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犯的二重性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国检察出版社  作者:陈世伟  页数:270  

前言

  四年前,当我校第一批刑法学博士毕业时,我就萌发了出版一套博士文库的想法。可是人懒事烦,一拖就是几年。去年借在重庆参观全国性书展的机会,我又与中国检察出版社谈起此事。他们不仅热情地表示支持,而且还建议将这个想法加以拓展和延伸。因为在刑事法学领域,目前还未出版过全国性的博士文丛,如果以文库为依托尽可能汇集全国各地刑法、刑事诉讼法、犯罪学、监狱学以及刑法史等方面的优秀博士论文,则不仅可以为相关学科的博士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成果的平台,同时也能为读者学习研究提供一种系统的参考。这是件有助于学术传承的好事啊,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就有了《刑事法学博士文库》的问世。  按例,一套文库应该有一个总序。总序是文库的点晴之笔。这个“晴”该怎样点,委实有点为难生性拙于文的我。没有办法,无能点睛,就谈一点自己对刑事法学的看法吧。这些看法,不论是作为参考的镜子,还是作为批判的靶子,我都奢望能对认真的读者有所裨益。

内容概要

  《论共犯的二重性》以重新解读“行为”理论作为切人点,从新的视角重新诠释“共同犯罪行为”,进而揭示出共犯的属性,解决教唆、帮助者的行为基础和罪责根据。《论共犯的二重性》一书核心虽然在于更为合理解决共犯的独立行为基础和罪责根据,但是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包括实行行为人在内的所有其他共同犯罪人。  《论共犯的二重性》一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即引言、正文(包括结论),其中正文部分共计九章,总计19万字左右。论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现行刑法理论中共犯属性的研究概况、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进路、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陈世伟,男,1975年出生,重庆市人,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公诉二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基本理论和相关实践问题,曾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当代法学》以及《人民法院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省部级教研课题各一项。

书籍目录

总序内容摘要引言第一章 共犯属性论争述评第一节 共犯属性论争概述一、共犯从属性说二、共犯独立性说三、教唆犯(共犯)二重性说第二节 共犯属性论争评析一、“共犯从属性说”的评析二、“共犯独立性说”的评析三、“教唆犯(共犯)二重性说”的评析 小结第二章 “共犯二重性”新解第一节 行为本质特征的重新揭示一、研究刑法中行为的方法论概述二、现有行为理论概述(一) 因果行为论(“自然行为论”)(二) 目的行为论(三) 社会行为论(四) 人格行为论(五) 英美法系刑法理论中代表性的行为概念(六) 我国“刑法中的行为”之通说三、对现有行为理论的理性批判(一 )对“因果行为论”的批判(二) 对“目的行为论”的批判(三) 对“社会行为论”的批判(四) 对“人格行为论”的批判(五) 对“控制原则”的批判(六) 对我国刑法理论通说中行为概念的批判四、“刑法中行为”的新认识五、行为概念的应有功能以及对本文行为概念的评析(一) 行为概念的应有功能(二) 对本文行为概念的评析第二节 共犯行为的重新诠释一、共同犯罪行为之间互为条件二、共同犯罪行为之间相互独立第三节 “共犯二重性”的全新厘定 小结第三章 共犯的定罪根据第一节 狭义共犯处罚根据理论论争的述评一、狭义共犯处罚根据理论论争概述(一) 责任共犯说(二) 惹起说(又称“引起说”或者“因果共犯说”)(三) 不法共犯说(四) Roxin的学说(五)“结果关连不法共犯说”(Jakobs的学说)二、狭义共犯处罚根据理论论争评析第二节 主观罪过与犯罪构成关系简论一、我国犯罪构成各要件辩证关系简论(一)犯罪构成各要件之间互为前提(二)犯罪构成各要件之间存在相互包含和转化的关系二、主观罪过是犯罪构成的核心,也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主观罪过的具体内容是定罪的唯一根据/一、共犯定罪根据之具体分析二、共犯主观罪过的具体内容(一)共犯故意中的“认识因素”(二)共犯故意中的“意志因素”三、主张“主观罪过是共同犯罪人定罪的唯一根据”的积极意义第四节 共同犯罪的偏离小结第四章 对“正犯·共犯”分离体系与“单一行为人体系”的述评第一节 正犯·共犯分离体系理论论争述评一、正犯·共犯分离体系理论论争概述(一) 客观理论(二) 主观理论(三) 综合理论(主客观相结合理论)(四) 以构成要件为基础,存在着“限制的正犯概念”和“扩张的正犯概念”之间的争论(五) 行为支配理论(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二、对以上诸说的评析(一) 客观理论的评析(二) 主观理论的评析(三) 综合理论的评析(四) “限制正犯概念”(扩张的共犯论)和‘‘扩张正犯概念”(限制的共犯论)的评析(五) 对“行为支配理论”的评析三、本文立场第二节 单一行为人体系理论述评一、单一行为人体系的理论概述(一) 形式的单一行为人结构(体系)(二) 功能性的单一行为人架构(三) 减缩的单一行为人架构二、对单一行为人体系相关理论的评析小结第五章 现有共同犯罪理论中疑难问题的述评与新解第一节 不作为犯的共犯第二节 共谋共同正犯一、共谋共同正犯概述二、理论之争述评(一) 理论之争概述(二) 对上述诸学说的评析(三) “共谋共同正犯”罪责根据的解析第三节 继承的共同正犯一、“继承的共犯”成立条件及范围的理论之争(一) 肯定说(亦称“积极说”)(二) 否定说(亦称“消极说”)二、继承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及其罪责(一) 继承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二) 继承共同正犯的处罚根据三、“继承共同正犯”与罪数形态(一罪)关系简论第四节 片面共犯第五节 同时犯第六节 结果(情节)加重犯的共同正犯一、结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二、情节加重犯的共同正犯小结第六章 共同犯罪的量刑及共同犯罪人的分类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量刑标准第二节 国内外共同犯罪人分类观点述评一、国外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观点论争(一) 争点概述(二) 正犯、实行犯、主犯之间的关系(三) 对国外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方法的评析二、我国刑法理论中共同犯罪人分类的述评三、本文主张的共同犯罪人分类(一) “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之刑事责任(二) “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人”之刑事责任小结第七章 共同犯罪与身份第一节个人特征简论第二节 共同犯罪中“身份犯”的处理原则小结第八章 共同犯罪中止第一节 世界各国犯罪中止立法模式概述第二节 世界各国犯罪中止处罚根据论争及其评析第三节 共同犯罪中止的处罚根据及原则一、日本通说关于共同犯罪中止处罚根据及原则的概述二、日本通说的评述及本文主张(一) 共同犯罪中止的处罚根据(二) 共同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第四节 共犯关系脱离小结第九章 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的立法建议(代全文总结)主要参考文献我们这一代人——代后记

章节摘录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在刑法理论中,“共犯”一词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与单独犯罪相对应的共同犯罪这一形态的简称; 二是对实施共同犯罪之人即共犯人(者)的简称。后一种意义所讲的“共犯”一般又可分为广义共犯和狭义共犯。其中,广义共犯包括共同正犯、教唆犯以及帮助犯;狭义共犯则一般仅指与共同正犯相对的教唆犯与帮助犯。本文是在后一意义上采“狭义共犯” 之内涵(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共犯”)。  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论中“最黑暗而混乱”的“ 绝望” 之章。合理地揭示出共犯的属性(即共犯独立的行为基础和罪责根据)是共同犯罪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现有刑法理论的一大难题。关于共犯独立的行为基础和罪责根据,德、日刑法学界素有“共犯独立性说”与“共犯从属性说”之间的聚讼。为了调和“共犯独立性说”与“共犯从属性说”之间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二者的缺陷, 我国有学者提m了“教唆犯(共犯)二重性说”。经过周内外学者的长期争论,大陆法系与我国刑法理论和实践多接受“共犯从属性”这一结论,根本理由就在于共犯没有独立的行为、不法与罪责(皆从属于实行行为人)。不过,无论是“共犯从属性说”、“共犯独立性说”还是“教唆犯二重性说”都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困境和现实危机。由于“共犯从属性说”没有认识到共同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因此无法解决共犯独立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共犯独立性说”主张共同犯罪是行为人共同表现主观恶性,因此也根本无法解决共犯独立的行为基础;试图调和“共犯从属性说”和“共犯独立性说”之间矛盾的“教唆犯二重性说”,由于最终未能合理揭示出行为的本质特征进而无法揭示出教唆行为的属性,故也无法回答教唆犯所具有的两重性有机统一的行为基础。因此,总的来讲,上述关于共犯属性的三种理论都不能完全叫答现有共同犯罪理论中存在的难题。由于对属性的误读,现有共同犯罪理论中“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对于共同犯罪之“ 共同”也不能作出合理的回答。而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源就在于现行共同犯罪理论赖以存在的行为理论存在着根本缺陷。因此,重新合理地揭示行为的本质特征是克服现有共同犯罪理论根本缺陷的逻辑起点和理性出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共犯的二重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