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

出版时间:2003-07-0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刘登翰主编  页数:3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03年2月,钱其琛在出席中国侨联和福建省政府共同举办的闽南文化节,接见参加“闽南文化论坛”的海内外代表时,进一步具体指出: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以来,闽南人在海峡两岸勤劳开拓,并将中原文化弘扬、发展,形成上接中原、吴楚,下续台湾、海外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联系、滋养、影响着海峡两岸的同胞。2300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钱其琛的讲话,加深了我们对江泽民重要指示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落实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中提出的八项主张。我们要在中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和江泽民重要讲话的指引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决议,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发挥福建的独特的地域优势,挖掘和利用福建深远影响于台湾的亲缘文化资源,全方位、多领域地拓展闽台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与广大台湾同胞一道,繁荣和振兴中华文化,为祖国的早日完全统一,作出新的贡献。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两岸文化亲缘的历史见证--闽台共同文化区的形成一、移民: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前提二、文化传播: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基础三、交流与互动:闽台共同文化区的实现第二章 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二、从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的过渡: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二、从蛮荒之地到理学之乡的建构:“远儒”与“崇儒”的文化辩证三、从边陲海禁到门户开放的反复:商贸文化对农业文明的冲击四、从殖民耻辱到民族精神的高扬:历史印记的双重可能第三章 闽台社会心理的历史、文化分析一、祖根意识和本土认同:移民文化的心理投射二、拼搏开拓和冒险犯难:移民拓殖性格的两面三、族群观念和帮派意识:移民社会组合方式的心理影响四、边缘心态和“孤儿”意识:自卑与自尊的心理敏感五、步中原之后和领风气之先:近代社会的心态变化第四章 台湾族群的形成及其社会影响一、族群现象的理论分析二、台湾族群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三、台湾族群分类的社会影响四、化解族群矛盾,促进祖国统一第五章 闽台教育的历史交融与两岸互动一、闽台教育的历史交融二、当前两岸教育的互动及其影响第六章 台湾语文论争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纠葛一、国语与“台语”之争二、汉语拼音与“通用拼音”之争第七章 闽台宗教的历史联系和现实交往一、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及在两岸宗教交往中的地位二、闽台宗教交流研究现状三、台湾解严以来闽台宗教交往的模式四、闽台宗教交往的特点五、闽台宗教交往的影响六、闽台宗教交往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第八章 闽台民间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一、闽台民间信仰的形成二、闽台民间信仰的互动三、闽台民间信仰交流的新发展四、闽台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第九章 闽台文学的历史亲缘和精神传衍……第十章 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第十一章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现状及影响第十二章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现状与趋势后记

章节摘录

  福建先民作为南方海洋部族百越的一支:闽越,承袭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的文化传统,很早便活跃在海上。根据海外学者有关DNA的分析研究,推测大约在5000年到1000年前,就有越人从福建出发,进入台湾,成为台湾先住民的族源之一,然后再越过菲律宾向东、向南逐岛迁移,漂过浩瀚的太平洋,经夏威夷群岛、库克群岛、波里尼西亚群岛,向南漂抵新西兰,向东到达复活节岛。①闽台濒海先民从“兴渔盐之利”的近海渔猎,到“行舟楫之便”的逐岛播迁,典型地表现了早期海洋文明的特征,为闽台后来拓展海洋事业奠定了悠久的传统。  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以大陆文明为主导的农业国家。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从政权结构到思想规范,都建立在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农业文明对于海洋文明的涵化,是以其不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这种“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的农业社会结构的基础为限度的。正如黄顺力在其《海洋迷思》的专著中讨论中国历代政权的海洋观时所指出的,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对于海洋的态度,一是有限开放性,二是边缘从属性(即“陆主海从”),三是守土防御性。②一切以维沪农业社会的稳定性为准绳。既可以开放海上门户,也可以随时从海上退却,闭关锁国,禁绝一切海上交往与贸易。其规律大化鼎革中,起了领风气之先的带头作用,闽台知识分子的在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先锋作用,正是闽台文化这一开放性格所哺育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