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

出版时间:19960301  出版社:遠流出版  作者:司馬遼太郎  译者:孫智齡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以小說形式寫成十二則幕末的暗殺故事。對此一時期的日本而言,櫻田門外的暗殺事件確實發揮了讓歷史躍進的作用。暗殺可以如史詩般崇高,亦可以是不入流的為攫取功名利祿而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幕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所属四艘军舰停靠江户湾的浦贺港,递书要求幕府取消锁国令。这便是作为日本锁国体制崩溃正式开端的“黑船来航”事件。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到1869年戊辰战争结束的16年间,在日本史上即被称为“幕末”。
      
       当时江户幕府的首席老中阿倍正弘,不仅将黑船来航一事通报给了各藩大名,还觐见了天皇告知了朝廷,这一通报众议的举动在幕府建立以来还是头一遭。也正是由此幕府权威开始走向瓦解和崩塌。伴随着关于如何应对开国问题,乃至日本究竟该何去何从的争论展开,幕末动乱就这么开场了。
      
       幕府内出现两种声浪,一说“攘夷”一说“开国”。同时,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也在胜海舟等幕臣的推动下积极展开,并且逐步影响到了民间。主张尊奉天皇,改革内政,与洋人平等建交的尊王攘夷思想日益崛起,许多日后名噪一时的维新志士大多自此开始接受新思想的冲击并渐渐崭露头角。到了安政年间,江户幕府与西方列强签下了不平等的安政五国条约,尊王攘夷派和幕府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尊王攘夷兼要倒幕成为尊攘派的主流思想。为了镇压日渐强势的反对派,以大老井伊直弼为首的幕臣策划了安政大狱,大批尊攘派志士被幕府处决。在幕府的血洗下,尊攘派表面上暂时蛰伏下来,内里却是暗潮涌动。
      
       1860年春,井伊直弼大老在从官邸前往江户城的途中被激进的尊攘派志士暗杀。司马辽太郎的短篇小说集《幕末十二则暗杀风云录》中的第一篇——《樱田门外事变》——便是从参与暗杀行动的年轻志士有村治左卫门的角度讲述了这一日本近代史上的著名事件。以刺杀井伊大老为开端,京都和江户城中开始出现大量以“天诛”为口号的尊攘派志士,他们挥舞刀剑暗杀幕臣和佐幕派官僚,甚至认为杀尽反对维新的人才是救国之道,一时间腥风血雨弥漫。司马辽太郎择取了其中的十二则暗杀事件,围绕对暗杀者和被杀者的平实细致的描画,写就了十二篇各自独立的故事,勾勒出了社会变革中波涛暗涌的一面。
      
       关于这部短篇小说集,司马辽太郎自己说道,他讨厌暗杀,然而“尽管我们不喜欢,暗杀者,与被凶手击毙的尸骸都是我们历史的遗产”。诚然,暗杀这种针对个体的、卑劣的行为于推动历史进步应是无所助益的,但是当这种行为同当时日本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即中下层武士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实现结合在一起时,便难以简单地一概否定。以己身之血肉扫清通往新时代之路上的荆棘障害,为此不惜舍弃一切,但留大义于人间——这恐怕是蔓延于那个时代的中下层攘夷志士心中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于是,无论是否认可其在推动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作用,在这种类似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引导下的暗杀行为已成为了这段历史中无法割裂的组成部分。大约正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想法,辽太郎先生在写作时相对弱化了暗杀行为本身,将更多的笔墨用于细腻刻画参与者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活动,这种表现手法可以说是以柔克刚吧。
      
       樱田门外事变之后维新之势不可抑制地风起云涌,终于成为了一场席卷日本的暴风雨。然而,讽刺的是,当众心期盼的新时代来临时,所有的大义与理想都随之崩塌,新的国家里再无志士们的一席之地。这些皆是后话,此处便按下不表了罢。
      
  •      很久之前依稀記得的一首歌,其中有這麼兩句歌詞“我是誰?我是殺人的人,兩肋插刀行俠義,為人去殺人”這句話放在這本書中,倒像是異常貼切的奇妙組合
      
       儘管司馬遼太郎本人不太喜歡刺客與暗殺,但是連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暗殺有時候真的會改變歷史,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上冊中最重要的故事《櫻田門之變》
      
       司馬遼太郎的筆下的幕末,真可說是一個腥風血雨的時代,思想,言論,主張,統統不及拿起手中之劍,一刀劈下對手頭顱來得酣暢淋漓,然而特異的是,那個時代雖然血腥與淩亂,然而很多殺手刺客卻也操持著承平年代也十分少有的人情義理,薩摩的有村治左衛門,為了薩摩的榮耀,對孀婦母女的承諾,獨身代表薩摩參加櫻田門暗殺,完成任務後,凜然自殺;只為了一面之緣,后家鞘彥六和中井莊五郎便挺身而出,願意參加海援隊的復仇計畫,為阪本龍馬報仇;為了完成暗殺姊小路少將的任務,一生都將名字淹沒在黑暗中的會津藩密探大庭恭平,他們正代表了千千萬萬的幕末志士,不管屬於何種立場,都用手中的刀與身上的血,畫出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斑斕繪卷
      
       書中說:歷史是靠鮮血寫成的,但這話說的並不完全,不只是靠血,更多的是靠實現自身價值的信念
  •     虽说是风云录,但大部分的暗杀都有点儿弱,欠缺冲击性,估计这跟司马辽太郎本身对“暗杀”一事不感冒所致,所以没有把激情释放出来,也就没有那种荡气回肠的淋漓感了。但一则则的故事,一个个的人物,在司马辽太郎高屋建瓴的妙笔下仍旧散发出独特的气息,尤其当看到某某人后来如何如何,或是这个地方现在叫什么,那个东西仍旧存放在某处,每每看到这样的描述,总让人感叹历史的变迁,人生之无常,禁不住唏嘘几声,本人是非常喜欢作者这样的写法。
      
      此作就当是看巨著《坂本龙马》之前的暖身,另梦里都想要《宛如飞翔》,可惜遍寻不着,依然要靠机缘吧!
  •     读完了司马辽太郎先生的《幕末》。那段混乱的暗杀史,以樱田门外的暗杀拉开序幕,终结于三枝翁和朱雀操们最后的奋武,各种悲壮各种乱。司马辽太郎通过写人物而写出了时代的悲哀,写出了幕末各种人等的悲哀。12个故事独立成册,而集结在一起,便是那个暗杀者们的时代。
      幕末各种乱,攘夷志士们往往仅仅因为出身或者知遇之恩等等原因而燃尽一生,他们与其说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莫不如说只是凭着一股热血在杀戮而已;长州、萨摩、土佐三藩志士们之间的竞争,与其说是积极的竞争,不如说是嫉妒吧?
      而真正理解攘夷思想的三枝翁和朱雀操,在长久的倒幕运动中没有死于敌人之手,却在维新成功之后被自己背弃理想(或者说顺应历史潮流)的同志们干掉了~历史,总是何等相似。
      田中显助们对于攘夷的理想并没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因而在熬过了艰难岁月后,可以顺利地接受开国思维,获得高位;而对于革命思想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如三枝翁朱雀操,却无法接受背弃“理想”了的同志,最后背负着恶名而死。这是多么讽刺啊!!
      也许,所谓的革命理论,只是一种工具而已,一种激发肾上腺的工具。一旦没用了,随即便被抛弃。
      
  •     绽放、凋谢的大和樱花
      
      是非成败,都随尘土掩没。
      
      司马称朱雀操为“最后的攘夷志士”,他与三枝无法理解维新派的变化,不能理解时代的变化。他们是被抛弃在历史的尘埃中的人。
      
      执着的相信攘夷能拯救大和民族,奔走在维新的最前线。然而在胜利到来的一瞬间,所有的口号和大义都土崩瓦解,露出来的是赤裸裸的真相。维新派是虚伪的。他们并没有革命,而是顺应了时代,屈服于现实。他们改变了政局,但没有坚守道德。
      
      朱雀操和三枝蓊继续他们的,如今仅仅是个人的革命。尽管结局很是潦草,没有任何成果,有的是他们昨日还崇高的志向已令他们变成乱臣贼子,枭首示众,名誉全无。
      
      新的国家只会属于政客,而不是志士。精神往往属于旧的世界,而非新贵。
      
      回顾的话,会更觉得朱雀操的这首歌,很悲怆,沉重。凋谢的,掩没的,樱花。为一个具有精神的时代画上了沉默的句号。
      
      
  •   你所说的坂本龙马是哪个版本?台版还是说要出版但是还没有动静的内地版?远流又不重新再版宛如飞翔,就像幕末一书再版一样。不然可以考虑买台版了。
  •   我的坂本龙马是台版(成阳),宛如飞翔版权在远流,我估计是有可能重印的~
  •   现在远流搞了日本潮,幕末也是其中之一(重新出版)。但看不到宛如飞翔的影子。
  •   要么我们发邮件问问远流吧!
  •   要不你先给远流发封邮件,问问对方有无重新出版计划。
  •   您好
    暫無再版的計劃
    謝謝您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人生犹如负重远行,欲速则不达!看来只有等待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