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

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社科文献  作者:易宪容 编  页数:291  字数:21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此书是对香港著名金融教授郎咸平的访谈。郎教授的文章多以实证分析为主,在金融学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文章多发表在美国著名财经类学术刊物上。近年来,他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及规范治理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作者简介

郎咸平,香港中文大学、长江商学院合聘讲座教授,《欧洲财务管理》(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杂志总编,《大平洋财务杂志》(Pacific Basin Finance Journal)、《国际财务评论》(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副总编辑。

书籍目录

编者序访谈架构与摘要访谈一:学术成就与贡献访谈二:个人成长过程访谈三:学术研究生涯访谈四:公司治理之理念访谈五:证券监管之思想  辩方举证  集体诉讼  柔性监管访谈六:如何建立法制化的社会访谈七:金融政策与改革  货币政策     银行改革访谈八:产业政策  国企改革  产业整合     高科技发展的误区访谈九:农业政策

章节摘录

  问:我仔细查看了你的论文引用卑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见本访谈的附录工)。举例而言,你的破产论文被列入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50篇金融论文之一,而且最引人注目的是按出版年份排列,你的同一篇的破产论文被列入1990年所有出版金融学论文中世界排名第一的最高引用率文章。另外你的同一篇的破产论文及另外一篇有关公司兼并论文同时被列入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28篇公司财务方面论文。你还有四篇论文被世界第一流的“金融经济学期刊”评为经典必读论文。我们读者可能不大了解这些排名的实际意义为何,能否请你解释一下?  答:以我的破产论文为例,他们首先搜索几个学界认可的重要期刊所刊载的所有论文,然后查看每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有没有引用我的破产论文。如果有,那就是一个引用,以此类推计算出论文引用总数,简称论文引用率。这些排名基本上是详细计算了所有从70年代开始所发表的每一篇论文引用率。  以金融学而言,这段期间大概发表了两三万篇金融学论文。在所有这些论文中选出前50名的论文,而我的破产论文就是其中一篇。读者可以想像被选中的比例是多么低。另外,我感到比较自豪的是我这篇破产论文是全世界1990年所发表的金融学论文中排名第一的论文。  我也有两篇公司财务论文同时被列入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28篇公司财务方面论文。这个排名基本上是详细计算了所有从70年代开始所发表的每一篇公司财务论文引用率。以公司财务学而言,这段期间大概发表了一万余篇论文。  另外,我有四篇论文被“金融经济学期刊”评为经典必读论文。经典必读论文的选择方法是在每一期的“金融经济学期刊”中选出论文引用率最高的一篇,我有四篇中选。  就是因为有这些客观的标准来证明我的学术地位,因此我根本不需要利用煽情的方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问:国内学术界对于国外人士的看法连是比较重视的,那你的论文分量得到过国外人士的肯定吗?  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这种需要外国人士肯定的心态就是一个次等公民的心态。如果老外觉得你行,他肯定会发表你的论文,而且会更进一步地引用你的论文。而口头上的称赞是最不可信的,因为我们外人根本无从知道他讲的是不是事实。而且老外都比较客气,表面上都会说你好。但千万不要把他们口头亡的客气当成对你的肯定。我认为我们学术界应该建立起一套客观评估学者的标准。我前面说过论文发表和论文引用率就是最客观的标准。  我必须提醒读者一点,你千万不要认为你和这些大牌教授私下关系良好就可以发表论文。发表论文和关系几乎是两回事。就算他们在你面前夸你论文有多好都没有用,等到他们当审稿人时,就立刻变得非常客观,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翻脸不认人。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学术界这么先进和发达,他们的客观审稿标准根本不是我们亚洲人可以想像的。我在世界第一流的期刊当过无数次审稿人,有几位常来中国访问的金融学大师的论文就被我退过稿。但根据国际惯例我既不会说出他们的名字,也更不会以此自吹自擂,因为凭自己的学术水平客观地审稿只是学者的责任而已。  我想谈一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Robert Mundell)在美国流传甚广的故事。他在70年代担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也担任“政治经济学期刊”总编辑。我们总认为总编辑应该很有权力吧。他当时投一篇自己的论文到“政治经济学期刊”,竟然也被审稿人退稿。那篇被退稿的论文是个重要的经典之作,他首先提出进口的决定因素不是国民所得而是国民支出。另外,他的诺贝尔奖得奖论文指出政府应该用货币政策针对外汇市场,而利用财政政策针对国内市场,否则经济体系会逐渐崩溃。虽然他当时是芝加哥大学教授、“政治经济学期刊”的总编辑,们他这篇经典之作据说也是到处被退稿。最后只有在德国的一个小期刊“Kyklos”—亡发表。蒙代尔于2003年年初在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演讲时提到佛莱明教授(Fleming)的论文,蒙代尔将他的理论定名为佛莱明—蒙代尔理论。我记起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在念书时数次读到佛莱明教授的论文,他有一篇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经典之作被12个期刊退稿。另外,期权的开山祖师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有关期权定价的诺贝尔奖论文也是先被“政治经济学期刊”退稿,而后再被哈佛大学“统计与经济评论”(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退稿。最后几经波折之后才又重新被“政治经济学期刊”所发表。蒙代尔等人的论文被退稿的原因是他们的思维太有创意,因此漏洞也肯定比较多,因而很难被审稿人接受。审稿人制度存在的目的就是由专业领域里的专家审核投稿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审稿人和总编辑情愿拒绝太有创意但有漏洞的论文,而不愿意冒风险。因为太有创意的论文仍然是极少数,但有漏洞的论文绝对是大多数,这个风险是冒不起的。但真正有创意的论文到最后仍然会受到学界重视的。这种客观的审稿制度是美国学术界得以成为世界主流的主因。基本而言,第一流期刊的论文一般都比较有影响力,虽然也经常发生蒙代尔等人事件,但终究小疵不掩大瑜,美国世界级学术殿堂的地位就是如此建立起来的。  蒙代尔的几篇经典论文虽然没有在世界第一流期刊发表,但是他的论文引用率却是世界名列前茅。蒙代尔最感骄傲的是他论文的引用率而不是哪个大学者对他的肯定。蒙代尔在芝加哥大学时就和另外一位大师约翰逊(Harry Johnson)时有冲突。当时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也没有谁真正看好蒙代尔的论文,反而把他排挤去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这也是蒙代尔这——生惨遭“滑铁卢”的一次人生经历。如果学术界没有一个以沦文发表的期刊和论文引用率为标准的客观评价制度,那么蒙代尔如何能够从滑铁卢大学转回哥伦比亚大学,又如何能拿诺贝尔奖呢?这种客观的制度非常值得我们国内学术单位学习。目前国内有些学术单位例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已经开始注重这个客观标准了,这是一个极为可喜的现象。  我在国内时还碰到相当多的学者请我帮忙在我当总编辑的期刊发表论文,当我告诉他们这些客观标准时,他们的反应就是我这个人不够意思,有什么了不起,不想帮就算了,还说这些废话……。  就是因为国人的这种走后门和次等公民的心态,因此很多人常常会问我,郎教授你的论文是否得到某位大师的肯定?也就是因为这种心态的原因,所以我不想提我认识哪几位有名的教授,我只想透过这个访谈倡导一个尊重客观标准的心态,否则我们学术界如何与国外接轨呢?  问:谈谈你高中以后的经历好吗?  答:那年初中毕业我考到成功中学。申于我妈妈在建国中学教书,因此根据学校规定我可以到建国中学借读,从第:志愿就跳到了第一志愿。高——的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倒数第二名。上化学课时,老师让我—亡讲台去平衡化学方程式,我做不山,杨义贤名师说,你看你这个不孝子,你妈妈教化学的你都不会。  台湾的高中到高二分社会、自然两组。自然组主要就是搞理工医农,社会组就是学文法尚,通常都是比较差的学生分社会组。当时我高一的英文和数学不及格,我很担心被留级。由于老师通常不会为难转到社会组的学生,所以到了第一年结束前就决定转到社会组去了。当时26个班有两个班的社会组,基本上是接收高一被淘汰下来了的残兵败将。到了高三分得更细——甲(理工)、乙(文)、丙(医农)、丁(法商)四组,我念的是丁组,当时有四个班收留了乙、丁组的学生。  高中就跟初中完全不一样,没有初中以前的那种压抑、不顺。虽然到这个比较好的学校,但还是进了类似放牛班的社会组。社会组的同学有相当比例是黑社会帮派的混混,但由于我的初中经验,和这些同学相处得倒挺好。  我在高一、高二时不用功念书,主要是心有旁鹜。由于初中时个子小常常被同学修理,因此一上高中就赶紧学打拳——螳螂拳,准备和同学打架用的。老师卫笑堂是山东八步螳螂拳嫡传弟子,也是个老拳师,功夫极高。我虽念书不用功,但打拳却极用功。当时功夫很高,包括班上的混混没有什么人敢惹我,除非想挨揍。那时简直得意极了。高一升高二暑假时,我和另一位同门师兄弟王国光到台北的闹区西门町逛街,当地几个地头蛇看我们不顺眼,上来找麻烦,我们就和他们打起来了,结果一下子冲出来好几个他们的弟兄加入战团。当时真可以说是血战一场。我的螳螂拳这时发挥了威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当时有上百人围观好不得意。但我的左手手腕也打成重伤,养了两个月才好。我们班是的混混同学也从不周渠道得知这个消息,最后大家干脆开玩笑叫我“西门町之虎”。  当时我们社会组大部分同学的水平还是很好的,我到厂社会组还是最后几名,怎么念就是不开窍。到了高三我才开始很用功地准备高号,但努力念了一年,还是一直没什么开窍的感觉。最后很勉强地挂了车尾考上了台中市东海大学经济系,那是一个相当差的学校。  欧美等国所谓的“信托责任”(Fiduciary Duties)在保护股民方面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而且欧洲的信托责任从16世纪以来几乎扮演了保护股民的惟一角色。“信托责任”正确的来源已不可考,但根据Young(2002)的研究,其起源应该是在1533年时240个伦敦的商人每人出25英镑购买一个有3支船的船队的股权。这个船队计划由英国东北方出发去寻找中国。由于这3支船一出海即脱出船主(股东)的控制,因此在当时不得不提出一个所谓的对股东的“信托责任”(Fiduciary Duty)。其中两支船在挪威外海沉没,最后一支到达了今天的俄罗斯。当时这支船的船名是“莫斯科威”(Muscovy),因此他们就叫一个人口聚集的地方为莫斯科(Moscow),这也就是今天的莫斯科。该船的船长与当地的“恐怖大王艾文”(Ivan the Terrible)签了一个条约而成立了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名为“莫斯科威公司”(Muscovy Company)。  问: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上市公司或市场参与者完全遵照《证交法》或《公司法》等有关法令就可以了呢?  答:事情不是这么单纯的。我先举两个例子作说明。  例一:2003年4月份TCL通讯公布了2002年的年报,这份年报一公布,立刻引起市场的质疑。争议的焦点在于TCL通讯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将其控股子公司TCL移动2002年的报表也加以合并。但实际上TCL通讯对TCL移动所持的股份实际上是36%,而且只是TCL移动的第二大股东。人们认为,按照TCL通讯对TCL移动的这种控制程度而言,两家公司的会计报表并不应该合并。  假如两家公司的报表不合并,那么TCL通讯2002年利润表列示的主营业务收入将由现在的87.23亿元萎缩到4.41亿元,而营业利润则由现在的11.55亿元变为亏损。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TCL移动的加盟,TCL通讯很可能在2001年继续亏损。  针对市场的批评,TCL通讯发布了一条公告称,其持有TCL移动36%的股权,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持有40.8%,捷讯投资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持有TCL移动的剩余的股权。据TCL通讯  称,TCL移动的经营和财务决策实质上是TCL通讯所控制,因为TCL通讯于2002年9月26日分别与捷讯投资有限公司、TCL移动等其他三方股东签署了一致行动人的投票协议,从而拥有TCL移动半数以上表决权。  根据中国财政部于1995年出台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母公司对于被投资企业虽然不持有其过半数以上的权益性资本,但母公司与被投资企业之间有通过与该被投资公司的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持有该被投资公司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应当将该被投资企业作为母公司的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由此看来,TCL通讯在2002年年报编制时的这一会计处理实际上是符合相关会计规定的。  按《公司法》的规定,这刻意粉饰TCL通讯会计报表的行为,尽管它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但是它和《公司法》的基本准则是冲突的,是TCL集团内部在操纵利润。还有人认为,这其实也暴露,了中国会计制度的一些缺陷。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编者序  还是在香港大学工作时,我就知道郎咸平教授,知道他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十分精通,也知道他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卓越成效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与他谋过面。直到2001年,他写了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一系列文章,尤其是关于辩方举证、集体诉讼等如何保护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的文章后,我意识到这才是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核心问题。因此,我就与他联系,郎咸平教授即刻给我打了电话。两人畅谈甚欢,并很快地成了朋友。因为郎咸平教授有一点是与我的观念相合的,即证券市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或许这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访谈的方式把郎教授的学术成就、丰富生活及行为方式从不同的方面一一展现在读者之前。我想这不仅可以加深对郎教授方方面面的了解,也能够从中体悟到个人成长之路。郎教授在世界第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有20多篇。别看列举这些数字十分简单,但是,学术圈内的人谁不知道,世界上十几万经济学家都盯着这几本杂志,莫说是在这些杂志上能够刊上几篇文章,就是能够刊上一篇也是莫大的荣幸了。就是在中国,包括在欧美留学的经济学博士们,又有多少人的文章能够上这些杂志呢?更不用说刊出如此多篇了。即使在美国,其成就也是非常惊人的,美国许多名牌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们也都望其项背的(在国外,一般来说,在这些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就可以被评为终生教授)。目前,国内有些人见郎咸平教授在国内发表意见很是不以为然。其实,这并不重要,有人真的觉得自己行,那么为什么不到这些国际上公认的刊物上刊出一二篇文章呢?据有人统计,国内还很少有“金融学家”在这些刊物上发表金融学的论文。一个社会、一个学界如果连基本的判别准则都没有,那么我们是无法走向国际的。因此,通过这次访谈,可以让国人看到学者之艰辛。一个人不花十分的努力及加上思想的原创性是不可能做出这样成就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郎咸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买这本书,其实初衷就是想看看这个人从小到大的经历,至于学术上或者其他方面的成就,都是这段经历的必然结果。总结一下,三个词,一是兴趣,而是努力,三是命运。郎咸平在访谈的时候不止一次的谈及自己在好几个人生的阶段,都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比如当兵做到军官、做个木匠,而不是去沃顿读书,成为现在的自己。选择很重要,有的时候是自己做的选择,有的时候确实是命运给你的安排。归根到底,能不能抓住这些选择和机会,还是看你自己。不管怎么说,我关注郎咸平,一方面是因为他像陈水扁一样够努力也够幸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有自己的良知,不是像胡祖六或者谢国忠之辈,只知钱财,不理民生。
  •   不管是发自内心,还是为了作秀.他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经济学家是应该有社会责任感的.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郎咸平?
  •   郎教授的书真正说的是实话,对中国经济具有警示作用。
  •   冲着郎教授买的,质量和内容都属上乘。
  •   郎,一个很复杂的人,在坚持自己的见解肯定会被人在背后奚落。学习他的智慧之处,这本书通俗易懂,道理清晰。。我会慢慢看。。
    当当的服务很好 继续支持
  •   郎咸平的传记,我偶像
  •   尽管教授现在很娱乐化,尽管有些主张未必毕就很正确,但作为我考MBA和研究经济学的励志读本,我将其列为考研必读作品。
  •   经济学专家的求学、治学经历,给人以启发。
  •   稍微有点短。。。这个人还是很受争议的 不管怎么样,不能全盘否认
  •   此书适合学术界底层青年看,启迪思路,激荡思维。很好。
  •   有见识了
  •   很好慢慢欣赏
  •   童年的遭遇好雷同
  •   值得看一看!应该有所收获的!
  •   描写他生平的很诙谐幽默
  •   学术小品,这个词是我自创的,学术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严谨的,通常也是枯燥的,小品,非电视中的小品相声,意思是幽默风趣之意。本书前段写郎先生的生平,求学之路。后半部分写郎先生对中国一些经济现象,尤其是财务,金融问题的看法,前段内容风趣,可读性强,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美国的教育大学,后半部分我读得不多,因为就有些学术了,且由于书籍内容有限,讲解的也不深刻。总之,我对本书的态度,是当课余休闲之用,不适合从中真正学些什么东西。且所谓休闲,指真正对经济学,金融学感兴趣的人士,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硕士生休闲阅读,更为适合。若对参加工作的人而言,感觉可能不是那么深刻。从性价比来看,本书价格偏高,内容正如前面所说,前面部分有意思,后半部一般草草而过即可。此外,郎先生可谓是金融财务学天才人物,但可惜在人生年龄中的高峰回到香港,研究大陆经济,而大陆经济有太多的特殊性,这些导致了郎先生的水平较在美国时有所下降。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世界级经济学大师原因之一。呵呵,相信这种说法可能会导致公愤,权为一家之言。
  •   郎咸平是我国著名的金融学家,不信,你可以去看看他在顶级杂志发表论文数就知道~~~本书写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   了解郎咸平的第一本入门书。
  •   书呢,总体还行,但没有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来的直接,深刻!
  •   语言浅显也没什么高深词汇作为课外阅读挺不错的~不过少了点。
  •   缺乏案例分析的细节感觉,再次批评下,我是都看完郎咸平的书了,怎么都是学生写的,郎教授应该自己写写书,这样才能不让读者失望。话说到这本书,虽然不是学生写的,但是还是欠缺功夫,虽然我没有这能力,望作者再接再厉
  •   对教授的人为欠奉.
    作为一个公司财务专业的人,用微观经济的而且是财务的角度看宏观,本来就是错的.
    但是教授的成长和学习,确实对很多人的启发.
  •   貌似是学术了些
  •   跟他的其他作品比 一般
  •   大学时这本书曾被我续借过好几次更像是一本郎咸平的传记,内容比较有意思,诙谐幽默中又很有收获建议更多的人读这本书,反正不贵嘛,我就是买来收藏的。
  •   像是其他老郎的书的传记
  •     近来,在观察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时,可以明显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学术似乎正以某种巨大的声势回归,各个领域的资深学者不仅仅在学术界呐喊,而开始真切地参与到对宏观经济、微观行为的分析探讨中去,各种看法及观点的争鸣切磋,对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这当中,我们除了受到深层次学术理论的冲击,还感受到独具个人魅力的经济学家们的思维熏陶。继“吴市场”、“厉股份”之后,又出了一个“郎监管”,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郎咸平,从这本关于他的访谈录——《郎咸平:以学术参与现实》——中,我对他提出的目前争议不断的观点有了了解,也从中感受到了郎教授的学问、风度和口才。
      在这本“传记+访谈”形式的书里,从第一部分的关于郎咸平的学术成就及个人生活的历程中,我看到一个真实的郎咸平——不是那个在表述观点时疾言厉色、咄咄不让、意气风发的老学究,而是会自我解嘲、不摆架子、诙谐幽默还有着少年时顽劣样子的鬼才。了解一个人经历背景,进而追踪他的研究方向和治学之道,有助于把握他的主要观点,理解他的想法。事实上,就我自己而言,我不太喜欢一心一意专注地对付功课,然后在每次考试中拿优,一味进行所谓的研究但又得不出有建设性有启发性有创新性的观点,而沦为理论的殉葬者的“专家”,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被需要的不是前人观点的复述整合折衷,而是在此基础上探讨实际的可行的解决之道。因此,我个人对于顽劣的鬼才总是有偏好,他们的观点是富于想像力的,能给现行孱弱的框架以震撼的,能对麻木的行为有启发的,若能加以证明,起码比受条块限制的囿于常规的低效的泛泛而谈要好。郎咸平是这样的,中学时在“放牛班”还差点成为黑道小太保的一员,大学时对学问产生出浓厚兴趣,考虑出国留学是因为求职失败,到最后幸运地进了沃顿商学院,留在美国任教竟也是因为台大的拒绝,这些传奇又曲折的经历成就了郎咸平不拘泥于传统,大胆,犀利,坚决的研究风格,尽管也同样造成了他本人的争议性。而争议正好是我喜欢的,对于每场学术的论战,就好像内心的两个自己就一个观点对战,在谁说服谁的结果中,很多可能不被察觉的问题也得到了发掘,对于事情的认识也更深刻更多角度更全面,我一向乐于看到结果,也从中享受学术带来的震撼与冲击。在这本书里,作者在提出郎教授的观点之后也罗列一些对立的看法作为参考,让我把不仅仅把这本书当作传记来读,还同时产生了一些思索。
      就这样,伴随对郎教授的初步认识,暂时无视目前的纷争,我开始进入郎氏理念和观点。他之所以被称为“郎监管”,在于他的监管思维,由严谨的公司治理理论角度出发展开,结合保护中小股民的利益的着力点,是他批评中国股市的重要理论根源。但由于我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某些过于专业的问题上不能深刻的理解,但还是被一些观点深深震撼。
      公司财务治理是郎教授擅长的领域。书中首先介绍了公司内部治理理念,关于债权人是否需要公司治理、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关系等,观点明确直接,尤其在进行美国、欧洲各国、亚洲各国的比较中,让人明显感受到的是“美国以完善的制度由政府强力监管+信托责任+激励合同对小股民的利益进行保护,欧洲各国稍弱,至于亚洲除日本其他各国则根本没有所谓的保护股民机制,有的只是大股东对小股民无限制的剥削”。这个观点经抛出显然是会遭到来自各方面压力的,但郎教授提出他自己的论据,起码让我不得不信服。在公司内部,保护中小股民利益的机制大部分落在激励合同上,但合同不可能完备地告诉管理人员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而且管理人员的所得与公司绩效之间变动的敏感度太低,管理人员作为经济人更多地在意的是自己的利益等,激励合同有效度大打折扣。而信托责任基于平等和私有产权,在亚洲缺乏文化基础和传统做法。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借鉴美国,引入政府对于股市的监管。
      我的专业是公共管理,从最初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普遍推崇的“政府最好,管事最小”,到二战后政府又全面介入以解决市场失灵和稳定统治,再到行政权力膨胀后进行的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的改革中感触不少,政府应“掌舵而非划浆”,因此在继续深入阅读之前我对这个似乎逆趋势而言的观点也抱着谨慎的态度。郎教授先引入了美国强有力的监管方式的分析,也就是“辩方举证”、“集体诉讼”及“柔性监管”的思想。分析辩方举证,事实上我觉得只能作为一个研究的方向,在目前的中国还是缺乏可行性,如果真的要严刑峻法推行,所涉及到的各种既得利益、潜规则及内幕交易等会让这些政策困难重重甚至会引起股市更加的动荡而损害小股民利益,此外,我国的法系本身就是有待健全的,这也丧失了法律基础,在短期之内根本无法做到。但是不得不感慨的是,这些做法在美国就可以顺利地推行,并且起到好良好监管的作用,使美国的金融市场在这一方面得以有序地进行。看完之后感触最深就是,不是应该怎么样做,而是愿不愿意把权力分开,愿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正视执政理念,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坚定并行之有效地逐步推进才是正道。关于集体诉讼,国内的中庸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人人自危尚且不及,本来就是小额投资,小股民哪有闲心闲钱顾得一起联手将由于做假业绩报告而导致投资失误的公司提出上诉呢,本身这种事情在我们听来就是荒诞的,但正是这样,尤显可悲。因此这种做法,不知要几经改动至面目全非,不知到何时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培养出来时,才有可能在中国推行,在我看来,前路坎坷。但最值得一提的是“柔性监管”,可以理解为“善良管理人的注意责任”。这是指管理人员在执行决策时,必须注意对社会公众的责任,说白了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公司的决策绝对不仅是公司(上市公司),及管理人员自己的事情,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影响着无数的小股民的利损。在激励合同与信托责任部分失效,法律监管还有很长路要走的情况下,只有以良好的公司业绩为源头出发,股市的良好发展才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书里还涉及了郎教授关于其他领域中的观点的介绍,让我猛然一振的还有有关银行产权改革的探讨,在目前国有银行纷纷民营化的趋势下,他又提出了逆流而行的声音,认为国有银行改革问题既不在产权也不在监管,而在于国家经济体系的质素和法制系统的状况。他提出来的五个建议中,首先人员必须专业化;业务专业化,各分行按项目分,从事一两项专门的贷款;风险分散化,贷款专款专用,不经借款人手而是直接分散落到使用者手上;信息集中化,各分行之间的信息要集中管理,减少业务交叉和不良贷款;贷款零售化,可效仿香港先贷给专门的财务公司,再由之类似零售贷出小额贷款。
      最后,在读完整书后,有些具体的观点可能已经不能很详细记得,但大体的感受正如题目所说,是一种“狼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公司财务治理的领域,他推崇的是严刑峻法,他反对过分的放权于民营,认国政府应在一个高度起到强有力的监管,观点十分的坚决利落。而从他对美国的熟知程度中,也能感受到他对于平等,个人社会权利财产权利的推崇,对于减少内幕交易、家族控制等行为的决心,对于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有秩序的市场的期待。不管他的观点在学术界掀起了怎样的飓风,也暂时无视自身的赞同与否,单是他的坚定决心犀利风格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就足以让我对“狼”教授的个人魅力折服。更何况,他不同于国内学者的传统研究思维,极具冲击性和启发性,让我把阅读这种学术类书本的过程,成为一种思考和学习的享受过程。
      
  •   要认真读读狼大师的著作
  •   呵呵 认真看看他这个人 还是蛮鬼才的
  •   在看这本书,不喜欢前面介绍他生平的那些东西。。后边的还能不错。。
  •   好..你也挺鬼才的..
  •   介绍得很好!楼主也是位鬼才~~呵呵
  •   好多年前的贴……现在居然发现已经没有时间看书了 看了书也没有时间去把感受写下来……淹没在浮躁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