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版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培训教材《综合知识强化训练》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作者:姜永文 主编  页数:222  字数:435000  

内容概要

本套辅导教材以提高能力为主旨,观点突出,要点明确、体例新颖、结构合理,除基础理论辅导书外,还有真题汇编、能力训练、考前冲刺、能力分讲等相关用书。丛书还包含了乡镇公务员、大学生村官、事业单位人员招考的辅助教材。    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隶属国家人力浆糊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承担中央国家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初任、任职、晋升等有关培训工作;依托政府、科研机构和国内外著名院校,汇聚整合国内外优秀的学习培训资源,研发公务员培训教材和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

姜永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公务员考试命题专家,公务员考试教材编著者。1995年以来,多次参与公务员录用考试命题、阅卷和教材编著工作。人事考试网公务员考试中心特聘专家。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强化复习提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    第三节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四节 实践、认识、真理    第五节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第六节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第七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八节 资本的运行    第九节 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六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七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八节 科学发展观    第九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节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第五章 法律   第一节 法理学   第二节 宪法   第三节  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   第四节 刑法   第五节 刑事诉讼法   第六节  民法   第七节 商法   第八节 经济法 第六章 行政管理    第一节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第二节  中国政府机构及其改革    第三节  中国公务员制度    第四节 行政领导、决策与执行、监督与协调    第五节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 第七章  自然、科技、人文、地理常识    第一节  自然、科技常识    第二节 人文、地理常识 第八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    第一节 公文概述    第二节 公文写作要则    第三节  常用公文的写作要点第二部分 真题强化训练 2008年江苏省公共基础知识强化训练(A类) 2008年江苏省公共基础知识强化训练(A类)参考答案及解析 2008年吉林省公共基础知识强化训练(甲级) 2008年吉林省公共基础知识强化训练(甲级)参考答案及解析 2008年吉林省公共基础知识强化训练(乙级) 2008年吉林省公共基础知识强化训练(乙级)参考答案及解析第三部分 模拟优化训练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优化训练(一)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优化训练(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优化训练(二)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优化训练(二)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优化训练(三)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优化训练(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优化训练(四)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优化训练(四)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优化训练(五)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优化训练(五)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优化训练(六) 2010年公共基础知识优化训练(六)参考答案及解析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强化复习提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关于“什么是哲学”  从哲学的内容来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关于世界的本源问题,即思维(精神)和存在(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哲学;反之,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派生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哲学;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认为世界能否认识,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自然科学、社会实践和思想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创造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  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在继承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正确思想和总结,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创立的,它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使哲学物质观发生了质的飞跃。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的这一物质观有重要的哲学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驳斥了唯心主义;第二,坚持了可知论,驳斥了不可知论;第三,高度概括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  二、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根据当前科学水平已经达到的认识,可以把无限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按照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五种: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转化。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肯定物质的绝对运动,但并不否认存在着相对静止。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主要指两种情形:第一,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相对的位置移动;第二,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在坚持事物绝对运动的前提下,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改造不同的事物。  4.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物质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质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可知的。人们可以认识、掌握规律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上的事物无限多样,但它们又都是物质的,这说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为科学和实践的长期发展所证实。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必然要求。  四、关于“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过程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第一,由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  五、关于“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现代脑科学揭示,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意识活动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要产生意识,必须要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脑接收外界信息。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六、关于“意识的作用”  1.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类不像动物那样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依据人类自身实践的需要自觉地选择并通过实践自觉地反映对象。  2.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并能据此指导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不同的性质。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七、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和意识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发展”1.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联系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整体观。  2.联系的复杂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二、关于“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相互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和相互联系一样,具有客观普遍性。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发展观。  2.发展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三、关于“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量与事物的存在并不直接同一。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2.事物的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  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发生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超出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这一规律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质变的良机。  3.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量变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质量互变使事物的发展呈现渐进性和飞跃性相统一的规律。  四、关于“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属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属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使矛盾双方的力量不断变化,导致双方地位发生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事物的矛盾有内、外之分。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动力。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质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10年版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培训教材《综合知识强化训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不错,就是纸质稍微差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