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之死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当代中国  作者:同道  页数:261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同道先生的这本书,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它的书名——《国学大师之死》。书中所写的13位国学大师,中国的知识界并不陌生,但为什么集中写他们的死亡呢?换句话说,通过国学大师们的死亡,读者能看到什么呢?    就这个问题,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的编辑与作者进行过深入的探讨。现将我们出版者的理解推荐给大家:    为了说明作者的意图,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个概念,那就是“国学”究竟是什么?这也是本书在前期调研时,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关于“国学”的定义,目前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是延续章太炎的定义,即包括文字学、经学、史学、学术界多持此论;另一种是比较通俗的理解,即“国学”就是传统文化。    本书认为,“传统文化”的说法失之宽泛,而文字学、经学、史学的说法又过于学术化,不能兼顾社会各阶层的知识水平。本书在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国学”是一种以文字学、经学、史学等学术知识为载体,以知识阶层的思想观念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

书籍目录

前言:“国学”复兴大趋势康有为:新中国史第一章  七窍流血,猝死青岛  谁毒死了康有为  死后因“国学大师”而遭罪  “新中国史”第一章  忠于君主,更忠于思想  轶事  康有为关系图  康有为人物轨迹图王国维:与千年旧学共命运  自沉昆明湖  喧嚣身后事  遗书藏玄机  从文哲到经史的痛苦历程  千年旧学之光  轶事  王国维关系图  王国维人生轨迹图辜鸿铭:一个“洋”人的同学梦  寂寂而终,两女为尼  来自马来亚的“香蕉人”  偶遇马建忠,变回中国人  帮张之洞策划湖北新政  “严复、林纾皆可杀”  “以一个中国人的名义”  被国人视为异族  轶事  辜鸿铭关系图  辜鸿铭人生轨迹图梁启超:半个世纪的精神导师  改变一生的对话  内心深处的革命火种  造中国之一代新民  醉心开明专制  回归国学  死亡日历  都是西医惹的祸  轶事  梁启超关系图  梁启超人生轨迹图章太炎:双峰并峙,政学同归鲁迅:寸铁取“敌”,别立新宗假如没有蔡元培胡适:近代学术思想的枢纽陈寅恪:一代史家,三世风流顾颉刚:桀骜与卑柔梁濑溟:接续三百年儒学铁穆:最后的国学三部哲学史与冯友兰的一生

章节摘录

  17日下午,顶着大风,鲁迅去了《鲁迅杂感选集》的日文译者鹿地亘家,帮助解决几个翻译的问题。在鹿地亘家,鹿地看有风吹进来,想关上窗户,鲁迅阻止了他。鲁迅走时,拒绝鹿地送他出门,在清冷的风中,头也不回。  傍晚,鲁迅来到内山书店。日本牙医奥田杏花尾随鲁迅进了书店,内山老板不在,店员镰田以日本茶接待鲁迅。奥田从鲁迅后面用手轻扣他的肩头,鲁迅回头:“呵!久违了!”于是他们饮茗座谈,鲁迅又燃起烟卷,话题围绕在当时亦极为敏感的中日关系。  “我认为中日亲善和调和,要在中国军备达到了日本军备的水准时,才会有结果,但这不能担保要经过几年才成。譬如:一个懦弱的孩子和一个强横的孩子二人在一起,一定会吵起来,然而要是懦弱的孩子也长大强壮起来,则就会不再吵闹,而反能很友好地玩着。”  说到这里,鲁迅翘起八字式胡须成了“一”字式地笑了。  这天,与往日不同,鲁迅很早就离座。奥田在分手时关心道:“鲁迅君,今天的天气对你很不宜,请留心着别受了风邪。”  到家之后,周建人来了,跟鲁迅谈到11点。  次日凌晨1点,方才睡下。3点半,坐起来。许广平发现鲁迅呼吸异常,赶紧服药,但气喘并不见好。  天亮之后,鲁迅用日文给内山写便条,托他请医生。内山打了电话,马上就赶到鲁迅家里,帮鲁迅按摩背部。  须藤医师来了。他感到事态严重,请松井来会诊。  松井仔细诊查后说,现在病情非常严重,今天一天要特别注意,应该用氧气治疗器。  吸氧之后,鲁迅的病情看起来减轻了一些。  19日凌晨4时,鲁迅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许广平说:“要茶。”这便是鲁迅留给人间的最后的两个字。在这之后,鲁迅就处于弥留状态。  几个小时里,看护给鲁迅连着打了好几针,但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许广平回忆说:“他们要我呼唤他,我千呼百唤也不见他应一声。天是那么黑暗,黎明之前的乌黑呀,把他卷走了。黑暗是那么大的力量,连战斗  了几十年的他也抵抗不住。”  其时为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在侧。  那天早上,7岁的海婴醒来之后,佣人许妈上楼来,低声对他说:“弟弟,今朝依勿要上学堂去了。”“爸爸呒没了,依现在勿要下楼去。”  海婴奔下楼去,看见父亲安详地睡在床上,但屋子里的气氛十分低沉压抑。许广平过来拉着海婴的手,海婴回忆说:“我只觉得悲哀从心头涌起,挨着母亲无言地流泪。”  那天下午,鲁迅的遗体移到万国殡仪馆,当晚布置灵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学大师之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3条)

 
 

  •   因从书店买了一本林语堂的《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虽未读完,很是感概林的哲学观与自己的相同之处。而其中涉及到当时众多的人和事,不免引起好奇心,想了解一下19世纪初期众多学人的思想观点。由是购买了《国学大师之死》及其它书籍,这本书已经看完,别的还要找时间来慢慢阅读。此书读毕收益非浅。一方面,从前学校课本里因为政治正确的原因,也就读点鲁迅,对于胡适、沈从文也是后来略微知道些。翻开此书,才发觉原来许久自己都是管中窥豹井底之蛙。当年真可谓人才济济,思想学术百家争鸣,13位大师虽经历不同、思想各异,却同怀救亡图存,兴盛中国之心。在找寻到出路之时的思想界实在是最活跃最眩目的,很是让人想起礼崩乐坏之时诸子百家的兴盛。书中学人且不去看所谓政治路线,不去看所谓人品高下,也不必以成败论英雄,作为学人,他们通宵古今、学贯中西,更兼一副治学的古道热肠,不由得人不感慨且佩服。从此书中了解到更多的好书,已经开始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并开始再读一遍《国学大师之死》,由衷希望中国兴盛、国学不死……
  •   十三位国学大师的详细介绍,让我们认识到国学大师虽魂兮归去,然文化承决不可断。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国之存亡。-----章太炎当知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存在。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一种文化争存。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若使我们空喊一个民族,而不知道做民族生命渊源根柢的文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钱穆国学的使命是要使大家懂得中国的过去的文化史,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胡适中国文化真正的创造力在本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同样可以大有作为。-----梁启超愿国学在当今盛世能重现伟大的光芒,国家的长盛不衰,须靠大家共同的努力!
  •   用力颇深的一本书,至少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编写校对的。也可视作研究国学大师及他们学术的导论性教材。辜鸿铭和陈寅恪的两章尤为喜欢和推荐,鲁迅章节中的引子,摘录了林语堂先生的悼念文,令人拍案。值得阅读!不足处:只编写了13位国学大师,如果覆盖再全面些会更好!
  •   书中把几位国学大师的人生写的很细,很有味道。
  •   一本好书,尤其是对那些大师们的崇拜者,以及想了解民国阶段国学状态的人们。此书为每位大师设立关系图,尤其有用。
  •   应该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了解一下近代的国学大师。和我们小时候只看过鲁迅的文章相比,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   大师已逝,国学还在,何人能领风骚?
  •   对民国的大师们有了一定的认识,向大师们致敬。激发了个人的国学热情。
  •   书不错,值得推荐。愿国学之宏起,愿民族之复兴!
  •   是在图书馆借到之后,又在网上订的,女儿超喜欢,说对国学有了大致的轮廓了.
  •   无论从书的印刷质量和内容都不错,学习国学读此书收效不小。
  •   值得一读。增长知识。学习历史,学习大师。
  •   让我们对近百年的大师有更多的了解
  •   大师已去,再无大师。
    大师命运,令人唏嘘。
  •   通读此书回味无穷,深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传统是割舍不掉的,每个国人都应该读一下此书。
  •   终于给予我买到了,给力!
  •   是代人买的,内容好否不能评价,但书的质量,印刷不错,而且当当网的速度极快,第二天货就到了,非常满意。
  •   封面和质量都不错,内容更好。
  •   受益匪浅!学习!受益匪浅!学习!受益匪浅!学习!受益匪浅!学习!
  •   买了书就看,可看完后心情沉重,不想提笔写任何文字。因为,书看完之时,正是学界两泰斗离我们而去的日子。“一日痛失两泰斗”,这是好多报纸的标题。岁月往前走,大师向西去,给我们的文化留下一道道伤痕。之所以为大师离去而悲,实在是因为而今学界浮躁,大师难觅。泰山倾颓黄河裂,于我们这个承载了五千年文化的古国,痛何以加?我只希望关心我们这个民族的读书人,关心中华悠久文化的读书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不只是感叹一回,不只是沉重一时,而是也学会来梳理一下中华文化的脉络,也尝试着走近大师,去抛开俗务,静下心来,接触一下大师们留传下来的珠玑般的文字,惟有这样,才是真正地没有辜负大师,没有辜负中华文化。如果文化断裂,我辈人则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罪人。时不我待,扶正泰山疏导黄河,还要等什么呢?可敬的国学大师们,一路走好!我们会在你们文化精神之光的照耀下,一路前行的。
  •   对于一个国学爱好者而言,此书作为入门的基础读物,还是十分具有学习性的。
    总体而言写的不错,逻辑性也挺强的。而且在也较为深入。是一本了解国学大师的好书。
  •   经老师推荐,终于买到,了解国学,了解国学大师,不错的选择。
  •   人必有一死,大师的离去同样也是大师样的!
  •   值得好好读,虽然是人物简单介绍,但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了解思想发展的脉络。
  •   逝者如斯,现在很难找到那样的一群人了。与其说是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害了我们,不如说是自己颠覆了自己。文化的断层,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哀。
  •   对于对中国近代文化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有些浅显。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
  •   题材,体裁和内容稍微不一样。这样立意深厚的内容,没有来得及展开就结束了,可惜。
  •   绝对值得一读,见解很到位。
  •   普及性读物,还不错。值得一看。
  •   没说头,好书。
  •   因为他们真的是中国的大师人物,是民国时期最有学识和学问的人,感觉现在的学者都还赶不上,都因为文化大革命啊。
  •   看前言觉得挺有价值的一本书,但是后文写的简单了,流水账,没有深刻的分析至于断裂的影响。不值得收藏
  •   这本书明显胁持了很多爱学人士的感情。声势大,内容实在不敢恭维。很多都是在这些大家的传记里随便摘抄一节,然后加以修饰。真是伤心。


    所以买书还是要买知名书社出版的书,价格贵点不碍事。但是内容,印刷有保证!
  •   题目大,书很一般
  •   没事~赚钱之作~~~~~~
  •   全书就是一些简单史料的堆砌,缺乏逻辑,也看不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纯粹是为了赶上所谓国学热潮的应景之作。不值得购买。
  •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拥有5000年的灿烂文化,可是我们年轻人到底懂多少国学知识呢?
      现在的学校教育过于“现代化”,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摒弃了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古代人生病了也没去照什么X光,中医望闻问切就能诊病,不是说西医不好,就智慧和系统的层面来讲远不及中医。
  •     说起小虎队,真是令人生气,都是女生的事,男生都沾不上边,真是气死人啦,还不能动他们意思汗毛,动了就知道什莫是飞来的横祸了,仍书,脚踢。唉,我们快完啦,谁能救救我们?
  •     公元2010年,马卡印欧在床上看电视,忽然,一阵风从窗外刮来,马卡印欧被卷进啦一个巨大的沙漠,马卡印欧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这是2012年,一个将发生于2012世界末日的年代,马卡印欧得知这个消息是,心里不是滋味,又不解还害怕,马卡印欧碰到了一群人,马上跑到了他们身边,问,有甚么办法能让他出去,那群人看到了马卡印欧欢呼雀跃,‘救神到啦’。他们这样叫着说:‘你是命运的使者,你将背负着世界的命运,马卡印欧又不解啦?那群人告诉他说你身上带有神秘的力量,是捥会世界的力量,从此,马卡印欧背负了英雄得命运。走上了拯救世界的茫茫之道。
  •     话说公元521年,唐僧师徒来到一座山前出现了一个叫白骨精的妖精,后来三次变化被孙悟空识破,打死了白骨精,白骨精死后,她的母亲不甘心自己的女儿就这样被杀死。招来十万白骨兵,向孙悟空师徒驶来。孙悟空哪能抵挡这等兵力,孙悟空被白骨精地母亲带回了白骨洞,为他女儿报仇。被老妖打去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和火眼金晶。悟空被白骨精的母亲赶出了山,悟空责怪自己没用,不能保护师傅了孙悟空趴过千山万水找到了菩提老祖。
  •     童年就像一次回忆,它带着我们的悲伤与快乐,每当我想起童年时,我总会微微一笑,当然,想起悲伤的事,也会流出开心的眼泪
  •     题目是国学大师之死,其实说的是国学大师的生。
      书写的还行,很有条理。
      不过是书商作的,东挪西凑的痕迹很明显,内容也当然有很多不真确的地方。
      不过总的来说还不是不错,可以短时间内粗浅的了解一下这几位大师的生活与学术的大概。
      
      看了这本书,我也受到一些启发。
      起码认识到一点:所谓国学,是先有“国”而后“学”的,这些国学大师,也无一不是力挽狂澜,在上个世纪救亡图存的义士。
      一味整理国故的学者,并不会被后世看作国学大师。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把那些打着国学的幌子,内里骗吃骗喝的沐猴而冠者错当成大师了。
  •     从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姑且把这段时期称之为“文化交替过渡的乱时代”——这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历史意义,纯粹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的需要。知识分子处在这样一个“乱时代”,其实是很麻烦的。让我们循着这十三位国学大师的人生足迹,再次重温这段历史,感受一下百年风云和时代苍桑……
      
       就我个人的理解,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其人生路向至少面临四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维新改良,还是“排满”革命?
      
       清末民初以来,“救亡”一直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这些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命感以及顽固的忠君思想,参与到政治上来。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矢志不渝地坚持维新改良的路子。但其政治理想并没有得以实现,随着清皇朝的覆没,保皇行动最终失败了——维新改良的路子终于走到了尽头。康有为“大同书”的设计,只是属于未来之理想。
      
       与康有为等保皇派不同,章太炎走的是一条“排满”革命之路。这个有着一腔热血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与洋务派、维新派的痛苦诀别,游走于革命派、旧军阀之间,一次次周旋于政客间做出种种努力,然而却因其主张不切实际,最终都化为泡影……他总是“无法厘清社会现实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在政治上的表现显得非常幼稚,甚至于有点可笑。
      
       选择什么样的政治路线,本来是“居庙堂之高”的大人先生们的事,但这些先知先觉的读书人总是不安份,不甘固守书斋的寂寞,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其中来……然而,却因其埋守书斋、不谙世事,最终都无法实现个人的政治主张。文人从政总是难见“事功”。中国历史上于此有所表现的,大概就仅有宋朝的范仲淹、清末的曾国藩了吧?
      
       第二次选择:“新”、“旧”之争——提倡新文化,还是固守传统文化?
      
       辛亥革命后,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继陈独秀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之后,胡适提出了白话文学革命,一下子点燃了学术思想革命的导火线。胡适在近代史的上层文化领域造成的震荡是激烈和深远的。另一位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就是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他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鲁迅进行小说创作和杂文写作,“不过是想用他(指小说)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欲以小说启民智。
      
       显然,儒学作为一种维持政治社会秩序的意识形态而早在清末民初已经破产了。但是,它在上层文化或大传统中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最“可爱”的是辜鸿铭先生,这个被称为“香蕉人”的辜鸿铭先生,从西方浪漫主义价值观出发,看到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可贵之处,于是以个人微薄的力量时时固守、捍卫民族传统文化——尽管他始终被世人目为不识时务的“顽固保守派”。钱穆深信中国文化和历史自有其独特精神,一生致力于“为故国招魂”。梁淑溟不满西化之风,潜心研读四书五经,写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以证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在这些“大师”当中,我最尊崇的是“兴邦耆宿,群士导师”之蔡元培。戊戌政变后,蔡元培先生便产生了“教育救国”思想。在他“主政”北京大学期间,凭着独有的人格魅力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广泛网罗新、旧二派的学人,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把北京大学变成了一所真正的大学,变成了整个民族的新的精神摇篮。假如没有蔡元培,五四运动就不会如此自由的发展,中国的共产主义思想也可能就不会这么早地萌芽。
      
       第三次选择:跟国民党走,还是跟共产党干?
      
       1949年,这是个时代的分水岭。对所有知识分子来说,又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此时,康有为、梁启超、辜鸿铭、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鲁迅等大师已经相继离世,早归道山了。那么,其他人又是如何选择呢?
      
       1948年12月,国民党开始了“抢救学人”的活动。时任北京校长的胡适走了;钱穆先生似乎更加感激蒋介石的知遇之恩,终于抛妻弃子一走了之。国民政府把陈寅恪当成“国宝”,蒋介石亲自登门劝陈一起去台湾,却遭到拒绝。离开大陆后,蒋还多次派专机到南京接陈,但是陈寅恪却始终没有答应,最后还是留下来了。在跟谁走的问题上,优柔寡断的顾颉刚表现得模棱两可——“唯有听之于天而已”,最终还是留下来了;清华校长梅贻琦走了,冯友兰却主动留了下来。冯认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尚贤”,而自己就是“贤”,自己在新社会,一定会有用处。
      
       与众不同的是梁淑溟先生,他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抗战之后国共两党的磨擦让梁淑溟忧心忡忡。为此,他以自己独立特行的方式积极斡旋,为国事奔走,用统一的立场和原则,居中调停。建国以后,毛泽东邀请他进入政府,但是他并没有答应,自始至终保持中立,并没有落在共产党一方。
      
       现在,我们已无从评判各人的选择之是非错对,但让我觉得异样和困惑的是:从此以后,知识分子的表现却迥然不同——在政治上已经难以听到其声音了!
      
       第四次选择:接受思想改造转向,还是固守学术思想自由?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全国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改造大运动,各类知识分子都被卷入其中。这对一些人的气节是个考验。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种“改造”是如何扭曲这些知识精英的“脊梁”的——
      
       在这场思想改造大运动中,冯友兰居然“说了不想说的话,写了一些不想写的东西”,自我失落了,正义和良知都失掉了!还有顾颉刚,竟批起本师来了,“为迎合时风而说了稍有正义感的人听了会皱眉的话”。顾颉刚的性格是软弱的,连同他的精神内核也是软弱的。这个自幼“长于妇人之手”的人,其桀骜只不过是短暂地表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上。在现实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上,他始终是一个容易被拿捏的柿子。毕竟是书生!当然,这不是冯、顾二先生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整体失落的同时,仍然有一些不屈的个体。梁淑溟在1953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就有关总路线的问题顶撞毛泽东是广为人知的,这足以表现一个知识分子独立特行的人格魅力。有人把这件事称之为“现代史上最为精彩动人的一章”。与之相似的还有陈寅恪先生,“决不从时俗为转移”,始终坚守自己一方的精神家园,不学习马列主义,并婉言谢绝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的邀请,以“独立的人格,自由之精神”为毕生信念,保持一个学人应有的气节。
      
       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气节是个大问题。那么,王国维算不算是气节之士呢?在我看来,那是彻头彻尾的“愚忠”!“君辱臣死”的念头强烈地主宰着他,使他“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最终选择了自杀。王国维不过是一个覆没封建王朝的殉葬品罢了!——但这总比某些人有骨气。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梁淑溟),昔日的大师何其自恃若此!知识分子总免不了几分自负和狂妄。然而,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深厚的学养作支撑,哪有底气说出这番话?试问现阶段,整个知识分子阶层谁有这般自信和豪情呢?弹指一挥间,百年过去。大师无觅处,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续和传承又该靠谁? ——“天之将丧斯文”乎 ?
  •      我们把繁体字改成了简体字,我们没有学过四书五经,没有学过经史子集,没有学过礼仪,好像我们很多东西都没有去学,抑或是没有老师可以教了。就好像书里说的我们开始全盘西化,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国粹。在大部分大部分的普通人眼里传统的都是不好的,都是落后的,就好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情一样。我们的教育是这么教育我们的,我们也没有想过这些是不是都是真实的。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陆秀夫跳海-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说的不是帝王的传承,我想他更想说的是文化的锻炼吧。一朝一代的起伏不重要,可是宋以后我们的文化消失了,抑或是给改头换面了。个人的感觉是看此书是一种悲哀,一种无力感。没什么文化,说不好,真的说不好,大家喜欢的自己看看吧。
       犹记得,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思想文化大爆发时期一个是先秦诸子百家,一个是民国时期。那是一个人文辈出的年代,那是一个灿烂如烟火的年代,那些情怀是今天的人所不能体会的。也许宋以后,民国是华夏文明的一次回光返照吧。1949年的选择是对是错呢?
  •      站在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些国学大师们,即便如曾提出要“全盘西化”的胡适,到了晚年,这些人都无一例外的有向中国传统回归的迹象,姿势程度、速度上有差别而已。这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自有其历经"千年变局“而不灭的合理性。
  •      上学时候多是学大师的著作,对大师的生平仅仅是通过简短的几行个人简介了解。这本书讲的很通俗,对大师的今生前世做了系统的梳理,还列出了时间表,能够有融入时代背景的理解。
  •     2009年7月11日晨4时30分,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逝世;
      2009年7月11日晨8时50分,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病逝。
      
      老天选了同一天来宣布一个时代的结束。结束了,永远地结束了并且不会再有了。
      上边二位的著述我没怎么看过,只看过季羡林的散文,只知道季羡林貌似在研究梵文和印度古文化,任继愈对佛道颇有心得。
      
      当然,主要的还有社会安在二位头上的国学大师名头。
      和小江开玩笑说过,只要从那个时代过来,即使你原来只是跟着大牛们跑跑腿,要是能活到现在,就是大牛,就是大师。
      
      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
      看这一列闪着火光的名字,从康有为,梁启超到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辜鸿铭,陈寅恪,到胡适,鲁迅,到顾颉刚,梁濑溟,再到钱穆和冯友兰,还有在他们周围灿若云霞的那帮人。
      
      有这帮人是那个时代的骄傲,是整个历史的骄傲。
      
      而我们的骄傲呢?
      
      我们的80后最优秀的人才出国给资本主义国家卖命去了,次优秀点的在国内给资本主义国家卖命,再次一点的在吸食这个国家血液的蛀虫队伍里········
      
      书中所列诸君皆少年成名,而我们少年成名的诸位呢,大多在做新鸳鸯蝴蝶梦,在用四十五度的角度仰望天空。
      好一点的,有空汪汪叫两声,只敢扯扯狗腿子的裤脚,真正的威胁却连吱声都不敢。
      
      文革和改革开放造成的文化断层和思想空白让大家都成了脑残,没有人会独立思考,没有人能够站在高处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说点什么。全中国笼罩在一种声音中,其他的唁唁如犬吠,有什么比一个国家集体弱智还可悲么?
      
      
      你们就做吧!
      你们以为这样能长治久安吗?
      
      我就在等国亡族灭的一天!!!
      我就看着!!!
      
      
      事实上,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再次回顾了这段历史,能够用来拯救中国的方法都试过了,在最恰当的时机,我们选择了最不恰当的措施。真的,所有能够想出来的方法都试过了,最后仍旧是一个兴亡倏忽的王朝而已。
  •     在圖書館偶爾碰到此書,馬上就被吸引住了。
      
      現在基本上快看完,體會著大師們在那個風起雲涌的年代,為中國的存亡做著自己不同的努力。不論其學術觀點如何,那一顆顆救國之心實令人敬佩。
      
      正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師也都各有各的結局,不禁讓人深思。
  •      对辜鸿铭感兴趣其实可以算是八卦心理的趋势,因为他在那个年代如此古怪,与众不同。因此在图书馆看到关于他的书毫不犹豫就借了。但是,读的时候,我纯粹是当故事书来看,虽对于他的一些奇思妙想颇为赞同,如"人云亦云不称其为人员也“,但对于他的印象还是停留在迂腐不化的皇朝拥护者上。
       直到看了《国学大师之死》这本书,这才引发了我对于辜鸿铭更进一步地思考。
       辜鸿铭的才学是为众所知的,但因他常年清朝遗老的打扮和古怪的言论致使他被视为逆时代潮流的顽固分子,正统之士对他嗤之以鼻。可以说,辜鸿铭一生怀才不遇。他的西学底子相当深厚,当凭这点他大可以在西方世界有一番作为,但他却执意回国,自认为肩负重振中国文化之重任。这 看出辜鸿铭具有很深的中国情节。他从汉语都说不流利到熟读儒家经典,期间一定是下了一番苦工。有了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后,他开始向西方输出中国文化,宣扬“中国文明优越论”,引起西方学界的热烈反响。连李大钊都说:“愚以为中国两千五百余年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界之世界."然如此种种,我最佩服他的还是他对于自身追求的执着。虽然不排除这其中带有封建士大夫愚忠的成分,但单凭他之身一人在时代潮流与之理念相悖发展时能坚守不弃。就这点,我想无论谁都得向他致敬。他就像堂吉诃德一样,有着理想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他们都焕发出了可爱又可敬的神态。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那些在今天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有着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的同志,那些不为强权,不事媚俗的同志,是明天新文化的希望。”就此看来辜鸿铭乃中国古典儒家文化之希望也!
      
  •   太棒了,后面就是菩提老祖怎么帮助他的。。
  •   大师已死,斯文已丧
  •   斯文确已丧 复活尚可待
  •   王阳明也是能文能武 能治国平天下的
  •   并不仅仅是梁漱溟先生吧,陈寅恪先生同样在坚守着他一生的学术理念: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   如果当初陈去了台湾................可是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10年的动荡,留下的是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痕啊
  •   为了高考
  •   书里梁漱溟说:GCD是不好说话的。 一语中的啊
  •   纠结于这个没有意义。讨伐共党能让中华复兴民族不亡吗?
  •   文革和改革开放造成的文化断层和思想空白让大家都成了脑残,没有人会独立思考,没有人能够站在高处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说点什么。全中国笼罩在一种声音中,其他的唁唁如犬吠,有什么比一个国家集体弱智还可悲么?
  •   对于文化的扼杀在文革之前便已开始,独立研究学术的叫做走白专路线,只有又红又专才符合gcd的要求,除了陈寅恪先生之外,很少有人能在解放后再在学术上取得大的成就。而同道的书显然在这方面挖掘的非常不够
  •   其实他在这方面基本没有说什么,毕竟党国依然强大不可忽视。
  •   什么时候去图书馆里借来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