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

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当代中国  作者:季羡林  页数:18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目前,季羡林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季羡林研究所2005年8月6日在京正式揭牌,由全国政协常委、前山东省政协主席、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韩喜凯为名誉所长,山东省人大副主任、前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书记为研究所所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张树骅秘书长任常务副所长,山东大学蔡德贵教授、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季羡林先生的弟子 )、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任副所长。研究所成立之后,北京和全国各地大报纷纷发表消息,认为此举标志着国内“季学”研究有了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季羡林学派”有了“正规军”,“季羡林研究”告别了“零敲碎打 ”的研究阶段。    季羡林研究所日后的计划,是要出一系列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著作,其中既有重新编辑的季羡林先生本人的著作,也有对季羡林先生进行研究的著作。第一批书籍,决定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包括这部《季羡林谈人生》和蔡德贵新撰写的记述季羡林先生人生经历的书。李玉洁老师始终支持季羡林研究所的工作,对成立季羡林研究所很有贡献,对季羡林研究所编辑出版有关书籍也大力支持,并想尽一切办法,搜求季羡林先生的照片,这是我们要特别感谢的。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秘书孙秀峰对编辑《季羡林谈人生》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屯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近年担任《儒藏》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首席顾问。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杂文作品。

书籍目录

人生再谈人生三论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完满才是人生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牵就与适应谦虚与虚伪容忍成功谈礼貌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隔膜论恐惧坏人论朋友三思而行傻瓜毁誉论压力爱情谈孝老年谈老年(一)谈老年(二)谈老年(三)老年十忌老马识途长生不老长寿之道一寸光阴不可轻我们面对的现实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真理愈辨愈明吗我害怕“天才”谈中国精神衣着的款式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漫谈伦理道德慈善是道德的积累思想家与哲学家八十述怀九十述怀梦游世纪千禧感言新世纪新千年寄语迎新怀旧——21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人生    在一个“人生漫谈”的专栏中,首先谈一谈人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未可厚非的。    而且我认为,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也并不难写。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多个春秋了。一天天面对人生,时时刻刻面对人生,让我这样一个世故老人来谈人生,还有什么困难呢?岂不是易如反掌吗?    但是,稍微进一步一琢磨,立即出了疑问:什么叫人生呢?我并不清楚。    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一个人真清楚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谈人生者众矣。什么人生意义,又是什么人生的价值,花样繁多,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然而他们说了些什么呢?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是越谈越糊涂。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哲学家的哲学,至矣高矣。但是,恕我大不敬,他们的哲学同吾辈凡人不搭界,让这些哲学,连同它们的“家”,坐在神圣的殿堂里去独现辉煌吧!像我这样一个凡人,吃饱了饭没事儿的时候,有时也会想到人生问题。我觉得,我们“人”的“生”,都绝对是被动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先制定一个诞生计划,然后再下生,一步步让计划实现。只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他住在天上,忽然想降生人寰,超度众生。先考虑要降生的国家,再考虑要降生的父母。考虑周详之后,才从容下降。但他是佛祖,不是吾辈凡人。    吾辈凡人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被动的,一点主动也没有。我们糊里糊涂地降生,糊里糊涂地成长,有时也会糊里糊涂地夭折,当然也会糊里糊涂地寿登耄耋,像我这样。    生的对立面是死。对于死,我们也基本上是被动的。我们只有那么一点主动权,那就是自杀。但是,这点主动权却是不能随便使用的。除非万不得已,是决不能使用的。    我在上面讲了那么些被动,那么些糊里糊涂,是不是我个人真正欣赏这一套,赞扬这一套呢?否,否,我决不欣赏和赞扬。我只是说了一点实话而已。    正相反,我倒是觉得,我们在被动中,在糊里糊涂中,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谓予不信,请尝试之。    1996年11月9日  P1-2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什么是人生——评《季羡林谈人生》 转贴自:解放日报 作者:解放日报 张进 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而这本《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身为学术大家的先生,自谦“是一个平凡的人”,像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讲话,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在轻松的氛围里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心灵的愉悦。 季羡林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具有人格与学术的双重魅力。本书收录了先生论述和侃谈人生的杂文、随笔共53篇。在开篇的“人生漫谈”里,先生首先强调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应有所作为。先生认真审视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的确发人深省。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我辈,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我,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先生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最重要的是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通观全书,先生讲的最多的是伦理道德,一再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亦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前的书摊上,摆满了大量的“人生指南”,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读者。此类书籍到头来却会让人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状元”毕竟太少。而通过修身践行,积善成德,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平凡人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古人说:“人皆可为尧舜”。先生期望每一个人,对世界,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先生谈人生,深入浅出中显现出真知灼见。无论处世还是为学,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从中获益。况先生每论及一个问题,都会旁征博引,从东西方文化、历史、宗教的角度作出积极的思索和阐释,饱含着朴素和真诚,是先生九十年的人生体验和伟大思想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教育作用。慢慢读来,恰似在细细品味一壶幽幽的茗茶,在宁静和思考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和真谛。 季羡林谈做人与处世 转贴自:文摘报 作者:文摘报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个: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自从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能惩罚的。报复或惩罚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90岁后,大师回头看人生 转贴自:华夏时报 作者: 没有噱头,没有炒作,平静的学者,平静的书,却仍然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对于季羡林来说,“不完满”已是一种境界,照他的话来说,他老人家可算是相当“不完满”。而许多人在读他的这本书时,则是想从里面找出一些“完满”的东西。 什么是人生?也许每个人的回答都会不一样。蒙田会是一种答案,周国平会是另外一种答案,而另外一些人并不回答,只生活。 季羡林的回答是,不完满才是人生。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不缺少任何荣誉的他的口中。 在《季羡林谈人生》这本小书中,季羡林谈到了人生、缘分、命运、处世、朋友、爱情、成功等众多话题。没有学术上的卖弄,没有哲学家们玄之又玄的通病,身为学术大家的季羡林讲起话来,像喝白开水一样通俗而又易懂。他说,他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季羡林觉得,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很圆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最重要的是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样的道理都很平常,也很普通,可能很多人都说过,说过以后又忘了。年轻人并不在意这种“平凡的真理”,他有的是远大的抱负和少年的激情,于是留下这些“空洞的话语”,就出发了。 现在,我们又听到这些“空洞的话语了”。在《季羡林谈人生》中,俯拾皆是这样的东西:“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不完满才是人生”…… 90多岁的季羡林一面这样对自己说,一面对青年说。在这些朴素和真诚的话里面,是先生经过90年风雨洗礼的人生智慧。 我觉得,先生的话未必要作为青年的教条,但它可以提醒我们怎样去思考。 在序言里,季羡林提到,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我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应有所作为刀把 。

编辑推荐

《季羡林谈人生》讲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季羡林谈人生(珍藏本)。学术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季羡林谈人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