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生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  页数:27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 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谈人生》是季羡林先生在百年人生中有关探讨人生问题的佳作,是季羡林先生百年人生积淀的精华,读之使人不仅阅历百年,更能启发人生。本书中40余篇首都面世。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乎(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籍目录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不完满才是人生  缘分与命运  谦虚与虚伪  做人与处世  走运与倒霉  牵就与适应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三思而行  论压力  论朋友  论恐惧  爱情  成功  容忍  忘  毁誉  坏人  傻瓜  隔膜  世态炎凉  我们面对的现实  漫谈伦理道德  谈孝  谈礼貌  衣着的款式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论正义  论博士  论教授  论包装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    ——再论包装  论“据理力争”  论怪论  漫谈消费  漫谈撒谎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公德(一)  公德(二)  公德(三)  公德(四)  思想家与哲学家  真理愈辨愈明吗?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我的怀旧观  我的座右铭  座右铭(老年时期)  我的美人观  我害怕“天才”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满招损,谦受益  一寸光阴不可轻  时间  目中无人  人生箴言  禅趣人生  人生漫谈  人生小品  谈老  老年  谈老年(一)  谈老年(二)  谈老年(三)  老年十忌  再谈老年  老年四“得”  赞“代沟”  老少之间  老马识途  谈所谓“老龄化社会”  养生无术是有术  长寿之道  长生不老  难得糊涂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新年述怀  八十述怀  新年抒怀  虎年抒怀  梦游21世纪  千禧感言  迎新怀旧    ——21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九十述怀  九三述怀  狗年元旦抒怀  九十五岁初度  漫谈“再少”问题    ——向普天下老年人祝贺春节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  希望在你们身上

章节摘录

  人生  在一个“人生漫谈”的专栏中,首先谈一谈人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未可厚非的。而且我认为,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也并不难写。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多个春秋了。天天面对人生,时时刻刻面对人生,让我这样一个世故老人来谈人生,还有什么困难呢?岂不是易如反掌吗?但是,稍微进一步一琢磨,立即出了疑问:什么叫人生呢?我并不清楚。  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一个人真清楚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谈人生者众矣。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人生的价值,花样繁多,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然而他们说了些什么呢?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是越谈越糊涂。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哲学家的哲学,至矣高矣。但是,恕我大不敬,他们的哲学同吾辈凡人不搭界,让这些哲学,连同它们的“家”,坐在神圣的殿堂里去独现辉煌吧。  像我这样一个凡人,吃饱了饭和没事儿的时候,有时也会想到人生问题。我觉得,我们“人”的“生”,都绝对是被动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先制订一个诞生计划,然后再降生,一步步让计划实现。只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他住在天上,忽然想降生人寰,超度众生。先考虑要降生的国家,再考虑要降生的父母。考虑周详之后,才从容下降。但他是佛祖,不是吾辈凡人。   吾辈凡人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被动的,一点主动也没有。我们糊里糊涂地降生,糊里糊涂地成长,有时也会糊里糊涂地夭折,当然也会糊里糊涂地寿登耄耋,像我这样。  生的对立面是死。对于死,我们也基本上是被动的。我们只有那么一点主动权,那就是自杀。但是,这点主动权却是不能随便使用的。除非万不得已,是决不能使用的。  我在上面讲了那么些被动,那么些糊里糊涂,是不是我个人真正欣赏这一套,赞扬这一套呢?否,否,我决不欣赏和赞扬。我只是说了一点实话而已。  正相反,我倒是觉得,我们在被动中,在糊里糊涂中,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谓予不信,请尝试之。  再谈人生  人生这样一个变化莫测的万花筒,用千把字来谈,是谈不清楚的。所以来一个“再谈”。  这一回我想集中谈一下人性的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争论问题:人是性善,还是性恶?这两个提法都源于儒家。孟子主性善,而荀子主性恶。争论了几千年,也没有争论出一个名堂来。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记错了,由我负责)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精神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  我看,这不仅仅是人的本性,而且是一切动植物的本性。试放眼观看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哪一个动植物不具备上述三个本能?动物姑且不谈,只拿距离人类更远的植物来说,“桃李无言”,它们不但不能行动,连发声也发不出来。然而,它们求生存和发展的欲望,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桃李等结甜果子的植物,为什么结甜果子呢?无非是想让人和其他能行动的动物吃了甜果子把核带到远的或近的其他地方,落在地上,生入土中,能发芽、开花、结果,达到发展,即传宗接代的目的。  你再观察,一棵小草或其他植物,生在石头缝中,或者甚至压在石头块下,缺水少光,但是它们却以令人震惊得目瞪口呆的毅力,冲破了身上的重压,弯弯曲曲地、忍辱负重地长了出来,由细弱变为强硬,由一根细苗甚至变成一棵大树,再作为一个独立体,继续顽强地实现那三种本性。“下自成蹊”,就是“无言”的结果吧。  你还可以观察,世界上任何动植物,如果放纵地任其发挥自己的本性,则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哪一种动植物也能长满塞满我们生存的这一个小小的星球地球。那些已绝种或现在濒临绝种的动植物,属于另一个范畴,另有其原因,我以后还会谈到。  那么,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哪一种动植物——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类在内——能塞满了地球呢?  在这里,我要引老子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造化小儿——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有没有?他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不信什么上帝,什么天老爷,什么大梵天,宇宙间没有他们存在的地方。  但是,冥冥中似乎应该有这一类的东西,是他或它巧妙计算,不让动植物的本性光合得逞。  1996年11月12日  三论人生   上一篇《再论》戛然而止,显然没有能把话说完,所以再来一篇《三论》。  造化小儿对禽兽和人类似乎有点区别对待的意思。它给你生存的本能,同时又遏制这种本能,方法或者手法颇多。制造一个对立面似乎就是手法之一,比如制造了老鼠,又制造它的天敌猫。  对于人类,它似乎有点优待。它先赋予人类思想(动物有没有思想和言语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又赋予人类良知良能。关于人类本性,我在上面已经谈到。我不大相信什么良知,什么“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我又无从反驳。古人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者,极少极少之谓也。即使是极少极少,总还是有的。我个人胡思乱想,我觉得,在对待生物的生存、温饱、发展的本能的态度上,就存在着一点点“几希”。  我们观察,老虎、狮子等猛兽,饿了就要吃别的动物,包括人在内。它们决没有什么恻隐之心,决没有什么良知。吃的时候,它们也决不会像人吃人的时候那样,有时还会捏造一些我必须吃你的道理,做好“思想工作”。它们只是吃开了,吃饱为止。人类则有所不同。人与人当然也不会完全一样。有的人确实能够遏制自己的求生本能,表现出一定的良知和一定的恻隐之心。古往今来的许多仁人志士,都是这方面的好榜样。他们为什么能为国捐躯?为什么能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性命?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的人。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只有这样的人能有。禽兽中是决不会有什么“脊梁”,有什么“浩然之气”的,这就叫做“几希”。  但是人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能够做到,有的人就做不到。像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怎能做到这一步呢?  说到这里,就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我没有研究过伦理学,不知道怎样给道德下定义。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到了曹操那样,就算是坏到了顶。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说这话,有点泄气。无奈这是事实,我有什么办法?  1996年11月13日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  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吃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与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1995年  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1998年8月20日

编辑推荐

  《谈人生》是曾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的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内中具体收录了其的《老年四“得”》、《谈所谓“老龄化社会”》、《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梦游21世纪》等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谈人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书不错,发货速度太慢了,两个星期才收到
  •   大师著作,开卷有益
  •     季老从来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大师,他一直觉得这个称谓都是他身上的枷锁。我们无须争论季老是否是真正的大师,请先让我们秉着尊敬的心看待这位老人。季老的文字十分平实,想必到了他那样的年纪,早已不需要华丽的装饰。如果你怀抱着去读文艺散文的心态去读季老的文字,那么季老恐怕会让你失望。平淡绝不是平凡,这样的平静绝是学不来的,也是装不出的,这样的平静需要经历,是一种智慧。有人曾对我讲过季老的文章写的好似天下事尽为我悟的狂妄,不带一丝谦虚。我不敢强讲这是一种误读,但是这本书的文字,能让我体会到季老作为一个老人想为改变人和社会的那些谦卑的夙愿,也许,还透着些无奈。
  •     似乎讀人生是永恒的主題,每一個作家或有思想、愛思考之人都難逃其魔力。人既然出世並生活,無時無刻不被這樣的一個問題所困擾,人生的意義何在?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個睿智的老人對於人生的看法,一個典型的東方智者,加以德國式學究的樸實、認真,卻又不少幽默與豁達。儘管部分文章内容略有重復,但是絕對在可理解的範圍内,一是這些文章乃歷年所做之集合,二是年齡與記憶之限,三是真理再多重復也不為過。
      興許是受梵文、佛經研究之影響,他的文字常可以體會到很濃的禪味,一種對人生之簡單真理的頓悟。而讀他的文字,可以令人心靜、心寬、心明,智慧是一定隨著年齡、閲歷之增加而漸長的,相應地,文字也愈發樸實、敏銳。
      讀這本書,則仿佛與季老對話、談人生,無論你對人生抱怎樣之態度、持如何之信仰,同一位近百嵗的智者談話,總是愉悅的、平和的、受啓發的。
      
  •     这几天总想写点什么!但好像文枯思竭了!总也写不出来!
      这两天常熟下了很大的雨,总是把我搞的一身水,气温也下降了很多。我是个怕冷的人,一到冬天我就会穿很多,本来就偏胖了,衣服一多更觉臃肿了!
      我是很讨厌下大雨的,但是我不讨厌绵绵的细雨。
      如果休息在家,我很愿意泡上一杯香茗,把电脑打开,放些自己喜欢的音乐,再手捧一本自己喜读的书,坐在窗前,慢慢的翻阅,细细的品饮。
      听着窗外淅淅细雨,翻动着手中的纸张,每个文字都在随着悠扬轻漫的音乐在眼前跳动着,任思绪去天马行空,随着书中的情节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深思冥想,时而穿越时空以为自己就是主人公,时而回到现实原来我还是我。
      我看书很慢,喜欢慢慢的细读,我很佩服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看书能力,据介绍,他每天都要从图书馆抱回一箩筐的书,一晚上基本看完。而且钟书先生记忆力特强,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清华大学的很多书他都看过,而且都能说出书中的精髓。钟书先生还喜欢做笔记。做笔记很是费时间的。钟书先生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我看书基本上就看小说和散文。
      读了季老的这部书和他的一些其他文章,在和一些大家的散文比较后,感觉,季羡林老的散文是朴实无华,一字一句皆真纯的散文;余秋雨的散文文化气息很浓重,学者型的学院派的散文;巴金的散文有充沛的感情,充满了激情,很亲切的散文;沈从文的散文充满了温馨恬静的气息;钱钟书的散文是高智慧的表露,喜欢旁征博引,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也是很难读的散文;中行老的散文是与世无争的平易近人的智者的散文;梁实秋的散文是幽默讽刺一针见血的很快畅淋漓的感觉。
      其实我看的书还是很少,很单一,所以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不够,很多的不懂,很多的浅薄。
      所以还是要多读些书,乘现在年轻,有时间!
      
      2008-11-05
  •     老先生过世了。很多年前就知道他是个老人,很高寿的老人,一年又一年,似乎可以一年年都这么高寿下去。然而,忽然他却真的走了。他儿子说,没来得及说什么。看到这里倒没有彼时可能应有的遗憾,老先生还有什么需要在这个时候急急说出不可的话吗?我想大概也是没有的吧。至于大家关注的遗产分割,老先生在这本书里早说了,“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老先生也说了,“不完满才是人生”是一个“平凡的真理”;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     季羡林老先生在书中几次提起自己不喜欢哲学家式的分析套路,而喜欢中国传统的意象表述,因此这本书本身也是对传统哲学思维的一种解构和反叛,通篇都是些拉家常的话,平淡无奇的语言,谈论着平淡无奇的事情,前半本还有点谈“人生”的味道,后办本则全是不同年龄段时写的谈“老”的文章,足可以独立开来以《谈老年》为题出版。
      
      老先生自己也在书中一篇老年十忌的文章里谈到,老了很忌讳长舌,可惜这个所谓的“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就犯了这个毛病。还好,季先生在序里有言在先了:“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恋的形象,……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这样的文章决不应该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季羡林先生还曾说过:“我写东西,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真话是否都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我只能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于是,有了这本很真实的说真话的书。
      
      如果你带着一种聆听国学大师季羡林谈人生的心理去读这本书,你会感到无比失望,因为很多观点单薄简陋得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对于西方文化的理解,更是有很多疏漏。但是,如果你带着一种倾听一位97岁的老人季羡林谈人生的心理去读这本书,你会感觉到一份轻松惬意,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悟出很多道德——人生的道理本来就这么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更重要的是,你会明白,说真话比讲真理需要更多的勇气,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比炫耀自己的长处需要更多的自信。
      
      这才是季羡林先生除了篇尾的“读书”和“珍惜光阴”外,给广大读者最大的训诫:“认识自己,自信、勇敢地面对自己。”
  •   我给三颗星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很一般,只能说是一个季羡林先生过去为报纸或者书刊写的短文的汇总,重复的地方极多,读起来有点无趣。
  •   这是儒生的长处,把废话说地像真理~~~
  •   季羡林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生是被动的,死也是被动的。如此一来,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顺其自然了。包容一切,忍耐一切,最后成为“忍者”,世界就和谐太平了。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想法,普通老百姓哪有那么好的条件让他这么去想去。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他们只是一辈子“自动驾驶”的高级动物,到老了才开始害怕。于是引入一种历史的价值观就成了必然,于是他又提出,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历史使命,一直努力下去,就终将实现大同的梦想。但是有时候,大同的梦想对于传统学者来说,更像是先验的东西,就如同西方学者们潜意识中的救世主精神。这种精神似乎是哪些为衣食住行奔波的百姓所无暇消费的奢侈品,因此,最终世界上还是“不忍者”和“不仁者”多,学者们再怎么耗费口舌,也无法改变这种事实,所以老先生也就安身立命,不去思考这些烦人的事情了。
  •   P36页,Jupiter是罗马神话中的主神朱庇特,不是小爱神丘比特。季老犯了这样的错误,不应该啊。
  •   P58,index翻译作“引得”,倒是很贴切啊
  •   对你的评价觉得很真实,前半本貌似有拉开架势杂谈杂论人生中的林林种种,但是后半本除了老年笔记之外就是暮年随笔,基本上就是听一位老爷爷在碎碎念,多少有些同情之意涌上心头,但是从本书中也收获良多,特别发现重复出现的结果就是会强化记忆,这个方法论算是牢牢贯穿于胸了。总之,书还是好书但是不能力推,只是推崇季老的学识,但是对于其观点,只能说听之,思之,至于“为之”则要量“刑”适度了,“渐”是他老人家的感悟,而对于弱冠之年的我来说怎一“磨”字了得!!
  •   我赞叹的是一个耄耋老人还能写出这些.看多就会发现很大重复的,但还是一本不错的书,看了肯定会有收获.
  •   只消感悟老人的睿智之語即可。
    其中有一些明顯就是季老也曾提過的,推不掉的應酬之文,先進性思想的大樣文章,還有代做的序啊什么的。這些我都不耐煩看,跳過了。
    除此之外的文章還是很耐看的,小隨筆,漫談人生,不必苛求,有所得即可了。
  •   “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他们只是一辈子“自动驾驶”的高级动物,到老了才开始害怕。”
    一针见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