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残梦

出版时间:2005-04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黄仁宇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历史小说,初版署名李尉昂。小说描写北宋徽宗年间,一名参与绘制《清明上河图》的画官的故事,通过这个人物勾连出《清明上河图》的复杂绘制过程。而徽宗时代的人物如蔡京、童贯,史实如运送花石纲、党争遗风、靖康之难等,则纷纷取得相对位置,次第落座。  历史小说家的叙事发明,便是在这些历史事件与时间错落的相对位置间,展开布局。在其中,我们也可窥见作者的“大历史”的小说观。  黄仁宇对小说中人物的处理秉持了他所创构的“大历史观”。人物仅仅是历史的配角。以“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观之,徐承茵入画学、制名画、绘帝姬、弃画从军的所有种种无不与北宋宣和年间(即故事发生的时间)的历史大势密切相关。看似一次次机缘巧合的背后无不隐匿着徐承茵的宿命,也体现了作者那“定命(predestination)”式的历史哲学观。张择端、柔福帝姬,甚至宋徽宗等等众生也都只是黄仁宇向读者展示他的历史构想的载体———没有好坏,只有沦于宿命的不得已。  北宋自熙宁变法以来,朝廷政令朝令夕改,新法旧制轮番上阵,及至宣和年间,国力积弱已极。想当年持不同政见的政府高官如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也因之沉浮不定,如今更遑论徐承茵般的末流画学了。绝妙的是,新法旧制轮替之依据竟是星象变化。大宋皇帝依天命统驭万民,星变与灾难则是上天对政府不满的示意,因而朝廷必须调转方向、修改政策,以维护赵家执政的合法性。无论激进与保守,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政见都代表了人类理想化的方向,而“原罪”或称“人欲”则在与之相反的方向上用力,两相拉锯之下就形成了盘旋前行的历史,也即是黄仁宇“想象中历史之形成”。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逝世于美国。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主要著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大历史不会萎缩》等。    本书是作者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历史小说,1997年在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初版署名李尉昂。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历史小说,初版署名李尉昂。小说描写北宋徽宗年间,一名参与绘制《清明上河图》的画官的故事,通过这个人物勾连出《清明上河图》的复杂绘制过程。而徽宗时代的人物如蔡京、童贯,史实如运送花石纲、党争遗风、靖康之难等,则纷纷取得相对位置,次第落座。历史小说家的叙事发明,便是在这些历史事件与时间错落的相对位置间,展开布局。在其中,我们也可窥见作者的“大历史”的小说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汴京残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黄老可能第一次写小说又受制于历史主题限制文本有点羞涩,依然喜欢他的历史专著
  •   汴京残梦值得一读,百读不厌,尤其喜欢主人公,不知可有黄老的英文版?
  •   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当时的那段历史~
  •   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通过主人公的所看,所想,所感以及其参与清明上河图的绘制过程,写出了北宋末年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而且仅是小事虚拟,但大体却是真实的。书中也有黄老一贯的纵横比,王安石的变法与北宋后来的一些变法仍然有所比较,但是很淡。而这次变法对后来朝廷的各种影响,却在书中说了很多。与《中国大历史》中不同的是,中国大历史更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前瞻性,或者说与当时环境的不容性,而本书则是侧重在变法对于后来的朝廷人事及其涉及的其他方面的影响。看完书的感觉还是挺多,但是总的来说感觉就是清明上河图的文字版并兼补充说明。
  •   这本书读过不好评论,不过我确实喜欢黄仁宇先生的历史书一种大历史的观点,没有偏依!
  •     翻开黄仁守先生此书,全因《万历十五年》的缘故。早年读过《万历十五年》,并无太多杂感可陈。如今翻阅《汴京残梦》,竟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十几、二十页往下翻,一两个星期的工夫,便已读毕。
      由于习惯了网络式的浏览跳读,往往对许多关键信息不甚敏感。本书何以能够引人入胜,越读越爱?或许,这就是小说的魅力。而加上“历史”此定语,更有一份透过黄氏的解读以接触人物、了解历史的新鲜感。
      薄薄的小书,讲述了一个画师的故事。他参与绘画后世名扬的《清明上河图》,更不平常的是,他竟能与一位公主相恋,无奈国运不济,有情人难成眷属(史书一种说法),读罢让人嗟叹。尽管篇幅不大,但是人物性格在读者脑海中形象而立。
      对于那种流淌在历史血液中的考取功名、扬名立万、家族兴衰跌宕,可谓感触至深。成也一人,败也一人,裙带的家族发展清晰可见。书中皇族的特殊案例上,亦然。庙堂之上,党同伐异,党派之争竟然在外敌入侵时大祸临头而无从解决?这些大背景的感慨,让主人公的情感故事更多了几分无奈。更能由此看出时代的印记,因信息流通的迟滞,错失的美好,让人感慨。
      最好奇的是:如此难得的好故事,为何不见有人挖掘拍成故事?秦桧、蔡京、高俅等人的故事还算有所了解,影视作品的改编还是有一些作用。此宋史小记,委实值得有心人去诉说与展示。也许是悲剧的缘故。
  •     
      一直以为黄仁宇先生只写历史,不写小说,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么一本《汴京残梦》。在香港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是竖排繁体字版的,还以为内地没有出简体版,因此花了高价匆匆入手,谁知早有简体版。估计阅者不多,闻者也未必留意了。
      
      看这本书封底的简介,说是讲了一个北宋的爱情故事,更由一幅名画引出。名画便是《清明上河图》,而故事便是画师徐承茵与公主柔福帝姬的爱情悲剧。原本以为这是个乱世的爱情故事,又带着阶级与贫富的差异,一定会讲得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但实际上读下去,才发现叙述爱情的篇章并不长,两人的见面也差不多到了书中间才碰到了第一面。之后,也不过再见了两面,最后因为金人大破都城,掳走了徽宗、钦宗等人,连带着把柔福帝姬也掳去了,由此与徐承茵天南海北相隔,只余思念。最后的尾声交代了历史上的记载,而至于两人最终是否见面,自然也湮没在典籍之中,无从得知了。
      
      书中,两人的爱情迸发得很突然。其实由头很简单,画师徐承茵奉命与张择端一道作画,但某日突然收到一条大内的谕旨,说是公主柔福帝姬要求把自己画入图中,且以公主之尊降贵为丫鬟之装。徐承茵觉得此事于理不符,要求面见皇帝陈情,但阴差阳错却见着了帝姬本尊,由此一见钟情。而第二面,爱情更是迸发得急促,也没个铺垫,两人谈了谈诗,交了交心,这个一贯诸多思虑打算的徐画师便凑上前来,胆大地一亲芳泽了。由是两人定情,并鸿雁传书。看到这里我不禁摇头,爱情的细腻与反复权量都未展现,似乎水未到而渠竟成了。因为爱情的基石打得不够牢靠,所以之后的篇章,写徐承茵对公主的刻骨相思便觉得似乎将重拳打空了。
      
      不过虽然本书的爱情描写在我看来非常失败,但是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却又会发现,这实在是一本别致的历史小说。可能因为黄先生对历史的研究重于感觉,因此在描写历史细节的时候落笔极为有力,写得栩栩如生,就好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本身便是一幅北宋末年民俗风情生活的长卷。
      
      小说的前半部,在爱情篇幅未展开之前,写的是徐承茵的官场际遇。因为逢着北宋新法的实施,朝中党派纷争,政治角力纷纭不断。徐承茵和他的两个老乡原本想凭进士及第光耀门楣,不想上面竟然取消了科考,而将众学子分派到不同部门学习并就职。于是徐承茵便成为了画院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画画。由此,在他这段画画生涯之中,亲身经历了新旧两个上司相继下台的变故,同时听闻了这种种的幕后轶闻,更由此从旁窥测到官场风云,体悟到政治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之处。
      
      这一部分在我看来是写得最好的。徐承茵就像是打开一卷长画的指引之手,我们跟随他的眼睛,慢慢进入北宋末年。小说描写的生活,从最上层的帝室皇胄到达官显贵到普通士大夫小官再到平民百姓,笔触都有所涉及;而小说展现的历史细节,则涵盖了政治风云、官场争斗、民间风俗、行业手艺、政策法度等各个方面。小说中的画师徐承茵常常出街去观摩、采风;而本书的作者一定也是埋首遨游于历史书海之中,为我们采取可用资料,认真考究地还原了整个北宋末年生活形态的林林总总。
      
      但小说毕竟不是资料汇编,如何巧妙地将这些细节镶嵌其中,也需要一番功力。作者采用了最简单的方式,即在主人公一人身上着力,通过他的口耳,让我们也彷佛一临汴京,一览街景。所以我不惮揣测,或许黄先生写这本所谓的历史爱情小说,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根本不想写什么画师与公主的爱情传奇,他要写的是一个普通文官在内外交困、风雨欲来的北宋末年,所经历的起伏,这个体命运的时乖命蹇,实在取决于时代的分崩离析。在一个连君王都无法作主,自叹“为君难”,公主帝姬也无法掌握自己命运;文官各持己见、相轻相鄙;宦官权欲攻心,只手遮天;百姓民不聊生、感叹时艰的时代里,所有的希望和梦想只如泡影,渺茫得很。《清明上河图》看似绘尽人间繁华,实则不过是粉饰太平,到头来,终不过是汴京一梦,一切化为乌有。因此,当这个鸳梦难谐、一切失落的结局落在这个当初曾有份绘出这幅华丽长卷的画师身上时,更显得讽刺可笑,却也悲凉无奈了。
      
      不过在阅书的同时,有时仍难免感到黄先生的学者口气。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自有一套历史观,有时不免强加在小说篇幅之内,评叙和说明几笔,这就让人看着有出戏的感觉,仿佛突然看到了论文。
      
  •      近讀黃仁宇遺著《汴京殘夢》,心下感喟不已……此小說按現代小說的體例,口吻卻是宋朝宣和年間的士人的。文筆古樸而率真,辭章簡約而有清韻,實在難以相信,這是出自一位參加過遠征緬甸的國軍將軍之手。黃仁宇將軍以軍旅生涯而著文寫作,研習歷史,不僅有反映遠征軍的《緬北之戰》,更有蜚聲海內的《萬歷十五年》的鴻篇巨制,而這一本體例簡明、韻味雋永的小說,不僅纏綿悱惻、動人心魄,更是從中揭示了歷史進程的某些細節,對宋朝士人在元祐黨禍之後的心態,也有惟妙惟肖的表述,實是讓人欽服不已。
      
       汴京夢華,一杯濁酒。正如克羅齊所言,一切歷史皆是當代史。歷史是循環往復的,有許多事體,不僅在當時習焉不察,視作理所當然,就是時至今日的情境,還是可以從中尋出個中三味。元祐黨爭,新政復興,蔡京、高俅、童貫、朱勔、梁師成等奸佞當道,時局更是撲朔迷離。而這時,新政所及,士人以詩詞、策論取功名也成泡影,新政所影響下的取士竟以書、畫、醫、算為要。這固然可以鉗制正聲,以“實務”為要著,其實不過是虛文偽辭、名實不符罷了。而陸澹園、李功敏、徐承茵等三人,不得已,或以算學,或以書學,或以畫學,進入仕途。而在當時的環境下,這些都非“正途”。在外儒內法的社會中,醫算這樣的“末技”居然也可取士,在當時也算是不得了的革新。然而,新法卻弊端叢生,首先士途坎坷,非有夙緣幹謁、奔走賄賂,不可能有所“進階”,二是,冗官、冗員更多、更濫,以畫院而言,不僅有“士流”、“雜流”之分,更有數月勞碌、效率低下的草繪、練習,不是冗餘之雜務,冗餘的差事,冗餘的官吏、屬員麼?先有緇銖必較的劉畫正,比例、虛實、畫風,一絲不苟,卻又暴躁如雷;後有貌似“清靜無為”,卻是百無一用的庸才、酒鬼的何畫正,直至後來終於來了一位兩袖清風、注重實效的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巨制畫卷才得以完工,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而正是張擇端接掌主持期間,徐承茵為了諫止皇帝將其公主入畫的“荒唐”之舉,準備進宮面諫。殊不知是公主柔福帝姬親自詰難,兩人在辯難、爭執的過程中,漸生情愫,徐承茵一時迷情,竟偷吻了公主……後來,因其言辭放曠而得咎,為開封府尹所忌,張擇端為免生事端,實則保護徐承茵,命其歸家待信。而此間,由於方臘變亂,杭州淪入賊寇之手,陸澹園伸以援手,喜歡上了徐承茵之小妹蘇青,故而,在患難之中與蘇青成婚。後來,另一夥強人宋江等眾,為張叔夜於海濱設伏誘戰,宋江率眾投誠。之後,朝廷用宋江餘眾為先鋒,大破方臘,方才使徐家得返故園。恰值徐承茵陰鬱回家,屋漏偏逢連夜雨,更是淒慘難言。
      
       另,陸澹園因算學入軍幕,童貫大軍聯合金兵攻遼,遼敗亡,而金國出力甚多,金國許諾將幽雲十六州歸還宋國,卻不知早將財貨士女擄掠一空,得到的,不過是空城而已。至此,軍士奪氣,祇求得販運夾帶私貨牟利,惟作求田問舍之想。金人由此窺得宋國外強中幹、易於去就,後遂發兵攻討汴梁。先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在此時完工,而宋徽宗看局勢難以收拾,便倉皇退位,自己則遊興江都。蔡京、童貫畏懼新君,遂一路跟隨……欽宗先是重用李綱挫敗金人的攻勢,在圍勢尚未解之時,以康王構與秦檜為質,許諾金人起用主和派李邦彥,殺李綱,金人方退走。而以陳東為首的太學生伏闕上書,打死五名宦者,朝廷迫於形勢才罷免李邦彥,復用李綱。然朝廷重用主戰派不過是權宜之計,主和派並未失勢。徐承茵這時入李綱幕,是為了早日取得軍功,得配鸞鳳。卻不知,功名未遂,在北伐途中,卻因姚古、種師中的喪師兵敗,李綱獨木難支,遂敗還。李綱等人的運命註定跌宕,後來謫戍譚州便是明證。時京師又遇金軍重圍,李綱奉命勤王,在途中,卻得到徽、欽二帝蒙塵的消息,徐承茵掛念柔福帝姬,化裝易服,追至五國城。金人感其至誠,放出柔福,然二人運命不濟,相繼尋亡……
      
       汴京夢華酹江月,逝水喟歎泣悲情。徐承茵和柔福帝姬的癡情,張擇端主持繪製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還有令人魂縈夢繞的京華煙雲,構成了一幅北宋末年的奇絕畫卷。《汴京殘夢》讀完,讓人徒羨魚情,黃仁宇把握歷史的真實,以及對北宋時代的深悟與不形於色的對制度闕失的評述,還有對徐、趙兩人的忠貞不渝、盟誓不變的那份真情,令人欽服,銘之肺腑。小說的藝術感染力和文字運用之妙,讓人歎為觀止、稱羨不已。
      
       其中對陸澹園這種功利至上的人物的細緻描述,對今人的啟迪和反思,仍有裨益!陸澹園是以同鄉之誼和徐承茵在汴京結為知已的,然其不僅背諾棄信,為求攀附權貴,不惜拋棄發妻。然卻在金軍南下之時,為避同僚構陷,悄然進京,虧得徐承茵不念舊惡,周濟於他,方得狼狽出逃……雖後來仍娶蘇青為妻,照顧徐父痊癒,但其為人勢利、貪欲難填的品性,還是令人不齒!今人,大抵浮躁功利,行動隨時勢、利益而動,不知有多少李澹園、何澹園、王澹園等輩,遍及國內,更是不勝枚舉!
      
       該書對新政並未如想像中正面撻伐,相反,在許多篇章中,甚至把蔡京、童貫等人當作正面來書寫,對宋徽宗、宋欽宗的昏聵、迷狂,也並未做過多负面的評述。而是讓讀者從書中所寫的故事中,自己去尋找答案,新政與黨爭帶來的禍害,君子與奸佞的轉換,文過飾非、冗員濫殤之弊政,正是通過行文一步步如抽絲剝繭漸漸揭示出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黄仁宇对北宋掌故、書畫詩詞頗有研究、涉獵,特別是借張擇端之口所闡述的“三道屏風”,以及徐承茵與柔福帝姬往還酬和的詩詞,都是特別令人傾心嚮往的。吾尤對“淚隨斑竹留芳”這一句感伤铭腑,心甚惋痛……
      
       逝水終無情,京華永沉淪。歷史會不會重演,繁華與沉寂,盛世與衰世,往往祇有一線之隔,而這些歷史的斷片、殘葉,更是給人以啟示與深思……而我,早已看透世事、閱盡滄桑,浮華、虛妄的世代,讓人心涼如冰,不願再睹!惟願林泉自娛、放蕩無羈,曠達隱逸,寄懷山川,不復觀濁世之荒悖迷亂,方趁吾願……寄意流水觀浮雲,安得寂竹賦清聲……
  •     历史如长河 人生似孤舟
      ——读《汴京残梦》有感
      《汴京残梦》作为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唯一一部历史小说,写的生动精彩,同时不乏深刻。“历史如长河,人生似孤舟”,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想。同时,也可以理解成是黄仁宇先生一贯的历史观。之前读过的《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均或多或少有这种观念的体现。
      书中以杭州府学子徐承茵、陆澹园和李功敏三人的仕途为线索,描绘了大宋宣和年间的一段故事。徐、陆、李三人为同乡兼同学,一同赴京(当时首都为开封府)赶考,不料科举改制,废科举而办学校。陆入算学,进审计院,入军事行,先因战事扶摇直上,后又因战备落荒而逃;李入书学,进国子监,入学术行,平稳升迁,终却因同事连累而遭罪;徐则因画得一手好茶壶而误入画学,进翰林院,遵御旨绘《清明上河图》,但不幸两任上司都不靠谱,耗时一年多,一无所获,后终于来了位靠谱的翰林学士作为上司,终于完工,但皇帝却要退位,对之并不重视。新皇帝废画学,徐弃画从文,但却因不善文而为同行所笑。徐因《清明上河图》结识公主柔福帝姬,二人一见钟情,辗转互寄情诗诉衷情。此时大宋忙于战事,徐弃笔从戎,誓立战功后提亲娶公主。然而,由于跟随上司李纲却屡屡不顺,大宋在战场上也败绩累累,竟连皇帝、太上皇以及所有皇亲国戚都被金人掳走,包括柔福在内。徐北上穷追未得,悔恨不已……
      作者作为史学家,对于这段历史描绘的非常详尽,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将徐承茵与柔福的一段感情讲述的生动而令人惋惜。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内容及命运,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诠释,展示了宋代文化的繁荣与政治的衰落。
      在主人公徐承茵的故事里,无处不在的是个人选择与环境命运的不对等。在大的环境下,个人力量如同扁叶孤舟无比微弱,随时都会被历史的洪水所淹没,无论皇亲国、还是草民凡夫,一概如此。
      自大学起,一直都很喜欢黄仁宇先生著作,从《万历十五年》到《中国大历史》,都能够体会到作者不同寻常的大历史观,也就是“历史如长河,人生似孤舟”的观念。《汴京残梦》作为历史小说,从另一个维度,对此又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阐释。
      
      @辛歆书评:2011第01篇(2011/1/25)
      
  •     刚拿到手,还以为是一本比较晦涩的历史书。
      
      书前一小半似乎也印证了我的看法。
      
      徐承茵纠缠在前途和绘画的细节上。
      
      直到柔福公主的出现。
      
      不仅是情节,黄仁宇的文笔似乎也变得有趣起来。
      
      看到徐承茵亲吻公主那段。
      
      很奇怪的,少年时看描写爱情的那种感觉来了。
      
      想起以前看林海雪原,曲波与白茹暗自钟情的时候。
      
      然而与林海雪原不同,两个人的爱恋从此转为思念。
      
      徐承茵为了公主,弃笔从戎,杀敌报国。
      
      看起来,命运的扭转似乎就在眼前。
      
      但命运的扭转有时候超乎人的想象。
      
      谁知道刚刚还是皇帝掌上明珠的公主,
      
      转眼就成了敌国俘虏。
      
      徐承茵究竟有没有追上公主?
      
      黄仁宇像盗梦空间一样,给我们留了N种可能。
      
      PS:原来,那竟是公主的画像?我一直以为是个老太婆呢。
      
      
  •     要说文笔有多好,我以为其中看起来不少别扭之处
      此前只都过作者做为随军记者的滇缅之战新闻稿,一篇篇独立
      对于宋朝,我家里存有的典籍还是比较少,作者抓取的片段很有意思,我一边看,一边也会回味一下古人笔记中提到的趣事
      当小说看,是要睡着的
      当历史看,不够
  •     历史学家写小说,总好像不务正业似的,让人无法严肃地对待。至少我是如此。在翻阅《汴京残梦》时,我一开始并没有将它当作一本真正的小说来对待。我以为它不过是披着小说外衣的历史书而已,就像包着糖衣的药,既有治病的功能,也不至于苦口,这也是我最初拿起这本书的原因。
      但看到一半,我就已经将它当作小说来读了。它虽然以第三人称叙事,但视角始终从主人公徐承茵出发,以他入画学之后的经历为故事情节,经由他的眼去看当时的社会、朝廷发生的事,甚至由他来评断这些事。这样的写法便脱离了那种历史学家高高在上无事不晓的俯视角度,而是让读者和徐承茵一样看不到整体,只得到片面的消息,随着他一起疑惑、不安,并因此充分感受到当时时局的动荡和飘摇。至此,我已经完全将它当作小说来读,沉浸于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之中。
      若如此,这样的历史小说和普通的传奇小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大概在于作者的身份和笔触。因为是历史学家的关系吧,作者始终存着一种悲悯的心思去看待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徽宗、童贯、梁山众兄弟,还是张择端、柔福帝姬,包括徐承茵和他的朋友们,他并没有评判他们的是非功过,只是像对待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一样,叙述他们的命运。
      除此之外,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特别翔实的史料。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不得不佩服黄仁宇的学养丰厚,无论绘画技术、风土人情、政治制度、军事知识,他都一一信手拈来,让读者对当时的环境人文有一个十分鲜明的形象。
  •      《万历十五年》中历史学家黄仁宇把历史写得如同小说般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历史小说《汴京残梦》却没能呈现给我们一个优秀的小说家黄仁宇,通过这部小说呈现给我们的依然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宣和靖康年间那段历史,想必历史学家黄仁宇即便是写小说时涉及到的史实也应是毫厘不差。然而写小说毕竟不同于写历史著作,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吸引的是历史爱好者,却不是小说阅读者。读小说的人多半抱着消遣的心态,寻求阅读的快感,更关注鲜明的人物性格,曲折的故事情节,变换的人物命运。黄先生的小说背景真实,故事情节也够曲折,但主人公徐承茵性格描绘却略有欠缺,其与柔福帝姬的一段感情的描写也缺乏可信度。也许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小说创作方面有点心有余力不足吧。所以把《汴京残梦》当做历史来看会读出趣味,当做小说来读就不那么吸引人了。
  •     黄仁宇讲究用宏观的视角去梳理历史的脉络,不拘泥于历史的细节,感觉有点否认英雄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皇帝,能臣,武士都在历史的洪流中都一概无能为力,要么是所在环境思维的局限性,要么是周遭的牵制。所以我非常好奇,那么一个具体的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表现呢?这本书就给出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个优秀的,勤奋的,胸怀梦想的好后生,在宋朝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如何报国无门,如何南柯一梦,如何廖无踪迹的。不能说徐承茵过得不开心,也有开心的时候比如当终于碰到一个好上司的时候,收到柔福芳笺的时候,当从戎投笔而且立功在望的时候,但那都是昙花一现。
      这一切的一切就好比在一个落寞的公司里面的情景。难道真的该换一换了?
  •     历史小说、历史剧,并非简单地在文体之前加入修饰定语,这个修饰定语“历史”的分量是不可轻言的。但是,四十年代面临国破家亡命运的中国,没人多事地从郭沫若的《屈原》中指摘历史失真之处,由是郭沫若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大抵是借历史之酒杯,浇现实之块垒。到今天,这类特定时代情境下的创作理论早已无法满足世人愈发精致细腻的文化消费追求。现代人要求复述历史的文艺作品在达到臻于完美的艺术形式、含沙射影的现实寓旨之前,最大限度地与史实相合拍。每每一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问世之时,先有一干历史教授就其历史忠诚度做一番品评,这似乎是决定作品成功度的最高指数。
      
      
      尊重历史,对文艺创作圈内人士来讲,更多是追求一种历史情境的细节真实。二月河曾说,在他那个作品中的社会,连豆腐卖多少钱一斤都要调查清楚的。但是他明确地区分了“失真”与“虚构”,他主张对人物性情、心灵轨迹的虚构。小说说到底是一种虚构叙事,虚构成分需要掺入历史题材中,这是毋庸置疑的。争议的并非是历史与虚构各占几分几的比例问题,而是在一个完全立体的、开放的创作空间内,如何选取角度、选取材料,将历史与虚构的诸多元素如钢筋混凝土一样熔铸在复杂的多层次的作品大厦之中,且不着痕迹的问题。
      
      
      读黄仁宇的这本《汴京残梦》,因为这是纯然的历史学者的小说,作者的身份提升了读者对其作品历史忠诚度的信任感。在一个历史真实已经做到家的作品中考量它的艺术价值,是一个单纯得多的问题。黄仁宇固然也知道虚构在历史小说中的必然性,他在楔子中即提点了所谓“fiction”的虚构特质,似乎是向读者表明自己虽为历史阵营中人,却必有决心兼顾它的文艺性。亦或者,到底放不下一个历史家的矜持,于是为自己即将的虚构叙述迎风造势。
      
      
      黄仁宇是聪明的,他利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虚构了叙事。故事表现北宋宣和、靖康年间的时代风云开阖,徽宗、钦宗、蔡京、童贯诸人却并未直接出场,选取了虚构人物画学谕徐承茵为线索人物,以一个读书人的行动视角,贯连起皇家与民间、政府与军队、诸种形色人物。作为官场的边缘人物,徐承茵的视角是限知性的,仿佛与真实的历史真相隔了一层纱,一切刀光剑影都被这层纱所柔化,这样即为虚构叙事开辟了一方空间,又不会损害历史真实。说徐承茵作为边缘官吏的行述,亦是反映了当时非主流的历史真实,也不算错。既然是记叙历史人物之外的成员,只要不会像项少龙一般把历史搅合得天翻地覆,均无伤大雅。所以我们看到黄仁宇的历史小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历史仍旧是史学家笔下的宏观历史叙事,犹如清明上河图展开的走马灯式卷轴,只是在这画卷的背景下,虚构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犹如画前的一盏手电,一面半游离于背景,一面用光焦照亮了画卷。
      
      
      当历史家创作出了他的历史小说,大众又开始站在艺术的角度予以批评。当历史真实被拿捏得无懈可击的时候,他们开始维护被奚落已久的小说家。黄仁宇难以放下历史家严肃的姿态,作品仿佛锈涩的齿轮缺乏润滑剂,我们看不到形象鲜明、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连唯有的一段虚构性爱情都是在若即若离的叙述下完成,男女主人公亦没有桃花扇式的生死离情。黄仁宇没有显露出小说家的感性,所以它并不能称之为一部精彩的小说。那么这一场历史家对历史小说的尝试是否又陷入了僵局呢?到底什么样的作品能称为历史与虚构的完美结合?这当然不是简单的“历史的归历史,虚构的归虚构”能够一言以蔽之的。
      
      
  •      我称这类书为很好的历史入门书。
       首先,让人很有兴趣的历史。
       其次,其大致规模,与历史相错不远,如房屋结构大致不差。
       再次,读的时候让人由小观大,消化的时候却不得不倒过来,属于耐消化食品。
      
       此书,可以从细节处观历史,也可以从大观念看历史。但是不是历史,也不是小说。所谓历史小说,也不合适。
      
      
      
      
      
  •     这几天在看这本书,如果不是因为这是黄仁宇先生写的,如果我不是从晦涩的文风中看出《清明上河图》的有趣线索,我早就放弃了阅读。据闻,黄仁宇先生本来有志于写一本关于宋朝的著作,不知为何没有完成,而这本书很可以当作他的练手之笔。从一幅名画的背景来展开宋朝的历史,从细节呈现历史脉络,本是黄先生的长项,假如还有沈玉成这样的大编辑能为本书润色修饰,假如书名改为《清明上河图》,可能本书的读者就会更加的幸运了。
      黄先生长年居住美国,用英文写作,中文表达已颇为生疏,惜大陆引进者不能善为编辑,遂使黄先生的精彩之笔未能尽显。惜哉。
  •      一本历史小说,究竟要怎么写,黄仁宇做出一个令人兴奋的尝试。
       本书是一部贴近真正历史的书,或者提供出一个机会,穿越时空束缚在历史中享受生命永恒的快感。此一意义上,书显示了哲思的一面。
       全书弥漫着古典的芳香,及回忆的温暖和感伤。大历史观在细腻的情感中睿智显现。
  •   从书评看,这作品倒有改编成电影的潜质啊。。。就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样,不知为何总没有人细致地把历史的宏大与精致都表现一下。
  •   倒是不错的设想。
  •   这么有趣?
    我每次都只看了前面几页,实在太闷,没看下去...
  •   记得你是仁宇控
  •   你呀,哎。。。
  •   这本书尚未拜读,黄先生的笔法也许未必适合抒情漫步的小说,但是从楼主的文字里可以看出,老黄是在借情寓思,不错,也对我的胃口
  •   一直认为一个作者一生中只有一个巅峰,之前之后一个不成系统一个拖沓繁冗,决定只细品黄的经典了,最近看了些他90年代写的东西,总感觉有点停止思考仍停留于过去的感觉,不知是否自己浅薄的妄加理解了
  •   有的时候 初恋会影响人的一生:安的一句话,让年轻的黄中尉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出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