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

出版时间:2005-6  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  作者:王永平  页数:32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通讯和交通等信息手段十分落后的古代社会,学术文化的传播一般是通过士人来直接实现的。他们总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自觉以传承为己任。这决定了他们在文化交流和变迁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学术文化融合、发展的每一页,都凝聚着他们的辛劳。但他们的命运又往往取决于大的社会环境,与统治者的文化修养、文化政策密切相关,所以,又总是坎坷曲折,充满荆棘。本书通过对中古江淮之间士人流动与文化交流的透视,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生动而又包含几多辛酸的图画。

作者简介

王永平,1962年出生,江苏南京市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中古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对六朝时代的世族文化,江南区域社会史及南北文化交流史等课题有较为深入的探讨。先后出版有《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拥抱文明——十六国北朝社会改革的启示》的学术著作,并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汉学研究》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序胡阿祥 前言 第一章 两汉时期江南士人群体的成长与区域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 西汉时期江南士人的显露  二 东汉时期江南士人群体的壮大 第二章 汉末士人之流动与刘表政权之兴衰  一 荆襄士人的归附与刘表政权的建立  二 异域士人汇聚荆州与学术文化的短暂繁荣  三 士人离弃与刘表政权的衰亡 第三章 孙吴时期侨寓士人的学术文化贡献  一 汉末北方文士之南徙及其“江东化”  二 侨寓士人代表的文化修养及其兴学传教  三 侨寓士人的学术研究与文辞创作 第四章 孙吴时期之学术文化风尚  一 孙吴统治者之文化素养及其文化政策  二 孙吴时期侨、土学者经学风尚的异同  三 孙吴之史学、子学、小学及术数 第五章 蜀汉时期之学术文化风尚  一 蜀汉统治者的文化修养及其文化政策  二 蜀汉侨寓士人的学术文化风尚  三 蜀汉本土士人的学术文化风尚 第六章 入晋之蜀汉人士命运的浮沉  一 司马氏强行迁移蜀汉上层王公  二 蜀地土著士人入洛之遭遇 第七章 陆机陆云兄弟之死与南北地域冲突  一 入洛南士之当然领袖  二 “二陆”所受北人之轻辱  三 陆氏兄弟之死及其原因 第八章 北魏之南朝流亡士人与南北文化交流  一 入魏南朝流亡士人的类型及其主要代表  二 入魏南朝流亡士人的境遇  三 南人北奔与南风北渐 第九章 青齐士人之北徙与北魏文化之变迁  一 北魏时期青齐士人命运的沉浮  二 青齐士人的文化素养及其家族文化的传承  三 青齐士人对北魏制度文化建设的贡献  四 青齐士人之学术文化业绩及其方伎文化  五 关于青齐士人学风南朝化特征问题 第十章 隋代江南士人之北播及其命运之沉浮  一 隋文帝时期对江南士人的压制及其危害  二 隋炀帝对江南士人的提携及其影响 第十一章 隋炀帝之文化趣味与江左文化之北传  一 隋炀帝之提携南士及其喜好江左文化之原因  二 隋炀帝与江南佛教、道教代表人物的交往及其对南方宗教文化的汲引  三 隋炀帝与江左文士的交往及江左文风、学风的北传 第十二章 杨素、杨玄感父子与江左文士之交往  一 有关杨素与南士交往之史实及考释  二 有关杨玄感与南土交往之史实及考释 附 录 沮授的地域情结及其悲剧人生  一 沮授早年行迹考释  二 沮授与袁绍之“邺中对”  三 沮授与袁绍在迎奉汉献帝及立嗣问题上的分歧  四 沮授与袁绍在南进战略上的分歧及其悲剧性结局 主要参考文献与引用书目 后 记

编辑推荐

  在魏晋南北朝研究圈内的青年学者中,永平的勤奋、踏实、敏锐乃至敏感,是许多中老年学者公认的,也是同辈如我十分敬佩的。因其勤奋,永平三十余岁便在学界崭露头角,四十刚过在职取得了南京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而十多年的勤奋耕耘,成果累累,个人专著两部,论文则不知多少篇了,有时我见到永平,会开玩笑说:“兄弟,照顾一下,我来不及消化呢!”话虽这么说,只要见到永平的文章,我还是会抽时间看看的,因为值得,因为有收获、有启发甚至有惊喜,而这缘于永平论著的行文实在而少虚言浮语、资料扎实而多敏锐解说、论题新颖而又立论坚强,我尤为喜欢者还在于永平对历史之人与事的深切体悟!我常常感叹:以永平的儒雅气质、人文性情、社会关怀以及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高度的学术责任心,去研治汉魏六朝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真是契合无问,难怪永平的东西那么有感觉,他是把自己放到了那个时代,他是在用心地做着学问!  置身于研究对象的时代、并且以“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积淀”寻求感觉,永平所著《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版)算是个典型。记得是在两年前的夏天,有几天时间,我或坐或卧地读着这部30万字的著作,并不时记下点什么,为了写书评。那是难忘的几天。那几天的天气有些闷热,我又自来对空调颇为“感冒”,而品味永平的大著,却使我的心境收获了一份难得的清凉:如同充满了别样魅力的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一样,永平的这部著作,也充满了理解、关切、同情、感慨与智慧!读这样别具魅力的著作,起码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浮躁功利的当今社会,最具贵族气质的六朝时代,已久被社会大众遗忘了,而如永平、如我这样的物质上的没落“贵族”、精神上的富有“贵族”,对六朝时代却特别地能够理解与关切,特别地能够引发同情与感慨,我们的心力之所以长久投注在那远去的时代,大概正是珍惜这难得的感受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全书通过选取不同时间段中典型士大夫进行个案分析,以江南或者说江东这一片地域为舞台来演绎他们的人生起伏、社会习俗以及文化风貌,再通过串点为线,来体现江南地区的社会文化的时代变迁。
  •   了解一下不同的老师对待这一时代士人的看法
  •   对中国古代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还不错
  •   不错,需要细细读
  •   在通讯和交通等信息手段十分落后的古代社会,学术文化的传播一般是通过士人来直接实现的。他们总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自觉以传承为己任。这决定了他们在文化交流和变迁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学术文化融合、发展的每一页,都凝聚着他们的辛劳。但他们的命运又往往取决于大的社会环境,与统治者的文化修养、文化政策密切相关,所以,又总是坎坷曲折,充满荆棘。本书通过对中古江淮之间士人流动与文化交流的透视,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生动而又包含几多辛酸的图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