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树人到鲁迅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张永泉  页数:26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中国鲁迅研究史上,新时期以来无疑成绩最为最为辉煌,其标志是经过众多研究者的努力,终于还原了一个本真的思想家鲁迅。当然,研究者并没有忽略鲁迅作为文学家的客观事实,但人们恰恰是通过他的文学创作发现了他对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深刻的思想,认识到他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家,而是以文学形式面世的思想家,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主要不在于文学,而在于思想。本书于2001年曾出版过,本版又经过作者的修订增补后,再次出版面  向读者。  鲁迅所以为鲁迅,关键在于他对传统文化前无古人的独到认识和深刻批判。鲁迅的名字永远是同“狂人”、“阿Q”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历史上,鲁迅这个名字可谓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消亡,现代知识分子的面世。一句话,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转折——由腐朽转向新生,由传统转向现代。

作者简介

张永泉  1944年生,北京市人。1966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河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文章多发表于《鲁迅研究》、《中国现代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出版有《沉思集》等。科研成果曾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多项奖励。

书籍目录

新版自序绪论第一章 性格探源  一、童年的记忆  二、节在理性中升华第二章 早期思想悖论  一、尊个性而张精神  二、掊物质而张灵明  三、任个人而排众数  四、恃意力以辟生路  五、早期思想的双得效应  六、天地观与鲁迅早期文化思想第三章 在沉默中酝酿  一、民国初年的积极追求  二、1914:跌进寂寞的深渊  三、在沉默中酝酿新的爆发第四章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一、1917:鲁迅思想的伟大转折  二、文化选择的历史性转变  三、域外文化选择的历史性转变第五章 走向成熟之路  一、与封建传统观念彻底决裂  二、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三、立足本土,放手拿来第六章 鲁迅文化批判的历史意义  一、鲁迅文化批判的总体向度  二、历史使命与特定策略  三、韧性精神与悲凉情怀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一、童年的记忆    打开中国现代文学史,你会发现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那些风格独具的文学大家,他们的创作风格的形成,往往与其童年的经历密切相关,有的甚至就为童年的经历所决定。冰心,这位向读者心田播洒甘霖的爱的使者,她的包容人类的爱的哲学的最初源头,无疑来自那哺育她健康成长的充满脉脉温情的家庭,来自那伴随她度过童年时代的浩瀚无际的大海;丁玲,这位以执拗乖僻的莎菲形象震惊大革命失败后的寂寞文坛,以后又不断以创作或人生经历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的个性解放的顽强斗士,她的义无反顾的叛逆精神,她对个性自由“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般的执著追求,则与她童年时家庭败落后寄人篱下的痛苦经历,与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母亲对她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直接相关;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萧红的情况也莫不如此。当然,其中最典型的还是鲁迅。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风格最为鲜明最为独特的巨匠,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民族解剖师,终生与种种黑暗势力拼死搏斗从不后退从不妥协的硬骨头,他的刚正,他的睿智,他的深刻,他的犀利,乃至他的孤独,他的多疑,他的峻急,他的偏执,都无不可从他的父祖辈身上找到精神的源头,并在绍兴古城独特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家庭败落后他所承受的白眼与冷语中得到催生和锻打。可以说,没有童年的经历,就不会有后来的鲁迅。童年,对一个作家来说太重要了,正如善于知人论世的孙犁所说:“幼年的感受,故乡的印象,对于一个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正像母亲的语言对于婴儿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作家一同成熟着,可以影响他毕生的作品。它的营养,像母亲的乳汁一样,要长久地在作家的血液里周流,抹也抹不掉。”因此,要了解鲁迅这位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上的第一奇人,不能不走进他的故乡、他的家庭、他的充满温馨与苦难的童年。    鲁迅出生于绍兴古城一个名门望族。这是一个古老的家族,相传为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之后。仅有文字可查,从始祖周逸斋于明朝正德年间定居会稽竹园桥到鲁迅降生,就有近400年的历史。周氏家族在清乾隆年间曾鼎盛一时,拥有良田万亩,当铺十余所,为绍兴古城的巨富。但随着人丁繁衍,财产分离,加之族人多效奢侈,家族遂日渐中落。到鲁迅降生时,他家所属的兴房一支还有水田四五十亩,尚可称小康之家。鲁迅的曾祖父周苓年去世较早,生前除了好种兰花外,没有什么作为。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则从小立志好学,因家中无力延请塾师,就到同族所设的书塾中去旁听。由于刻苦努力,提高很快,后来由秀才而举人,由举人而进士,终于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被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鲁迅的父亲周伯宜,20岁前即中了秀才。母亲鲁瑞亦出身名门,其父鲁希曾是个举人,做过户部主事。鲁迅童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这个家庭对鲁迅性格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祖父和母亲。周福清性格刚毅,为人耿介,恃才傲物,不畏权势。他以钦点翰林外放知县,资本雄厚,在金溪县任上常常表现出睥睨凡尘、锋芒毕露的姿态。他的上司江西巡抚李文敏不是科甲出身,他便格外蔑视。即使对于顶头上司,他也从不巧言令色、曲意逢迎。有一次他晋谒抚州知府,为了一件事情不合,他便当场顶撞起来,知府没有办法,便抬出皇上来压他,说这是皇上家的事情,没想到他竟不把皇上放在眼里,认为不能办就是不能办,皇上也不行,因而无所顾忌地反唇相讥: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皇上?知府见状,只好指斥他“大不敬”,并端茶送客,借机下台,结果遭到参劾,被革去知县职务。但禀性使然,他的这一性格并不因此而有所改变。1893年,他在回家奔母丧期间,正值浙江举行乡试,主考是他的同年,亲友中便有人凑钱,请他送给主考,买通关节,以便弟子考中举人,但中途事发,他为此在杭州监狱被关了八年。庚子事变后,原来的同事薛允升升任刑部尚书,经过疏通,他被恩准释放。按照狱中规矩,犯人出去时,要给牢头送钱,但他却不送。不仅如此,当牢头来讨时,他抓起门闩,追着牢头就打,牢头没有办法,只好白白把他放了。回到家里,由被释放的经过谈到庚子事变后的朝政,谈着谈着,他就“‘昏太后,呆皇帝’地痛骂起来,大家听了,不由得吓一大跳,这不是犯上作乱,要杀头的么?大家都替他捏一把汗”,可是他仍“自顾自地痛骂着”。周建人回忆说:“我们全家发觉,这八年的监狱生活没有使他有丝毫的改变。如果说有什么改变的话,他变得更锋利尖刻,更肆无忌惮,更愤世嫉俗了。”    周福清为人耿介、直内方外,不仅从不巧言令色,就是在关系到自己的利害时,也不肯稍加变通,以保护自己。科场行贿案发后,交苏州府查办。知府王仁堪不想认真追究,便借口犯人素患怔忡,也就是有精神病,因而可以免予定罪,可是他却并不顺水推舟,反而在公堂上振振有词,申明自己没有精神病,并历陈某科某科的某某人,都通关节中了举人,这并不算什么事,他不过是照样来一下罢了。事情弄得无法收场,王仁堪只好依法办理,将此案转交浙江省主办,结果被判为“斩监候”,关进杭州府狱。    周福清恃才傲物,常常以自己的做人准则要求别人,因而往往待人过苛。他的堂姐妹的丈夫陈秋舫婚后到岳家居住,就住在百草园。那里房间宽敞、环境幽静,他久住不走。别人都不管这事,他却看不惯,挖苦他说:“踞在布裙底下的是没出息的东西,哪里会得出山?”陈秋舫知道了,立即离去,并扬言不出山不上周家的门。出口尖刻是周福清的一大特征,因而给人以好骂人的印象。周建人回忆说:“我祖父确实好骂人,但他不是通常骂‘娘杀’、‘逃生’、‘贱胎’这一类的粗话、脏话,除了‘昏太后、呆皇帝’以外,他骂人的话都是些比喻、典故,文质彬彬,然而相当刻薄。”他与继室蒋氏不睦,两人经常吵架。当年蒋老太太的娘家曾一度陷入太平军中,有一次两人吵架,他竞称蒋氏为“长毛嫂嫂”,气得蒋氏哭了起来,指责他“你这成什么话呢?”鲁迅四弟年幼病故,母亲甚为悲伤,本家妯娌谦婶倍加关心,时常走来劝慰,有时也叫鲁迅母亲到她那里去玩儿,打麻将以消遣。他听信别人挑拨,以为是在赌博,非常不满,但对于儿媳不好当面斥骂,便把周作人叫去教训,倒也不怎么疾言厉色,只是讲故事给他听,“说某家子媳怎样不孝公婆,赌钱看戏,后来如何下场,流落成为乞丐,饥寒至死,或是遇见兵乱全家被难。这里明示暗喻,备极刻薄”。对于子孙辈,他更是常常骂他们不成材。有一次鲁迅兄弟三人站在桂花明堂里谈天,他从房里出来,站在台阶上笑嘻嘻地对他们说:“乌大菱壳氽到一起来了!”兄弟三人听了愕然,明白祖父又在骂人了,骂他们是废物。他们恨恨地看他一眼,但他却浑然不觉,又转身回房里去了。看来,讽刺人、挖苦人对他来说已不是一种刻意的行为,而是一种很自然的交际方式。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的还是他写给儿子周伯宜的挽联。他平日严禁子侄辈吸烟喝酒,每有所见,便予以指斥讽喻。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受一位本家影响,染上了烟癖,这使他极为恼火,对此始终耿耿于怀,直至儿子死了,也不原谅。按照传统的人情世故,亲朋好友哀悼死者,往往只是颂扬,即使心有不满,也要为死者讳,可他不是这样,而在挽联中予以谴责。他写给儿子的挽联上联是“世间最苦孤儿,谁料你遽抛妻孥,顿成大觉”,下联是“地下若逢尔母,为道我不能教养,深负遗言”。“不能教养”,指的就是周伯宜染上烟癖事。他就是这样眼里不揉沙子,这样不留情面,这样冷峭峻刻而又出语含蓄辛辣。 P33-36

编辑推荐

在中国鲁迅研究史上,新时期以来无疑成绩最为最为辉煌,其标志是经过众多研究者的努力,终于还原了一个本真的思想家鲁迅。当然,研究者并没有忽略鲁迅作为文学家的客观事实,但人们恰恰是通过他的文学创作发现了他对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深刻的思想,认识到他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家,而是以文学形式面世的思想家,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主要不在于文学,而在于思想。本书于2001年曾出版过,本版又经过作者的修订增补后,再次出版面向读者。    鲁迅所以为鲁迅,关键在于他对传统文化前无古人的独到认识和深刻批判。鲁迅的名字永远是同“狂人”、“阿Q”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历史上,鲁迅这个名字可谓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消亡,现代知识分子的面世……一句话,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转折——由腐朽转向新生,由传统转向现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周树人到鲁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本书其实也是鲁迅的心灵传记,记录、刻画、解释了这位伟人如何实现思想的越迁从而由一介书生转化为民族脊梁的过程!毛泽东评价鲁迅为“圣人”实不为过,抛开特殊时代对鲁迅的歪曲和现在的误解,的确不容易,所以真正得中国人有必要了解这位惊世骇俗的思想家,看看我们中国的方向究竟在哪里?中国的脊梁可曾失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