生存”了。这简直跟狗没有区别嘛,难道是欲生之为狗而不得转而以人形行狗道向上帝他老人家抗议吗?话说中科院某老师到大学演讲常讲的一个故事就是一条公狗会因为所爱的母狗的死亡而有情有义地撞墙殉情而死。试想这唯“赖以生存”而屈膝的动物在有情有义地狗面前脸往哪里搁?称你为狗让狗们情何以堪?
       公民天生就具有不被操纵和对体制的要求询问“凭什么”的权利。至于动辄就叫嚣别人不配拥有公民权的人,凭什么以你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审判他人的标准?凭什么以你个人的意愿去取消天赋的人权?难道您是上帝吗?
       该作者更在某一章节以过来人的姿态对读者通过恫吓和劝诱进行误导。他给出一个故事说曾遇到一个耶鲁的学生,该学生对耶鲁很是不满,并且给出了具体的甚至带精确时间的事实作论据来说明自己的不满。作者对该学生的言论内容是否合理一概不论,而是先对该学生一通贬损,接着很有些幸灾乐祸地以先知的口吻告诉读者该学生后来被取消了在耶鲁学习的资格。作者前后罗列这两个事件,给读者造成了该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和他被学校开除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错觉。但实际上并无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二者之间有必然或直接的联系。顺理成章似得作者抛出“如果不能忍受现实就会有此下场”的结论,这都不能说是简直,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恐吓啊。接着作者又引申出另外一个观点“如果你能忍受现实(无论现实是否合理)并且利用你可以利用的,你就可以得到好处”。这都不能说是简直,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利诱啊。
       如果你对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信心,可以试着用体面人该用的方式来使我信服。你就这么赤裸裸地通过威逼利诱来使我屈服,你以为自己是什么人?你又把我当什么人?
       唯“赖以生存”而屈膝却又恬不知耻地宣扬“忠诚”,这是在打谁的脸?强调对现实逆来顺受却又大言不惭地鼓吹“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又是在打谁的脸?这种矫情又拧巴的弱智言论我就不多作列举了,再列举下去恐怕你得脸就要被自己打成废品了。
       作者还见缝插针地臭显摆自己所谓的“光辉岁月”,以及酸倒大牙的心路历程。这作为一个屌丝发迹史,当做一个怀旧或励志的故事听听或无不可,但作者一方面抖搂私事以显示自己的说辞有“扎实的事实基础”,一方面明里暗里标榜自己和“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罗文是同一类人。而这一类人在文章开头被作者划分为“最上等的人”,这最多也还算是不太理智的自吹自擂。但这个贼斯鸟(请大家原谅我对作者的这个称谓)竟然大放厥词:“文明——就是充满渴望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你把人类文明也看得太简单了吧。并且顺带着拐弯抹角把自己放在人类文明第一动因的高度。我就不能不义愤填膺声色俱厉地问一句:“你他妈还要脸不要?别四处瞎看别人,就说你呢,你还要脸不要?”。
       这样一本逻辑荒唐论调反动的小册子,竟被中国一些企业当做灵丹妙药和救命稻草,真是使人听此凋朱颜并且哑口无言。当然说这小册子一点好处没有也不客观,这么说吧,看着好粗的一条绳子,其实里面只有一根丝是纤维,其余的都是貌似纤维的草木灰。有心的读者可以试着把这一根纤维挑出来看看有什么用。你要被他粗壮坚挺的外表所欺骗,以为这么牛叉的绳子可以当做登山绳使一使,那怕是要误了卿卿性命。
       以阴谋论的观点来看,这本流毒四散的小册子简直就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和平演变,简直就是毁灭中国人节操的精神毒品。抛开美西战争的性质不谈,罗文从个人英雄主义的角度来看算得上是个英雄,但籍英雄之名散布反动思想就不仅是卑鄙了,而且是一种罪恶。
  •      道理说出来了,我会有“本来就是这样”的感觉。但其实如果这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道理不被直白地总结出来,我并不是真的意识到或者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当我看到了Elbert提出的“主动性”、“忠诚”、“自信”,立马把自己浮躁又忙碌的大二作了简短总结。大一的暑假,我还是CSSA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人,接下了没有人愿意出力的新生工作,辅助VP。有一个半月的时间,我每天花3~5个小时汇总新生表格,整理Excel,收发新生和接待家庭的邮件。一共处理了360多份新生资料,200多份接机住宿申请,将近100个接待家庭信息。所有的工作没有软件帮忙,每天实时更新,做不到头。最后我一份不落地完成了所有枯燥的整理和匹配工作,拿了大学生涯第一个B。
      
       但是也就是做着没人愿意做的文案工作,我被VP和另外一个PM推荐给了主席,受到外联VP的重视,最后被赶鸭子上架在刚开学的10月被提升到外联部长,今年5月升至VP。
      
       学生会的工作完全出于学生自愿,劳心费力且没有既得报酬,完全靠成员的责任心去完成。当初我为了追逐一个优秀男生的脚步而走出死宅进了学生会,并没有抱着出人头地的想法;一如初、高中,没有与人竞争的心,但一直被提拔。我没有期许什么,说到底其实不是个主动的人。但我不介意做小事,横竖不是个大才;而被赋予了任务又会有极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好像一直这么做着,机会便一直往自己身上来。我不觉得是巧合,也深知自己并没有做到很好。但即便是这样的态度都能受到如此的重视,假使更认真一些,得到的机会会不会非常亮眼呢。
      
       3月的时候,一个我非常欣赏的学长邀请我一起创业。学长是学Engineering的高材生,身材好勤运动长相佳,能力极上乘,完成了CSSA与Citi赞助合作的第一单。彼时我带着对他的个人崇拜欣然应允。然而今年的第二个季度是我完完全全的败笔,由于一个手游,以及手游中认识的人,我的时间精力被完全分散,学业和学生会工作不管不顾,因为错过了3月以来的许多deadline而被迫放弃已被Cambridge录取summer school的机会,GPA从3.8掉到3.4再到3.2。而那时学长对我的期望,是做一个co-founder。作为一个老板对元老的愿望,他希望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把这个孵化器中的生机蓬勃的产品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呵护和培养。而我因为自己的分心和彻底的浮躁,对这个许下的承诺极其不负责任,最终自己放弃而退出,连招呼都没有打。
      
       6月,凭借CSSA VP的身份和能力,我获得了学校Alumni Department的大使工作。可是暑假回国的精力分散,以及我现在还没完全收回的浮躁心态,让我的工作进展始终停留在0。
      
       此时我在健身减肥,在学法语,在为即将到来的大三生活做准备。A message to Garcia即时给了我一个大巴掌,让我看到刚开始工作时我的态度有多可贵。
      
       这本书不像三毛或者张爱玲那样给你可以反复推敲的文字,并且译文放眼望去全是空话。但有的书像红酒给你品,看似陶冶情操但并没有什么用。这本书看上去像粗糙的全麦面包,嚼之无味,却是身体必须。“推荐”就是这么得来的。
  •   终于找到个可以交差的读后感了。。。
  •   表示同感!
    如果说是它本心灵鸡汤或成功学的书,它又没多少吸引力。说它不是这方面的书,又觉得就是按这个口吻来写的。几乎后面每一篇都有提到“成功”两字。
    我觉得这书总体来说是废话连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