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鲁迅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邵建  页数:4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围绕胡适和鲁迅的思想、文化性格以及有关事件而展开,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思想脉系不同,文化资源有异,价值取向也大相径庭,他们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分别带来不同的后果,本书以历史叙述和思辨解释相结合,旨在呈现胡、鲁之间的思想差异以及文化追求的不同,并重新梳理涉及他们两人的有关事件,在胡、鲁诸种不同的比较中,望能有鉴于我们在21世纪的文化重构。

作者简介

邵建,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老师,任教之余,读书写作。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从事知识分子研究。本世纪以来,以胡适与鲁迅为个案,从思想史角度作胡、鲁比较研究及胡适研究。著有《瞧,这人——日记、书信与年谱中的胡适》、《知识分子与人文》、《文学与现代性批判》等。

书籍目录

中国自由主义的“胡冠鲁戴” 一、“胡冠鲁戴”的错舛 二、“路径依赖”的不同 三、爱自由,并非自由主义 四、从“宽容”的角度看 五、两种不同的价值遗产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I)  一、Tolerance的分水岭  二、“明确的是非”和“正义的火气”  三、两种不同的“知识论”  四、“知识论”以外      五、像芥子一样,一点一点生长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Ⅱ) 一、作为一种“元伦理”的t01eran 二、“怨恨伦理学”      三、黑暗时代中的希望与绝望  四、“憎的丰碑”  五、“一个都不宽恕”的是谁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Ⅲ)  一、Tolerance:“来之不易的珍贵的成就”  二、“伐异”与“容异”  三、“民主”与“革命”的异读  四、“威权”,还是“极权”  五、“两种相反的势力”歧路 一、“有的……有的……有的……” “或是……或是……或是……”   二、《我的歧路》 三、《文化偏至论》 四、“歧路”中的胡适 五、“偏至”中的鲁迅 六、《(政治概论)序》(I) 七、《(政治概论)序》(II) 八、新世纪的选择合辙  一、胡鲁“合辙”……动物上阵有无之间事出刘文典……人权还是王权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之“胡适案”1930年左右的“鲁梁论战”1933年上海文坛的“书目”风波1954年书信冲突中的胡知与吴国桢20世纪5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的“落日余晖”后记

章节摘录

中国自由主义的“胡冠鲁戴”一、“胡冠鲁戴”的错舛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暌隔几十年之久的自由主义在中国复潮,由此引出鲁迅研究中的一个新话题,即鲁迅是不是自由主义者。这个问题在以前断不会存在,毫无疑问,鲁迅是反自由主义的。在鲁迅逝世20周年的1956年,《文艺报》曾发专文,题目就是“鲁迅反对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的斗争”,其矛头所指,即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文章的论述也许我们不会同意,但它对鲁迅和胡适的价值倾向的认定却无可非议。可是,随着90年代晚期知识界对自由主义的认识,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反转,不仅阐释鲁迅和现代自由主义的关系,试图将鲁迅列入其中;更有甚者,有的学者认为,和以胡适为代表的那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相比,不是胡适,而是鲁迅,更能体现自由主义的本质。我反对把鲁迅称为自由主义者,尽管鲁迅酷爱自由。一个酷爱自由甚至为自由而斗争的人,完全可能是非自由主义的。鲁迅恰恰如此。但,我想率先表明,鲁迅是不是自卣主义者又有什么关系?不是又如何?这里,令人奇怪的并不是鲁迅的非自由主义,而是我们今天对自由主义的理解。要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张冠李戴:在这里则是“胡冠鲁戴”的错舛。

后记

如果回顾一下我个人的阅读经历,对我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无疑是这样两个人:胡适与鲁迅。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如果从70年代开始阅读,那个时代我能读到的书,马、列、毛之外,只能是鲁迅。很清楚地记得,在苏北乡下刚进农中读初一时,午后走进老师的办公室,桌上看到一本厚厚的书,精装的,那是50年代出版的硬封皮的鲁迅著作。拿起书,抚着发黄的书页,如同在抚学问本身。至于胡适,对不起,尽管最初接触也是70年代,但记不清第一印象了。其实是没印象,因为那时根本没有看胡适的书。知道他,好像是出于那个时代编印的读报手册之类。这两个人,以两种相反的形象进入我白纸般的大脑:一个是硬骨头和民族魂,一个是帮闲和帮凶。显然,这是那个时代给我灌输的印象,先入为主且牢固,想擦掉都难。然而,读鲁迅虽早却并不系统,断断续续,凭兴致而已;而且长期以来是在年轻时就形成的那个印象中去读,未曾更变。读胡很晚,晚至世纪之交,甚至转过世纪。并非长期刻意不读,而是80年代就碰到过,但觉得文章不好看。比如那个《文学改良刍议》,读胡适时通常总要先读它,读它很可能就再没兴致读其他了,至少我是这样的。但,90年代以来,由于自己在那段时间所做知识分子研究,个人的知识框架和思想框架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我是在这种变化了的框架中拿起胡适的,一旦上手,就比较系统地读了进去。与此同时,又系统地开读鲁迅,并自觉将两者作比较,因为这两人正好是知识分子的两个不同个案。正是在这阅读和比较的过程中,年轻时被灌输的印象化解了,并形成属于自己从阅读中得来的印象,很体己。胡适和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知识分子。他们两人思想脉系不同,文化资源有异,价值取向也大相径庭。他们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分别带来不同的后果。于是就很想写一本书,希望呈现胡鲁之间的思想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追求(包括重新梳理涉及他们两人的有关事件)。于是,读书写书,围绕胡鲁,便成了这个世纪前五年我个人生活的一项内容。如果说历时四五年只写一本书,只能说明本人才智愚钝,夫复何言;那么,写作的好处是,这个过程就是我熟悉胡鲁的过程。犹记那个炎热的夏日,左鲁右胡,两人的书同时摆开,交替看,递次读,斜倚在长沙发上,头上还有嗡嗡的空调,很惬意。读着读着,就忘了写。这本书名字是《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书名乃模仿法国学者让一弗朗索瓦·西里奈利的《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萨特与阿隆》。显然,如果在中国,类似这样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又足以代表两种不同倾向的知识分子,不是胡鲁还能有谁?在法国,萨特偏左、阿隆偏右。20世纪的中国,鲁迅是左翼,相形之下,胡适靠右。当然,这种说法只是在胡鲁比较的框架中才能成立。因为胡适和他所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在那个时代其实是中道,它同时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挤对,一是左翼激进主义,一是右翼保守主义。不过,说胡鲁是知识分子,还需要稍作解释。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因做知识分子研究,便形成了我个人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在我看来,知识分子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第一,它是吃知识饭亦即是以知识谋生的,但在谋生之外对社会事务又有公共关怀;第二,它的公共关怀使它成为一个权力的批判者。以此为衡,胡鲁正好是一个颠倒。鲁迅在教育部长期任职时(佥事、科长),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在他离开教育部,尤其是他人生的最后十年才是。胡适相反,他在《新月》的“人权论战”时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但后来一为驻美大使、二为北大校长、三为“中央研究院”院长,便使他无以再是知识分子了。其实,在胡鲁比较中,是不是知识分子无所谓;因为知识分子仅是一种身份,并非道德符号,更不是什么荣称。犹记某日,朋友上门,手上拿着一本刚买的《阳光与闪电》。这是一位美国学者比较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的书。很惭愧这本书我至今没看,但当时从朋友手上拿过来的一刹那,眼睛一亮,这不正是可以用来形容胡鲁的一对比喻吗?阳光与闪电是面对黑暗的两种方式,在比较的意义上,温和的胡适不妨是阳光,犀利的鲁迅当然更合适是闪电。闪电以它的锐利,可以刺穿黑暗,让黑暗现出原形。和闪电相比,阳光不是在黑暗中穿刺,而是在黑暗的外面将黑暗照亮。以上的比喻,其实包含了我对胡鲁的看法,面对黑暗,鲁迅的方式是诅咒。胡适不同,他不是诅咒,而是点燃一根蜡烛去照亮。这一根蜡烛,微弱而持久,最后引来了阳光,而它本身却熄灭于阳光之前。在比较的意义上,鲁迅强调斗争,胡适力主宽容。今天的时代,更需要的肯定是宽容。这里不妨再度征引前文中一位学者表述的段落:“被誉为‘美国基督教会中首屈一指的思想家’的尼布尔,曾为Collier百科全书撰写了长达数千字的‘tolerance’(宽容)的词条,将它定义为‘一种和思想及行为与众不同者建立和维持共同体的品质和能力’。鉴于人类曾经有过漫长的血与火的不‘tolerance’的历史,尤其是‘tolerance’首先又是在宗教生活中被确认——而这恰恰是一个最容易激起褊狭和狂热的领域,因此尼布尔称这是人类一项‘来之不易的珍贵的成就’(difficult and rareachievement),其对社会和谐所具有的价值是无论如何估量也不会过高的。”胡鲁也好,阳光与闪电也罢,斯人已逝,流水不复。读胡鲁时最大的感慨,就是胡鲁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以致他们可以成为两种不同的价值符号。然而,在那个扰攘不安的岁月中,两种符号,懵懂的我们曾经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呢?历史有时会走错房间,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历史选择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它。那么,我们是否有时也会走错房间?我不敢叩问别人,只能叩问自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胡适与鲁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胡适和鲁迅,确实是上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有标志性的两个人物。
  •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但是,一味的硬,为硬而硬,不能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去审视,就只能成为一段历史的闯将。胡适的“宽容、民主、要法治不要人治”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旋律,也正是中华民族21世纪的希望。
  •   鲁迅和胡适,是看民国思想百花齐放的重要切入点,思想自由哦!
  •   胡适和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以前不太喜欢胡适,现在看看不应该
  •   让人通过对鲁迅与胡适的比较 更深入的了解那个时代
  •   了解胡适和鲁迅的好书 价格也实惠
  •   这两个世纪大师的全面比较和碰撞,也许你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可否认都是伟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   从另一个方面对两位大师作出了分析.虽然也有稍许的个人情感,但不影响全书的主题思想发挥.其中的宽容谈,以及骂人谈,都对社会以及个人有益.
  •   帮人带的应该不错
  •   得反复多读几次,
  •   VeryGood!!................................................................
  •   展现了作者良好的学识
  •   是我看过的比较胡鲁的最好的一本书(虽然我读过的不多)。对于时间很紧的人,光是看前面三张就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两位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化走向的大师。后面几章是比较详细的佐证和详述。作者不带偏激,几乎不包含感情得来评述这两位学者,确实难得。 但文笔貌似有点罗嗦,往往一个观点就说上好几遍。
  •   世人都喜欢鲁迅,我却对胡适情有独钟。
  •   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
  •   图书质量不错,配送挺快
  •   胡适和鲁迅是20世纪最著名的两位文人,代表了20世纪知识分子不同的道路和历史选择。我以前在图书馆看过钱理群先生编写的《胡适还是鲁迅》,认为非常不错,本来想买那本,可惜当当网上没有卖的,却搜到这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回,看后觉得有点失望。我认为该书作者在著书时确实花了很多功夫,但在书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扬胡抑鲁的态度,对读者有较强的引导性。对于两位大师而言,他们的行为与选择受到当时的历史、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需要更为客观而公正的分析,我认为作者做的还不够。
  •   读了几章,觉得此书的主要意图还是扬胡贬鲁。
  •   又一角度认识鲁迅,请读此书。
  •   优点:1作者是下了功夫的。2前四章写的不错。缺点:1从成书来说,结构有点乱。2书的后几章明显和前面不连贯,可见是作者原来的文章放在书中成为一章的。
  •   作者的思维有点混乱,写的思路不清,看的云里雾里,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强,建议不是专业人士,还是不买的好
  •   这是我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一本关于五四时期人物的书。我以前不明白:为何毛泽东如此推崇鲁迅,同样不明白毛泽东如此反对胡适。看了此书,我如同茅塞顿开。每个对胡适和鲁迅有兴趣的读者都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感谢著者-邵建先生!
  •   这本书的文章,多半在《书屋》等杂志和报刊公表过。较有名的,如《动物上阵》、《事出刘文典》等,基本都发在《书屋》,个别的,有发在《江南》等杂志的。邵建先生的文章,以细致的叙述和不温不火的推理为特点。他的结论,总是在繁复的推理之后,才闪身出现。喜爱鲁迅先生的读者,可能难以接受邵建先生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最根本的结论,不妨就说是扬胡抑鲁的。也许邵建先生会为此解释说,我无意于这样,是事情恰巧是这样,这不是我想要得出的结论,是我在展开论据之后,自然得出的结论。——我很喜欢这样的说辞。
  •   严格的说这不算一本学术著作。我是硬着头皮读完的,本书充斥着作者的主观臆想,不论是对胡适的理解还是对鲁迅的理解,缺少严谨科学的做学问的态度。尤其是那种自负的感觉,本书俨然成了批判甚至侮辱鲁迅的著作,当然对胡乱的理解也不是那么到位。我甚至怀疑作者有没有真正地、认真的阅读《鲁迅全集》、《胡适文存》、《胡适文集》以及书信等。我想作者能沉下心来认真阅读两位大师,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会为自己写过这本著作而惭愧。希望作都能沉下心来作学问,以后有机会再来修订本书,也许会能读者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价值。
  •   教授对胡适和鲁迅的研究非常透彻,也有一些比较鲜明的观点。不过我觉得深入浅出的文章才更为上作。整体书整体风格让人读来非常艰辛,阅读时间也很慢。
  •   该书一开始还挺好的,看到后面,有点车轱辘话来回说的感觉了
  •   亚马逊的书很多人都赞,我们同学都喜欢
  •   这本书内容详实,观点明确,是一本了解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两个知识分子的好书!
  •   比较剖析了这两个人 朋友说很好
  •   推荐,看了大启发。开启智慧,从迷糊中走向清醒
  •   对自由主义等概念或理论本身的论述很精彩,逻辑性强,够深刻,只是对人物的评价未免过于主观
  •   本来看书名《胡适与鲁迅-20世纪的两个知识份子》应该二者是并列的,应该是一本比较客观公正的介绍评述二位伟大的学者的大著作。谁知道TM的不过是一本借着贬抑鲁迅而抬举胡适的明显带个人爱憎大有偏颇的小知识分子的小著作,心疼哥的钱啊!真的很心疼!!
  •   主观性太强,整本书从头到尾都在贬鲁迅。
  •   周树人的价值被严重高估,这是时势和洗脑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作者观点会越来越得到认同。
  •   还不错,就是内容偏向性稍微强了一点
  •   书中很多细节,不读不知道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